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架构,课外阅读的应然选择
2016-01-06赵广华
赵广华
摘要:讨论是课外阅读效果的检验场,掌握并熟练运用阅读讨论中的基本问题、概括性问题和特定问题,设计循序渐进、问之有物的问题架构,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找到线索,比较深刻地理解文本意思、发掘文本特质,从而真正享受阅读乐趣,在学习中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读者。
关键词:课外阅读 问题架构 意思与语言
读完一本书,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这是阅读结束后的既有状态。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也就停留在这个状态,对学生而言,阅读并不只是单纯地了解字面意思、故事内容和主题,“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故事里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只有语言纵横全场唱大戏。”孩子们最需要体验的是在阅读讨论中分享对文本的想法、感觉、回忆或好恶,找到线索,发掘文本特质,理解文本意义,在理解的过程中,享受解谜般的阅读乐趣,让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读者。问题架构,是点燃学生阅读热情,推进阅读深入的应然选择。
一、整理基本问题。凸显讨论重点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筛选确定讨论的主题是教师在组织阅读讨论中最为头疼的,如果学会整理基本问题,就能凸显讨论重点。
阅读讨论的基本问题有四个:你喜欢这本书哪些地方?有没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呢?有没有什么章节让你觉得想不通?(令人困惑的情节)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重复在书里出现的固定模式?(文本特质)
其中,“喜欢”与“不喜欢”哪些部分,是对了解文本有直接助益的基本问题。当熟悉了这两个基本问题后,孩子们会认为谈论令人困惑的情节和找出文本特质的过程最过瘾,至于“喜欢”与“不喜欢”已经渗透其中。
这个阶段的目的在于搜集基本资料,所以不用花太多时间深究,先把4个问题都问一遍,但是要让孩子知道可以随时补充答案。把所有回答写下来,让所有人都能看见,随时能够参考。然后整理出讨论重点,从其中一个讨论重点切入讨论。
我们在讨论绘本《我妈妈》时,除了“喜欢”“不喜欢”外,整理出两个基本问题:关于这本书你留意到了什么?什么地方让你困惑不解?
交流第一个基本问题“你留意到了什么”时,孩子们表现出敏锐的悟性。他们发现:妈妈无论变成什么样子,她的身上总有扉页上的花朵和爱心图案:领结、丝巾、手提包、脸上、橱窗里……这正是绘本《我妈妈》特有的一种表现手法——环衬,在绘本中起到线索的作用,突出主题。我问孩子们:“为什么妈妈的身上总有扉页上的鲜花和爱心图案?”正当我考虑如何用尽量浅显易懂的语言向七八岁的孩子解释时,他们的一句话让我咽下了所有的措辞:有了这些鲜花和爱心图案,妈妈再怎么变,我们都能认出来!在接下来孩子们创作的图画书《我妈妈》中,他们用自己的创作再次诠释对该绘本特有的叙述模式(线索),已经深得精髓。
孩子们对妈妈为什么变成宇航员表示困惑,想要理解妈妈宇宙一样浩瀚的爱,就要学会阅读绘本的细节:妈妈宇航服胸前的爱心指引读者——妈妈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爱我们。孩子们再次仔细阅读后,终于发现这一阅读重点,而这,正是读懂绘本的重要能力。
让孩子说出已经留意到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们找出线索。再让孩子说出对文意不理解的地方,就可以建议他们凭借已有的线索解开迷惑,循序渐进地体验阅读讨论的成就感。
二、灵活运用概括性问题。推进讨论发展
当讨论陷入停滞状态,或者指导教师想把讨论范围拓宽时,指导教师就需要利用概括性问题帮助孩子说出徘徊在嘴边的重点,或者帮助孩子理清原本只是模糊的想法。
常用的概括性问题有:你曾经读过类似的故事吗?有些人说话时因为惯用特定的字句,从而容易辨识,这本书在遣词造句上也有这样的特色吗?在你自己花心思想过,也听了别人的意见之后,你觉得这本书最重要之处是什么?你会怎样介绍才能说服别人来读这本书?
《二年级问题多》是一本台湾校园生活笑话大全,讨论这本童书时,孩子们总是重复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让讨论停滞不前,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概括性问题:我们喜欢读这本书,因为作者王淑芬老师的语言特别幽默,你发现这本书中哪些词语、句子很有趣?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认为这本书仅仅是一本校园生活笑话大全吗?你认为这本书最重要之处是什么?
通过交流,孩子们找到在《可不可以》这个故事中,当君伟妈妈和别人煲电话粥时,君伟就可以看“一下下”电视,吃“一下下”冰棒,妈妈电话打多久,君伟的“一下下”就有多久。在《放假》里,孩子们的放假计划被林老师以不安全、不健康、不适合、不……——否决。君伟感慨:想要出门,真是“门儿”都没有。类似“一下下”、“门儿”这些双关的词句,说出了所有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现状,道出了所有二年级孩子的喜怒哀乐,这本书因此成为所有二年级孩子的“知心姐姐”。而这,恰恰是这本书最重要之处。
这些概括性问题的抛出让大家有机会温习刚刚讨论过的内容,不至于思绪无法衔接,影响讨论的连贯性,同时可以帮助定位这本书的线索,然后才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而唯有理解全书,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三、精心设计特定问题。发掘文本特质
每一本书在遣词用字、表现方式和内容上各有特色,这些特色使一本书不同于另一本书,即文本特质。作者发布了精心制作的文本特质信息密码,等待读者以自得其乐的方式解说个中奥妙。
我们在讨论《绿野仙踪》“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时,交流从封面开始,孩子们不费力就能发现这是一个关于实现愿望的故事,多萝西的愿望是回到家乡,稻草人的愿望是有一个聪明的大脑,铁皮人的愿望是有一颗快乐的心,狮子的愿望是得到胆量。
讨论继续深入:稻草人、铁皮人、狮子的愿望中,你最想得到哪一个?孩子的回答暗藏玄机。全班48个孩子,16个人选择有一个聪明灵活的大脑,16个人选择有一颗快乐的心,13个人选择有胆量。还有3个孩子没有选择(他们想兼而有之)。选择得到一个聪明灵活的大脑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选择拥有一颗快乐的心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选择得到胆量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同的回答折射出不同孩子的教育现状,值得家长和老师反思。这也是《绿野仙踪》这本经典童书适合所有人阅读的魅力所在:经典总有多重诠释。孩子们问我的愿望是什么?我的愿望和多萝西一样:回到家乡(暗含每个人都要找到内心的归宿,这一点,恐怕要等到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去悟了)。有一位家长选择的是胆量,他说:我童年的时候也是比较内向的。现在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革新,就连自己的住所、工作、未来,没有一点安全感,很多时候自己也会茫然,不知道未来前进的方向,带着孩子还要给她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柱,没有勇气是没法面对的。
文学评论大家罗兰·巴特说:“阅读(聆听)一段故事,不仅是逐字看过,它更是从一个层次进入另一个层次的过程。”所以,穿梭在文字的不同层次之间,探索意义的多种可能,这是一个熟练读者的阅读态度,也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们的事情。这次在全班孩子、家长、教师热情参与的语言探秘中,我们从不同层次表达被文本激发的想法和热情,发掘《绿野仙踪》的内容特质。
低年级课外阅读讨论中的问题架构——基本问题、概括性问题、特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适合于每个文本;而特定问题,则是针对不同文本而设定的。因此,第三层次问题的提出,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我真切地感受到,问题架构,让一线教师不再害怕组织学生课外阅读讨论,而是享受师生之间激烈的思维碰撞,快乐的心灵交流,问题架构,在课外阅读讨论中的作用和效果真的不容小觑。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