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先驱之路——试论我国第一代图书馆学人留美经历*
2015-12-31郑丽芬
郑丽芬
0 引言
民国时期赴美的华人图书馆学者,无论是在“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渐”中,均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方面他们引入西方图书馆学的理念和技术,推动图书馆学教育,奠定了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建设和发展海外东亚图书馆,保存和整理我国传统典籍,促进了海外汉学的研究。程焕文将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人才分为“四代”:20年代奠基的第一代,30-40年代发展的第二代,50-60年代开拓的第三代,80年代探索的第四代。20年代图书馆学家的特征即为清一色留美[1]。对应程焕文“四代学人”理论,范凡将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家群体分为“留美的一代”和“文华的一代”。“留美的一代”是指20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第一代学人;“文华的一代”是指1920年自武昌文华图书科培养的图书馆学人才[2]。从“留美”这一视角看,“文华的一代”亦可对应为“留美的第二代”,因为20世纪30年代后赴美的图书馆学人大多毕业于文华图专,很多文华学子在美国图书馆界产生了影响。
第一代留美的图书馆学人数量不多,却是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先驱。他们在图书馆学术上的建树和图书馆事业上的努力,不仅使西方图书馆学的理念和技术在我国落地生根,也促进了我国图书馆学人走向国际舞台,使当时颠沛的图书馆事业得到西方部分国家的同情和支援。通过对第一代图书馆学人赴美背景、在美学习经历的考证,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图书馆学“西学东渐”和本土图书馆学人才的培养历程。
1 第一代留美图书馆学人整体情况
范凡在博士论文《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中整理了“留美的一代”图书馆学人共10人,简要列出他们的留学经历和主要贡献。笔者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史料搜集和考证,增补冯陈祖怡、徐燮元、王京生等3人,详述他们赴美的途径和经历。表1列出了民国时期留美的第一代图书馆学人群体名录。
表1 民国时期留美的第一代图书馆学人名录
2 第一代图书馆学人留美背景分析
第一代图书馆学人留美的时间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经过晚清的酝酿萌芽进入成长期。民国四年(1915年)教育部颁发《图书馆规程》《通俗图书馆规程》,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截至民国七年(1918年),包括巡回文库,全国共有725家公共图书馆[3]。晚清以来的教育改革和传教士办学促进了国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图书馆的兴建,各类图书馆馆藏种类和数量不断增长,原有的藏书楼式管理理念和手段已不能满足新式图书馆的要求。图书馆虽为舶来品,但照搬西方图书馆的工作方法,也不能完全适合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实际。在这样的背景下,取道他国培养本土图书馆学人才成为一时之选。
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建立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庚款留美”逐渐取代晚清学人留日潮流,留学名额多分配给理工科和经济学科。美国曾委托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庚款应用,1929年1月修正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章程》分配款项之补充原则第二条提出:对“促进有永久文化性质之文化事业”的庚款,“拟暂以图书馆为限”[4]。该年“庚款留美”出现1个图书馆学名额[5]。除了庚子赔款,留学生的留学经费还有两大来源:政府官费和教会资助。但直到1946年才有官费资助图书馆学的留学名额,当年通过教育部留学考试录取的只有3人[6]。可见民国时期虽然图书馆事业有所发展,但政府对图书馆学教育不够重视,官费赴美鲜有图书馆学的名额。
3 赴美习图书馆学的途径和动因
13名留美图书馆学人中,有11名男性和2名女性。沈祖荣、胡庆生、洪有丰、李小缘、刘国钧、徐燮元等6人赴美前已在教会大学图书馆就职,主要通过外籍馆长的推荐,赴美接受图书馆学专业训练;戴志骞、袁同礼、杜定友、杨昭悊等4人通过国立大学资助赴美;李燕亭是在美攻读其他学位时辅修图书馆学课程。
虽然民国时期普遍认为“图书馆员的职业,于女子最为相宜”[7],但当时能接受国内高等教育的女性是小众,留学西洋者更是凤毛麟角。早期留美习图书馆学的2名女性主要是受到他人影响,比如,冯陈祖怡由时任加州大学讲师的江亢虎①安排;而王京生修读图书馆学则是受其夫君杨昭悊的影响。
3.1 教会大学的推荐
教会大学为第一代图书馆学人赴美提供了机会。服务于教会大学的图书馆学人本身也接受了教会大学的西式教育,这使他们在语言上具有优势。比如,沈祖荣、胡庆生毕业于由美国圣公会等教会组织创办的武昌文华大学,就职于文华公书林;洪有丰、李小缘、刘国钧毕业于由基督教组织美以美会、浸礼会创办的南京金陵大学,就职于金陵大学图书馆;戴志骞、徐燮元毕业于美国圣公会资助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职于圣约翰大学图书馆。
教会大学图书馆在发展初期,往往由基督教差会派遣外籍人士担任馆长或顾问,具体工作则由中国人负责。比如,文华大学馆长为韦棣华(Mary Elizabeth Wood)女士;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为克乃文(Harry Clemons);圣约翰大学图书馆馆长虽然为中国人,但由外籍教授担任图书馆顾问,如华克(Prof.M.P Walker)、都孟高(Prof.M.H.Throop)、宓亨利(Prof.H.F.Macnair)[8]。外 籍馆长在来中国前,大都具有图书馆的工作经历,但由于语言障碍和对中文图书了解不足,还得依赖中国助手来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如分类、编目,因此必须培训中国图书馆员。韦棣华1889年担任美国纽约州巴达维亚图书馆馆长,分别于1906年和1918年到纽约普拉特学院图书馆学校以及西蒙斯大学图书馆学校进修,沈祖荣、胡庆生进入美国州立图书馆学校学习均得益于韦棣华的推荐和帮助。克乃文1913-1927年担任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同时担任该校英语教师,洪有丰、李小缘、刘国钧都是他的学生。洪有丰1916年从金陵大学毕业后成为克乃文的第一个学生助理馆员,1919-1921年克乃文准许洪有丰三年的假期,安排他进入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学习。1921年洪有丰归国后,接受新成立的东南大学图书馆的职务邀约。克乃文又向纽约州立图书馆负责人Dr.James I.Wyer推荐李小缘、刘国钧。任职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图书馆员徐燮元虽然与韦棣华和克乃文没有直接联系,但也通过类似方式到美国学习图书馆学[9]。
3.2 国立大学的资助
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发展,国立大学纷纷建设图书馆,对图书馆人才需求渐大,于是派遣馆员出国接受图书馆学教育,戴志骞、袁同礼、杜定友、杨昭悊便是早期的代表人物。
戴志骞190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预科[10],1909年秋应聘为圣约翰大学图书馆馆长,1914年夏任清华学校图书馆馆长。清华学校是1911年仿效美国学校而建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建立图书室,1916年4月由校长周诒春主持建造新图书馆[11]。1917年8月戴志骞以留美学生监督处(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书记员的身份随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第一次赴美,主要任务是考察图书馆[12]。同年晚些时候,他进入Albany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就读。1919年秋戴志骞回国,继任清华学校图书馆馆长[13]。1924年8月他与挪威籍夫人Julie Rummel hoff(中文名戴罗瑜丽)等作为清华学校留美学生护送员,再次赴美考察大学图书馆[14]。
戴志骞赴美期间,馆长职务由袁同礼代理。袁同礼1916年从北京大学预科英文毕业后,进入清华图书馆参考部工作。此时期北京大学有派遣毕业生赴欧美留学的资助政策,1920年袁同礼与北京大学商定服务合同,由北京大学“每年补助美金四百八十元,以三年为期,川资费、治装费等由袁君自筹”[15]。通过蔡元培的推荐,袁同礼先插班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获得文学士学位,后在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学习图书馆学。1923年袁同礼从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毕业后,请求北京大学的资助延期一年,以到欧洲游历学习和考察图书馆,得到北京大学总务长蒋梦麟的批准:“在合同规定之期限外,延长一年,其余条件概不变更。”[16]
1918年2月20日,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兴建图书馆,因有一笔捐给该校图书馆的善款存于菲律宾,学校图书馆董事会提出派一名学生赴菲律宾研习图书馆学,作为人才储备。校长唐文治选中杜定友,签订赴菲律宾大学专修图书馆管理科的合同。合同规定,每年从图书馆捐款中拨付杜定友学膳宿费及书籍费西班牙币610班沙(Peseta,菲币),共计4年,报销赴菲旅费70元、回国旅费50元,另给整装费200元;杜毕业后须在该校图书馆服务6年。囿于经费,该校虽无法派遣杜入美国大学,但也提到,若2年后图书馆经费充裕,可转派杜入美国大学。菲律宾大学由美国于1908年在马尼拉城设立,管理与课程均仿美国大学制度;图书馆学专业由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图书馆学校、从事图书馆事业40余年的Miss Mary Polk亲执教鞭,杜定友接受的是美式图书馆学训练[17]。
杨昭悊1915-1919年就读于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在该校图书馆工作,他在工作之余译介日本学者田中敬的《图书馆学指南》,在当年北京高师图书馆学暑期讲习会上被作为教材;第二年他参考国外图书馆学专著撰写了《图书馆学》。1921年他由交通部派往美国留学,沿途考察日本图书馆。1922-1923学年杨昭悊在南加州大学攻读政治学硕士学位的同时,在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学校选修图书馆学课程。1924年他申请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学院学习,由于在北京法政大学的学分不为美国大学承认,他作为一名特殊的学生入学。他本应于1925年7月获得图书馆学学士学位,由于生病未能参加最后的考试,没有拿到学位。他于1926年回国,1929年就职于江西省立图书馆。
3.3 个人兴趣及他人影响
第一代留美图书馆学人中,还有几位是出于个人兴趣或受到他人影响而修读图书馆学,如王京生、李燕亭和冯陈祖怡。
王京生是杨昭悊在美国的同学,后来成为他的夫人。王京生是福州人,1919-1921年就读于基督教美以美会创办的华南女子学院,1921年9月由教会资助进入美国南加州大学习生物,1923年6月毕业。1924年她插班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学院二年级[18]。
李燕亭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在李大钊等介绍下,以半工半读形式赴美留学,在南加州大学攻读化学硕士学位。他于1923年在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学校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并与杨昭悊一同翻译《图书馆员之训练》。他修习图书馆学课程,应该也是受到杨昭悊的影响。
冯陈祖怡是我国第一位赴美留学的女图书馆学人,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第一期。1917年暑假,时任加利福利亚大学讲师的江亢虎受美国国会图书馆委托回国收集地方志,在上海组织“留美俭学会”,为自费出国留学学生提供途径。“报名者无论男女,以12-18岁为限,不问现在程度如何,以将来能在美国高等学校毕业为限。每人须备川资、整装费约400银元,年费600银元。”[19]江亢虎负责护送并安排他们的学习生活。冯陈祖怡即为第一批报名自费赴美13名学生之一[20]。她抵美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图书馆学校学习。其选择图书馆学,应与江亢虎的影响和安排有关。
4 第一代图书馆学人在美经历
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有图书馆学校约16所,最早的是麦维尔·杜威在1887年创办于哥伦比大学的图书馆学院,两年后杜威转任纽约州立图书馆,该院迁至Albany,称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21]。1926年该校迁回哥伦比亚,与创办于1911年的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合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服务学院。第一代图书馆学人中,除刘国钧于1921年在克乃文的安排下进入威斯康辛大学接受图书馆学训练,杜定友1921年在菲律宾大学获得图书馆学位外,其他赴美者多就读于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和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如沈祖荣、胡庆生、徐燮元、戴志骞、洪有丰、袁同礼、李小缘。
美国早期图书馆学校有的由大学兴办,有的由州立公共图书馆兴办,一般只有1-2年的图书馆学基本课程。附设于大学的图书馆学校的入学资格较严,要求必须大学毕业,成绩优良。第一代图书馆学人赴美学习时间一般为1-2年,除徐燮元只是短期学习,杨昭悊、王京生、李燕亭等只修习图书馆学课程而没有拿到学位外,大都获得图书馆学学士学位(B.L.S)。戴志骞则不到12个月,克服语言困难,修完原本需要两年时间的专业课程。
在美国,一般认为图书馆员应是某种学科的学者兼图书馆学的专家,因此赴美的图书馆学人很多在获得图书馆学士学位的同时还兼修其他专业。比如,胡庆生除研读图书馆专业,尚修教育学一年[22];袁同礼先后获得历史学和图书馆学士学位;李小缘获得图书馆学士和历史学硕士学位;杜定友以图书馆学为主系,以教育学为辅系,获得图书馆学和教育学学士学位,还考取高师毕业证;戴志骞和刘国钧在完成图书馆学学士学位后,分别获得教育学和哲学博士学位。
第一代图书馆学人大多学成即回国,鲜有在美国图书馆界长期工作的经历。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较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不少图书馆学人与派遣的学校有合同约定,学习时间有限,毕业后大多旋即回国服务。美国图书馆的东亚书籍收藏虽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取得重大进展[23],因此对中文书馆员的需求并不明显。洪有丰是在美国从事图书馆工作的第一个中国人,曾于1920年7-8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编目部实习。李小缘则在赴美的第二学年以工读的形式在纽约州立图书馆任助理编目员,1922-1924年暑期在国会图书馆兼职。戴志骞于1918年夏从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毕业后,因清华图书馆尚在建设,先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短暂工作,当年10月又转到爱布顿军营图书馆工作,翌年秋才回清华大学图书馆履职[24]。1923年夏袁同礼毕业后申请延期回国,也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担任一段时间的实习编目员。
5 结语
随着第一代图书馆学人赴美接受图书馆学专业训练,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迈出了取法西方的第一步。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和活动树立了我国图书馆学人的口碑和形象,促成了20世纪30-40年代更多的图书馆学人赴美,为后来中美图书馆界的合作交流打下了基础[25]。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了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促进了图书馆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推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图书馆学研究相对繁荣的今天,这些对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有着开山之功的前辈学者,很多已经不为后学者所知,他们的学行、著作都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王余光曾指出,当前图书馆学专业学术传统缺失,专业学术史研究和学术史教育未能很好地开展[26]。1949年后早年赴美的图书馆学家或远渡重洋,或隔绝两岸,留下来者亦历经磨难,其学术研究不仅未被继承和发展,还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甚至因为留美背景而被斥为“资产阶级货色”,很多可资借鉴的文献被销毁。鉴往知今,研究这些图书馆学人的学行,既是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学术史的梳理,又能促使我们更好地反思当前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教育。我们不仅要发现和继承这些图书馆学先驱的思想,还应在新时期把他们缔造的事业推向前进。
注释
①江亢虎(1883-1954),原名绍铨,号洪水,亢庐,曾留学日本,环游各国。曾供职京师大学堂,1905年起在北京创办内城、外城、中城三处女学传习所,1908年清学部接管内城女学传习所,成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冯陈祖怡算是他的学生。
[1] 程焕文.图书馆精神[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78.
[2] 范凡.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29.
[3] 张树华.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7.
[4] 蒋致远.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 [M].台北:宗青图书公司印行,1991:88-89.
[5]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第1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56-71.
[6] 蒋致远.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二编) [M]. 台北:宗青图书公司印行,1991:92.
[7] 李大钊. 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44.
[8] 孟雪梅.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262.
[9] Kuang-Pei Tu. Tran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Knowledge and Values:the Shaping of Library Service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D].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6 :221.
[10] [13]顾烨青,郑锦怀,曹海霞. 探究图书馆学家戴志骞转行与归宿之谜[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 (1):119.
[11] 韦庆媛. 图书馆学家戴志骞的激情与无奈[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21.
[12] 寰球学生会欢送赴美学生[N].申报,1917-08-16(11) .
[14] 清华赴美生放洋前之酬酢[N].申报,1924-08-13(14) .
[15] 北京大学教授评议会档案,档号BD1919002[B]. 北京:北京大学档案馆.
[16] 北京大学教授评议会档案,档号BD1923010[B]. 北京:北京大学档案馆.
[17] 王子舟. 杜定友和中国图书馆学[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97.
[18] 汤旭岩. 续写我国早期图书馆学家杨昭悊[J]. 图书情报论坛,2009(1):8.
[19] 留美俭学会之简章[J]. 教育周报,1917 (174):22.
[20] 纪欢送留美俭学会第一次出洋诸君[J]. 寰球,1917,V2(3):7.
[21] 杨昭悊. 图书馆学[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425.
[22] 汤旭岩.孤光自照表里澄澈———胡庆生先生二三事[J].图书情报论坛,2008(4):10.
[23] 威廉·汪舍. 艾·裘开明和华裔美国人的图书馆学[Z].图书馆学情报学参考资料,1981(1):70.
[24] James L. Wyer Memorial Edition. New York State Library School register, 1887-1926 [M]. New York:New York State Library School Association,inc,1959:186,193, 195-196.
[25] 严文郁. 严文郁先生图书馆学论文集[M]. 台北:辅仁大学图书馆学系,1983:259.
[26] 王余光. 图书馆学前辈学术著作的传与承[J]. 图书情报工作,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