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2016-01-13杨振姣,孙雪敏,辛美君

关键词:能源安全研究综述北极

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杨振姣1孙雪敏1辛美君2

(1.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摘要: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北极海冰融化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迫切需求使得北极地缘政治长期处于一个活跃期。加之目前北极地区环境变化及其显著,使得北极地区油气等能源资源的可获得性增强,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北极地区环境风险日益加剧、政治发展不稳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等诸多问题。中国是一个近北极国家,这些问题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北极地区的能源安全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在研究角度上,相对集中于国际政治和经济学研究的层面,缺乏非传统安全视角下对环境安全和技术层面的微观研究;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理论探讨和战略政策建议等宏观方面,缺少对局部地区以及实践层面的分析;研究方法上,注重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研究方法单一。未来对于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仍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要善于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探讨突破,加强对理论建议的可行性探讨,使得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得到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北极;能源安全;研究综述;中国参与

收稿日期:*2012-02-1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治理模式研究”(11YJC630258));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资助项目“我国增强在北极区域实质性存在的理论依据及实现路径”(2013JDZS03);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大专项“我国增强在北极地区存在的实现路经研究”(CAMAOUC2014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振姣(1975-),女,辽宁丹东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极地政治和海洋政策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5)05-0025-09

Abstract: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climate environment in the Arctic region, due to global warming, melting sea ice and the increasing world economic demand for energy in recent years, have made the Arctic geopolitics active for a long tim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unprecedente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the Arctic region, the availability of energies such as oil and gas resources has been increased, and a series of factors would lead to more environmental risks,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even threate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is a country near the North Pole, and these problems have had an effect on China's energy security. For energy security in the Arctic, scholars has made a certain amount of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present the following features: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researchers focu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ics, but lack the micro research on environment safety and technical level from the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perspective;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ers concentrate on macro study such as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strategic policy, but without the practical analysis. As for the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much more stressed tha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relatively single. The Arctic research on energy security still has a larger room for development, so scholars should hav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aim at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contents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is area, and make a further exploration 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y, which will solve the energy security in the Arctic region.

新的地理数据表明,北极冰雪下埋藏着大约占世界五分之一的未经勘探的可开发天然气和石油储量。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北极无疑成为最受世界关注和渴望开发的处女地。“北极主权”概念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并可能引发新的全球冲突。正如一位评论员所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对北极这个地球上最后一块大面积无管辖权的土地上最新出现的利益,在冷战结束后重又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现在一场大的博弈正在上演。”[1]评论员的说法无疑是在表明北极地区能源资源的主权问题存在争议,伴随主权问题同时出现的就是北极能源安全问题。中国作为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节节攀升,中国已经成为一系列原材料商品的最大进口国。因此,在北极能源安全问题上不能忽视,要积极参与其中,为北极乃至全球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做出贡献,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北极能源安全问题上,学者们多从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的动因、全球能源安全的现状、中国对于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的战略定位和决策的几方面展开探讨。其中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确实能够推进北极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时能够促进各国的和平发展。

一、相关文献研究的概况

截止2014年1月,笔者以“北极能源+安全”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上共检索到文献351篇(中文331篇,英文20篇),经过对题名信息的筛选甄别,筛选出高度相关的论文43篇(中文40篇,英文3篇),其中中文文献大部分来源于学术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国际观察、国际论坛等,英文文献大多来源于剑桥大学出版社、Taylor&francis、Elsevier。关于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的文献发布时间分布如下图所示:

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研究的论文发布时间

二、研究内容

(一)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研究的动因

1、北极主权存在争端,能源归属不清晰

程春华(2012)认为,俄罗斯、美国加快联合并与相关北极国家正形成排外的“既得利益集团”,企图垄断北极事务,试图对中国实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重标准。俄罗斯利用近水楼台之便,拉拢美国等外资强手合伙主导北极能源开发,在北极圈地与能源争夺中抢占先机,有意创造行业标准,提高他国进入北极能源开始市场的门槛。美国和俄罗斯主导北极开发的企图也让欧盟等利益攸关国坐卧难安,所以北极事务亟需“包容性”。第85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展委员会会议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2]雷闪(2014)等提出北极油气资源丰富,同时受到海冰消融、油价高起、消费抬升等因素影响,北极油气开发的国际竞赛已经形成。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丹麦等环北极国家均已出台明确的北极国家战略并积极向联合国递交北极主权申请。一些能源消费大国和地区组织也在不断寻求提高自身参与北极治理的话语权。北极主权争议尚未完全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争议地区的油气开发。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冰洋沿海国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美国与俄罗斯,加拿大与挪威,美国与加拿大之间仍存有北极主权争议,若争议不能得到及早解决,或一方不满裁决结果而采取过激举动,则势必会对争议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产生不利影响。[3]夏立平(2013)等认为,北极国家关于北极地区领土主权的争议将在博弈中通过谈判趋于解决,北极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将在“非零和博弈”中有较大进展,有关北极治理的国际机制将在协调博弈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由于现在世界上对于油气资源和其它资源的需求量很大,现代资源勘探和开采技术发展较快,相关国家和企业将对北极资源勘探和开采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将在未来15年取得较大进展。[4]陶平国(2009)认为,关于北极主权争端的起因大致有三种说法:油气起因说,战略考量说,黄金水道说。持有资源起因观点的人认为北冰洋海底蕴藏的巨大储量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北极主权争端起因的主因,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是北极主权争议的真正原因之一。[5]黄子惺(2010)提出由于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北极航道的开发可能性提高,环北极大国正在上演着一场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纷纷制定政策法令,维护本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6]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北极主权不清晰,北极及近北极各国为维护本国在北极能源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纷纷制定不同决策以维护自己的合法化。

2、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北极能源安全与生态压力

张新平(2013)等提出安全复合体理论视阈下的北极安全分析理论,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川融化,北极地区由于各国对极地潜在资源的竞争而开始了“被安全化”的进程。北极周边现有三个地区安全复合体,分别是北美洲地区安全复合体,欧盟地区安全复合体和后苏联地区安全复合体。其中欧盟国家大都是沿海国家,且海拔较低,海洋深入欧洲腹地,海岸曲折,如果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问题,加速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必将首先对欧洲国家造成危害。这种关乎北极地区环境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经受到欧盟官方的关注。他们认识到,北极广大的陆地和海洋是生态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也是十分脆弱的组成部分,它将给欧洲的环境问题带来巨大的挑战。[7]宋效峰(2008)指出,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非传统安全是另一种安全观念,是指由非政治和非军事因素引发,直接影响甚至威胁本国或者别国乃至地区和全球发展、稳定和安全的跨国性问题,以及与此相应的一种新安全观和新的安全研究领域。非传统安全区别于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它关注的领域涵盖了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广泛的政治低级议题。非传统安全具有发展性、广泛性、临界性、系统性和依赖性等特点,能够在广泛的意义上对国家安全造成实质性影响,这突出表现为非传统安全可以向传统安全转化。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样可以引发冲突甚至战争,危及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8]李媛媛(2010)提出,在众多非传统安全因素中,经济安全占据首位,而能源安全则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能源安全与国家综合安全的其他领域密切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作为非传统安全中经济安全重要一环的能源安全问题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有限的能源供应与无限的能源需求,有限的环境承载力与无节制的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国际能源竞争的加剧,能源安全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更加突出,因此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保障国家综合安全的重中之重。能源安全问题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9]程保志(2013)提出,欧盟的北极政策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北极环境及生态环境、北极资源的绿色开发与提升北极多边治理。在北极环境保护上欧盟强调将尽最大努力防止和减轻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保护北极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在北极资源的绿色开发方面,欧盟认为北极航运,自然资源及其他企业行为必须采取负责任、可持续和审慎的方式进行。[10]夏立平等同时认为,北极地区有着丰富的油气、煤炭资源和富饶的渔业、森林资源以及镍、铁、锌、铜、金银、金刚石、石棉和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随着北极冰盖融化,相关国家和一些企业正在加快勘探和开发这些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可想而知的。加之当前环北极国家正在加强在北极的军事存在,进行各种军事演习和训练。随着北极冰盖融化,北极地区不仅将适应更多先进武器和进行更多种类的军事活动,而且将成为全球新的关键战略竞技场之一。这种军事存在对北极生态乃至全球环境的破坏将是永久性的。[11]李益波(2014)认为,美国着手开发北极有可能进一步导致气候环境恶化。尽管在白宫广告里多次提到“负责任地开发和管理北极”,并提出“保护北极独特多变的环境是美国政策的一个中心目标,美国应采取措施使北极保持健康、可持续、有弹性的生态系统”,但具体措施却语焉不详。相反,美国为满足自身能源需求正着手放宽对北极开发的限制。有学者对此批评道“奥巴马是引爆气候变化的定时炸弹。”英国《自然杂志》称,人类在北极地区的活动增加,将进一步加速北极冰雪融化,而北极地区永久冻土冰雪融化所释放的温室气体甲烷,可能将造成超过6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2]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北极能源安全问题已不止停留在能源安全的层面,由此引发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北极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

1、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的自然态势

刘小汉(1999)提出,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以及如风力水力等恒定资源。如果按照广义的资源来定义,则还应该算上军事资源、科学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等。其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就是能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保守估计,该地区可开采的石油储量有1000-2000亿桶,天然气在50-80亿立方米之间,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北极将成为人类最后的一个能源基地。北极的煤炭资源经过了一亿年古老的地质形成过程,是一种高挥发烟煤,差不多是全世界最洁净的煤,具有极高的蒸汽和炼焦质量,最宜用做能源工业原料。但是北极地区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因为北极地区动植物种类极少,无法形成相互依存的,良好又结实的食物链,且整体的生存能力相当脆弱。[13]吴雪明(2011)等提出,北极地区能源资源储量惊人。经过为期四年的调查,美国国家地质勘探局(USGS)2008年7月23日发布报告称,北极圈以北地区可开采的石油储量为900亿桶、天然气储量为1669亿立方英尺、液化天然气为400亿立方英尺,分别占世界剩余天然气总含量的30%和世界未开发石油总量的13%,且其中84%位于近海,多数在几个北极国家海岸线附近约500米深处。如果油价以100美元/桶,天然气以8美元/立方英尺,液化天然气以4美元/加仑计,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总价值为30万亿美元,超过了2010年全球前四大经济体美国、中国、德国和日本的GDP总和。但是北极地区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形态相对比较单一,而且要充分考虑北极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对于北极地区的发展条件(气候、环境、生态等)、发展水平(经济、社会、文化等)与发展潜力(人口结构、移民状况、科技研发等)要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总结其特殊性并提出符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14]张晟南提出,作为世界上四个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北极完全具备成为第二个“中东”的潜力。从1960年末起,先后在阿拉斯加北坡普鲁度湾、巴伦支海、挪威海和喀拉海大陆架、加拿大北极群岛波弗特海、拉普帕夫海等地都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保守统计,北极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000亿-2000亿桶,天然气在50万亿-80万亿立方米之间。而且北极储藏的煤炭资源,估计占世界煤炭资源总储量的9%,世界上仍有25%的石油和天然气未被开发,他们就在北冰洋。[15]以上数据反映出北极地区能源资源极其丰富,在我们为此感到庆幸的时候,同时也在为由此引发的北极地区政治动荡、斗争感到无奈。

2、北极能源安全问题面临的政治形势

在传统能源产区日渐枯竭、油价居高不下的今天,北极地区的油气争夺战必将渐渐升温。开采技术的进步和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北极地区的油气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有些专家认为,争夺北极的斗争近期内就会导致严重的国际性后果,以北极为对象的地缘政治斗争在今后几年里很可能成为国际关系的一部分。徐小杰在《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书中提出“新的油气地缘版图”和中亚地缘战略竞赛,仿照麦金德的大陆心脏地带学说,给出了“石油心脏地带”、“内需求月形地带”和“外需求地带”的说法。[16]张吉平提出,一场愈演愈烈的北极能源争夺战正在上演,面对北极这样一个“聚宝盆”,以美国和俄罗斯为首,外加同处北极圈的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国,无不跃跃欲试,想继续宣称对临近的北极地区拥有主权,全球能源紧张让不少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了各方角力的舞台,而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则是这场能源博弈的主角。路透社指出将北极争端、南海争端、日俄岛屿争端并列为世界主要海洋争端。参与北极能源争端的主角包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和丹麦等五个国家。[17]在北极特殊地缘政治基础上,同时受到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影响,参与北极事务尤其是能源事务方面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日益增多,致使北极地缘政治局势日趋复杂。目前,多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正在围绕北极地区能源、航道以及海域主权等问题上演着一场愈演愈烈的政治竞争,使得北极地区地缘政治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现阶段,俄罗斯、北美和欧洲国家是北极事务的核心国家;东亚国家因为深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变化的直接影响,关注和参与北极事务的力度比较大,其中,中国和韩国较早地向北极理事会申请观察员身份,日本在其后也提出了同样申请。[18]国家集团和各类国际组织等国际政治行为体正在纷纷制定、更新相关北极战略政策,拉近与北极的地缘政治关系以维护各自在北极的利益。北极理事会、北极科学委员会等多个政府间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也更加活跃,成为构建北极地缘政治的新生力量。同时,各种北极政治行为主体也在进行法律准备,不断向联合国提交各种主权要求,以使得各自在北极的政治行为合法化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另外,决定国家竞争胜负的根本因素还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其中军事实力仍然是国家综合力量的决定因素。当国际竞争不断升级并最终走向冲突时,军事手段还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手段。因此,北极纷争中的有关国家在使用多种手段竞争的同时,都在进行军事准备,以增强其军事后盾,从而为北极地缘政治竞争服务。

(三)中国参与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的战略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作为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身份,北极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无疑不对我国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虽然中国不是北极国家,但是北极地区对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学者对北极地区的考察和研究。同时,在参与北极能源开发运输、航道的开通等北极事务的过程当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北极能源安全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

潘敏(2010)认为,未来中国面临着与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同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某些国家将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对海外油气资源的拓展量视为威胁。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运输技术要求高,环境风险巨大。因此,中国在能源战略上,应积极抓住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规避其风险,主动投身参与到北极能源开发和能源安全保护中,在策略上提升自己的能源供给能力。[19]孙凯(2014)等认为,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已经成为历史必然。面对喜忧参半,利弊共存的内外环境,中国应选择把握外部机会,争取在参与北极事务的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同时中国也应该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实现由扭转型战略和多元型战略向增长型战略的过渡和转变。中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和拓展中国的北极利益,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并把握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科学性地、创造性地制定并落实参与北极事务的国家战略,进而有效推进自己的北极利益与实现海洋强国建设的目标。[20]门洪华提出,能源安全不是单纯的能源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对外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利益以及外交手段等多层次的战略问题。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和确保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中国应该树立走出国门,分享国际油气资源的战略思想,加大利用国际资源的力度,以最终保证中国未来中长期的油气资源供应和能源安全。[21]杨振姣(2013)等提出,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战略问题。如果能使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进行开采利用将大大缓解我国的能源紧张状态。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和参与北极事务的程度,在北极能源安全问题上,中国处于被动地位的可能性很大。[22]刘莉(2014)认为,通过对北极战略的探讨和研究,有益于充实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加强对北极事务参与上的科学指导,进而更好地保护并开拓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中国当选北极地区的正式观察员后,拟订并践行一套完整的北极综合战略体系势在必行。积极参与北极地区资源能源的开发,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经济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能源资源短缺现状;北极航道的开通,大大缩短了货运航程,对中国的国际运输业以及国际贸易、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北极的国际政治地位日益突出,中国除了开发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外还要重视北极地缘政治新变化,增加在北极活动的存在和相应的话语权,以便在国际政治新秩序中赢得更高更好的国际声望。[23]周良(2011)认为,尽管北极离我们很遥远,尽管北极冰川完全融化还是若干年以后的事情,尽管全面开发北极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提上日程,但考虑到北极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巨大地缘战略价值,考虑到我国未来的安全和福祉,中国没有理由在日益激烈的北极争夺之中袖手旁观,充当看客。我国应该未雨绸缪,及早采取行动,积极争取和捍卫中国在北极的正当权益,以免将来陷入被动局面。[24]因此,不管是出于历史必然性还是未来可能性的分析,我国参与北极事务争得合法利益是我们未来持续的选择。

2、中国参与北极能源安全事务的可行性

基于“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关注事项”这一依据,由于地球的特殊构造,北极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变化会对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形成重大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所以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都深受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贾桂德(2014)等认为,我国的气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深受北极影响。北极科研有助于我国认识北极变化,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减灾防灾能力;北极航道的开通和利用关系我国海上贸易、航运产业以及我国海运通道的拓展;北极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将影响国际能源资源供应格局,并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25]唐国强(2013)提出由于北极冰融和北极航运的影响具有全球性,非北极国家关注北极问题也是自然和合理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6]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参与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现今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极地科考能力。科考船已经多次对北极地区进行科考,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建立了“黄河”站。中国从2007年开始成为北极理事会的临时观察员国并申请成为正式观察员国。2013年5月,北极理事会外长会议正式决定接纳中国等6国作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张耀指出,中国参与北极理事会和北极事务的主要法律依据在于一系列国际法框架,比如《联合国海洋公约》中规定的世界各国对于公海区域"国际海底"以及在主权国家经济专属区等水域内享有的科考"航行"勘探等权益范围。[27]潘敏指出,中国是《斯瓦尔巴德条约》的成员国之一,《斯瓦尔巴德条约》是迄今为止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具有国际性的政府间非军事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与其他缔约国一样,其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和逗留,只要不与挪威法律相抵触,就可以在这里从事生产、商业、科考等一切活动。这个条约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此外,中国是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中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参与北冰洋水域的管理。2013年加拿大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同意了中国的请求,从而为中国进一步参与北极事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因此中国在北极的政治地位以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与北极事务有必要也完全有能力。

3、中国参与北极能源安全事务面临的挑战

成建(2011)提出,北极地区的开发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如北冰洋的争夺是经济利益争夺而不是领土争夺,北极航道的通行还有待时日,油气能源的开采还困难重重。着重强调由于北极地区气候严寒,地质条件复杂,运输不便,从勘探到开发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发生环境灾害事件,后果将不堪设想。墨西哥湾原油泄漏的警钟仍在耳边,环境保护的压力可谓异常沉重,对南喀拉海地区的油气开发必将是一个谨慎而漫长的过程。[28]中国遭到了北极八国门罗主义的阻挠,2011年,中国商人黄怒波计划在冰岛购地建设旅游设施,结果遭到拒绝。有分析认为,黄怒波购地遭拒反映了北极国家对区域外国家染指北极的高度戒备,这种戒备以及北极国家奉行的门罗主义,正是中国参与北极面临的最大障碍。[29]目前,世界上尚且没有专门关于北极的国际法或国际条约,相关法律的缺失,导致北极国家垄断圈地,企图将北极变成他们的专有“领地”,以控制更多的北极能源和海域。由于这一动机的存在,北极国家对中国介入北极事务保持极高警惕,努克会议就被认为是“阻止中国插手北极”的举措。杨剑认为,北极脆弱的生态与环境使得北极航运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必须接受法律制约和环境制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出于保护冰封地区的目的,赋予了“冰封地区”沿海国进行非歧视的环境立法权。沿岸国对这一条款的过度使用,将成为北极航道使用的一个法律障碍。此外,北极航道的利用对北极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传统社会生态带来风险。北冰洋地区一旦发生原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将造成难以复加的破坏,海冰若被污染将永远无法清除,污染将威胁依托大块浮冰生存的海象、海豹和北极熊的生存。[30]这将直接威胁北半球甚至全球生态安全。因此,在未来北极能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是每个国家乃至每个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中国参与北极能源安全事务的路径

在北极能源安全日益成为近北极国家乃至全球国家争端的焦点时,中国也在北极能源安全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根据目前的局势和现存的条件提出了几条参与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的路径。

1、明确大国立场,维护北极权益

程春华(2012)认为,北极开发攸关中国国家利益,北极气候对我国气候及经济发展、生态与环境有重大影响。例如2012年初的“北极涛动”让中国感受到了反常的严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赋予中国在北极的科研、资源、交通、气候、安全等权益,都需要中国竭力维护,为应对大国对北极利益的争夺,中国可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一是利用帮助欧洲减缓欧债危机的机会,寻求加强对华友好的北极国家合作,提高中国在北极事务上地位。二是重新定位参与北极能源开发的机会,以北极能源战略买家的身份与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合作。三是以与北极国家加强极地科研合作为契机,为中国参与北极合作夯实硬件和软件基础。[31]A.O.巴拉尼科娃(2012)提出,中国一直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而在经济发展中正经受着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在北极地区复杂的关系中,中国可以利用外交、经济和其它杠杆争取到一些利益。中国在利用研究北极地区权利的同时,将扩大在该地区的科学研究,并逐渐巩固其在该地区经海路出口商品的地位。今后中国将确定在北极地区开展活动的政治框架和法律基础。实际上,中国已经有了北极纲要,或者说虽然已经制定了行动计划,但为不刺激其他国家,暂时还没有公之于众。该计划将考虑中国利益而对联合国相应公约进行修改。至于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将继续扩大与所有北极国家的合作,以实现其在该地区的利益和目的。[32]总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在维护本国政治立场的同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调整北极战略,加强多边合作

张胜军(2012)等提出,中国国内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使中国外交面临巨大的战略压力,维护能源安全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战略问题。为了实现能源安全,中国迫切需要进一步评估北极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作用,调整或重新定位中国的北极战略。第一,中国的北极战略定位需要从过去的以准备应对技术进步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为目标,转变为以实现中国能源安全为主要目标;第二,中国的北极战略要有鲜明的主张,特别是在推动解决北极问题的原则问题上,中国应该站在社会的立场上,联合广大非北极国家致力于提高北极多边国际治理,推动北极问题向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第三,在北极国家为了各自利益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中国应与欧盟、新兴国家等一起积极维护北极与人类的和谐关系,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为此采取有目标、有步骤的行动,以此扩大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发言权;第四,中国的北极战略要定位于与北欧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藉此扩大中国在北极事务影响力方面的突破口。[1]江翎(2014)提出,中国虽不是北极国家,不享有北极的主权,但是从国际法来看,中国有参与北极地区国际治理的法律基础。1920年签署的《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条约》明确规定缔约国有权进入该条约规定的区域从事海洋、采矿及商业活动,1925年中国成为《斯瓦尔巴德条约》的成员国之一,享有了该条约规定的权利。2013年中国又获得了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身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北极和中国并非完全无关,中国需要制定自己的北极战略,更好地在北极问题上发挥作用。第一,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北极科考的力度,为未来更好地开发利用北极的能源做好准备。第二,中国应积极参与北极现有合作机制,一方面应承认北极国家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应更好地维护非北极国家的海洋权益。第三,拓宽我国海外油气资源供给渠道。总之,中国应充分利用北极圈观察员的身份,倡导北极地区中立化,倡导国际社会框架下的北极,促使北极向着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3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谋求北极地区合作化、中立化不失为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3、加大对北极各项事务的参与力度

丁煌等(2014)站在国际公共物品理论的角度认为,中国在选择参与北极治理的具体路径时,首先,应该以正式观察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北极理事会各工作小组的工作;其次,积极向国际社会供给本国优势领域的公共品;第三,在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框架内,积极参与涉及北极通航、渔业养护和利用等领域的规则制定;最后,积极推动国际气候外交,把国家利益的实现嵌入到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当中。[34]郭培清(2013)等认为,北极理事会是北极地区一个高水平的政府间论坛,中国作为非北极国家,接受北极理事会努克会议通过的苛刻标准成为其观察员,可以获得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平台和丰富信息资源,而接纳中国为观察员也是北极国家给予现实考量的双赢选择。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席位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中国可以从参与6个工作组的活动入手,塑造知识大国和道义大国的形象,为北极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中国可以“超越”北极理事会,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实现本国的北极目标。[35]柳思思指出,无论从自身利益,还是从世界经济协调发展来看,中国都应该在北极新秩序的构建中发挥作用:第一,中国应该积极联合所有近北极国家;第二,基于共同利益与立场,在环北极国家之中,美国是可以重点考虑的联合对象;第三,推动近北极机制议程具体化和可操作化。[36]

三、对现有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成果的评价及展望

总体来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分别从资源、生态、能源、航道、军事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研究,研究视角不断丰富,研究层次不断深入,研究内容推陈出新。其中在能源安全方面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般呈现三大特点:

(一)在研究角度上,学者们注重于从北极主权政治争端的角度进行探讨,指出北极的能源资源加剧了北极主权的争议,而政治上北极主权的争夺也同时影响了北极地区的能源安全。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能源安全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趋于一致化,都指出了北极能源安全问题是一个敏感且重要的国际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很少有学者深入研究。其次,目前在能源安全方面的研究角度过于局限,缺乏从社会学、管理学、生物科学等角度探究保证北极地区能源安全的方式方法。

(二)在研究内容上,学者们注重于宏观研究而忽视微观层面。总是从世界总体局势出发研究北极地区能源总量,缺乏对局部地区的深入研究。如北极圈以内不同地区的能源种类、特点、形成时间以及开发后对北极地区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有何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三)从研究方法看,多注重于定性研究,缺少定量研究。从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除了对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在总量上大致有个数字以外,基本上都是对能源安全问题的理论研究,在能源安全评价体系和预测模型方面、重要能源资源安全评价和安全态势预测等方面很少涉猎。

总之,关于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沉淀,开展深层次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研究视角有待扩大。国外学者尤其是环北极国家学者对北极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不少的突破,但是缺乏从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人类学、生物学等角度展开研究。从国内看,近年来随着能源安全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学者对能源安全的研究也更加重视,但是在北极能源安全方面的研究相比环北极国家的研究力度严重不足。我国虽然是非北极国家,但是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参与北极事务的处理和北极地区包括能源安全在内的各方面的研究。另外,我国学者缺乏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出发探究北极能源安全问题对我国的影响。大多数学者站在传统安全的角度研究北极地区主权及能源归属问题,对能源开发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欠缺,研究思路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其次,研究方向有待于向全球能源安全以及生态安全靠拢。在对局部地区进行微观取样研究的同时,要注重宏观的监测从而把握全球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变化。要注重北极能源安全与全球能源安全以及北极能源安全与全球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应该以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割裂开来。北极能源安全问题是一个很热的话题,很多学者从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展开研究,但大多数学者可能受学科限制的影响,很少有把北极能源安全与全球能源安全以及北极能源安全与全球生态安全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因为北极能源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仅有关各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国际政治、国家关系以及全球生态安全都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把北极能源安全问题单单视为传统安全视角下的政治主权问题或者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经济问题、资源环境问题都是片面的。

再次,应加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方法论的研究。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和模型预测法,还可以使用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通过对部分北极文献的综合分析,大部分学者运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对北极能源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缺乏实证研究。随着对北极能源等各方面的深入探索,未来可获得的北极方面的数据也会逐渐增多,加强使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北极能源安全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把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相结合。建立能源安全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和生态安全监测支持系统,选取合适的指标层,注意把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目标进行区分,尽量减少评价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牵引导致的人为因素影响。

最后,要重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实践性。学者们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尽量在成果相对成熟时及时联系相关机构或部门进行极地科考实验,以使得一些前瞻性研究成果获得应用价值。目前,很多学科存在强研究弱实施的现象。任何研究的最终价值都是转化为生产力,所以,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张胜军,李形.中国能源安全与中国北极战略定位[J].国际观察,2010,(7):22-25,17-18.

[2] 程春华.北极能源开发新动向[J].国际石油经济,2012,(10):98-99.

[3] 雷闪,殷进垠.北极油气开发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N].中国矿业,2014-02-15.

[4] 夏立平,苏平.博弈理论视觉下的北极地区安全态势与发展趋势[J].同济大学学报,2013,(12):13-15.

[5] 陶平国.北极主权权利争端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6] 黄子惺.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 张新平,胡楠.安全复合体视阈下的北极安全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13):24-25.

[8] 宋效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双重视角下的石油安全[J].科学决策,2008,(15):67-78.

[9] 李媛媛.非传统安全的挑战:环境与能源安全问题研究[D].成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0.

[10] 程保志.北极治理与欧美政策实践的新发展[J].欧洲研究,2013,(9):87-88.

[11] 夏立平,苏平.博弈理论视觉下的北极地区安全态势与发展趋势[J].同济大学学报,2013,(12):7-8.

[12] 李益波.美国北极政策的新动向及其国际影响[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7):64-65.

[13] 刘小汉.资源北极-未被利用的巨大宝库[J].大科技,1999,(13):7-9.

[14] 吴雪明,张侠.北极跟踪检测与评估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基本框架[J].国际观察,2011,(22):60-61.

[15] 张晟南.国际政治格局: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J].国土资源,2007,(14):56-57.

[16] 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世界经济,1999,(2):13-14.

[17] 张吉平,潘月明,刘庆等.北极能源之争难有句号-北极领土之争背后的能源暗战[J].新远见,2010,(8):66-67.

[18] 陆俊元.北极地缘政治竞争的新特点[J].现代国际关系,2010,(2):26-27.

[19] 潘敏.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有利因素存在障碍及应对策略[J].中国软科学,2013,(6):13.

[20] 孙凯,王晨光.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战略选择[J].国际论坛,2014,(15):87-88.

[21] 门洪华.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J].太平洋学报,2005,(10):68-69.

[22] 杨振姣,崔俊,韩硕洋等.北极生态安全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海洋环境科学,2013,(5):34-35.

[23] 刘莉.浅谈中国制定和实施北极战略的必要性[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4] 周良.北极权益争端中的中国姿态[J].党政干部参考,2011,(12):34-35.

[25] 贾桂德,石午虹.对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思考[J].国际展望,2014,(09):23-24.

[26] 唐国强,北极问题与中国的政策[J].国际问题研究,2013,(11):45-47.

[27] 张耀.北极事务与中国参与[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2):106-107.

[28] 成建.北极争油“熊”起早[J].中国石油石化,2011,(8):89-90.

[29] 周良.中国走近北极俄美等宣布对其北极利益寸步不离[OL].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2_05/16/14564436_0.shtml,2012-05-16/2014-12-05.

[30] 杨健.北极航运与中国北极政策定位[J].国际观察,2014,(1):133-134.

[31] 程春华.北极能源开发新动向[J].国际石油经济,2012,(10):80-82.

[32] A.O.巴拉尼科娃,陈秋杰译.中国北极政策的现状与前景[J].俄罗斯学刊,2012,(16):58-59.

[33] 江翎.中国的北极应对之策[J].沧桑,2014,(15):43-44.

[34] 丁煌,赵宁宁.北极治理与中国参与—— 基于国际公共品理论的分析[J].2014,(5):42-43.

[35] 郭培清,孙凯.北极理事会的“努克标准”和中国的北极参与之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7):78-79.

[36] 柳思思.“近北极机制”的提出和中国参与北极[J].社会科学,2012,(10):32.

A Review of the Problem of Energy Security in the Arctic Governance

Yang Zhenjiao1Sun Xuemin1Xin Meijun2

(1.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2.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Key words: the Arctic; energy security; research review; China's participation

责任编辑:鞠德峰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研究综述北极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南极和北极一样冷吗
谈能源安全不能只看能源本身
北京市能源安全水平评价分析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北极飞来毛脚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