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6-01-08杨红叶
杨红叶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不少教师没有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唯恐学生对课本的理解不深入,不厌其烦地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用教师的阅读感悟替代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关键词:语文;阅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24-01
1.通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由于一些教师把阅读能力等同于识记能力,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因为教学中只注意抓字词、语法和修辞等,把课文当成了基础知识教学的材料,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一旦支离破碎自然会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和魅力。文章是情感的集合体,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学生只有对文章有感情,才会有深入学习文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景,还原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内容。但小学生社会阅历少、体会少,如何才能让他们对文章有更直观的印象呢?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要创设好恰当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在课前深入探究文章的特点,精心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图片甚至实物,这样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情境,产生直观的感受。例如,在讲解《 雨点儿 》(一年级上册)这篇文章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教师可以在课堂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创设跟雨有关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对雨过天晴的场景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通过课堂提问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课堂中,长期以来教师串讲串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从而使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能力成为一句空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我在教《 灰雀 》(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先提问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你们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时有学生说:"看了课文,我知道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还想知道有只灰雀找不到时,列宁着急吗。"还有学生说:"我知道灰雀惹人喜欢,可是还想知道那一只灰雀去哪儿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我的提问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他们也提了不少问题,通过分析和整理,我把它们归纳为三个问题:(1)灰雀去哪儿了?(2)灰雀找不到时,列宁是怎么做的?(3)灰雀是怎么回来的?我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思考,接着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这些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深入学习课文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3. 通过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只有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才能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让他们具有良好的逻辑能力,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小学生还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所以所选课文的脉络都比较清晰。小学语文课本中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观的课文,例如《 海上日出 》(五年级上册)中第三自然段就用了大段篇幅来描绘海上日出的美丽画面:首先描写太阳露出小半边脸;紧接着描写太阳向上爬升,太阳冲破云霞,太阳光;最后描写太阳旁边的云。像这样按时间和事物发展变化顺序来写的课文有很多。另外,说明类的文章通常按总起分述、由近及远或者从下到上等顺序来写。比如《 翠鸟 》(三年级下册),作者先在第一自然段写"它的颜色非常鲜艳",接着就按头部、背部、腹部的颜色分别来描述。属于总起分述的典型结构。通过理清课文脉络,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掌握文章叙述的一般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能力。
4. 通过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阅读课文时,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只能是一行行文字,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学生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自然没有欣赏乐趣可言,更无法理解作品的意蕴。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 我的战友邱少云 》(六年级上册)中有幅插图,描绘的是一团熊熊烈火整个儿把邱少云包住了,但他却如同千斤巨石在火堆里一动不动。在阅读课文时,我让学生联想每个人不小心被火烧着、被开水烫着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然后指导学生们一边看课文中的图,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图中邱少云战士的目光、表情和动作,你们能想象出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吗?"学生们通过想象,都踊跃举手发言。比如有学生说:"他想,为了争取这次战斗的胜利,哪怕是烧焦、烧死我也不能动!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经过大家的想象,邱少云这个人物立即鲜活了,他不但显现在学生的眼前,而且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他的形象不仅变得更加真实生动,而且在学生心中也更加高大了。
5.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每篇都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体会文章的感情除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朗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重点文段要进行反复朗读。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是蕴涵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的,对一些表达比较深刻或生动的重点文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反复朗读。只有在朗读中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教师要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传导感情,使学生、教师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也能够学会教师的一些阅读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只有阅读水平提高了,学生才会去揣摩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体验文章中的情感美,才会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第三,教师的范读一定要充满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因此,教师在范读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富有青春活力,从而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
6.通过借鉴课文促进学生读写结合
课文不过是个例子,阅读课文的目的不光是解读,更是为了应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用结合上做思考,在读写结合上下工夫。写好作文的前提,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首先还要对课文进行学习和借鉴。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非常优美,对文中精彩的句子要学习,对文章描写事物的方法也要学习。例如《 鸟的天堂 》(四年级上册)中第二部分,作者就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描写方法。文章先淡淡地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下文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作了背景铺设。然后,作者按"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和鸟的动作等方面,多次运用排比句来进行描绘,形象地描绘出了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使人联想到群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多么的快乐和幸福。对于《 鸟的天堂 》这样的文章,学习和借鉴的方法很多,首先是鼓励学生多摘抄,其次是鼓励学生多练笔。练笔可以写读书心得,或者对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模仿。只有读写结合,让学生在不断的摘抄、仿写中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才能最终让他们学会自主地学习和写作。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写作教学的基础,又可以带动听说教学,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