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收获评估概述

2016-01-07唐浩霖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学生中心

唐浩霖

摘要:不断扩张的高等教育规模与资源的持续紧缺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焦点转向学生的学习收获。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学习收获评估的含义及方式,并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学习收获;高等教育评估;学生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178-02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也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高校不断扩张的规模给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充分使用紧缺的社会资源,高校需要更多有关人才培养质量的数据来赢得声望、获得资源,公众和管理者也希望管理部门提供有关大学教学质量的数据来对高等学校进行监督。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是各种教育质量排名和高校排行榜,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这些评估多基于高等院校的声望水平、资源投入水平、输出等外在可见维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收获方面的相关信息。声望本身并不能必然保障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经历,资源的利用方式比资源的占有量更能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了对学生学习收获的评估,以此来获得来自不同大学学生的学习收获的信息,进而加以比较。以学生学习收获为焦点的评估体系能够更加准确地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也为社会问责的机制提供更可信的依据。

一、含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将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作类比,可以认为学习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其中也同样存在着成本收益关系。学习收获(Learning outcomes),也被翻译为学习产出,是对学习收益和教育产出的衡量。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学习评估实践都一致赞同帕斯卡瑞拉(E. T. Pascarella)、奥托(S. Otter)等大学学习评估领域著名学者的观点:学习结果指的是由学习而导致的个人转变和收益。这样的转变和收益是由高等教育经验所导致的,而不是由通常的个人发展、社会性成熟和其他非高等教育机构的影响所导致的[1]。

早期的学习收获的评价基本上是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或标准测验成绩等认知结果作为产出指标。但是教育的目的除了知识传递之外,还包括培养成长中的一代的判断能力和参与能力:对于不同的知识形式的判断能力,对于经济的、道德的、政治的、教育的、审美的和宗教的话语和决策过程的参与能力[2]。因此,其他的收获指标逐渐产生,如终身学习与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可迁移能力,以综合的学科成绩为代表的智力发展、社会性行为和实践能力等[3][4]。

总的来说,学习收获的评估指标可以分为认知结果和非认知结果两类。绝大多数的评估工具都是针对认知结果的评估,即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包括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及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非认知发展是指信念的转变或价值观的发展。高校的使命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更包括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以良好的影响,这种非认知结果目标的达成不仅通过课堂教学,更通过大学里的各项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等方式实现。

二、评估方式

学生学习收获的指标涉及到学生发展的各方面,仅仅使用学习成绩无法进行很好的评价,因此一些学者提出通过引入自我评价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来间接地评估学生学习收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获得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习收获比直接测量学习收获简单易行且更经济。问卷调查的内容除了包括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习收获之外,也往往涉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相关经历,例如学习投入和努力的程度、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互动等。研究表明,学生就读的相关经历是学生学习收获产生的前提条件,与学习收获具有很强的相关性[5]。因此,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过程中的相关经历,尽管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学习收获,在实践中也通常被列入学习收获评估的范畴。

目前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可用于学习收获评估的大学生问卷有:1979年印第安那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编制的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简称CSEQ),2000年以来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简称NSSE)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型大学学生经历问卷(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简称SERU)等。

三、启示

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在世界上享有盛名。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政府和民众对当今美国高校的办学成效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批判也越来越多。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及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大学生学习收获的评估正是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督,反映了民众的诉求。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本科教育质量也同样是学者和民众广泛关注的问题。教育部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从1999年的408万人升至也2012年的3325万人,规模的急剧扩张没有相应地带动高等教育质量的迅速提高,却引发了对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质疑。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特别是本科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需要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评价方式转变。

1.变外部评价为内外评估相结合。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政府是评估的主体,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或者机构评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通过评价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情况来考量高校为学生提供了的资源,或通过学生数量、科研产出等来评价学校的“产出”。这种评估的作用主要是政府对高校的监督,是外在的评估,强调的是学校这一组织机构的整体质量,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考察学生为在大学里取得收获而付出的努力及校园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支持度。实际上,评估更应该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建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理念。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身发展的优劣、收获的多少及学校对其发展所花费的物力财力是否物尽其用。endprint

2.变投入评价为投入产出评估相结合。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是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障。但是投入不能完全保证产出,应该转变评估的内容,对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学习产出进行衡量,衡量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他们从高校就读经验里得到的收获。以学生个体为中心来评估高等教育的质量,可以让学生对在校期间的表现及收获做出评价,了解自身的进步和不足并加以改进,获得的信息还可以帮助学校的行政人员、教师等其他相关人士对反映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整,改进学校的工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通过学生对图书馆利用、社团活动、校园环境、师生关系等满意程度的调查,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改善就读经验。

3.变政府评价为第三方评价。在我国,政府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也是高校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督的唯一主体。由于缺乏监督和平衡机制,由政府主导的评估往往难以真正反映高校的需求。因此,需要发挥社会力量,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习收获的评估工作中来,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E.T.Pascarella,P.T.Terenzini,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 [M]. Jossey-Bass Publisher,2005:37-45,78-110.

[2]底特利希·本纳,彭正梅.超越知识取向的投入控制和能力取向的产出控制:论经验、学习和教学之间的关系[J].教育学报,2009,(01):33-48.

[3]Hu,S. & Kuh,G. D. Maximizing What Students Get Out of College:Testing a Learning Productivity Model [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3,44,2:185-203.

[4]Pascarella,E. Colleg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A Critical Review and Synthesis [M]. InJ. Smart (Ed.),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Vol.1). Agathon,1985:1-64.

[5]Arlen R. Gullickson. The Student Evaluation Standards:How to Improve Evaluations of Students[R]. California:Educational Policy Leadership Institute,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中心
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论大学公共课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课堂模式探讨
高校教学设计从“抽屉”走向“学生”的路径探析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管理
高校英语专业微课程体系建构探究
探究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在后现代课程语境下的油画课程改革
主体间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