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历史细节 还原历史人物——以《重庆谈判》一课中的蒋介石为例

2016-01-08李志先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历史人物

活用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人物
——以《重庆谈判》一课中的蒋介石为例

李志先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东莞 523945)

【摘要】本文以《重庆谈判》一课为例,着重叙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认知历史细节来还原历史人物,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应尽可能地从多角度出发的方法.认为在运用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人物的教学设计时,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精选历史细节,突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历史细节带动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历史细节 重庆谈判 历史人物

《全面内战的爆发》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的第1课.课程标准要求:“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本课共有三个子目:“谈判桌上的较量”“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和“全面内战的烽火”.显而易见,本课的重点是“谈判桌上的较量——重庆谈判”,而非“全面内战的烽火”这一子目.因此,我把后者整合到了下一课《走向战略进攻》,授课时也修改了本课的题目,以《重庆谈判》取代原来的《全面内战的爆发》.这样的处理更加贴近课标的要求,也方便教学的开展.

教材是用两页的篇幅来对重庆谈判进行编排的.四段大字正文分别介绍了重庆谈判的背景、国共双方的准备、谈判的时间和中共代表、重庆谈判的结果,另外三段小字则是蒋介石对重庆谈判的打算、毛泽东抵达重庆后各方的反应、谈判的焦点,但唯独缺少了蒋介石和毛泽东见面谈判的细节.历史缺少了细节,那就缺少了生动,甚至缺少了真实.下面就通过《重庆谈判》一课的前后两个不同教学设计,举例探讨历史细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的问题.

【设计1】

师:今天我们来上《重庆谈判》一课,首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建国大业》的片段).大家看完视频后,再阅读教材第112~113页的文字,接着在教材上画出重庆谈判的背景,国共双方的方针,谈判的时间、代表,谈判的成果、焦点,谈判后的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阅读教材,画书,接着回答.

师:哪位同学能讲一讲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的不同表现.

学生讲述.(略)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和同学的讲述,大家认识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表达.(略)

师: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表现出来的是追求和平的诚意,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国民党则是利用谈判来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以上设计中,我通过《建国大业》中的相关片段导入,引导学生概括重庆谈判的内容,试图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做出的努力,认识到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那段视频“喂不饱”学生,更有学生直截了当地表示,所放的视频体现不了课本所形容的“重庆谈判”的惊心动魄,好像看上去一片祥和气象,而且谈判的过程好像很顺利,很快就结束了.如此看来,学生是无法从课堂上认识到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重新调整了教学设计,新增了五则历史素材,并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重新设置了提问环节.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如下.

【设计2】

1.导入部分

播放《建国大业》的片段.请学生看完视频,再阅读教材第112~113页的文字,接着在教材中画出重庆谈判的背景,国共双方的方针,谈判的时间、代表,谈判的成果、焦点,谈判后的问题.

2.正文部分

细节运用一:和平有望——国共两党关于重庆谈判的基本方针?

教学素材1:

在毛泽东抵达重庆之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谈判的方针:

要求国民党立即废止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同时准备让出中共控制的江南八个零散的小块根据地,来换取国民党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即通过分区割据但建立联合政府的办法以实现和平.[1]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

教学素材2:

在毛泽东1945年8月28日到达重庆后,蒋介石在隔天日记中拟定了国民党谈判的底线:

“不得以现在政府法统之外来谈改组政府问题,即其召开所谓党派会议,讨论国是,组织联合政府.”[2]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教学素材1和教学素材2是关于国共两党谈判的基本方针,学生阅读这两段素材后,心中一衡量,脑中一思考,马上一目了然,很快便发现国共两党谈判的基本方针存在着明显分歧.由此,学生会对重庆谈判的前景感到不乐观.接着,我请学生思考“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开始前存在怎么样的分歧”“这种分歧反映了何种本质问题”这两个问题.

学生比较容易得出,共产党的谈判目标是民主和平,并打算让出江南八块根据地来求得妥协;国民党则坚持要维持一党独裁的局面.如此一对比,学生脑海中就不难留下了“国民党:一党独裁VS共产党:民主联合”以及谈判还没开始就出现困难的粗略印象.这样的处理能贴近学生认知事物的顺序“现象—本质”,教学效果也将出彩.

细节运用二:和平无望——蒋介石要扣留毛泽东?

教学素材3:

从9月4日至10月5日,围绕着中共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双方代表共会谈了11次.9月20日蒋介石密示国军将领:“目前与奸党(共产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俾(给)国军抓紧时间,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3]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教学素材4:

9月27日毛泽东在对英国路透社记者谈话时,表示中共希望避免内战,通过和平建国以实现中国真正的民主自由.蒋介石当晚得知后怒不可遏,他在9月27日记中大骂道:“如欲不惩治汉奸,处理叛逆则已,否则,非从惩治此害国殃民,勾敌搆乱第一人之罪魁祸首,实无以折服军民,澄清国本也.”[4]接着从9月29日到10月2日,蒋介石一直在日记中列数中共和毛泽东的“罪行”,并在10月5日写道:“故于此时应不必为俄(苏联)多所瞻顾,积极肃清内奸,根绝共匪,整顿内政,巩固统一为第一”.[5]

重庆谈判还在继续,而毛泽东似乎“在劫难逃”了,这时蒋介石却又瞻前顾后了,10月6日日记云:

“对共问题,郑重考虑,不敢稍有孟浪.总不使内外有所藉口,或因此再起纷扰,最后惟有天命是从也.”

当天正午,蒋介石与左右讨论中共方面所起草的《会谈纪要》(即后来的《双十协定》以及毛泽东的离渝时间,蒋介石“立允其(毛泽东)速行,以免其疑虑”.[2]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教学素材3形象地揭示了蒋介石进行谈判的真实目的——拖延时间,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在课堂上呈现时,我引导学生与教材第114页的叙述相结合,进行延伸阅读.

学生阅读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学生A说道:“想不到蒋介石是这样的人,也太不厚道了.”学生B则说:“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国民党获得更多的地盘,维护国民党的利益.”结果他的发言得到大部分男生的响应.我补充道:“刚才两位同学有关蒋介石密令的不同评论,是因为他们选取角度的不同,学生A是从为人处世的方面说明蒋介石的性格,学生B则站在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立场考虑问题.这说明我们观察一个历史人物的行为可以采取多种角度,就能看到一个人的‘A面’和‘B面’.不过蒋介石此举却为重庆谈判的前景埋下了阴影,因为他这样做是背离了当时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和潮流.”

教学素材4生动鲜活地透露出在谈判期间蒋介石密谋“扣留”毛泽东的心路历程.我展示此则素材后,学生基本上目不转睛,被蒋介石日记深深吸引住了.他们对此段细节反应不一,众说纷纭.有的同学担心毛泽东的生命安全.有的同学发出了“啊,太可惜了,如果我是蒋介石,肯定把毛泽东抓起来”的叹息.而有个同学问道:“老师,如果蒋介石真抓了毛泽东,会发生什么事情?”

对于学生的叹息与疑问,我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先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蒋介石企图扣留毛泽东,表面上借口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汉奸’‘叛逆’,实际上体现了谈判开始后他一直奉行什么政策?”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想到蒋介石奉行“一党独裁”的政策.

在这个基础上,我对刚才学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首先表扬了发言的同学,指出他们提的问题很有意义.但我接下来的答案只是个人见解,仅供大家参考.首先,历史没有假设,没有假如.因为它已经发生了,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可以充满如果,也欢迎如果.其次,即使蒋介石真扣留了毛泽东,毛泽东也会安然无恙,而且蒋介石不久就会释放毛泽东.因为蒋介石扣留毛泽东的举动马上会招致美苏两国、中国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等一切希望中国和平的人士的谴责.这样一来,重压之下蒋介石只会骑虎难下,慢慢被逼到死角,毛泽东被扣留的时间越长,蒋介石的领袖威信可能会一落千丈,国民党的统治地位就会岌岌可危.如此大失民心的行为,蒋介石不是没有考虑过的,他在日记里面所写的“总不使内外有所藉口,或因此再起纷扰”就是这个意思.最后,蒋介石之所以“礼送”毛泽东,让他回延安,是因为即使放虎归山,蒋介石也有十足把握能够战胜毛泽东.

细节运用三:和平已死——内战爆发的主要责任在谁?

教学素材5:

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告辞回延安后,蒋介石独自在林园中逛了一周,心里想的是:“共(产)党不可与同群也.”《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于10月12日正式公布,而第二天蒋介石秘密发布“剿共”密令.内称:对中共“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贻害无穷,使中华民族无复兴之望”.几乎同时中共中央连发指示:“和平基本方针虽已奠定,但暂时许多局部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仍不可避免”,“全部和平建国的局面即不能出现.”[6]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教学素材5是谈判后蒋介石对中共制定了何种方针,中共打算如何应对的细节.当我呈现这一细节时,原来有点儿躁动不安的学生都因《双十协定》墨迹未干,仅仅在一天之后就沦为一纸空文而逐渐陷入了沉默.很显然,他们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震撼,明白了国共内战无可避免,和平最终昙花一现.我适时给学生印发了如下材料:“中国青年党的李璜关于重庆谈判的评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比较”“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文中所讲的国共内战爆发原因”“毛泽东的《关于重庆谈判》(节选)”等,要求学生在阅读、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这些材料与所学知识,以“国共内战爆发的责任在谁”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绝大部分的同学把内战爆发的责任归咎于蒋介石,理由是他一意孤行,为了维护国民党独裁地位,放弃了和平民主,转而迷信武力,试图用军事手段解决中国共产党.也有少数同学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国共两党在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悬而未决,加上双方基本上寸步不让,针锋相对,早就埋下了内战爆发的种子,等等,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国共两党都有责任.

这样的教学处理,意在引导学生铭记这段本来可以“和平建国,实行民主”,最后却无果而终的遗憾,从而初步明白和平与民主其实可以通过妥协而实现,战争与和平,民主与独裁,往往就在历史人物的一念之间.学生作为历史旁观者,至少应明白和平与民主的珍贵.

经过此次对《重庆谈判》一课的教学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以历史细节运用为主题的案例教学,能带动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现场.所以教师应像一位名厨,把那些显得枯燥和干瘪的文字,加上“历史细节”这一佐料,烹饪出一道道美味佳品——鲜活、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历史”.那么,如何设计出一堂既能突出历史细节运用,又能兼顾好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好课呢?对此,我提出两点不成熟的意见,期待方家批评指正:

1.真而实:不可逾越的底线

历史细节首先应是真实的,真实是历史细节运用的压舱石.我们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如过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兴趣的提高,而凭空捏造历史细节,罔顾其真假.如果历史细节的运用是建立在沙滩上,那么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只会停留在虚无缥缈的阶段.长此以往,学生心中构建起来的只是一座“有质量问题”的空中楼阁,经不住风雨侵蚀,便会倒塌.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是误人子弟了,这可是大罪过.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其心中建起一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历史大厦”.而关于“中心人物”的选择,不少教师都有过精彩且独到的见解,我在这里就不再班门弄斧了.我想说的是,作为“中心人物”,他最好是历史事件的主角,至少是主要参与者或见证者,并且他留下了关于此事最真实的细节描写.所以对于重庆谈判,我所用的历史细节,几乎全部来源于当事人之一蒋介石的日记.而且《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此书的作者杨天石是公认的目前“国内研究蒋介石功力最深的学者”,杨奎松被认为是在国共关系这一课题上造诣最深、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之一.直接采用他的研究成果,基本上确保了历史细节来源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只有我们守住了真实这条底线,才有可能在历史教学道路上越走越宽.

2.精而准,不可马虎的原则

俗话说:“兵贵在精,而不在多.”相同的道理,历史细节的运用不能过度,否则整节课下来,学生的脑海里面全是细节,最后搞得连基本知识点都没记住.其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学生都可能无法透过历史细节看清原本处在历史迷雾中的人物,课堂的高效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运用历史细节进行教学时切忌贪多,应在“精”字上多下功夫,平时多留心,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或名师专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多积累典型有力的历史细节,构建自己的精品素材库.教师只有自己的“腰包”鼓起来了,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拨开历史的迷雾,让每一个或曾叱咤风云又或默默无闻的历史人物能再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除了追求历史细节的“精度”,我们还要追求历史细节的“准度”.所谓的“准度”,就是要求我们在运用历史细节时,最大限度地争取“一击即中”,直达问题的核心.如果一则历史细节的运用,能使教学重难点得到很好解决,尤其能起到“奇兵”的效果,那我们就用一而足矣.所以,历史细节经过层层筛选后,更需要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前提,使用一个钥匙打开一个锁并不丢人,如果牛头对马嘴,只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463-465.

[2]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431.

[3]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42.

[4]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436.

[5]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440.

[6]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43-544.

1胡再平,男,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语文学科中心主任,陕西省特级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陕西省高考阅卷中心组成员,西安市教科所语文中心组成员,碑林区语文兼职教研员,受聘担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高考备考方案》连年在省、市高考研讨会上交流,多次做客西安教育台“教育知天下”主讲高考作文,承担省市区各级各类考试命题工作.陕西省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猜你喜欢

历史人物
《史记》中传记人物悲剧性之对比呈现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论曹操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构建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人物说史
在教学中该如何创设历史人物的教学案例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创设历史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