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探析

2016-01-08强登峰

教育界·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社会

强登峰

【摘 要】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为论点,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三个层面解析造成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并依托高校、社会及家庭教育实际,为感恩品质的培育与践行提出理论建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感恩教育    家庭    高校     社会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其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未来走向。作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时代,应成为我国依托感恩教育开展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时期。现阶段,及时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动态,切实调查和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深入归纳和总结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契机与自然选择。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西方文明中的精髓”,它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之一,已然成为“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感恩教育蕴含着识恩、知恩、报恩、感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哲学,其本质是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醒人性的思想认知。2008年以来,以“90后”为主体的青年群体步入大学校园。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有情有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肯定与赞扬。然而,伴随着家庭、高校、社会及个人对感恩教育的漠视,不知恩义、知恩不报、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等现实表现在当代大学生中亦是时常有之。当下,“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是通过感恩教育来实现的”,因而,认清感恩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与感恩品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家庭教育环境乏力,传统教育思想作祟

家庭教育作为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因而长久以来,中国家庭始终认为,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是父母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大多数中国父母更多地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与文化学习,而忽视性格、品质、道德的培养与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家庭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工具”,而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思想素质、积极心理、高尚人格、优秀品质方面的缺失,则直接影响到了家庭感恩教育的现实有效性,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弱化。

(二)高校德育目标功利化,感恩教育工作不到位

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依托高等教育培养所需人才的愿望愈加急切,这使得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实践型人才,而忽视高等教育在树立正确观念、传承传统文化、培育积极心理、促进个性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高校作为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的重要传播基地,在经济利益至上的背景下,深受影响,一味追求高等人才的培养数量,致使当下的高校德育工作面临重速度、求结果、功利化的窘境。放眼观之,高校的感恩教育长期侧重于理论的灌输,一度将感恩教育与理论学习联系起来,以至于当下的感恩教育因缺乏实践学习、情感交流、生活感知而流于形式。

(三)社会环境深刻变革,舆论传媒导向偏执

当前,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推进,我国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由此而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利益分配纷繁复杂,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多元文化冲击严重,这无形中给人们,尤其是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信仰追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习惯于运用新媒体探索未知世界,而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与舆论却始终难以权衡“吸睛率”与正能量的关系,一味纵容不良社会风气的传播,导致“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削弱了大学生对亲情、友情与爱情的重视程度。我国现正处于新旧思想交锋最为严重的时期,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拓展了人们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价值途径,造成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困境,最终制约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径选择

“感恩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建立知恩、感恩、报恩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其重要的价值体现在通过感恩教育过程,引导个体充分认识到感恩的内在人文价值,培养立足于文化传统、人文理想和理性精神之上的感恩意识,使人性之善得以彰显,使人们普遍地认同和做到知恩、感恩。”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并对于增强经济实力、维护政治稳定、进行社会建设、开创多元文化、构建生态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线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教育,着力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的培养与教育,是关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集中体现与培育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举措。

(一)注重家庭感恩教育对子女的启蒙与引导

1.狠抓家庭感恩教育契机

家庭是形成“三位一体”感恩教育合力的重要组成,而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初始性、持久性的特点,也使得父母对于大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培育感恩品质具有“示范、导向、濡染、催化和校正作用”。可以说,感恩教育蕴藏在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而,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悉心观察子女心理品质、思想素质、道德情操的发展情况,选择适合孩子的感恩教育方式,有意识地给予子女正确的引导与暗示,督促孩子将感恩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同时,家长应不遗余力地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感恩道德修养,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子女,注意从思想根源与生活细节中培养子女的感恩意识,为家庭感恩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大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

2.转变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理念

中国家庭教育思想误区,对于造成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转变家庭教育的重心,意味着不再把错误的养育观、片面的成才观与传统的判别理念作为考核子女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当下,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该是要杜绝一味地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杜绝偏重成绩而忽略道德培养,杜绝借口子女满足父母虚荣心理的传统理念。由此,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与丰富情感则是家庭教育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因而,重视对子女的情感疏导与道德教育,增进亲子间相互理解与信任,提升感恩教育的现实效应,尤其是提高子女对感恩父母的认识与重视,帮助其形成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的连锁效应,从而将感恩品质内化为子女的现实需求,才是家庭教育在现阶段推动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不二选择。

(二)注重高校感恩教育对大学生的约束与熏陶

1.多维度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

作为社会感恩教育与家庭感恩教育的过渡点,高校感恩教育应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而,高校感恩教育的开展“不能仅停留在亲情层面,而要深化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不断增强感恩意识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理论与情感认同。近年来,我国的德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而课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形式,首先应摆脱传统的理论灌输,深入挖掘感恩资源,积极渗透感恩思想,疏通感恩教育平台,为学生培养感恩意识奠定认知基础。然而,感恩教育要想真正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并付诸行动,就必须重视高校在感恩教育中的辅助作用,逐步依托新媒体与社会资源,竭力创新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感知、培育、践行感恩品质的文化环境,为全方位疏通高校感恩教育渠道,培养和升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感提供多维空间。

2.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道德榜样“对传统优秀道德的传承功能、对现实主导道德价值的弘扬功能、对未来理想道德的创新功能和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整合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尤其是感恩榜样对于当代大学生培育感恩美德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校感恩教育的实践环节,不仅是道德榜样的感恩风范融入高校,引起学生道德共鸣的主要方式,而且是当代大学生培养感恩品质的现实参照。长远观之,高校应依托父亲节、母亲节及西方感恩节等契机,积极借鉴“感动中国”等优质电视节目资源,组织召开感恩楷模专题讲座、举办演出感恩主题话剧表演,以此来实现将感恩“内化成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外化成大学生实际行动与指南”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社会感恩教育对合格公民的辐射与影响

1.将感恩品质上升到社会价值观的层次

如前所述,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价值理念对于当代大学生培育积极心理品格的影响是巨大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对于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价值理念做出了详尽勾勒,且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热潮。当前,大学生感恩品质缺乏,而频频引发社会思考与讨论的根源,就在于国家及社会对感恩教育的认可度不足,故感恩品质的塑造不仅需要实现社会的广泛认同,更需要国家加大对于感恩品质的重视力度。社会价值观是人们为人处世的风向标,更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有力缰绳,当代大学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认识到感恩品质的重要性,才会使得其成为感恩社会的推动者与支持者。

2.建立感恩的社会风尚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感恩思想和感恩意识具有良好的熏陶作用。”目前,社会环境纷繁复杂、个人功利倾向严重的特性,决定了大学生难以单独依靠自身素养去提升个人品行,而这也使得我国的感恩教育举步维艰,但无疑,建立感恩的社会风尚必将成为营造优质的感恩环境之有力举措。因而,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力量去制造舆论讨论热潮,刺激大学生对感恩品质的重视程度;增强法律在培育和维护感恩品质在国民素养中的现实效力,加大对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惩处力度;同时建立对知恩感恩、以恩报德等高尚情操的奖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形成知恩、感恩、报恩的社会主流环境,推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感恩品质。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离不开家庭、高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力的形成,更离不开大学生自身对于感恩品质的重视与感恩意识的提升。因而,面对家庭理念、高校文化、社会环境的辐射与影响,当代大学生仍是感恩教育的主导因素。唯有在感恩的家庭文化、高校文化、社会文化中感知到感恩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感恩意识,树立感恩理念,践行感恩品质,也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国民素质的逐步提高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刘振中.论当代太学生的感恩教育[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张维贵,李自维,王飞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J].兰州学刊,2012(9).

[3]陈丽,曲洪志.论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

[4]刘婷婷.“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5]张文恺,沈伟峰.浅议大学生感恩教育[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6).

[6]廖小平.论道德榜样——对现代社会道德榜样的检视[J].道德与文明,2007(2).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社会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