“先学后导,分层反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16-01-14孔燕
孔燕
[摘 要]“先学后导,分层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通过自学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获新知—运用新知—反馈调整—完善知识结构等步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关键词]教学模式 先学后导 分层反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03
一、问题的提出
新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要素,教学活动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种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大都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各环节,缺少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得不够,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滞后。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并生动活泼地发展。据此,笔者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究出一种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二、实验的基本设想和理论依据
1.基本设想
本课题旨在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究出—种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我们假想,如果学生具备了相当的学习能力,如在课始独立自学教材并能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和自学时的疑难问题,那么就可以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自学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获新知——运用新知——反馈调整——建立知识结构。这种模式将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思维活动水平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2.理论依据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学生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获得发展,也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指导、调节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2)国际上“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口号是1980年美国首先提出来的,现在已是国际通用的数学教学原则。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把解决问题看做是学习数学的过程,而思维就是“问题解决”。教学实验就根据这个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为起始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落脚点。
(3)关于“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斐然,其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理论都有比较系统、详尽的阐述。
三、实践操作
1.模式流程
(1)自学提出问题。本环节旨在通过课前预习,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提出疑难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指明方向。
(2)探究问题获新知。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摸底检查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然后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来探究问题,获得新知。
(3)运用新知,反馈调整。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巩固深化,引导学生独立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学生发散求异思维,从一题多解到一题简解、一题优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本环节,教师还可根据小组互查、集体评点等反馈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针对共性问题,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诊治性回授,针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4)反思,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回顾所学知识、技能,对照自学时所提的问题,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从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
2.操作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被各种矛盾围困,下面就几个主要矛盾谈谈操作策略。
(1)学与导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实验提出“先学后导”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践中却发现,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小学生而言,“先学”困难很大。于是,我们在全校就学习能力的培养做了系统安排。学生的预习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培养,到了三、四年级,要使“先学”得到落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意识到: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必须依据学生的“学”;要努力达到学生“学”与教师“导”之间的平衡。
教师角色“淡化”策略。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不再以教学活动的主宰者面目出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点拨。为避免学生探索的盲目性,在知识疑难之处,学习受阻之时做引导点拨,精讲释疑,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联想力和创造力。二是激活。为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对集体产生依赖心理,要及时进行激励、评价。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归纳、答题后,应不做或迟做评价、讲解。
小组讨论策略。小组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的方式有很多种,常用的有三种。第一种是小组主题讨论。在小组主题讨论时,每人负担一项工作,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第二种是角色扮演。针对某一项主题,模拟真实情境,由小组成员分别担任各个角色。第三种方法称为“头脑风暴”。请各组成员尽量把想到的点子写下来,越多越好,然后讨论各组所提出的想法。
(2)趣与实的矛盾。在执行“先学后导,分层反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课表面上形式多样、趣味横生,但练得不够扎实;有的课练习量挺大,但学生学得沉闷、无趣。为了达到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我们采用以下策略。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问题解决”就是把学生置于问题中,把解决问题看做是学习数学的过程。我们在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会提一个问题——会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会提一个有创意的问题。学生的质疑能力随着预习的深入而不断提升。例如,在预习“小数的意义”时,有部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小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这就是紧扣重点的问题。在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时,我们要把学生置于自己遇到的问题情境中。如上述的教学课例,教师了解情况后,及时调整教案,化零为整,课始以谈话引入:“你对小数有哪些了解?猜猜看,小数和什么数有关?”然后直接进入正题。通过观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了疑难。
弹性结构策略。某一模式如果按统一不变的操作流程进行教学,就会陷入死板僵化的境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性质,课堂类型做适当调整,或省略,或合并调换,或分解。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通过课前摸底,教师了解到学生在预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求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何意义?在课始,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歌唱比赛中评委用什么来评定高低比较科学?这就引出了课题。这一情境既解决了学生预习时的困惑,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再如,在进行单元整理时,教师以“反思,完善知识结构”的策略为主,在练习课中省去了学生自学这一环节,以运用新知、反馈调整为主。
(3)个别与全体的矛盾。在我们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方法、统一途径等诸多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面向全体,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大胆启用了“个性化教学策略”。
运用差异能源,鼓励合作学习。一个班级中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仅要承认差异,还应视差异为学生发展的能源。我们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差异将学生分成4人学习小组。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鼓励组内合作学习、互帮互助。这一形式深得学生的喜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定差异目标,因材施教。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情趣、思维、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灵活地修订教学目标,变单一为多元,变统一为差异。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教师制订了如下三层目标:①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指导奇数和偶数。②能较熟练地判断能被2、3、5整除的数。③引导学生探索能被4、8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生相对应的反馈,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成功,从而获得强大的学习动力。
设计选择性练习,各有所得。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练习内部的结构(即练习的层次),而很少考虑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水平的差异。在实践中,我们尝试运用选择性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为了考查学生对“整数”和“除尽”的理解。我设计了两个练习供学生选择:①用自己的话说说“整数”和“除尽”的区别。②填表区别“整数”和“除尽”。
四、实践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由于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大,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见解,可以在小组内进行激烈的争论,可以自行探索研究……他们体验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在书本学习中,在小组讨论中,在实践探索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丰富了教师教育和教学研究的内容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更为广泛地进行探索,然后思考,注重了科学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转变和提高。
3.推出了一些较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数学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和观摩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优质课。
五、我们的认识
实施本课题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生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会的急剧变化,一方面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另一方面也给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学习不松懈,并不断更新观念,才能为“先学后导,分层反馈”注入新的内容。在知识社会中,重视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发展的必然。在新的形势下,关于教育的学生观、教师观、人才观、质量观等各种观念发生着变化。“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只有顺应这种变化,不断开拓思路,调整策略,提升教研水平,才能与时俱进,充满生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