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学校“工作过程导向”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01-07赵崇晖
赵崇晖
摘要:进入21世纪,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从行动导向开始转向工作过程导向。本文通过对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原则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引发对我国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提出校企合作共建学习情境的构想,理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步骤,对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内容选择及结构方式等提出建议,归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方案实施的注意要点,并提出工作过程导向背景下专职与兼职教师的培养思路。
关键词:过程导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099-03
二战以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德国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展开大讨论。开始旨在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从学科式的教学模式向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变。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职业教育条例》的变革,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逐渐被定位下来,成为迄今为止德国甚至整个世界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但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的生产技术与组织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职业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指导原则发生本质性的变革,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开始从行动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培养模式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便适应更为复杂的生产过程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持续改进工作质量的要求[1],对中职学校实施行动体系的教学模式改革影响较大。
一、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内涵分析
从广义上说,工作过程是指实现某一工作目标而开展的生产与服务的活动序列。而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物质产品生产流程。德国职业教育学专家劳耐尔教授研究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意义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与工作过程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不只按照相对稳定的工作活动内容来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而是要面向处于不断发展的职业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适应与应变能力。从行动导向教育模式向过程导向的模式演进,也就意味着将来评价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性原则将逐步取决于是否有效地培养技术工人的工作过程能力,而不单纯是能否合乎要求地完成具体职业活动的行动能力。
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改革的意义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原则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理解,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定位与目的,改进教学组织模式和学习评价方法。使职业教育既要满足从事职业的最低要求,又要体现企业工作的特殊需要。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原则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积极的意义:(1)职业教育被看作终生学习的起步。过程导向意味着把任一学习所获得的能力都看成过渡性的而且可以变化的,培养出专业能力是在一定条件下应用的,因此,职业教育不过是终生学习的第一步,职业教育所获得的是终生学习所需要的先决条件[1]。(2)教学过程更加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原则让更多地专业教学在真实或近似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脱离具体的工作环境、单一操作性的行动能力培养活动将大大减少,符合企业的生产或服务过程的参与式、体验式学习活动显著增加。(3)培养的能力不再是完成单一任务的外在行动能力。满足单一任务要求的外显性行动能力已不是教学关注的目标,过程导向教学将关注的目标瞄准如自我调节、工作方法、专业化行动、持续学习、社会协作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核心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适应专业不同岗位间转换的需要。(4)学习评价方式发生改变。过程导向的教学原则将学习者的工作过程能力作为评价主要内容,而不再过度关注完成具体职业活动的行动能力。
三、“工作过程导向”对中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境建设思考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活动宜在真实任务或具体生产环境下进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提供良好的土壤,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一边在职业教育企业或跨企业的培训机构里学习相应职业实践性知识和培养从业能力,一边要在职业学校接受普通文化和专业理论教育。笔者在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考察职业教育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企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学习职业技术的人与符合组织职业教育法定条件的企业(即职业教育企业或培训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职业教育企业与职业学校间紧密配合,职业学校依据各州制订的《框架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企业则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条例》来实施实践性教学[1]。职业学校与企业在教学时间上互相协调,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学习。
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仍无法系统性地承担职业教育教学任务,要推行德国式双元制职业教育难度较大,因此承担职业教育的主体仍然是学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场所多数还是落户在学校或公共实训基地中,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企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应有作用。可无论如何职业学校仍是专业学习情境的建设主体,但在建设时中职学校绝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只有企业参与才能保证所建设的学习情境真正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相一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模拟公司(工地、工厂),甚至可以吸引企业投资共建“校中厂”,并引入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培养职业能力。场地紧张的学校可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仿真实训车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系统、专业应用软件及信息资源平台等多种虚拟学习活动载体支持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这样既节省时间、空间,又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考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受到人们青睐,与他们重视课程开发有关。笔者在参访马格德堡手工业行会培训中心时,行会培训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课程就是培训中心的产品,我们正努力地开发课程,吸引更多的学员来参加学习,以扩大培训中心的规模,他们成立课程开发小组,进行课程开发的社会调研,并通过英特网、行会获得信息,以便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多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未能脱离学科体系的桎梏,在这种束缚下课程内容是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因此,只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开发课程,才能找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endprint
1.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步骤。一般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途径基本包括下列步骤:(1)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用工作过程方式加以描述。(2)整合典型的工作任务:用工作过程方式加以描述。(3)设计过程系统化课程:以典型的工作为基础,按照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具器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及其他工作任务的八大因素,再以“定向与概括性知识”、“关联性知识”、“具体与功能性知识”以及“学科系统性知识”等四个学习领域加以归纳,再进一步编制出课程。(4)编制工作系统化教材:以项目、任务、实验及案例等方式编制普适性和个性化教材。
2.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课程开发关键先要解决二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怎么选?二是课程内容如何排?那么,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原则下如何做好这两个方面工作呢?
首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一般说来,课程内容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涉及事实确、概念以及理解、原理;“过程性知识”则涉及经验与策略。“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而“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及“怎么才会更好”的问题[1]。学科体系是以传授陈述性知识为主,它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而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它以获得过程性知识为主,讲求经验与发展策略,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效益,它是职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学习工作过程经验与发展策略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尽量满足学习者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的需要。
其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还要解决课程内容排序问题。学科体系课程内容采用各门分科间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同时各分科课程中内容也是一种平行式的结构,这种顺序与学生认识心理顺序相矛盾。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编排是对应于专业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或是对实际工作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归纳抽象融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即行动顺序,它是一种串行式的结构,这与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相一致的。这样,以工作过程为参照体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组合,让其排列方式按行动顺序发生变化,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以适应形象思维为主的中职学生授受专业知识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经验去学习与反思,以获得职业能力,掌握自我调适的办法。这时,课程不再是对普遍理论的复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结果,而更多的是一种过程。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多变量性,导致所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不确定、不稳定的特点,只有情境化,才能运用直觉、类比、隐喻而非普遍规律来处理学习者的‘混沌状态”[1]。学习本身将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变,缺乏动态适应性的程序化知识向富于动态迁移性的个性化知识转变。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方案实施的思考
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要求教学过程设计要符合行动体系的学习方式,应将学习过程置于与相应职业情境类似的学习情境中,并在课程实施中满足下面几点要求:
1.以行动为教学目标。应尽可能促进学生熟悉典型的职业行动情境,明确学习是为今后的职业行动打基础。
2.通过行动开展学习。将行动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与方法,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行动并能通过思考再现行动,要树立“行动即学习”的理念。
3.注重行动过程完整。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促进学生独立完成包含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等完整行动过程,同时,每个环节设计要简捷易行,方便教与学工作的开展。
4.明确教学整体维度。要尽可能促进学生从安全、技术、经济、环保、法律和策略等方面对职业行动的总体把握,重视行动反思、自我调节、工作方法、专业行动、持续学习、社会协作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5.兼顾行动社会性质。学习的社会责任体现为行动介入的社会性,应尽可能促进学习主体与其行动的社会化过程,如兴趣价值取向以及矛盾冲突化解等。这意味着,教学组织应该重视“社会性行动”。
6.多元过程学习评价。再也不能用学科式终结性评价来评判饱受其苦的中职学生学习,改革中职教育评价制度已迫在眉睫。工作过程导向学习评价不以行动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认为学习评价应伴随着学习整个过程,体现学习评价的过程性。同时,学习评价还要体现多元化。这里的“多元”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评价的项目多元,由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维度与培养目标多元,所以评价的项目也应是多元的。既要有专业能力范畴的评价,又要有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范畴的评价;二是评价的主体多元,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参与主体不仅有学生与教师,还要有企业专家甚至家长,所以,学习评价也要体现多元参与;三是评价的方式多元,学科式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主体是学生,因此,学生要参与自身学习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自评、互评与师评等多种方式。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师资培养的思考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对职业教育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他们中多数人是直接从大专院校来的毕业生,缺少企业生产与经营经验,没有能力对工作岗位的能力与职业工作任务(活动)进行分析;而中职学校企业兼职教师多数没有经历正规的职业教育培训,对学习任务的设计以及职业教育教学法的应用缺少经验。因此,以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对我国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与其对职业教育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要求高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在德国具备专业领域与教育领域双硕士的人才有资格报考职业学校教师。因此,推进中职学校校内专职与企业兼职教师“双轨双师”培训工作十分重要。专业教师需要定期到企业交流学习,与企业专业人员密切交流,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学习生产与经营技术;同时,定期对企业兼职教师开展职业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让他们掌握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动态。通过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实现学校专业教师技能化与企业兼职专家教师化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总而言之,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是与生产经营紧密相连的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潮流之一,它从工作过程分析中导出课程方案,让教学内容更能满足岗位生产与学习者职业发展的需要,并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起较大的促进作用,对中职学校生产性或仿真模拟学习情境的建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进一步推进中职学校行动体系的学习方式创新,同时促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必将成为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