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01-08肖义平杜红梅
肖义平 杜红梅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之一,为获得工程教育认证,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成为必须选择。文章借鉴国内外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当前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置、密切学校与产业社会联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国际竞争力。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中之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为了保证及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而对工程类专业进行的资格认证,其目的是促进全体工程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培养的工程师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职业道德,能更快更好地为中国乃至世界工业产业服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人才培养要与产业社会相结合,要求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从2006 年起,我国开始在电气、机械等专业开展了工程类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随后逐步扩大专业领域。随着2013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获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科院校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工科院校要想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须严格按照专业认证的要求,达成专业培养目标,让全体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达到毕业要求。因此,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成为大势所趋,是必须选择。
二、国内外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许多国家很早就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美国20世纪末提出 “以学生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学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性,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课程,以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校鼓励学生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注重学生创业课程教育;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挑战精神,鼓励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使学生在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学会如何开始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法国“实践型人才培养”理念贯穿整个人才培育过程,法国小学生就学技术课,初中后必修一门技术课,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更是紧密结合,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此外,法国还颁布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施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
国内的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在做中学”。启明学院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在知名教授带动下,开展实验性研究,并逐步发展成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启明学院还组建了各种学生创新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联合进行创新实践。
三、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应用型工科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针对应用型工科院校,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获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由之路。
(一)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
过去人才培养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为主,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忆、提取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需上好课,记好笔记,考试合格就万事大吉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只有人才培养理念从“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和相互互动过程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素质与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教师传授知识是基础,学生能力、素质提高是中心”的培养思路,以学生真正学成作为重点,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应该倡导个性教育,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让每个人都愿意学,都学有所成,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建立“重实践,旨在学成”的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建立 “重实践,旨在学成”的课程体系。
首先,重点突出实践课程。要加大实践课程学时学分,压缩理论课程学时和学分;大力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前期设置的理论课程要为后期的实践课程做好铺垫。
其次,设置研究型、项目型实践课程,大力开展集中实践教学课程。集中实践教学课程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必要途径。集中实践包括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课程,其中,工程实践活动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实习、各类课程设计及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这些课程,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旨在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成。
第三,强调通识课程设置,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和技能培训等研究型、项目型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范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实现学生自我的个性化发展。
(三)密切与企业及产业的联系
工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管学生毕业后是直接就业、从事科研还是自主创业,都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密切与企业及产业的联系。
首先,必须在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有企业和行业代表参与,只有企业和行业代表参与,学校才能更准确地制定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其次,教师要和企业和行业人员经常联系,保持互动。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如下企业,到企业锻炼;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与企业交流,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学校应长期聘请行业专家或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以便为学生提供真实工程项目实践的指导,行业、企业真实的需要渗透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与产业社会紧密结合。
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建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工程实践教育平台,为学生工程实践提供物质保障。
四、总结
在当前工程教育认证成为工科院校必由之路时,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也成为必须。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主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只有以实践为教学核心,密切联系社会和企业,才能培养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社会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霍影.问地方高教效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如何嵌入区域经济发展[J].学术论坛,2011(07):199-202.
[2]肖义平.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6):82-83.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6):7-11.
[4]侯翠环,屈书杰.法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0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