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勇士》看汤亭亭的三重“他者”身份

2016-01-06蒙丽芳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女勇士他者身份

【摘 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结合汤婷婷的《女勇士》以及她的华裔女性身份分析其在美国的“三重边缘人”文化身份,揭示华裔女性在父权社会和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发现作者从文学创作和文学形象塑造中走出身份尴尬的困境,最终找到“自我”。

【关键词】形象学 《女勇士》 汤婷婷 “他者”身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35-02

汤亭亭的著作在美国颇有影响,被美国文学界作为当代美国文学、女性研究、族裔研究等课程的必读教材,其处女作《女勇士》将传统的写作手法和后现代的写作技巧融合,并利用中国故事塑造出一系列中国形象。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汤亭亭的《女勇士》于1981年在江晓明的论文中得到介绍,2000年后,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心,国内也出版了一系列的专著和论文集。但国内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汤亭亭作品的成果甚少。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结合汤亭亭的华裔女性身份,分析她在美国面临三重“他者”的生活困境,并探究其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目的。

一、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文学史及文学评论中有关民族,亦即国家的“自我形象”(auto image)和“他形象”(hetero image)。形象学的研究重点并不是探讨“形象”的正确与否,而是研究“形象”的生成、发展和影响;或者说,重点在于研究文学或者非文学层面的“他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发展过程及其缘由。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既有虚构的幻想世界,又有真实的客观反映,其描述不同程度的接近真实但又须仔细推敲。用形象学研究文学作品时,作者对异国“他者”的想象和幻想是研究重点,因为异国形象的描述不仅体现作者对“他者”的态度,其语言文字又常具有自省的特性,透露“自我”和“他者”所属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矛盾,并且作者也会出于某种目的而创造出某些异国形象。可见,把作者纳入研究范围才能更全面地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孟华认为,在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不再被看成是单纯对现实的复制式描写,而被放在了“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关系中来进行研究。所以形象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不是鉴定异国形象的真实性而是研究作者如何塑造“他者”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是如何存在的。

华裔汤亭亭了解中国的局限性决定了其笔下的中国形象具有文学性和幻想性。因此,从比较文学形象学揭示《女勇士》中的“他者”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形成、发展和作用,进而批判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有现实意义的。汤亭亭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身份背景无疑对她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在《女勇士》中塑造多位中国女性形象是她向美国读者展现新中国形象的尝试,她用文字追寻、实现自我的过程就是为所有美国华裔女性呐喊、助威的过程。

二、美国华裔女性的三重“他者”身份

美国华裔拥有美式思维,易被美国主流文化同化,但却难以顺利步入西方主流社会。他们流淌着华人的血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束缚,拥有既是中国人又是美国人的双重身份。可是,虽有中国背景的他们却对中国知之甚少,易对自我身份感到困惑。美国华裔女性的生存困境更令人沮丧。她们在美国社会同时承受男权文化、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三重压力,成为边缘人。汤亭亭同时具有三重身份:女性、中国人和美国人,即男人眼中的“他者”、美国人眼中的“他者”和中国人眼中的“他者”。作者在《女勇士》中塑造了无名姑姑、花木兰、勇兰、月兰、蔡琰和“我”等一系列中国女性形象,折射出她在美国承受着来自种族、性别和异质文化交流的三重压力,揭露了美国华裔女性的三重“他者”形象。该书描述美国华裔女性对自我困惑的同时,也呈现了她们寻求身份认同的历程。下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分析文中描述的中国女性形象,探究汤亭亭在美国社会中的三重“他者”身份。

(一)男权社会中的“他者”形象

男性往往认为世界由他们主宰,女性只是需依赖他们的“他者”形象。因此,女性在社会中常常失去话语权,并被边缘化。性别压迫也成为《女勇士》的重要主题,例如,唐人街的亲戚们老说:“养女等于白填。宁养呆鹅不养女仔!”书中的每则故事都凸显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下承受的性别压迫。汤亭亭用第一人称“我”讲述花木兰,故事改编利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情节。一方面说明作者幻想自己成为女勇士,能够战胜敌人、征服男性和世界。另一方面又说明了在父权社会中男女二元对立的事实,并表明女性依然有机会主宰自己的人生。花木兰习武变得勇猛强壮后,其意志力强大到足以控制自己的肉体。这一描述透露了作者信念:思想可以控制身体,女性也可以同男性一样强壮;女性要成为强者必须不能被情感和肉体主宰,而女性的自制力是她们能够被社会认可的金钥匙。但幻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汤亭亭也意识到女性身份让美国华裔女性受到各种不公和压迫。所以,花木兰也逃脱不掉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战场上,她必须女扮男装来掩盖女性特征。战后,她也只能成为传统的家庭主妇,相夫教子。该书每章都是一则女人的故事,性别意识浓烈。其中无名姑姑和月兰阿姨的故事不仅折射出女性在夹缝中的生存境况,也揭示出女性在性别压迫下的懦弱和悲惨结局。花木兰和勇兰的故事则表明作者不愿成为依赖男性的传统女性,而要成为有勇有谋的现代女性。

(二)美国主流文化社会中的“他者”形象

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汤亭亭体会到身为华人后代逃脱不了种族问题,“直到现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观念还束缚着我的手脚……我在美国的生活真令人失望”。在白人文化为主的美国,美国华裔无疑是“他者”。当汤亭亭身处美国主流文化时,她极力表明自己的美国化特征。“我一直迫使自己成为地道的美国女性,否则不谈恋爱。”但母亲的各种告诫铭刻在心,让“我”对“美国鬼”极度畏惧。大人们的忠告让“我”即使面对最友善的美国老师,也会像哑巴一样沉默不语。但“我”却会在华人学校里大喊大叫,判若两人。这说明:在美国,中美文化间的矛盾一时无法调和,美国社会对美国华裔固有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华裔并没有归属感,依然是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他者”。美国华裔女性要实现身份认同,就必须直面在美国生活中的种族分离和种族歧视。

(三)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中“他者”形象

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华裔无疑也是“他者”。虽然他们都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但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能了解真实的中国及文化。汤亭亭也只能用自己的想象和推断去理解中国文化及遥远的中国。“有时候,我痛恨洋鬼子不让我们说实话,有时候我又痛恨中国人的诡秘。”当美国华裔被美国社会边缘化,难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时,他们也会思考:回到祖国是否会更好?但中国是那么遥不可及和虚幻。汤亭亭始终难以理解真实的中国文化,它似乎只存在父母的中国故事里。可中国文化已流淌在第一代华人移民的血液中,他们无法理解儿女们的不安。当药店送错药到家里时,母亲强迫汤亭亭去向药师讨要糖果。汤亭亭不懂在中国只有向药店讨到糖果,才能冲掉送错药的霉运,于是惊恐万分,羞愧无比,低声含糊地解释:“‘我妈说你们非给不行。她说中国人就是这样做的。我感觉这种事情太有分量,包涵太广,无法向药师解释。”

三、追寻自我

根据形象学,任何形象的塑造都是“自我”和“他者”互动的结果。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写道:“Who am I?”由于在中西文化环境下长期的“外人”身份,她对“自我”的概念极其模糊和困惑,只能在中美文化间徘徊,成为两种文化夹缝中生存的边缘化女性。一方面,汤亭亭生长在美国,不了解中国,所以被中国文化边缘化;另一方面,她被美国人视为中国人,无法顺利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女勇士》既反映出美国华裔女性尴尬的生存困境,也表露了中西文化的矛盾。汤亭亭把现实中遭受的痛苦融入到中国故事里,极具自省意义地塑造了一系列中国女性形象。作者或许是钦佩无名姑姑的叛逆精神的,她写到,“诱惑力是那样的顽强,以至冲破束缚,使整个社会陷于混乱。”她的自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妥协,这也让作者意识到偶尔的妥协是中美文化矛盾的一个出口。汤亭亭继而塑造了富有文学性和幻想性的花木兰形象,让其具有典型美国现代女性特征:独立、勇敢和永不放弃。这反映了作者认识到妥协是中西文化交融中不可避免的。勇兰既能遵循中国传统文化又能习惯美国生活,中美文化似乎在她身上得以融合,成为了作者敬重的中国现代女性形象。而月兰只是一个在中美文化夹缝中寻找出路的中国女性形象,揭示了汤亭亭在中西文化夹缝中寻找出路的现状。蔡琰的故事让作者意识到她也可以用文字为中西文化交融寻找出路,从而找到实现自我的途径。这些形象塑造的过程就是作者追寻自我的过程,她顺利地找到出口。美国华裔女性只有克服中西文化矛盾中的多重压迫和困境才能找到自我。汤亭亭最终明白:她的根永远在中国,她既是美国人,又是中国人。

四、结语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看,汤亭亭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身份背景对她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她承受着男权文化、美国文化及中国文化的三重压力,在美国社会被边缘化,成为三重“他者”。她在《女勇士》中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具有幻想性和文学性特征;这些中国女性形象折射出美国华裔女性在美国面临着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中美文化间矛盾不可调的生活困境。该书不仅探究了女性的主体性以及美国华裔女性的觉醒意识,还揭露了美国华裔女性在中国父权文化和美国种族文化夹缝中的生存状况。汤亭亭重塑了美国华裔女性形象,让读者了解到美国华裔女性身处进退两难的境地。可以说,该书是作者在三重“他者”的生活困境下,用文字塑造出一系列文学性和幻想性的中国女性形象,借以缓解自己的“身份焦虑”,进而达到定位自己身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形象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7(3)

[2]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汤亭亭.女勇士[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4]Kingston Maxine Hong. The Woman Warrior: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 [M].New York:Random House,Inc.Vintage International Edition,April,1989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SK13LX521)

【作者简介】蒙丽芳(1983- ),女,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旅游学院旅游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语言与文化。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女勇士他者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女勇士》中鬼的意象分析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在文化改写中建构第三空间
解析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对比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