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无所谓”的形成到“没所谓”的演变——论词汇化和反词汇化在词语发展中的作用

2016-01-04刘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词汇化

从“无所谓”的形成到“没所谓”的演变——论词汇化和反词汇化在词语发展中的作用

刘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表“没有通常所说的”之义的自由短语“无所谓”起源于语素“无”“所”“谓”的临时组合。随着句法组合的变化,主观性的增强,逐渐词汇化成表“不在意、不在乎、没有关系”之义的词。但由于汉语否定词系统的整体替换,加之肯定否定对举句法格式的推动作用,“无所谓”又经历了反词汇化的过程,变成了短语“没所谓”。词汇化和反词汇化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但又是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无所谓;没所谓;词汇化;反词汇化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5.03.015

收稿日期:2014-11-24

作者简介:刘艳(1990—),女,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5)03-0066-04

引言

纵观前辈与时贤对“无所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所谓”的词义和性质进行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认为“所谓”是形容词,表示所说的或某人所说的[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所谓”的两种用法,提出需要解释的词语或引述别人的词语[2];周巧云认为“所谓”有主观用法和客观用法两种,且主观用法是从客观用法而来[3];吕为光也认为“所谓”有主客观两种用法,并且阐明了二者之间情态和形式等方面的差异[4]。其次,对“无所谓”的来源及其发展进行梳理。毛哲诗认为“无所谓”产生于清代,并由最初的临时组合发展成一个动词性的短语词[5];王兴才认为“无所谓”有主观客观两种意思,但是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6];陆菡从历时角度考察“无所谓”在长期使用中词义、用法方面的发展、演变,并探索其发展演变的动因[7];刘伶俐认为“无所谓”是由临时短语词汇化而成,并阐明了其特点[8]。

但是近年来的语料显示,表“不在乎”义的“无所谓”逐渐被“没所谓”替代,即词又变成了短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文章试图阐述此过程,并作出相应的解释。为了行文的方便,文章将有两种意思的同一语言形式分别用下角标“1”和“2”加以表示。

一、表实在意义的“有所谓1”和“无所谓1”

(一)“有所谓 1”和“无所谓 1”的起源

“有”最早是用来表“领有、领属”意义的动词。许慎《说文解字·有部》中对“有”的解释是“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云九切”。“所”是助词,用在及物动词前,使“所+动”成为名词性短语。“谓”是动词,表示“说、谈”等意义。“有”跟体词性成分“所谓”或由“所谓”作定语的偏正名词性短语“所谓X”连用,构成“有所谓1X”结构,表示“有通常所说的”。“有所谓1”的最早例证见于先秦,通常在句中只作谓语。例如:

(1)有所谓王里国、中里徼者,此二子者,讼三年而狱不断。齐君由谦杀之。(《墨子·明鬼下》)

(2)客曰:“燕郭之法,有所谓桑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战国策·客见赵王》)

(3)然今之歌曲,亦有所谓五声十二律,方做得曲,亦似古乐一般。(《朱子语类·卷三十五·论语十七》)

“无”大概产生于周秦时代,是一个跟“有”相对的否定动词。《玉篇》:“无,不有也。”《广韵》:“无,有无也。”在语法功能上,石毓智和李讷认为,“无”只限于名词否定,或用在特殊动词“有”之前,表示否定[9]46。于是在语义表达的需要下,“无所谓1X”结构应运而生,表示“没有通常所说的”。“无所谓1”最早见于清代文献,一般也只在句中作谓语。例如:

(4)枣阳,今为襄阳府治。《湖北通志》不载有柳墓,亦无所谓花山者。(《桥西杂记·柳耆卿墓》)

(5)汉唐人多瘗于两阶之间。然今人家庙亦无所谓两阶者。两阶之间,以其人迹不踏,取其洁耳。(《朱子语类·卷九十·礼七》)

(6)吾见今之立言者,本无所谓宗旨,引古人言而申明之,申明之旨,则皆古人所已具也。(《文史通义》)

综上,“无所谓1”是在表意的需要下,作为“有所谓1”的对立面产生的。此时,二者都是结构松散的临时短语,其意义等于各项之和,不具有整体性,在句子中主要作谓语。

(二)“有所谓 1”和“无所谓 1”不同的演变轨迹

“无所谓1”虽然是作为“有所谓1”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二者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轨迹是不同的。

首先,表现在使用频率上。在古代汉语中,“有所谓1”更加常用。我们粗略地检索了北大语料库(网络版)此二者的使用频率:“有所谓1”360例,“无所谓1”139例。不过,在现代汉语中,情况出现了逆转:“有所谓1”519例,“无所谓1”1 630例。

其次,表现在结构形式的变换上。由于汉语否定词的系统变化,“无”逐渐被“没”替代,“无所谓1”逐渐被“没所谓1”替代。石毓智和李讷认为,“无”只限于名词否定,一直从先秦延用到宋元,大致在唐中后期(约8世纪),“没”由义为“沉没”“埋没”的动词引申为义为“缺乏”“无”的动词,该状况大致持续到元代(约13世纪),此时动词“没”代替了动词“无”[9]49。徐时仪进一步指出,“没”韵的舒声化与“无”的文白异读使得“没”的读音与“无”的白读音[mu]趋于相似,进而逐渐形成了“没”取代“无”的语义和语音条件[10]3。大约在元明时期,“没”最终完成了取代“无”的替换过程。经考察,“没所谓1”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民国时期。例如:

(7)一面严拿造谣之人,以便重惩。于是民心略定。直到晚上,并没所谓的什么洪水到来,又过一宵,仍是平安无事。(《汉代宫廷艳史》)

但由于“无所谓1”根深蒂固,因此“没所谓1”从产生之初起,其使用频率就非常低,在现代汉语中也见于少数例句中。例如:

(8)一个人的肤色说明的问题是有限的,嫁给老外就没所谓的爱情,嫁给中国人哪怕打得头破血流也没见人说是有文化的差别。(《阅读和对话》)

由于“没”逐渐替换了“无”,因此“无有所谓”也逐渐被“没有所谓”代替。例如:

(9)个体、私营企业当然无有所谓“婆婆”问题,主要是国有企业,解决这个问题要困维得多。(《人民日报》,1993年10月)

(10)我们这黑发黄脸的动物,虽然自然演进的程度有相当高,却尚不知自治为何物,更无有所谓一种共同信仰或精神力量来维系他们,而要勉强求治,是岂非缘木求鱼吗?(《再游新都的感想》)

但是“没有”此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复合词,“没”只是代替“无”与动词“有”组成并列词组在句中作谓语,此时,“有”成为主要动词,“没”则主要表示否定。随着“没”与“有”在句中经常连用,“没”与“有”逐渐凝固成一个表示否定的复合动词。因此,“没有所谓”逐渐替代了“无有所谓”“没所谓1”。这也正好印证了蒋冀骋、吴福祥的猜想:“没有”原本是动词“有”的否定形式,它的出现可能是受古汉语“无有”形式的类化影响[11]447。随着其使用频率的增加,再加上现代汉语双音化的趋向,“没有所谓”在使用频率上远远超过“无有所谓”“没所谓1”。例如:

(11)沙姆哈尼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流星-4’型弹道导弹的研制计划。”(新华网,2004年3月11日)

(12)无论是专家学者、对台工作人士还是普通老百姓,立场都是一致的,没有所谓“鹰派”“鸽派”之分。(新华网,2004年5月18日)

(13)本来我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而且之前一直认为,外企不会有复杂的人际争斗,也没所谓的办公室政治。(深圳人才网,2013年7月6日)

石毓智和李讷也指出,由于经常作连动式的第一动词,“没”作独立动词的地位开始动摇,常要和“有”结合在一起作独立动词用,大约发生在14世纪[9]49。我们认为,“没有”的产生和“没”常作连动式的第一动词和“无有”的类化都有很大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现了“没所谓1”和“没有所谓”,但是由于语言习惯的根深蒂固,“无所谓1”的使用频率还是最高的。

(三)小结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表示实在意义的时候,“有所谓1”“无所谓1”“没所谓1”“没有所谓”都是结构松散的临时短语,其意义是各构成要素之和,不具整体性。其发展脉络见表1。

表1“有所谓1”和“无所谓1”的演变轨迹

意义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肯定义有所谓1有所谓1有所谓1否定义无所谓1没所谓1没有所谓

二、表虚化意义的“无所谓2”

(一)从“无所谓 1”到“无所谓 2”

随着“无所谓1”使用频率的提高,其句法位置更加灵活,语义搭配更加多样,结构也更加稳固,但是还没有固定化。此时的“无所谓1”有“说不上、谈不上”的意味,但同时也保留了“没有所说的”的基本语义。在民国时期,“无所谓1”在“说不上A,也说不上不A”的语义基础上直接引申出“不在乎、不在意、没有关系”的意思,再进一步“主观化”,包含了对某事物的不屑、轻蔑和慷慨大方,即“无所谓2”。此时的“无所谓2”有以下特点:句法结构上,主要作谓语,但是还可以作定语、状语、宾语,还可以独立成句;语义上,实在意义逐渐虚化,搭配更加广泛;语用上,强调说话人对其他任何条件或情况都“不在乎、不在意、没有关系”的情感和态度。

使用上的频繁使得“无所谓2”的结构慢慢固定下来,最终进行了结构的重新分析,由短语变成了词。这种发展演变在笔者的文章中进行了详细论述[12]68-71。

(二)从“无所谓 2”到“有所谓 2”

语言的发展总是在尽力趋于平衡,有了表虚化意义“不在乎、不在意、没有关系”的“无所谓2”,则相对应的“在乎、在意、有关系”的使用需求为“有所谓2”的产生创造了语义条件。而肯定否定对举句式则为其创造了句法条件。张国宪认为,对举格式具有缔构词、短语以及分句的功能,也就是说,某些不合法的词、短语、句子只要进入对举句式,便可以成立[13]100。“有所谓2”最初即产生于和“无所谓2”对举的句式中,对举句式的包容性使得“有所谓2”具有了合法性。例如:

(14)从“有所谓”到“无所谓”是同一人生境界的两面,也是同一哲学思想的虚实辩证。(《从有所谓到无所谓的人生哲学》)

(15)让无所谓的人“有所谓”——成人大学生主动进取精神激发策略研究(《时代教育》)

(16)尤其是一些似在不经意间说出的台词,让人听后觉得颇堪回味,就像女主人公叶茂说的“有没有爱无所谓,自己快不快乐有所谓”。(《教育》)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有所谓2”逐渐摆脱“无所谓2”的束缚,少数情况下需要加上引号表示“有所谓2”的特殊性,多数可以独立运用,其句法功能也由只能作谓语扩大到既能作谓语,也能作定语。例如:

(17)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谁“有所谓”?(北青网,2007年11月22日)

(18)人活着,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是有所谓的,是必须在意的,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有些事其实有所谓》)

(19)准是我那没心没肺,凡事都不大有所谓的派头让她感到了悬心。(《北京文艺》)

此时的“有所谓2”是一个过渡地带,既可以理解是在“无所谓2”的类推作用以及对举句式的包容作用下产生的一个新创词,表示一个整体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是由“有+所谓”构成的短语,我们称之为短语词。

三、从“有所谓2”到“没所谓2”

“有所谓2”的产生为“没所谓2”创造了条件,随着汉语否定词系统的整体替换,“有所谓2”的反义词逐渐被“没所谓2”代替,其句法功能、语义和“无所谓2”并无差别。例如:

(20)那样子,像是早已知道,又像是根本没所谓,使得张伯驹心下好生奇怪。接着,就开始吃饭了。(《陈毅系列传记3》)

(21)节日老师说要补课,马上有同学感叹道:“唉,做人好失败耶,好不容易过个节,还要补课!”也有人摇头摆尾做潇洒状:“补就补呗,没所谓!”(《初中生》)

(22)我先生瞧那个女人的时候,好像目光散漫,一副没所谓的样子;一边端咖啡朝我微笑,知道我明白他心里想啥。(《范思哲香水》)

如果“有所谓2”的出现还不能说明其短语性质的话,“没所谓2”则进一步把“所谓”作为一个单元来使用了,动词“有”和“没”都是用来修饰“所谓”的。例如:

(23)问:如果女朋友毁容了,你有没有所谓?

答:所谓当然是有的,但继续爱也不是不可能。

所谓,非常所谓,因为她比我更所谓。

上面有人说多少都有点所谓或是在乎。①

(24)远远杨坤一曲《无所谓》飘在身后,我想起一个朋友说过,其实无所谓的背后有好多的所谓,到底是什么“所谓”,我没有问,她也没说。②

由此可见,“所谓”完全是作为一个名词单元进行处理,表示“在乎、在意”的情绪,“有所谓2”和“没所谓2”则是在“所谓”的基础上构成的松散短语,这是对词汇化的“无所谓2”的解构,即反词汇化处理。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无所谓”由短语到词,再到短语的发展过程,如表2所示。

表2从“无所谓1”到“没所谓2”的演变

类型对象含义短语无所谓1 没有通常所说的词无所谓2 不在乎、没关系短语词有所谓2 在乎、有关系短语没所谓2 不在乎、没关系

四、余论

综上所述,“无所谓”既有实在意义又有虚化意义,这两种意义遵循着两条不同的线路发展(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无所谓”的实在意义和虚化意义是遵循着两条线在发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而由实在意义到虚化意义的蜕变则是质的第一次飞跃,虚化意义的整体性演变是质的第二次飞跃,促进这两次质的飞跃的关键力量就是词汇化和反词汇化。

图1 “无所谓”意义发展路线

董秀芳指出,词汇化指的是非词汇性的成分变为词汇性的成分或者词汇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词汇性较高的成分。之后她又指出,词汇化程度很高,意义上就具有特异性,具有了超出组合义之外的特定含义[14]399。可见,从“无所谓1”到“无所谓2”的过程是典型的词汇化过程,且词汇化程度较高,不仅意义整体性增强,而且句法功能也更加多样。

但是,语言是发展变化中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词汇化的力量,也必然会有反词汇化的力量。从“无所谓2”到“有所谓2”,再到“没所谓2”,其结构逐渐松散,语义的可分解性逐渐增强,反词汇化的力量也逐渐增强,最终由词又变成了短语。

从“无所谓”的形成到“没所谓”的演变,语言事实证明了词汇化和反词汇化这两种语言力量的存在。当然,词汇化、反词汇化现象不是一些个案的研究,将会被更多的语言事实所证实。

注释:

①此例句来源于网络豆瓣小组讨论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360943/,2010年9月26日访问。

②此例句来源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6fd5b70100072b.html,2007年1月8日访问。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11.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60.

[3]周巧云.“所谓”的主观化及其语言机制[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9(3):50-52.

[4]吕为光.“所谓”的功能及主观化[J].当代修辞学,2011(5):75-81.

[5]毛哲诗.“无所谓”小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5.

[6]王兴才.“无所谓”的形成及其词义的主观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6):96-100.

[7]陆菡.论“无所谓”的发展和演变[J].文学教育,2011(5):46.

[8]刘伶俐.“无所谓”的词汇化进程及其语义演变[J].襄樊学院学报,2012(4):70-73.

[9]石毓智,李讷.十五世纪前后的句法变化与现代汉语否定标记系统的形成:否定标记“没(有)”产生的句法背景及其语法化过程[J].语言研究,2000(2):40-64.

[10]徐时仪.否定词“没”“没有”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1-6.

[11]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447-448.

[12]刘艳.简析“无所谓”的主观化历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68-71.

[13]张国宪.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96-100.

[14]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9(5):399-410.

责任编辑:赵青

猜你喜欢

词汇化
浅析“到位”的词汇化及句法功能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