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思想

2016-06-17王贺

2016年15期
关键词:同一性自然马克思

王贺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直接关涉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有自然基础和实践基础。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具有自然必然性,人与自然的同一性的实现即共产主义的理想诉求。

关键词:马克思;人;自然;同一性;非同一性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和反思,奠定了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立场上,从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双重维度,对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和非同一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对非同一性的超越就是人与自然不断走向解放,以及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一、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实践基础

人与自然之间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非同一性。那么,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基础是什么?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既具有自然基础,又具有实践基础。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自然基础是一般唯物主义的特点,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实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特点。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直接发端于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批判。费尔巴哈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既坚持了旧唯物主义的自然本体论传统,又从自然上升到人,为哲学的人学化做了最后的冲刺。但是,费尔巴哈看到了人与自然同一性的自然基础,还探讨了人与自然同一性的人学基础。但是,他在哲学中推出人以后,就不再继续前进了。他意识到人是自然和历史的主体,却不能对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因此,费尔巴哈所说的人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在批判费尔巴哈之前,马克思曾批判鲍威尔一伙的思辨唯心主义,认为他们的错误表现在人的问题上就是把现实的人变成了抽象的观点。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出发,对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基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证了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自然基础和实践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自然基础上形成的,这个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53自然是人类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消费,都离不开自然。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所以具有同一性,是因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所以具有非同一性,是因为人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当马克思论及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自然基础的时候,并没有超越旧唯物主义的高度。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突出表现在发现了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实践基础,把劳动做为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中介,认为导致非同一性的根源在于异化劳动,实现同一性,必须扬弃异化劳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实践基础作了经典的表述,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7

二、同一性的理想与非同一性的现实

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价值理想。马克思把纷繁复杂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简约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之谜。青年马克思退出《莱茵报》之后,遇到了“苦恼的疑问”,这个“苦恼的疑问”实质上就是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对立、冲突和分裂即非同一性的现实之困惑。马克思在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时候指出,在他们眼中,自然界呈现给人们的是五色缤纷的花朵。马克思并不否认自然界存在着和谐统一,但是,马克思更为关注的是自然界内部不可消除的斗争,并且把它引伸到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考察。马克思看到,那些高大的、骄傲的资本家夺去了小灌木林的生活资料,看到了自然之间竞争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以自然和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分裂即非同一性的现实与“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抽象的幻想的自然和社会的同一性相对立。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导致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非同一性凸显。因此,消解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非同一性,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同一性成为资本主义时代最为迫切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以劳动的对象化为立论基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现实关系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展开的,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劳动的实现,只有在对象化的劳动中,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同一性。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对立、冲突和分裂即非同一性是由于异化劳动造成的,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异化现象的总根源。既然异化劳动是导致人与自然和人与人非同一性现实的根源,那么,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同一性的理想就必须消灭异化劳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深入分析,把异化劳动归结为人的自我异化,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强调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三、此岸与彼岸:非同一性的不可超越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2]34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直接和自然纠缠在一起,人作为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凡是降临在一切被创造物头上的,也会降临到人的头上。人作为有生命的社会存在物,作为唯一的主体独立于自然时,人类为了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通过劳动来否定自然,与自然相对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对未来共产主义的激情,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同一性的向往。而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中,虽然保留了对同一性的理想诉求,但却更加理性在认识到自然必然性的不可超越。在自由王国中,必然王国始终存在。通过自由人有联合体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造,并不能结束人类的两大生活领域的差别:第一大生活领域是由必需和外在目规定的经济生活领域;第二大生活领域是非经济生活领域。自由王国既是此岸的,又是彼岸的。说自由王国是此岸的,是因为它始终站在物质生活领域的必然王国土壤上。说自由王国是彼岸的,是因为,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此岸的自由王国只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对此,马克思说:“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3]926-927工作日是人类生命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然而,这一时间无论如何缩短,却不能根本消除,因为物质生产的此岸是自由王国彼岸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同样也必须要以物质生产为基础。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为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而奋斗的伟大理想。由于劳动的不可废除性,因此,第一大生活领域的自由和解放绝不是放弃劳动,而是消灭异化劳动,使劳动真正成为人的本质的确证和表现。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个人的自我实现方式,是能够成为自由劳动的。但是,自由劳动需要具备各种现实的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在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劳动是不可能废除的,但是,人在劳动中不再象以往那样感到痛苦,而是感觉像现代的闲暇活动一样。(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同一性自然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麦金太尔对现代性自我的批判
浅探《安恩与奶牛》的孤独性与同一性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