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合作社的经济均衡——基于新古典框架的分析

2016-01-05

张 丽 丽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0)



农业合作社的经济均衡
——基于新古典框架的分析

张 丽 丽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100080)

摘要:在完备市场和经济理性人假设下,采用新古典框架对合作社进行经济均衡分析,是对合作社的性质及其在农产品市场中所起作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在整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将合作社视为追求单一目标的特殊企业组织形式,分别构建了传统购买、销售合作社及新型深加工合作社的经济均衡模型。研究发现,传统购买销售合作社为生产资料的卖方垄断和农产品买方垄断市场增加了竞争性因素,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均衡产量增加。新型深加工“合作社—农户社员”系统存在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使系统在偏离均衡状态时自动向均衡方向调节。这一模型解释了“新一代合作社”中“股份—交易份额”同一的规定,如何使其保持在最大生产效率下经营。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经济均衡;新古典框架

一、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合作社的研究是以现实合作社实践为中心展开的,在可查阅到的有关文献中,以经济学范式对合作社进行研究是以1942年埃米里扬诺夫(Ivan V.Emelianoff)发表的《合作社的经济理论》为开端的。此时距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成立已近百年之久。19世纪初,罗奇代尔先锋社在英国刚刚建立之时,欧洲以欧文、傅立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盛行,自此很长时间内学者对合作社问题的研究都从社会改革的视角展开。但如Emelianoff[1]所说,只有在不受改革思潮的影响,合作社的科学性分析才能开始,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间,国外学界有关合作社的研究焦点集中于对合作社性质的讨论。即农业合作社仅仅是农民进行纵向一体化(社员企业的延伸)的形式,还是具有独立于社员决策权的法人主体。简而言之,有关合作社性质的争论焦点是其是否为“企业”,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合作社的行为是以社员利益最大化还是以合作社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经营。

Emelianoff正式将合作社作为纵向一体化形式进行研究。他认为,只有企业才产生利润或亏损,合作社经营中无利润或亏损产生,其从多方面论证了合作社不是企业。Phillips[2]在前人有关合作社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合作社模型,将合作社生产销售等经济决策行为引入模型进行分析。

Stephen Enke[2]首先将合作社视为经营性质的企业进行分析。他以消费者合作社为例进行研究,认为合作社管理者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进行决策。Helmberger and Hoos[4]将合作社作为企业组织的理论,成为之后视合作社为企业组织的研究者的标准参考模型。模型的关键在于其假定合作社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后来的研究者无论观点与其是否相同,通过假设合作社的其他的单一目标,使得相关研究在同一经济学框架中展开。

Helmberger[3]分析了不同市场结构下,合作社如何影响总的市场产出。他认为加工合作社在垄断市场结构下均衡产出和价格与完备竞争市场相同,而IOF(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并不能带来同一结果。但若合作社对社员进入不开放,与IOF相比,合作社的均衡产出变小,均衡价格提高。Cotterill[4]假定合作社成员开放将增加市场份额,研究了在不同市场结构下合作社对市场的影响。在垄断及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成员开放的合作社将所有盈余按现金返还,在市场中起到竞争性作用,使得市场均衡价格和产出水平向完全竞争结构下的市场均衡靠近。

与国外较系统性的合作社研究相比,我国学界有关现代意义上合作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代表性的研究中,杜吟棠[5]对农民营销合作社进行了详细研究,从经理(社长)对职工(社员)和职工对经理的约束机制判断,生产合作社或社区型集体经济组织难以形成对职工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农民营销合作社因社员通常不是合作社的职工,并不影响其内部经理制治理结构的形成,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组织形式。张晓山[6]通过对现实合作社的案例分析对我国农业合作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农业合作社呈现多样化、混合型、异质性的经营形态将长期存在,大户领办和控制的合作社、“公司+农户”中分化出来的公司领办或内化的合作社、农村社区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将成为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形态。

可见,国外有关合作社的研究明显是沿着一定的体系框架进行的,首先通过对合作社定性确定研究的前提假设,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经济学分析工具进行研究。国内有关合作社的研究均从现实出发,针对合作社实践中的问题直接采用经济理论对合作社进行分析,国内学者较少探讨合作社的性质,不同研究之间尚未形成一致或各派成体系的统一的经济学研究框架,这可能导致合作社的研究不能向纵深化进行。

沿着国外文献中将合作社视为追求单一目标的特殊企业形式这一研究框架,本文对合作社的研究在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进行,主要应用价格—产出均衡理论工具,探究合作社在市场中的作用。首先将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的经济均衡视为基准,通过分析购买合作社出现之前农业生产资料卖方垄断的初始市场结构,以及销售合作社出现之前农产品买方垄断的初始市场结构的均衡,与传统购销合作社被引入市场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的经济均衡模型进行对比,得出合作社对市场均衡变化的影响,并构建了以深加工为特征的新型合作社的经济均衡模型。

二、传统购销合作社的经济均衡

(一)完全竞争市场未引入合作社下农户的经济均衡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作为理论上的完备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均衡作为一种标尺,为理解其他情况下的市场均衡提供了参照。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市场中的经济主体在各种价格给定下,按照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原则做出最优经济选择。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代表性农户生产函数为F(K,X),其中K为农户所有的数量固定的土地资源,X为农业生产中除土地以外的其他投入要素,如劳动力、种子、化学肥料等。未加入合作社时,市场中存在众多农产品买卖者,形成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

在这种结构下,农户生产函数为Y=F(X),生产投入要素即成本为C=XPXo。农产品价格为PY,生产要素价格为PXo。由厂商理论可知,农户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处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条件为F′PY=PX,如图1(a)中A点所示,在给定的价格下,可得出代表性农户最优要素投入和产出水平(X0,Y0),进而得出所有农户对应的农产品市场供给曲线PY(Y)和生产要素需求曲线PX(X),图1(b)中B点表示农产品市场在价格PY下达到均衡。

图1 农户最优生产决策示意图

(二)引入生产资料购买合作社后的经济均衡

1.初始农业生产资料为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本文所分析的购买合作社是指由农户联合起来以相对低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合作社。首先对农业生产资料初始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的情况进行分析,农户联合起来后形成生产资料购买合作社,使生产资料市场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向买方垄断的市场结构靠近。

生产资料买方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如图2(a)所示,所有农户联合以合作社的方式进入市场,市场中的产品(即农业生产要素)供给曲线即为合作社(即农户联合体)的平均成本曲线AC,X总PX为农户联合体的总成本,代表性农户的生产成本与其成固定比例,由平均成本曲线可得到农户边际成本曲线MC。在加入购买合作社后,农户所面临的农产品销售市场没有发生变化,即PY由市场决定,因此,农户利润函数为π=YPY-XPX(X),利润最大化条件为:

可见,在初始农业生产资料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与未加入购买合作社的情况相比,生产资料买方垄断均衡分析得出,农户对生产要素X的需求曲线将向左移动,均衡情况下,农户将付出更低的要素价格,使用更少的要素投入数量,产出降低。

图2 生产要素买方垄断及初始卖方垄断市场情况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合作社引致的买方垄断市场结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上述分析为理解现实提供了参考。在生产资料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购买合作社的加入为市场引入了垄断因素,农户联合形成购买合作社后,经济均衡向买方垄断的市场均衡状态移动。现实中的经济均衡将介于二者之间,加入购买合作社后,均衡要素价格降低,农户生产要素投入减少,农产品均衡产量减少。

2.初始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为卖方垄断结构。改变农业生产要素为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前提假设。现实中,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更接近卖方垄断的结构特征。在未加入购买合作社时,众多农户面临的是卖方垄断的生产资料市场结构,卖方垄断的市场均衡如图2(b)所示,农户的要素需求曲线(即市场中的需求曲线)构成了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与完全竞争的市场情况相比,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将以更高的价格实现更少的均衡交易量,即农户在最优经济决策下,要素投入减少,农产品产出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加入生产资料购买合作社,购买合作社的引入为市场带来竞争因素,改变初始生产要素市场垄断的状态,使得农产品要素市场向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靠近,实现新的均衡。此时,要素均衡价格降低,农户将加大生产要素投入量,农产品产量将提高。表1对市场中引入购买合作社后,理论上出现的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均衡状态进行了整理。现实中合作社存在的市场均衡将介于二者之间。

表1 不同农业要素市场结构下购买合作社对经济均衡的影响

(三)引入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后的经济均衡

1.初始农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结构。首先考虑农产品市场初始状态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农户若联合形成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将为市场带来垄断因素,使得市场均衡向卖方垄断市场均衡靠近。同生产要素市场均衡分析相似,在农产品卖方垄断的市场结构下,所有农户将以联合方式进入市场进行农产品销售,农产品购买者构成的需求曲线即为合作社(即农户联合体)的平均收益曲线AR,YPY为全体农户的总收益,代表性农户的产品收益与其成固定比例不变,由平均收益曲线可得边际收益曲线MR。在加入销售合作社后,农户所面临的农产品生产要素市场未发生变化,即PX由市场外生给定,因此,农户利润函数为:π=YPY-XPX(X),利润最大化条件为:

可见在初始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条件下,销售合作社的引入为市场带来垄断因素,现实中新的经济均衡将介于完全竞争和卖方垄断之间。农户产品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均衡状态下,农户将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产品,农产品均衡产量即市场均衡交易量将减少。

2.初始农产品市场为买方垄断结构。若初始农产品市场为买方垄断的市场结构,即存在大量同质的农户作为卖者,而农产品下游由大厂商所垄断,构成买方垄断的市场结构。未加入销售合作社时,市场产品供给曲线即为垄断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可得出边际成本曲线,与完全竞争情况相比,市场均衡条件下,厂商对农产品需求曲线将向左移动,农产品市场均衡价格降低,均衡产量减小,农户最优农产品产量减少。

在农产品市场初始结构为买方垄断的情况下,合作社的引入为市场带来竞争因素,农户加入产品销售合作社后,合作社将社员联合起来进入市场,为买方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加入竞争因素,使得市场交易向竞争状态下的均衡移动。此时产品均衡价格提高,农户生产农产品产量增加,市场均衡交易量增加。表2对销售合作社的两种情况进行了概括。

表2 不同农产品市场结构下销售合作社对经济均衡的影响

由此可见,合作社为市场注入了竞争性因素。在初始市场结构存在垄断的情况下,合作社使交易均衡向完全竞争形态下的均衡发展,在初始条件为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合作社使市场向垄断结构的均衡发展。现实中以农业生产要素卖方垄断及农产品市场买方垄断为特征,农业合作社的加入增加了市场中的竞争因素,使得经济均衡朝更有效率的方向调整,农业产出增加。

三、新型深加工合作社的经济均衡

传统合作社主要表现为个体联合起来依靠集体力量获得市场中的议价能力,通过降低购买价格、提高销售价格使农户提供的农产品产量增加,提高了农业生产环节的效率。

20世纪80年代北美地区出现了“新一代合作社”,表明合作社向农业产业纵向一体化、组织闭合或有限程度开放的公司制方向发展。“新一代合作社”的出现是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发展,资本更加集中,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由资本高度集约的大企业控制,使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市场分别呈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的市场结构。通过前文分析可知,在这一市场结构下,农业生产未按技术给定下的最高效率进行。合作社的进入,为市场带来竞争因素,在新的经济均衡下,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与传统合作社仅将农户联合起来,从事简单的如包装、仓储环节的经营,在农业产业链条中某个小环节起“联合”的作用不同。新型合作社以追求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生产、加工、销售整个纵向一体化链条上的经营管理与投资者所有的企业模式更为接近。

(一)主体经济行为前提假定

对新型深加工合作社经济均衡的分析,首先需进行以下前提假设:

1.新型合作社资金规模较大,不再是无固定资产或很少固定资产农户的简单联合。新型深加工合作社生产经营与投资者所有的企业更加接近,合作社以追求社员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2.合作社按合同全部收购社员农产品。若社员农产品全部被收购后,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用于深加工的固定资产未能实现最大效率使用,合作社将从市场收购非社员农产品,直至固定资产有效利用实现效率最大化。

3.代表性社员农户符合经济学中的经典假设,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农产品生产。未加入合作社时,单个社员面临生产要素的卖方垄断和农产品的买方垄断市场。社员全部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的引入改变市场结构,合作社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销售农产品并做出一系列经济行为决策。

4.合作社与农户的生产函数均符合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假设,即边际产品递减和二阶凸性假设。

(二)“合作社—社员”模型建立

首先设合作社利润函数为:

π=YPY-MPM-XPX-CPC-F

(1)

其中Y为合作社出售的最终产品,C为合作社对从社员处收购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所产生的可变成本,F为由合作社资产规模决定的固定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运营费用等,在固定投资不变条件下这部分成本不随合作社收购、加工、生产产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M为合作社收购的来自于社员的农产品,X为在市场中从非社员购买的农产品数量。

不同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合作社以社员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体现为合作社将盈余返还给社员,合作社本身利润为零。通过公式(1)可知,等式左端为零的条件下,社员总收益为:

MPM=YPY-XPX-CPC-F

(2)

理论上,合作社以社员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现实操作中,合作社与社员事先规定收购价格,并在年终按惠顾(交易)比例向社员返还盈余。在“合作社—社员”模型中,这一过程可被转换为:合作社社员间总交易量M固定条件下,合作社向社员所付收购价格最大化。由(2)式可知,收购价格最大化即最大化合作社产出收益与可变成本、非社员处要素成本之差。

可变成本数量由合作社在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农产品原材料决定。由于新型合作社资产投入规模较大,为了使固定资产最大化利用,合作社需要通过与非社员的交易来调节其最优要素投入,从而实现经营最优目标。由此可知,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过程相似,合作社只是在保证社员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生产行为决策。

图3 合作社最优生产决策及分配盈余

在短期生产函数不变的条件下,由合作社的最优生产决策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合作社成本函数边际成本曲线,如图3(b)所示。在不同的市场价格条件下,社员从合作社获得的收益不同,合作社向社员提供的最优价格不同,最优价格指的是由最大化盈余返还对应的最大价格,图3(b)阴影部分表示合作社向社员进行的盈余返还。

作为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经济主体,农户社员将合作社所提供的最优收购价格作为给定条件,做出农业生产的最优选择。如图4(a)点所示,在PM(收购价格)及PO(其他生产要素价格)给定条件下,在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处代表性农户做出最优生产决策,即F′(O)PM=PO。在PM给定下所有农户社员的产量总和为合作社从社员处收购的产品数量,如图4(b)所示,在合作社最大收购价格PM下,可得出社员总产量供给曲线。

图4 社员农户最优生产决策及农产品供给曲线

(三)“合作社—社员”模型经济均衡分析

上述分别对合作社、社员的经济决策过程进行的分析可知,“合作社—社员”模型中的内在联系机制使合作社、社员的决策不断向均衡点处进行调整,直至从社员处所收购的农产品数量恰好满足合作社对固定资产最大化利用,合作社、社员均达到最优投入、产出的生产水平。即合作社实现在一定投资规模下,向社员返还盈余最大,收购价格最高。社员在此最优收购价下的总产出水平(即与合作社的交易总量)是合作社的最优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合作社无需从市场非社员处收购。

在系统未实现均衡状态时合作社需从非社员处进行收购。通过从市场上购买投入要素增加生产,合作社可以进一步提高社员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得代表性社员农户在更高的价格下做出提高产量的生产决策,全体社员农产品总产出量提高,实现合作社从社员处收购的农产品数量增加。这一过程直至收购价提高至均衡状态时,社员总产品数量恰为合作社最优“投入—产出”时的水平,“合作社—社员”系统达到均衡。若初始状态社员总产出已经超过合作社生产所需的最优投入数量,合作社向社员所返还的盈余即收购价格低于最优水平,社员农户生产将向生产函数左端移动,“投入—产出”水平降低,直至“收购价格—总产出”达到上述系统最优的均衡状态。

除此以外,“合作社—社员”经济均衡模型也可用于其他情况下的静态均衡分析。如市场中的其他要素价格变化导致系统均衡被打破,合作社及社员农户新的均衡水平将如何变化。

(四)“合作社—社员”模型应用:“新一代农业合作社”的分析

“新一代合作社”的“新一代”特征是其通过引入合作社股份(交易额)流转市场,实现“合作社—社员”系统保持在最优经济均衡水平下经营,核心在于将合作社的股份与交易份额成比例捆绑。通过本文构建的“合作社—社员”经济均衡模型的分析可知,合作社完成大规模初始投资后,根据最优“投入—产出”水平可确定固定资产所需的农产品交易总量M,将全部投资分成n股,向社员以每股M/n的价格(以交易品重量单位衡量)出售股份。社员每购买t份股份,就意味着合作社将与社员之间发生了M×t/n的交易数量,交易份额与股份比例t/n相同。其他非社员农户只能通过购买股份(交易份额)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在购买股份的同时也意味其将与合作社发生同等份额的交易量。这样,无论社员如何变化,单个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如何变化,合作社都能够实现在资产利用最优的情况下达到均衡状态,能够保证返还给社员的盈余最大。

“新一代合作社”这种独特的机制关键是以股权流转市场保证交易份额与股份同步。在这一运行机制下,合作社处于“合作社—社员”模型的最优均衡水平下运行,返还给社员的盈余最大,在最优收购价格下社员农户处于最大产出水平下生产,系统处于最高效率处运行。

四、结语

本文在新古典经济的理论框架内,采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构建了“合作社—社员”的经济行为模型。在传统购买、销售农业合作社的分析中,因未加入合作社时,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为卖方垄断市场结构,农产品市场为买方垄断市场结构。相对于仅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IOF(投资者所有企业)构成的市场的情况,合作社的引入为市场增加了竞争因素,具有“市场竞争性标尺效应(Yardstick Effect)”,使新的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市场均衡,都向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均衡靠近,使生产要素市场均衡价格降低,农产品市场均衡价格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

通过构建深加工型“合作社—农户”经济均衡模型,对深加工为主的新型合作社系统的经济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得出“合作社—农户”系统存在向均衡状态自我调节的机制。在未实现系统均衡的初始状态,合作社通过最大化利用固定资产进行调整,内部关联机制使农户在生产决策中同时做出相应调整,使模型向系统均衡水平靠近。新型深加工合作社模型解释了“新一代农业合作社”的运行机理:通过股权流转市场保证了“社员股份—交易份额”的同一性,在不受社员进出变动和社员股份变动影响的情况下,合作社长期处于经济均衡最优水平上的稳定经营状态。

参考文献:

[1]Emelianoff Ivan V.Economic Theory of Cooperation[M].Ann Arbor: Edward Brothers,1942:38-102.

[2]Phillips R.Economic Nature of the Cooperative Association[J].Journal of FarmEconomics,1953,35(1):74-87.

[3]Helmberger P G,Hoos S.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d Organization theory[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2,44(2):275-290.

[4]Enke Stephen.Consumer Cooperative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35:148-155.

[5]HeImberger Peter G.Cooperative Enterprise as a Structural Dimension of Farm Markets[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4, 46:603-617.

[6]Cotterill, Ronald W.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 Unified Theory of Pricing, Finance, and Investment[M]// J.S. Royer. In Cooperative Theory:New Approaches ,ACS Service Report No.18,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987: 171-258.

[7]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5-56.

[8]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Economic Equilibrium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Based on Analysis of Neo-classical Framework

ZHANG Li-li

(SchoolofEconomic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080,China)

Abstract:Economic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using neo-classic frame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economic rationality and complete marke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cooperative and the its rol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reviewed,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n economic equilibrium model of traditional purchasing & sales cooperatives and the new intensive processing cooperative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cooperative is the special form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 to pursue the goal of a single hypothesi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traditional purchase & sale cooperatives bring competitive factors to the market characterized by the seller’s monopoly of the mea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buyer’s monopo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There is a self-regulating mechanism in the new deep-processing cooperative-household member system, which makes the system automatically adjust to the equilibrium direction in the deviation from the equilibrium state. The model explain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Key words: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equilibrium; neo-classical framework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6-0067-07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张丽丽(1983-),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政策、信用经济。

收稿日期:(20)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