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TNF α、IL 6、hs 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6-01-07苗永国,陈洪涛,侯文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高血压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TNF α、IL6、hs 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苗永国,陈洪涛,侯文华,李景章,刘建娟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白细胞介素6(IL 6)、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0月我院治疗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厚,将其分为A组(单纯高血压组,67例)和B组(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53例),另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C组(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NF α、IL6及hs CRP的水平。结果 A组收缩压为(157. 3±13.2)mmHg,舒张压为(106.7±6.3)mmHg,B组收缩压为(163.0±15.1)mmHg,舒张压为(110.5±7.8)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组与B组患者血清TNF α、IL6及hs 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 α、IL6及hs CRP作为体内重要的炎症因子,不仅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与高血压左室肥厚亦存在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544.1 R255.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12.01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12-1405-03

基金项目:邯郸市科技计划项目(No.1123108081 6)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人民医院(河北邯郸056001),E mail:doctors2014@163.com

左心室肥厚是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一个较常见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高血压患者中合并有左心室肥厚者占总数的20%~30%。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易诱发各种心律失常,不仅使冠脉的储备能力下降,更极大地降低了左心室的收缩能力,从而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已有文献证实,EH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存在密切联系,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白细胞介素6(IL 6)、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参与EH病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可以根据上述指标的变化来估计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判断预后[2,3]。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是否亦与炎症因子存在一定联系,国内外文献尚未有详细报道。为此,本研究以120 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厚进行分组比较,进而观察单纯EH及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0月在我科治疗的120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 例,女52例,年龄49岁~78岁,平均61.5岁。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厚,将其分为A组(单纯高血压组,67例)和B组(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53例),另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C组(对照组)。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4],病程超过6个月,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并除外其他明确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感染及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有溶血性疾病及出凝血功能障碍,骨髓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试验。

1.2 检测方法

1.2.1 血压的测定 研究对象均于08:00开始,先静坐10 min,使用袖带汞柱式血压计(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听到Korotkoff第一音为收缩压,第四音为舒张压,每隔3 min测量1 次,共测量3次取平均值。

1.2.2 超声心动图检查 SIEMENS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ACUSON×150),分别测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及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以IVS>11 mm及/ 或LVPW>11 mm诊断为左心室肥厚[5]。

1.2.3 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时抽取肘静脉血5 mL,加入含有枸橼酸钠抗凝液的试管中,并保证每个试管中枸橼酸钠抗凝液浓度相同。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70℃冰箱中保存,以上操作均在4 h内完成。血清hs CRP测定采用乳胶增强的免疫比浊法,试剂盒由上海申能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血清IL6、TNF α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试剂盒由上海劲马科技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统一专人操作,完成测定[6]。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

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组一般情况比较 3组在年龄、性别比例、吸烟、饮酒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A组收缩压为(157.3±13.2)mmHg,舒张压为(106.7±6.3)mmHg,B组收缩压为(163.0±15.1)mmHg,舒张压为(110.5±7.8)mmHg,两组患者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3组血清TNF α、IL6及hs CRP水平比较3组间血清TNF α、IL6及hs 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组与B组患者血清TNF α、IL6及hs 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3组血清TNF α、IL 6及hs CRP水平比较(x±s)

3 讨 论

已有研究表明,某些炎症因子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相关性[2,3]。TNF α和IL 6是重要的炎症因子,参与许多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可从多种途径促进血管平滑肌及心肌的增生增殖而导致重构[7]。hs CRP主要由IL 6刺激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也可以由巨噬细胞和粥样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产生,正常情况下在健康人的血清中微量存在,在创伤、急性炎症、梗死时会明显升高[1]。hsCRP可抑制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一氧化氮(NO),hs CRP在浓度较高时还可以直接参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血管炎症的发生,造成白细胞黏附、氧化作用、血小板激活、血管收缩,形成血栓。hs CRP还可以通过上调血管紧张素受体,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 1),升高血压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综合征的产生[8]。

朱焕亮等[2]研究发现,EH患者血清中的TNF α、IL6和hs CR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血压值的升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血管内皮长期经受较高的血压及异常血流的冲击会发生损伤,进而激活炎症反应系统,促使组织和器官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反过来,高浓度的炎症因子所引起的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壁弹性降低、血流阻力增加,最终使血压值更高。在本研究中,EH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其结果与既往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相符。

心脏作为主要的靶器官易受血压变化的影响,而左心室肥厚是靶器官受累的最常见表现形式,已成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使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长期的前后负荷增加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心室肌排列紊乱,心室舒张活动受限,进而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发生[9]。已有文献证实,左心室重构及功能减退程度与血压高低并不完全平行,其发生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有关,夜间血压下降程度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受累状况的一项评估指标[1,5]。在本研究中,对单纯EH患者与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的血压进行了简单的分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亦体现了血压值与左室重构的不平行性。

近年国内外研究表明,血清炎症因子TNF α、IL6、hs CRP等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很重要作用[2,3,8]。在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所检测到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靶器官损害程度是否也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呢?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炎症因子浓度健康对照组<单纯EH组<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炎症因子浓度不仅与高血压形成有关,而且与左心室肥厚的形成存在一定相关性。

TNF α除可刺激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升高,增加心肌对过氧化氢敏感性引起平滑肌增殖外,还可刺激胶原酶及胶原纤维连接酶的表达,促进心肌细胞间质合成,进而促进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过程[10]。TNF α可以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诱导单核细胞和纤维细胞产生IL 6,IL6则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平滑肌细胞增殖分化,并快速升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Ca2+浓度,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并促进心肌细

猜你喜欢

肿瘤坏死因子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说说高血压这件事儿
这些高血压的治疗误区你知道吗
宫腔镜治疗慢性宫颈炎患者对改善hs—CRP、TNF、IL水平的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125、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与LVEF的关系探究
妊娠期糖尿病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启动子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研究
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