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散文中寓言的特色

2016-01-04郝花萍

青春岁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孟子散文

郝花萍

【摘要】长于论辩、善于譬喻、在行文过程中穿插寓言是《孟子》散文的特色。本文结合人教版中小学教材中所选《孟子》篇目,对其中的寓言进行了浅析,追溯《孟子》寓言的取材来源,分析孟子运用的主要推理方法,并概述行文的语言风貌,从而探究其寓言的特色。

【关键词】《孟子》散文;寓言特色

一、《孟子》寓言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分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里选编了《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和《弈秋》,共六篇;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选编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共三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只选编了一篇《揠苗助长》。

二、《孟子》寓言的特色

下面将结合中小学教材中《孟子》有关篇目中的寓言,从《孟子》寓言的取材来源、推理方法、语言风貌三方面来说明。

1、《孟子》寓言的取材来源

(1)社会政治

战国七雄争霸,各国之间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热情投身于政治中,高度关注社会现实,其论辩无不体现了他对各国政治的思考。如《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梁惠王认为自己费心费力地治理国家,而周边国家治理得很差,可民众的多少、国家的实力似乎差别不大,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简单譬喻,说明梁惠王的仁政在实施过程中还相差甚远。遇到荒年,移民输粮,这固然是好事,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孟子借这则寓言委婉地说明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治国的根本大计。这种分析时政的言谈,服务于诸侯国的政治,为改善民生提供了良方,因而具有了鲜明的功利色彩和实践性特点。

(2)民间传闻

《孟子》中的寓言有时也巧妙地运用一些有趣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其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战国时期形成七国争雄的局面,各国都在扩充势力以求一统天下,于是争相招揽人才,并以高官厚禄许之。许多士人趁此时机游说诸侯以博取功名富贵,其中不乏为了升官发财而不择手段之徒,一旦得志,便借此夸耀于人,甚至狐假虎威、助纣为虐。孟子通过叙述齐人乞食东墦的故事,嘲讽了那些“富贵而不以其道”的士人,蔑视和鄙薄之情跃然纸上。从逻辑上看,这则寓言的情节确实有些夸张,但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孟子在民间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增添了些许夸张的成分,使寓言为自己的情感、看法所服务。

(3)即兴发挥

孟子有时出于论辩的需要,也会运用形象思维,灵活地创造一些寓言,借此阐发自己的观点。如《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与孟子谈论怎样才能做到不动心以及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孟子认为“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要和“义”、“道”相配合,不断积累“义”(可理解为“正义的举动”)才能培养“浩然之气”。每天不要忘记培养它,要坚持,不要半途而废,但也不能恣意助长它。孟子即兴创造了“揠苗助长”的寓言,塑造了一个因为担心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拔高一大截的宋国人,旨在说明“浩然之气”的培养,不能像那个愚蠢的宋国人一样,为了有大的突破就肆意助长它,那样非但没有益处,反而损害了它;认为“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培养它,同样也是不理智的行为,就像是不为禾苗锄草的懒汉。

2、《孟子》寓言的推理方法

下面从教材里所选篇目出发,对《孟子》寓言的推理特色进行粗浅的分析。

(1)归纳法

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在田地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杂役中被发现,胶鬲从鱼市盐市中被推举,管夷吾从公子纠的家臣中被举荐,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被发现,百里奚是从买卖市场中被提拔的。作者从这些个别的、具体的事例着手,启示人们肩负重任就必会受尽重重苦难,经历磨练之后才能做到之前做不到的,紧接着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它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发展,也适用于国家的前途命运,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环境中,忘记自己身负的重任。

(2)比较法

比较的目的在于区别事物的异同,推出一定的事理,从而为自己的主张服务。

1)对比法。即列举两个相反的人、物或两种对立的情景,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最后阐发自己的观点。如《庄暴见孟子》: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齐王)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听闻宣王的臣子庄暴说宣王喜好音乐,以为这是劝导宣王与民同乐的好机会,便主动去谒见齐王。独乐乐或与数人乐乐,百姓知道后会满脸忧愁地相互诉苦,怨恨大王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与人乐乐或与众乐乐,百姓知道后会满心欢喜地相互转告,为大王身体的无恙而感到高兴。孟子通过老百姓对宣王鼓乐与田猎的不同反应,比较宣王“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两种情况的结果,形象地阐述了与民同乐(即仁政)的思想,成功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将宣王的日常娱乐问题提升到一定高度。

2)类比法。类比法即比较类推法,即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该具有这种属性,是比较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的方面。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富贵之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出现了因饥饿而死的灾民却不知道开仓救灾。老百姓死了,却说“不是因为我,而是年成不好的原因”,这和拿着兵器杀死人却说“是兵器杀的,不是我杀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段论述用形象的故事说明了“非我也,岁也”同“非我也,兵也”是一样的性质。

再如《鱼,我所欲也》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作者通过“鱼”和“熊掌”的关系,类比得出“生”和“义”的关系,并再次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舍生取义。

(3)因果法

1)由果溯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座城池,有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够取胜。可以围攻,那么敌人的战机必定顺应了天时,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有利的天时比不上有利的地势。采用了溯因法,即先陈述四面围攻一座小城却久攻不下这一事实,末尾再道出原因。

2)以果证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座城池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戟不是不锋利,战甲不是不坚硬,米粟等储存的粮食不是不充足,可敌人来围攻却弃城而逃,这就是有利的地势比不上人心的团结。这座城池在众多硬性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却被攻破,孟子排除了种种可能的原因,结尾点出了自己的看法——人心向背才是关键。

(4)归谬法

针对社会上不公的现象,孟子有感而发,假设一种“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的情况,推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一很荒谬的结论,从而否定了这种观点,采用了“归谬法”。这种方法正所谓“以退为进,引入荒谬”,通过假定对方论点为真来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

《孟子》寓言中的推理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篇一法,有的篇目体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如上文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篇。这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辩术,展现了一代辩才的雄风。

3、《孟子》寓言的语言风貌

(1)巧用多种修辞手法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不修国家内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但他却仍然想着“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认为他的野心只不过是一种痴心妄想:“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以齐宣王这样的作为去实现称霸,就像缘木求鱼,是徒劳无功的。

再如《弈秋》描述了两个师出同门却学有不同的年轻人,通过对比意在警示后人如果要有所为就要专心致志。“五十步笑百步”通过对比战争中逃跑的两个人,得出梁惠王所谓的仁政还差得很远,同样是采用了对比法。

(2)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流传千古的名句

如孟子认为一场战争要想赢得胜利,关键在于人心的稳固,因此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怎样才能达到“人和”的效果呢?那就是施行仁政,因而孟子概括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只用十个字便高度阐明了“行仁政,得民心”的重大意义。

孟子运用寓言说理,明大义以微言,显然取得了很好的论辩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鄂培. 孟子选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3] 姜守阳. 《孟子》寓言探究[D].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猜你喜欢

孟子散文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磨刀不误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