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2016-01-06唐诗
唐诗
【摘 要】以南宁学院为例,阐述应用技术型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应用技术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提出了构建应用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应用技术大学 项目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58-02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但是当今社会又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社会对优秀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又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此,不少人把矛头直指向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热衷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忽视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在教育部推动下,由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在天津成立,该联盟将围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探索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
而南宁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参加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并作为联盟理事单位,怎样才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并起到试点单位示范性作用呢,首先要从每门课程的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常用应用软件的一门课程,是全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应用技术大学中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作为21世纪的高级人才,熟练掌握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成为人们素质、知识、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门课程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课程中的启蒙课程,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为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的其他相关课程奠定了基础。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基础有差异,学习兴趣和动力易受影响
应用技术型大学相对研究型大学而言,生源底子较差,而且我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经济状况较差等原因,导致有部分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与计算机相关的一切对于他们而言显得神秘而不可掌控。这一现象的出现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基础好的同学接受快、动手能力强,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则反之;同时,基础好的同学由于学起来轻松就会出现骄傲自满、不屑的情绪,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则会出现畏学厌学、逃避的情绪。
(二)教学内容过于庞杂,知识有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首先,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使用传统型的教材来进行教学,传统教材虽然全面但是并不能完全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要求;其次,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传统教材中甚至会出现某些知识点刚刚在课本中得以体现就惨遭淘汰的尴尬现象;最后,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有效区分计算机在其本专业中的应用程度,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且与其专业无缝对接,针对性不强。
(三)专职教师队伍薄弱,学习提升机会较少
我校本门课程的专职教师相对较少,大部分依赖于校内兼课和校外兼职教师,这就导致了专职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活动上,而学术交流和校外访学的机会就相对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不利于知识的传递和更新,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也受到制约。
二、构建应用型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将“计算思维”融入基础知识教学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引入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基础差异的问题,并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计算基础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计算思维并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大量概念和知识,而是运用通俗易懂的案例过渡到对思维的培养中,以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计算思维”的引入将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增强学生解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不仅仅能运用已掌握的逻辑思维和因果思维,还能运用计算思维来解决问题。
(二)将“项目驱动教学法”融入实验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对独立的一个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处理,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而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学习并掌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基本要求。其中教师从课堂中的主导者就变成为了一名引导者,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实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度,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从而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对于学生在项目进行中出现的错误和重要的知识点要及时的总结,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沉淀。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本着“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能教什么;技术发展到哪里,我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引入就可以有效解决“知识有效性”和“教学针对性”的问题。
1.计算机专业的项目教学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将来大部分学生从事的都是计算机行业,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学生们会觉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实验难度相对较低,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如“Word+编程语言”的实验项目。这样的实验项目不仅仅让学生能够接触到语言程序,为将来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还能够让学生在编写代码的同时能够达到掌握word文档的格式设置和图文混编的技能。
2.非计算机专业的项目教学
以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例,会计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就面临着“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压力,因而在会计专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多的侧重“Excel”的学习,对于实验的素材更多的采用会计行业当中的数据和表格,构建如“Excel+会计从业资格”的实验项目。通过这样的项目教学,不仅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还能够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将来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总的来说,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项目教学,既确保了本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又保证了不会脱离专业的需求,出现学而无用的现象。
(三)编写应用技术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材,就应该具备“应用”这一鲜明的特点。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这本教材就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部分知识以够用为原则,对一些陈旧的、实用性不强的知识可以舍去,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第二部分为计算机实验项目,为我校各个专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实验项目;第三部分为实用性计算机常识,这部分能让学生掌握DIY的技巧和计算机常见的故障排查等知识。
(四)构建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
我校坚持走应用技术大学的路线,这就对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专职教师,不仅能够掌握和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关行业的知识和经验。而对于构建应用技术型的计算机基础专职教师队伍来说,除了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新鲜血液以外,还要提升已有教师的自身素质。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我们的专职教师做到走出去。那怎么走出去呢,笔者认为应该走到行业中去,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利用各种资源,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走到各专业教师队伍中去,沟通和了解各专业对计算机掌握程度的要求有什么变化;走到各高校和会议论坛中去,吸取各家所长,取长补短,确保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与时俱进。
应用技术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不仅是简单的教会学生使用电脑,而是要将“计算思维”渗入学生思维,让他们能更好地运用计算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它也要能够与各个专业建立沟通渠道,做到无缝对接,为将来的专业学习做好铺垫。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熟练掌握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因此应用技术大学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晓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之我见[J].电子制作,2015(12)
[2]徐奕奕,唐培和,孙自广,李威龙,朱亚超.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思维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6)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