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力市场“工人—岗位”匹配效率的研究:基于1996—2011年省市面板数据的检验

2016-01-07蔡彤,陈全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

劳动力市场“工人—岗位”匹配效率的研究——基于1996—2011年省市面板数据的检验

蔡彤,陈全

(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 广东 广州510632)

摘要:文章在阐述匹配效率理论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拓展的非线性匹配模型,利用1996—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的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了“工人—岗位”匹配效率。在控制了回归分析的内生性和其他因素后,结果发现:第一,我国失业和岗位空缺近20年来呈现同时增加的趋势;第二,我国工人和岗位匹配效率约为0.7,处于较低水平并有逐年递减趋势。文章最后为如何提高匹配效率、降低摩擦性失业的水平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就业难;用工荒;匹配效率;匹配模型

中图分类号:F241.2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5-06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评价”(DFA120217)

作者简介:钱海婷(1972-),女, 江苏启东人,西安财经学院人事处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程书强(1968-),男,陕西商州人,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研究。

一、引言

如何认识和解决失业一直是国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727万, 近六成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困难。自2009年年底以来,我国沿海省市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招工形势。例如珠三角区缺工的人数一度达到200万之多,重庆、四川、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表现为普通工人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企业中极度缺乏,而熟练工人在以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企业中极度缺乏。

传统劳动经济学基于一系列理想市场假设下,构建了劳动力供需模型用以认识失业问题。该理论认为失业是由劳动力供需不平衡造成的,但其无法解释失业和岗位空缺并存现象。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突破了传统劳动经济学研究框架,创造性地发展了“搜寻理论”,并提出匹配模型,推动了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最早研究工人失业和岗位空缺并存问题的是Beveridge(1944)[1]。他认为失业和空岗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并以贝弗里奇曲线描述这种关系。20世纪80年代, Diamond -Mortensen-Pissarides通过将厂商行为内生化来研究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主要对工人和空岗如何相遇及匹配, 怎样分享匹配租金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Pissarides(1985)[2]研究单位时间内可能获得工作的数量,并解释了“工人—岗位”曲线为何会凸向原点。他认为,在社会岗位空缺比较多的情况下,失业者将更加容易地找到工作,因而失业人数减少。Hiroaki Miyamoto(2011)[3]在经典的搜寻匹配模型里引入职业培训成本,试图分析日本劳动力市场的波动问题,发现因为工人和岗位的不匹配使得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我国现代劳动力市场体系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时间晚且发展缓慢。加之缺乏研究全国劳动力市场问题资料,尤其是有关企业岗位空缺的数据不全,因而实证探究匹配效率问题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洪艳(2009)[4]以经济和社会角度为研究点,分析了“工人—岗位”不匹配的原因。认为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主要原因,需要政府、用工单位、大学生或农民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晋利珍、刘玥(2011)[5]研究了用工荒现象,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分割下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长期劳动力价格过低,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鉴于国内学者较少地利用匹配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旨在利用拓展的具有规模报酬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匹配函数,构建非线性计量模型检验我国“工人—岗位”匹配效率;在此基础上为如何提高匹配效率、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现象提出一些建议。

二、理论机制

(一)匹配函数的性质

在不影响一般性的前提下,我们使用 H(U,V)来表示简单的总量匹配函数,H表示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雇佣人数,U和V分别表示求职人数存量和空缺职位存量,并做如下假设:

(1)H(U,0)=H(0,V)=0,其含义是:如果不存在职位空缺和求职者,那么就不可能增加雇佣人数;

(2)H(U,V)关于其每一个自变量严格递增,其含义是:当求职者人数或空缺职位数增加时,雇佣人数也会增加;

(3)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H=h(U,V)=αUη1Vη2(0 <η1,η2<1)。

理想情况下,新产生的雇佣人数H应该与成功匹配就业的人数相等,即α等于1。但实际上,两者并不会相等,因为真正就职者不一定是匹配成功的人(α>1),而成功匹配者也不一定真的选择就职(α<1)。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η1+η2>1,说明增加搜寻工作的努力,报酬(即找到新的工作岗位)会递增;如果η1+η2<1,说明搜寻工作的努力报酬递减。 Blanchard & Diamond(1989)采用C-D形式的匹配函数,实证研究证明失业劳动者数量的参数的弹性约为 0.5。更多的学者(如 Warren,1996)利用微观面板数据进行研究也发现,匹配函数还具有规模递增的性质。

单位时间里空缺职位得到填补的概率可表示如下:

(1)

参数θ等于空缺职位数和失业人数的比率,是一个衡量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指标,称为劳动力—市场紧度。对该表达式就U求导,得出:

因此,空缺职位以随着劳动力市场紧缩性的上升而减小的比率得到填补。原因在于:在失业人数U既定的情况下,空缺职位总数越多,每个厂商就越难填补。对于失业者来说,失业退出率(亦称再就业几率)也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并且可以定义如下:

(2)

对此式就V求导可以得到:

因此,失业退出率是劳动力—市场紧度的一个增函数。这就意味着当失业人数U既定的情况下,当空缺职位数增加,每个失业者就有较大几率找到工作。综上可以看出,空缺职位的增加会降低空缺岗位的补充率,却会提高失业退出率。所以,厂商创造就业机会对失业者有利,而对于每个厂商来说,最好把空缺职位数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以便应聘职位能收到为数众多的求职申请;其他求职者退出劳动力市场也同样对失业者个体有利,这样可以减少竞争。

(二)流量均衡与贝弗里奇曲线

(3)

(4)

(5)

如果用v=V/N来定义空缺率,那么劳动力—市场的紧度θ也等于比率v/u。那么式(5)描述了失业率与空缺率之间的关系。在平面空间u-v上,可由一条向下倾斜凸向原点的曲线表示,称之为贝弗里奇曲线。当岗位空缺增加时,失业会降低,因为失业工人发现找工作变得容易了。在匹配过程中个体产出的报酬递减意味着贝弗里奇曲线的形状是凸的,如图1所示。此外,贝弗里奇的位置反映匹配效率,因为这条曲线距离原点越远,匹配技术的效率就越低。

图1 均衡空缺与失业

(三)企业的空缺职位供给

工作岗位的数量是内生的,任何企业都可以自由地开设空置的岗位并从事招聘活动,但最终由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所决定。利润最大化原则要求增设一个新岗位的利润必须为零。本文理论分析中假设每个企业只有一个岗位,利润最大化等价于企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零利润条件。

设J表示一个满置岗位的期望利润的折现值,V表示一个空置岗位的期望利润折现值。假设存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无限期并且不存在可预期的动态参数变化,那么V将满足如下方程:

rV=-k+h(θ)(J-V)

(6)

一个工作岗位是企业所拥有的一项资产。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里,该资产的价值使得其资本成本rV刚好等于该资产的回报率:空置岗位每单位时间内花费成本为k,并且其状态将根据一个泊松过程以比率h(θ)发生变化。这个状态变化产生净回报J-V。由于是在稳定状态中,岗位价值的期望变化不会带来任何资本收益或损失。V和J都是固定不变的。

rJ=y-w-sJ

(7)

在均衡中,由新岗位带来的所有盈利机会都会被挖掘,因此空置岗位供给的均衡条件即为V=0,联立(6)和(7)两式可得如下方程:

(8)

根据匹配率h(θ)的性质,h′(θ)<0,w升高则h(θ)升高,从而θ变小。因此对于给定的w,θ也是给定的,式(8)可以由θ-w空间上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来表示,称为岗位创造曲线(见图2)。

图2 均衡工资与市场紧度

关于均衡状态下劳动力成本w的确定,Pissarides(1985)[3]用方程(9)进行了准确的描述*这里我们仅引用该方程,以便后文说明岗位创造曲线在空间上的形状,详细可参见[3]。:

w=(1-β)z+β(y+kθ)

(9)

(四)均衡的实现

综上所述,方程(5)、(8)和(9)就是我们探寻稳态均衡的三个方程,利用两个图形容易表明均衡是唯一的。图2是均衡状态下的市场紧度与工资,如前所述,劳动力供给曲线在θ-w空间上向右下方倾斜:更高的工资降低了岗位创造的盈利性,从而导致岗位与工人的均衡比率下降。式(9)是向上倾斜的工资曲线:在更高的市场紧度下,市场参与者的相对谈判势力朝着有利于工人的方向变化。均衡的(θ,w)位于岗位创造曲线和工资曲线的交点上,且是唯一点。联立(8)和(9)两式可得θ的方程:

(10)

在图1的u-v空间上,上式可表现为一条通过原点的射线,其斜率为θ。失业的稳态条件式(5)表示的贝弗里奇曲线和式(10)表示的岗位创造曲线相交于一点,就是均衡的空缺率和失业率,假定劳动力规模固定,于是也就得出了均衡的空岗数量和失业数量。

(五)匹配效率

假设经济中不存在匹配失败,匹配函数也将不复存在,于是工人和岗位就能够即刻相遇。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岗位和工人的质量与位置差异,并且各相关参数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因而岗位匹配不可能即刻发生,岗位和工人只能在经历一个搜寻与求职的过程后才能相遇。因此,如果匹配失败的数量存在一个外生性的增加,那么在给定的市场紧度下岗位匹配效率必定下降,减少工人到达岗位的几率,这也使得图2中岗位创造曲线顺时针移动,从而导致更多的失业。

按照公式,改善匹配过程的效率就是用匹配函数h(·)乘以一个大于1的正系数α。首先,匹配效率的改善会提高个体重新找到工作的概率,失业者的预期效用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增强劳动者在工资谈判方面的讨价还价能力,导致工资水平上涨。其次,较高的匹配效率会提高岗位填补率,从而降低空缺职位的平均成本,在工资一定的情况下,会激励厂商创造更多的职位。最后,图1还表明匹配效率的提高会导致贝弗里奇曲线向下移动,降低失业率。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如前文所述,常见的匹配函数采用具有规模报酬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鉴于我国特殊国情,劳动力市场上失业群体有相当一部分是城乡迁移导致的失业,本文认为该群体的搜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匹配效率。因此,在分析时将其单独作为一个自变量纳入匹配函数中,得到扩展后的匹配函数:

627 Features of myocardial bridge bas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H=h(U+Um,V)=α(U+φUm)η1Vη2

(11)

Um表示城乡迁移失业人数,U、V分别表示求职人数存量和空缺职位存量,依据上式可建立计量模型为:

(12)

其中,Hit表示i省在时间t的新增就业人数;αi表示截面的固定效应,αt表示时间的固定效应;exp(αi+αt)=αit,εit是随机误差项;η1、η2和φ是待估计参数。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7—2012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8—2012年)》,样本是1996—2011年16年间我国30个省市(西藏、香港、澳门、台湾除外)的面板数据。主要变量有新就业人数、本年末登记实有失业人数、城乡迁移登记失业人数、岗位空缺数。变量的统计特征见表1。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

对式(12)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记为回归1。考虑到劳动力城乡迁移行为和企业空岗的相互作用,解释变量Um、V在计量模型中与残差项应该具有相关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Um和V是内生变量,通常可运用Hausman检验法来论证模型的内生变量问题。

表2  匹配模型的回归结果

由回归2的结果可得:

lnH=-0.353+0.782ln(U+2.652Um)+0.255lnV+ε

(0.087 5)(0.035 1)(1.023 3)(0.023 0)

待估参数的估计值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失业存量和岗位空缺数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数量。又由lnα=-0.353,则α大约为0.7。根据前文的讨论,α的取值接近 1,表明新雇佣的人数与匹配成功的人数基本相等,当α小于1时,表明匹配成功的人仍然没有得到雇佣。我国的相关数据显示α值过小,说明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不高。

另一方面,η1+η2>1。根据所取样本数据,这推翻了匹配函数基于失业和空岗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而是规模报酬递增,证明通过提高工作搜寻的力度,在我国会取得规模报酬增加的效应。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信息不畅的问题,因此交易双方需承担较高的摩擦成本来实现匹配。而且φ>1,说明城乡劳动力迁移失业对新雇佣人数的影响程度大于一般性失业对新雇佣人数的影响。

最后,利用各个年度的截面数据,按照回归2的方法,发现1996—2011年时间段内,总体匹配效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见图3)。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历了大规模的岗位和劳动力再分配,较高的岗位和工人双向移动导致了劳动力市场摩擦性加强,进而导致了匹配效率逐年递减。

图3 1996—2011年匹配效率走势图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我国失业和岗位空缺在近20年来呈现同时增加的趋势,如图4所示。为了发展壮大,企业有很强的雇用意愿,受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失业人数激增,供求双方都在劳动力市场寻求匹配。

图4 1996—2011年失业数和空岗数散点图

第二,摩擦性失业的形成机理是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低下,求职人员和空缺岗位不能成功匹配。具体原因可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即使劳动力市场的规模保持不变,每个时期都会有人进入,而另一些人退出以便寻找其他工作。二是搜寻职位信息的不完善,企业需求的随机波动会造成一些工人被解雇,同时有一些企业需要增雇工人。由于企业不能迅速获悉求职者的相关特征以及求职者缺乏空缺职位的信息,导致求职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寻求工作。三是求职人和雇主相互寻找、洽谈所需的时间。诚然,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的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它的存在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但摩擦性失业的水平取决于出入劳动力市场的流量和失业者与空缺岗位匹配的效率,也与现行经济制度有关。譬如,提高失业救济金会使失业工人容忍更长的工作搜寻时间,从而使匹配效率降低。因此,通过改革现行经济制度、疏通信息渠道、加强失业培训等措施可以提高匹配效率,降低摩擦性失业水平。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匹配效率:

第一,着力降低工作搜寻成本。针对失业人群的大部分属于年龄大、教育水平低的弱势群体这一情况,采取必要的就业帮扶措施,尤其是再就业培训,是减少该失业群体数量的最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措施。例如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劳动部门合作,促进就业培训基地的建设。此外,在搜寻匹配的传导机制上,必须不断改善就业信息网络,帮助求职人员及时、有效地获取市场需求信息。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提高效率,增强就业信息提供能力,发挥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等,缩短求职人员搜寻时间,减少搜寻成本,提高匹配效率。

第二,善于把握失业保险金的“度”。工作搜寻和匹配模型理论为劳动力市场政策制定和效果评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一般认为,失业保险金的增加是一种搜寻补贴的增加,但是,过高的搜寻补贴会提高失业率。因为 失业保险金增加了求职者搜寻工作的时间,降低搜寻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在有了失业保险后,厂商不会最大条件地创造稳定的就业, 愿意暂时解雇工人而非尽可能多地保留工作岗位。由此看来, 失业保险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失业率的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取消失业保险金。一个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将享受失业保险的期限与寻找工作的努力程度相关联,并使失业保险金额随着享受期的增加而减少。所以把握一个适度的失业保险金,会间接有利于求职者与空缺岗位的匹配效率的提高。

第三,求职者自身技能的提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了解招聘单位的需求,提高素质,从而加强自身与应聘岗位的匹配性。在就业的过程中,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互动性。学校和政府应着重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减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匹配性矛盾,实现结构均衡,最大限度减少由于求职者与空缺岗位能力与技能不匹配导致的匹配效率低。

参考文献

[1]BEVERIDGE W H.Full Employment in a free society [R].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44.

[2]PISSARIDES C A.Short-run equilibrium dynamics of unemployment, vacancies, and real wage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75):70-90.

[3]HIROAKI MIYAMOTO.Cyclical behavior of unem-

ployment and job vacancies in Japan [J].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11, 23(3): 214-225.

[4]洪艳.我国“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并存的原因探究——以经济和社会角度为研究点[J].知识经济,2009(10):61-62.

[5]晋利珍,刘玥.新一轮“用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分割的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11(3):41-45.

Matching Efficiency of “Workers-Job Vacancies” on Labor Market:Evidence from Province Level Panel Data During 1996-2011

CAITong,CHENQuan

(School of Economic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China )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llustrations of matching efficiency theory, this paper comes up with an extended nonlinearity matching model, using panel data including 30 provinces in China of 1996—2011 under 2SLS regressions, to test the matching efficiency of “workers-job vacancies”.After controlling the possible endogeneity and other factors, we find that: 1.unempolyment and job vacancy have the tendency to increase simultaneous for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2.The efficiency of them is 0.7, which is low and has a decreasing trend.In the end,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how to improve the matching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level of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Keywords:labor supply;unemployment; labor shortage; matching efficiency; matching model

(责任编辑:高士荣)

猜你喜欢

用工荒就业难
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影响
物业服务企业用工荒及人才流失问题的相关探讨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关于“用工荒”与“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