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探讨
2016-01-05蔡玲
蔡玲
【摘 要】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资金结构,节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从预算方案的编制、预算过程的管控、预算执行力度3个方面就如何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财务管控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一方面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监督者、服务者;另一方面又是消费者。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较为粗犷,认为不产生“利润”,对“投入产出”比不关心。而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调节已深入到各行各业中。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者,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资金的使用更应经得起社会公众的监督,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杜绝铺张浪费、腐败是公众更加关注的问题。同时,加强预算管理,也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去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因此,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通过预算管理对未来进行规划、指导当前、服务民众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预算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收支安排的预测、计划,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日益重视和不断改革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在规范财政资金分配、使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规范了财政资金支出行为。通过预算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按规范的審批程序分配到各预算单位和具体的支出项目中去,克服了以往资金安排的随意性。二是通过对预算单位的资金审核,严格按预算安排支出,规范了单位的支出行为。三是实行预算制度对资金统筹安排,扩大了政府可调控资金范围,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四是与国库集中支出改革、政府采购等制度相配套,实现了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全程监控,提高了财政资的使用效益,降低了运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套取财政资金、腐败等行为。但是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预算仍不够重视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和监管力度不强,导致预算管理制度推行缓慢,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了预算管理功能的发挥。本文从预算编制、资金使用、预算执行3个方面分析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不够重视
在行政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而言无需考虑“利润”二字,容易忽视资金的成本效益原则,在行政事业单位通常无预算概念,习惯了有多少花多少。思想上没有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也就不能积极推动预算的执行。
(2)预算编制方法单一
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基数+变动”法。就是简单的用上一年的数据加减因人员变动发生的工资福利的变动。预算编制没有调研、没有规划,填上上一年的数据就完成。这必然会使得资金的实际使用与预算脱节,资金的使用随意性大,失去了预算管控的意义。
2.预算资金在使用过程的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1)管控力度不够,预算流于形式,实际开支与预算脱节
预算资金的使用过程中通常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激进”型,资金“先花了再说”,不是按工作、项目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这种情况往往是还未到年底资金已用完,正常的日常工作都无法开展;另一种是“保守”型,资金执行缓慢,在年底“突击花钱”。这两种现象的后果都是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是财政资金未合理分配利用的表现。
(2)“其他收入”在预算管控之外
其他收入是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监控的“盲区”。只要有其他收入,预算单位可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其他收入成为了财政预算内资金的调剂,削弱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3)“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较企业而言没有竞争的压力,通常也就无成本核算,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缺乏主人翁意识,必然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3.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编制约束力不够,近年来随着对“三公经费”监管力度的增强,预算执行正在一步步规范,但除“三公经费”以外的其他经费仍存在随意调剂现象,失去了预算编制的意义。
(2)预算执行与国库集中支付脱节
国库集中支付是预算执行的“出口”,把好了“出口”关,也就是保证了预算的执行。而在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只是把好了“总额”关,而授权支付比例较高、政府采购范围不广、监管不到位等等都是导致预算不能严格执行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措施
显然,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其功能的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1.预算编制方面
(1)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增强预算法制观念
预算管理论量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参与,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也应以身作则,做好带头作用,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2)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实际上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牵涉部门多,它即要掌握单位本身的实际情况,又要着眼于年度需求,即要考虑历史,又要预测未来,即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也要考虑财政财力。所以预算编制方法应是多样的,即要尽可能准确,又要讲求效益,不能简单的用(基础+变动),也不能每年抛弃历史预算情况,不参照过去单纯的使用“零基法”。编制预算,首先是要“摸清家底。在编制预算时,先想清楚今年财政拨款是多少,其他收入是多少,有什么不可持续的因素,大至确定资金总量;然后是要定好调子。根据预算总量,按业务的缓急轻重安排资金,先保证日常的工作运转,在编制日常的工作运转经费时,全面考虑人员变动情况,业务量增长情况,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所以在编制预算时,应采用“基础+变动”法与“零基法”相结合。尽量准确的编制预算,满足工作开展需求,又同时尊重历史,有所参考,不盲目增大或减小开支。
2.预算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管控方面
(1)加强财务制度建设,严格经费支出管理
在现阶段除“三公”经费严禁超支、必须公开外,其他资金的管理也应加强,做到专款专用,“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强化开支的计划性,“无计划,不开支”,花每一笔钱都“心中有数”。合理安排项目经费,确保人员经费,基本支出中的日常运行经费,然后再按照轻重缓急安排其他项目支出。严格经费支出管理,杜绝浪费,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对于每项开支都必须按规定的权限审批后方可报销,并不得超过预算额度。
(2)扩大预算资金范围
扩大预算资金范围,改变“其他收入”的预算管理模式。在现行的财务制度下,其他收入较财政预算资金而言,本单位可自由支付,不受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管,因此随意改变资金用途的现象非常普遍,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监管的盲区。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因为资金用途界限不清,也会导致财务处理混乱。要加强“其他收入”资金的预算管理,应该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平台,将其他收入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支付,加强了资金的监管。体现了单位的实际收入与支出数。
(3)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成本观念
企业投入了资金就要实现盈利,否则就会被淘汰;行政事业单位拨付了财政资金,就要看到社会效应,否则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因此“成本”的控制不论是对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都是举足轻重的。财务部门应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及时统计、公布日常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使用进度,出现超支或进度放缓的现象要及时查找原因,真正做到动态了解资金开支情况,并及时调整。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先明确考核对象,以预算目标为核心,评价“投入-产出”比,考核经费使用是否落到实处,是否遵循了“成本节约”原则,是否收到成效,最后按执行情况给予奖励或批评,改变节不节约一个样,管不管理一个样的现象。
3.预算执行方面
(1)加大“国库集中支付”管控力度,把好预算执行关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所有财政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每笔支出都由相关职能部门审核通过后从国库支出,在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有利于财政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情况,减少了拨款环节,实行收支直达,提高了资金支付效率,通过加强对单位每项支出的审核,将预算单位所有资金的走向全部纳入依法治理、规范治理的轨道,在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的同时,有效控制不合理和违规支出。但在实际操作中,支付中心在审核单位支出时,只能从业务摘要及预算单位的自行描述来判断手续是否齐全,支出是否符合开支标准、有无预算指标等进行把握。而对业务的真实性、支出的合理性很难把握。尤其对授权支付,往往“申请支付内容”与“实际支付内容”文不对题、牛头不对马嘴,从而导致预算与实际支付不一致。要很好的利用国库集中支付这个平台把好预算的“出口”关,必须加强国库存集中支付的管理,增加财政资金的直接支付,减小授权支付比例,大力推行公务卡制度以及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等等,都是把好预算“出口“关的有力举措。使得资金分配在哪里,流向哪里都可以利有国库集中支付的平台一目了然。
(2)扩大经费公开范围,财政资金全面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公经费”的公开取得了很好的预算执行效果,但范围较小,仅仅是接待费、出国经费和交通费。应扩大经费公开范围,各项经费都有预算数与决算数的比较,避免各项经费之间互相挤占,隐瞒、漏报现象。
综上所述,只有从预算编制、预算过程、预算执行3个方面同时加强管控力度,才能有效考核财政资金的使用率利,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将预算管理真正落到实处,降低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實现预算管理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美荣.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关问题 [J].新选择,2010(02).
[2]孙淑娅.浅谈部门预算改革[J].山东审记,2009(09).
[3]黄亚明.对部门预算的思考[J].江苏水利,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