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16-01-04张璐侯致武陈婷
张璐 侯致武 陈婷
摘 要:阐述了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并从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科研创新、科技论文写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综合素质;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3201
1 数学建模简介及意义
数学建模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竞赛是利用各种案例使学生将现实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开拓能力,数学建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培养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科研创新、科技论文写作等综合技能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2 对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2.1 对自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数学建模主要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建模竞赛中有大量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竞赛让学生们面对一个个未知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对解决方法没有任何的要求与限制,学生们可以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加以分析、解决,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研究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们思维的敏捷性、综合性和发挥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模问题来自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它需要具备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但学生们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因而在建模过程中,他们需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针对性学习,将其应用到建模中来。此外,模型的求解过程也需要利用计算机编程来实现,这也促使学生为完成建模问题去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及数学软件来取得数学模型的结果。因此,通过数学建模活动,能开阔学生们的视野界,拓广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们获取新知识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2 对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的培养
数学建模竞赛是三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的比赛。要求参赛队员在三天之内对所给建模问题进行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建模结果,最后形成一篇论文,难度确实很大。在72小时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三名学生共同攻关。因此在竞赛过程中需要他们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同心协力共同完成建模竞赛论文。而一篇好的建模竞赛论文,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三名学生在比赛中要合理分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也要密切协作,使个人与团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数学建模竞赛为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2.3 对科研创新的培养
所谓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也是对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与创造,产生新的概念、新的知识和新思想的能力。由于建模题材来源于现实中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学生们对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故而有利于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发挥。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可以使使学生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2.4 对科技论文写作的培养
由于数学建模竞赛最终要提交一篇科研论文,能否在论文中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过程与结果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将影响到建模成绩的好坏。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学生们感觉,一个好的想法若无法将用语言或文字明确地表达出来,是难以让人接受的。所以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论文的写作是相当重要的,差异不大的模型和结果,可能得到的成绩也不一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写作问题。一篇好的论文必须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语言精炼,能把解题方法以及自己的思路阐述得清楚到位。而且论文的写作也体现了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思维是否缜密。好论文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有正确的论文格式,建模论文有严格的书写格式规范,且要保持论文的完整性(问题分析、模型假设、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检验、误差分析、模型推广等);另一方面,论文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最后一定要对将要提交的论文进行通篇阅读、检查并协调上下文。这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3 结束语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扩展了理论视野,丰富了知识面,也增强了团队意识与动手能力。同时数学建模竞赛也提高了培训辅导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魏连秋,张义红.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8):7780.
[2]姜启源等.数学模型[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大潜.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数学,2004,(10):4143.
[4]张克新.依托数学建模竞赛,促进数学教学改革[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