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与网络文学

2016-01-04袁哲胡旭

青春岁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网络文学

袁哲 胡旭

【摘要】本文从后现代主义和网络文学兴起的背景出发,探讨后现代主义和网络文学的同一性,发现:(1)后现代主义放弃一切对中级意义的追求;网络文学有着后现代“无中心”、“不确定”的特点。(2)后现代主义作品内容上具有非连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而网络文学的生存情态也让我们可以欢呼“大众狂欢的时代已经到来!”(3)后现代艺术改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对立关系,欣赏者与创作者的关系不论在后现代文学还是网络文学中都发展成为双向互动的关系。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网络文学;同一性

即使不断有人宣称它不存在、退烧或死亡,后现代主义还是不断地繁衍变形,造成众声喧哗(heteroglossia)。而在当今世界,恐怕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像网络那样吸引人的眼球。同样,在当今恐怕也没有任何一个概念能像网络文学那样引发如此大的争议。那么,作为两个备受瞩目的事物,后现代主义和网络文学是否具有类似的背景?它们是否具有同一性?

一、后现代主义和网络文学兴起的背景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弗·奥尼斯编选了一本《西班牙暨美洲诗选》。他在这里首先使用了“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这一形容词。70年代初,当德国文论家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发出“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的惊呼时,后现代主义这个词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还相当陌生。但不久,这种标新立异的主义便以极快的速度膨胀、蔓延,并在短短几年之内风靡欧美各国,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时髦。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兴起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首先最直接的是对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尽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给社会带来了在物质利益方面的巨大进步和发展,但同时科学技术的副作用也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渐成思想界的思考主题。因而以怀疑和否定为思维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便应运而生。另外,社会的变化也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在信息网络中,各种信息都有平等的对话机会。现代意义上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这也导致了对现代社会出现的文化危机进行批判的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此外,在信息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多元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多元化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这样一种趋势。

总的来说,西方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的第一次高峰在是上世纪60-70年代间出现的。而网络技术的产生,也正好是在这一时期。网络是伴随着西方社会、文化、技术的“后现代化”而萌芽、成长和壮大起来的,网络自身就打着后现代的深深的烙印,有着后现代的一些鲜明特征。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等特征,而“开放”、“互动”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可以说,“开放性”、“互动性”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本特征,也是网络技术的基本特性,它同样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文学的基本特性。我们可以这样说,网络是后现代的技术,而网络文学则是后现代的文学。

二、后现代主义和网络文学的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理想发展到极限的产品,在十九世纪末期,一个文化思潮的幽灵出现在世界面前,那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二十世纪初期,在整个艺术领域当中,现代主义开始兴盛,因为在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所谓“现代人”,出现了“现代人”对待生活的人生态度。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至今仍受到现代主义对精确概念的热衷。很多人痴迷于对网络文学定义的探讨。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国内至少有过两次对网络文学概念进行定义的高潮,一次是“网易”和“榕树下”两家举办网络文学大赛期间,另一次是由“网易”“文化频道”开展的“给网络文学下个定义”活动。正如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激烈争论一样,至今不会有人对网络文学做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1、后现代主义放弃一切对中级意义的追求。而网络文学原本就是后现代的产物,“网络文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后现代的“拼贴”的特点,有着后现代“无中心”、“不确定”的特点。因而对网络文学要用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

“God is dead.”尼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宣布“上帝死了,人类自由了”的人。尼采所说的God包含宗教、信仰、科学等等一切人类所崇敬和信仰的“真理”。或者上帝存在,或者自由存在,两者不可能都存在。因此尼采的话的基本含义是:上帝死了,所以人类自由了。在此影响下,欧美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批诸如Meta Fiction、Surfiction、Parafiction等新小说,推翻了之前一切小说的模式。

“瓦解中心,打倒偶像”。后现代主义将一元价值观解构为多元、多中心甚至无中心的价值观。如果这种后现代主义创作可以视其为突破,那么突破的就是各门艺术之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到了后现代艺术那里,艺术内部的“分化”被消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混杂和拼贴。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网络文学这个名词本身,就带有后现代的“拼接”(collage)的味道,将“网络”和“文学”拼接在一起。在网络文学中有一类称为“网络体文学”的作品,就是将网络技术和文学进行嫁接的结果,如多媒体小说、超文本诗等,这些作品将文学的描述与网络的超文本技术,与动画、音乐进行拼接,从而产生了是文学又不是文学的艺术形式。这种实验在后现代艺术中早就有所表现,有意打破现代主义艺术家所恪守的各种艺术门类的规则和范式,将各种不同的艺术混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混杂的非类型的大杂烩。五十年代黑山学院的后现代艺术家发明的“偶发艺术”,就是消平艺术门类界限的实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将网络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拼接”的后现代实验将会越来越多。

后现代主义学者将这种去分化形象地描述为“跨越边界——填平鸿沟”(Cross the border——Close the gap)。正如杰姆逊所说“十九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者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无论是古典式的贵族文化,还是现代性的精英文化,在后现代时期,都将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在后现代的网络文学中,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分化被填平。网络文学是以大众文化为主潮的文学,以一群精英作家为中心、为本位进行运转的传统文学运行方式在网络上将找不到市场。在网络文学中,后现代主义学者所说的“格雷欣法则”时时在起作用。所谓“格雷欣法则”就是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格雷欣法则”在网络文学论坛上的效应是最为明显的。一篇受到欢迎的原创作品很快就会受到新贴上的质量不高的贴子的排挤,在一个与它的生命周期不相适应的时段里,不可避免地从显示屏的当前页挤出去。网络文学的无中心、无主体的后现代特征再次显示了出来。

2、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开始使用低俗的语言,常常使用并置式的结局,内容上具有非连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而网络文学的生存情态也让我们可以欢呼“大众狂欢的时代已经到来!”

现代主义艺术追求艺术的“纯粹性”,艺术与非艺术有着严格的界定。而后现代艺术则全力消解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混杂起来。上世纪初,后现代主义的先驱者杜桑就开始使用“现成物”充当艺术品,开创了后现代装置艺术的先河。此后,后现代艺术表现出随意性、未完成性和偶然性,直接使用“现成物”充当艺术语言,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和用品,甚至是废弃物或垃圾都成为了艺术语言。作为后现代艺术的网络文学,在结构上,在语言上,在题材上,在技术上,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随意性、未完成性和偶然性的后现代特征。同样,网络小说结构松散,语言聊天口语化,立意简单,有的作品有始无终,处于永远的末完成状态。相当多的作品呈现出生活原生态的状态。网络聊天室的对话记录,用电子邮件写的情书以及BBS上片言只语,这些网络上的“现成物”都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作品中,与后现代的造型艺术拿生活日用品做成的艺术作品在手法上是完全一致的。

3、后现代艺术在弥合现代主义时期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鸿沟的同时,也完全改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对立关系;欣赏者与创作者的关系,由原来静态的介入发展成为双向互动的关系。正如美国艺术家波莱蒂所说:“观众的参与对作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把‘观众(这个词在这里不再有效)从被动的目击者变成合作的创造者(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文学的互动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实践。BBS上创读双方对文本的解读,使得网络文学的读者由“被动的目击者”,摇身一变而成为作品“合作的创造者”。在互联网上集体创作的互动小说,更使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区分失去了意义。

三、结语

一段时期之内,人们纷纷在各种各样的名词前冠以“后”,五花八门的“后”主义满天飞,文学艺术家以自诩为“后主义者”为荣。后现代主义反对活得太累的人生态度。“玩文学”、“玩艺术”、“玩人生”、“玩潇洒”——除了政治还没有人敢玩之外,其余的一切都以“玩”的姿态来表现。

在小说创作领域,后现代主义作品以“真实的虚构和冷漠的叙事”最为明显的特征,明目张胆地向读者宣告作者在那里“胡编乱造”。网络文学作品则更加让人觉得没有真实性。在诗歌领域,后现代主义诗作却时时表现出反讽的意味,既嘲讽诗歌模式,也嘲讽那些“比上公共厕所还多”的诗人。在网络作品中,网络文学写手不断批判和解构权威,张扬个性。总之,不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网络文学,都把生命扭动的艺术表现改为在各种公共场所直截了当的自我“展露”……体现着看待世界,对待生活的某种人生态度和气质。

猜你喜欢

同一性后现代主义网络文学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网络文学的诞生
麦金太尔对现代性自我的批判
浅探《安恩与奶牛》的孤独性与同一性
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