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本质,在生活中提炼数学
2016-01-06李静
李静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两次不同教学设计,让笔者体会到,数学的设计要抓住数学的本质,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在应用中回归。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体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学习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
导入新课。笔者设计了森林里小熊的商店开业了,它邀请伙伴们去参观呢!你们喜欢这些商品吗?(喜欢)用什么买呢?(钱)通常我们在哪里会用到它?(商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第二次教学设计中,观看了一段视频,知道这是什么画面?(孩子亲身经历的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你买到了什么?买这些物品时,需要用到什么?(钱)板书:人民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第一次教学以童话的形式出现,学生对童话本身而不是对人民币有深切的认识体会。第二次设计由于从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具体形象的义卖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使用,学生形成了真正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场,为后面探索人民币的付钱找钱等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认识人民币。一是请学生介绍人民币。(1)重点认识1元。(2)对人民币进行分类。(3)算一算。二是在创设的小熊和同伴换钱的情境中探究进率。(1)掌握1元=10角。(2)探究1元换几张5角,1元换几张2角。(3)掌握角和分之间的进率。(4)换钱练习。
第二次教学设计,笔者分为四个部分。(1)认一认。你认识人民币吗?认识哪些?(学生小组活动,自主交流)(2)说一说。学生上台介绍认识的人民币,教师指出这里的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要爱护人民币。(3)分一分。小组活动按类别分一分。有的组按材料分,有的组按单位名称不同来分,还有的组会按面值从大到小排队。(4)算一算。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组成不同的金额。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总是凭借已有的经验去尝试的,对数学教学来说就是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验是指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一些感受和体验,第一次教学笔者没从学生实际出发,“牵着”学生走。第二次教学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高度。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对元、角、分进行分类,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计算,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较高。
三、在解决问题中合理利用数学
深化认识。一是怎么付1元2角呢?买一张1元2角的邮票,该怎样付钱呢?二是实践体验,1元买两种商品,可以怎样买?买三种商品呢?
第二次教学设计:在超市购物的情境中,(1)付钱。出示不同的物品,可以怎样付钱?1元的付法有很多种,发现1元就是10角。(2)找钱。课中操,一分钱的儿歌。(3)换钱。1角等于几分?1角可以换几枚1分,几枚5分?(4)节约用钱,可以建希望小学。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为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第二次教学设计练习时,笔者设计了较多练习的层次。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及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运用超市实物视频,采用了“付钱”“找钱”“换钱”“节约用钱教育”等环节让数学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应有的意识,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乐此不疲地进行换钱、算钱、付钱,第二次教学设计很快突破了教学难点,学起来轻松有趣。
四、正确处理好情境化和数学化的关系
生活应用。第一次教学设计,在生活中练习购物。第二次教学设计,(1)购物游戏;(2)欣赏拓展,介绍古代货币及我国60多年来发行的5套人民币。
由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应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第二次教学设计,在生活情境中增加了购物游戏和知识拓展,学生在愉快、趣味的情境中,轻松方便地接纳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思维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合理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更好地实现数学化,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得到张扬和提升。
数学教学设计要自然地沟通生活情境和数学的联系,使情境为数学服务,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方便,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有效实现数学化。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学习才会更扎实有效。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