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外宣文本英译失误探究
2016-01-07曹李宏
曹李宏
摘要:政府外宣文本的英译在对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目标读者了解我国的窗口。但此类文本的英译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首先界定了此类文本,然后就英译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对此类文本特点认识不足、译者自身语言因素、语用失误及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导致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政府外宣;英译失误;语言因素;语用因素;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070-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国政府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所以翻译活动,尤其是大量政府外宣文本的译介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在此过程中,汉英翻译承担着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双重任务。然而,笔者经过对近五年相关译文的搜索、比对、分析后发现,其中有些译文质量令人堪忧:是非不明、立场不定、通顺但不忠实。由于我国外宣文本英译的主要目标读者群体为生活在中国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化不甚熟悉的外国人,因此,这些译文不仅不能起到正面宣传作用,反而容易引起目标读者对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理解偏差,轻则损害国家形象,重则引发祸端。这除了与译者缺乏政治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等因素有关,更与译者不了解政府外宣文本的特点以及两种语言在语言层面、语用层面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密切相关。为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必要弄清我国政府外宣文本的定义。
一、政府外宣文本的厘定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宣研究专家张健教授指出,政府外宣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国家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及军事等方面,属于应用翻译范畴。中国翻译协会会长黄友义指出,外宣翻译即把与我国相关的各类信息译为外语,并通过书籍、杂志、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传播。基于此,笔者认为,政府外宣文本的英译可定义为通过各类平面媒体及立体传媒将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读者可接受的语言进行对外宣传,从而实现有效交流的目的。
二、译文失误分析
1.文本特点。政府外宣文本的文本特点不同于文学作品、技术写作等其他文本,通常含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它代表中国政府在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政治稳定、军事利益、世界和平、科学发展等方面的立场和声明。所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发表对外讲话时措辞谨慎。这些使得译者选词造句必须准确忠实。另外,政府外宣文本不可避免地含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术语、科技新词或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无对应的英语译文可供参考,必须另起炉灶,重新翻译,方能阐释其含义。如果是生搬硬套,译文则使目标读者不明就里,产生误解。
2.语言因素。中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言系统,前者属印藏语系,是由象形字符组成的表意语言。后者属印欧语系,是由字母组成的拼音语言。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和语用方面存在很多差异。译者往往会按汉语的句子语序、表达习惯去翻译,导致译文不伦不类。主要表现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
译文准确与否,尤其是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或公众的利益。其中一个典型的失误就是对“中国大陆”的译文。笔者在网上搜索到1,800,000个“Mainland China”,即使中国最具权威的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日报在其204篇英文报道中也使用了该译文,但是该版本的政治陷阱在于它的内涵是“台湾中国”,即两个中国。正确译文应是“Chinas mainland,Chinese mainland,mainland of China”。这些译文不仅准确而且立场鲜明。再如“胜利召开”常被译为“successfully convened”,目标读者会想当然地认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存在很多阻碍,经过大量努力之后才使这次会议成功召开。“不幸遇难”则被译为“be unfortunately killed”,目标读者不禁要问,难道遇难还有幸运的?同样,类似“积极、认真、大力”等用来限定动词的现象,在政府外宣文本中比比皆是,而这些积极词汇在译文中是不应该出现的。
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新闻的信息突显、段落安排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有时此类文本为取得特殊的语言效果,其写作风格会倾向于宏观词汇和夸张的语言,以迎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这正是目标读者对政府外宣文本译文所最为反感的,他们关注的是事实信息。因此,原语中的信息中重点和语句结构都需要重新调整,以适应目标读者的思维方式与阅读习惯。例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航船将乘风破浪地驶向现代化的光辉彼岸。
译文一:The ship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ll brave the wind and sail into the glorious destination of modernization.
译文二:China will stride ahead in building socialism like a ship braving the wind and sailing into the destination of modernization.
译文一不仅没有任何语法错误,而且完全“忠实”原文,但是却违背了目标读者的心理接受能力,与其传统信仰相矛盾。
3.语用失误。何自然认为语用失误并非普通遣词造句中使用语言出现的错误,而是表示说话语境不合时宜、说话内容欠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因素造成交流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此类失误不是语法或句法层面上的简单错误,而是由于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译文的信息功能与感染功能受到影响甚至扭曲。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过程中,由于说话方式或表达习惯的不同,或者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误解、障碍或冲突,影响交际。根据英国语言学家Tomas观点,语用失误大体上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即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或特定语言环境下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用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即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往往涉及到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说话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的相对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例如:“平均主义”在汉语中表示给予同等待遇而不考虑工作量的行为,含有贬义。而egalitarianism在英语中则是一个褒义词,即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同等的地位。因此,如果把“反对平均主义”译为“oppose egalitarianism”,就是对egalitarianism一词含义的扭曲与误解,给目标读者的印象是中国政府倡导两极化,并蓄意加大贫富之间的差距。不妨译为“leveling-out”更为准确。再如“战争”一词通常在政府外宣文本中被视作隐喻,而目标读者对此类词汇较为敏感。如果照字面翻译,他们会误认为中国太过好斗,这与我国奉行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背道而驰。“构筑区域经济制高点”(make efforts to lead in regional economy)taking up the commanding point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防汛抗旱指挥部”(Flood Prevention and Drought Relief Center)Flood Prevention and Drought Relief Command Center,显然括弧中的译文更自然准确,少了浓浓的火药味。
4.文化因素。翻译就是对不同的文化在准则和规约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两种语言可能引起文化翻译问题的差异,并根据翻译要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等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又有制约作用。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潜意识植入本土文化元素,忽视了目标读者及预期交际效果。汉语中认可的文化不一定就被目标读者所接受,甚至会触犯禁忌。另外,相当部分文化负载词没有对应的英语译文。因此,文化差异意识,包括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及价值观都是译者翻译过程中应考虑的重要元素。文化差异会干扰译者对源文本的正确解码和输出。只有深挖源文本背后的含义,才能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译出从文化角度可以被接受的译文。译者应时刻谨记政府外宣文本英译的目的旨在交流传递信息,而非展示汉语的美学价值。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于政府外宣文本的英译,如果过分强调形式、语序、风格等方面的绝对对等,译文势必会拗口、冗长,不符合目标读者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误解。政府外宣文本是旨在取得特定交际效果的语用文本,译文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的流利性、简洁性和准确性。中英两种语言差异多于共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受母语、文化背景及个人水平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准确的译文是基于各类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译者应与时俱进、更新知识、调整自我,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局势。
参考文献:
[1]Newmark,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Pinkham,J.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60-65.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5]张健.新闻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