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用工荒”的系统结构及杠杆解

2015-12-30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用工荒系统结构制造业



制造业“用工荒”的系统结构及杠杆解

凌辉华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制造业“用工荒”愈演愈烈,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研究角度和方法较多,但是从因果互动关系链角度研究的很少。运用系统思考的原理与方法,把“用工荒”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使用因果回路图分析该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因果关系,政府部门对农民增收的扶持、对企业在雇佣和使用农民工方面缺乏社会责任的纵容以及对劳动力市场或中介发展不健全的监管缺位是三个重要影响因素,三者的综合作用是造成制造业“用工荒”的真正关键原因;应对“用工荒”,“抢人”是问题的症状解,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是问题的根本解;政府部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是破解“用工荒”难题的具有杠杆效应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用工荒;系统结构;杠杆解

一、引言

在工业化时代,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对解决就业问题的贡献都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毛日昇认为,长期以来,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通过鼓励出口和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中国迅速成为了世界制造业主要的加工生产和出口基地,从而为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非熟练劳动力就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1]但是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普遍遇到了一个制约自身发展的难题——用工短缺,且缺工现象有越来越严重和突出之势: 2003-2004年的岁末年初,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地区首次出现了劳动力供给短缺; 2005-2006年扩大到了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区;近几年在劳务输出大省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的企业也缺工。“招工难”从东部蔓延到中西部,从沿海城市企业扩展到内陆乡镇企业,成了当地政府和企业头痛的一个问题。

制造业大量需要的是技工和普工,而当前这些人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虽然他们因为身份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但是从他们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看,可以说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的胡德巧等撰文指出,各地普遍反映,当前企业主要短缺的是一线操作工人,而在短缺人群中,农民工约占90%。[2]因此,制造业的“用工荒”跟社会上所称的“民工荒”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

2009年以后,许多制造企业和政府喊“荒”的声音越来越大。“荒”,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之一是指“严重的缺乏”。这引起了包括媒体和学术界在内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这一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主要是运用经济学(包括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的某个理论展开研究,还有的是从社会学、法律、博弈论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专家、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各自解决问题的诸多对策。而现实中,为解决招工难问题,一些地方的职能部门和企业率团到民工输出地“抢人”,如2009年9月宁波市人事部门还“包机”组织130多家企业赶赴劳动力供应相对充足的重庆举办招聘会; 2011年春节后除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争抢农民工外,成都、重庆、武汉、郑州等中西部城市纷纷采取下达招人指标、到车站码头“围追堵截”、加大宣传力度、给出优惠条件等措施,招揽农民工留在本地工作;[3]2014年2月中国纺织报记者了解到各地纺织企业又纷纷使出各种新的“抢人招数”开始了新一轮“抢人”大战。[4]但是,效果并不很好,如2009年宁波的包机行动也未能招来重庆普工; 2014年纺织企业的用工需求仍然有缺口,甚至相差一半多。面对一年又一年反复出现、一年比一年严重的招工难问题,需要进一步深思问题产生的内在机制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否已真正找到。

本文试图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与工具来分析制造业“用工荒”背后隐藏的系统结构,梳理各影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以形成整体性认识;希望从中探究出招工难问题的瓶颈所在,为制造业破解“用工荒”难题找到具有杠杆效应的良方。

二、相关文献回顾与简评

自2004年起,以“用工荒”或“民工荒”为主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从这些文献看,大家讨论的内容可归纳整合为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民工荒/用工荒的虚假论与拐点论之争。虚假论的支持者有陆学艺、杜文和万莹等,他们认为民工荒或用工荒是伪命题。[5-7]而蔡昉、苏剑等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等方面的研究结论是,“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或处在“刘易斯拐点”附近。[8-9]张希君认为,我国已经不可逆转地走向和逼近“刘易斯拐点”。[10]不过,目前对于拐点论还存在不同声音,如许经勇认为,“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并不意味“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但标志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11]二是民工荒/用工荒的成因与对策,这是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对于成因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不仅对表象进行分析,还挖掘其背后的东西,得出了不尽相同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综合起来有三大类:

1.低工资论。盛来运等认为,劳动力供求是在一定工资率的条件下达成均衡的,结构失衡意味着现在的工资水平没有及时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甚至加剧了供求矛盾。因此,低工资是造成“民工荒”的根本原因。[12]莫荣认为,民工短缺的实质是企业与农民工在工资上博弈的结果。[13]刘志忠等基于特定要素模型的分析,认为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是“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厂商和政府行为的变动可以解决“民工荒”。[14]胡月晓认为,“民工荒”的原因都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价格(工资)太低。[15]

2.结构性短缺论。张丽宾认为,“民工荒”的根本性因素还是结构性的有效供给总量不足,即真正能够满足流入地企业需求、又能外出就业的人数有限。[16]章铮等认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青年型”用工年龄结构以及民工对此采取的对策(即:民工挣够创业资金就及早回乡),是导致“民工荒”的深层原因。[17]侯东民认为,“民工荒”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城市企业的用工方式,即企业只利用劳动力劳动生命中最年轻时段,而大量弃用城乡“40、50”年龄段劳动力的用工倾向。[18]任媛等认为,当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是城市化水平短期内不能适应非农产业发展时呈现出的一种短期、局部性现状,具有结构性失业的特点,并不会长久存在。[19]杨继军等认为,中国农村仍然沉淀着15%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民工荒”的实质是“结构荒”。[20]

3.制度/权益缺失论。简新华等认为,造成“民工荒”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荒”。[21]蒋永穆等认为,“民工荒”本质上是“权益荒”,民工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是“民工荒”形成的决定性力量。要缓解“民工荒”,就要切实保障民工的各项权益。[22]李长健等认为,由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多种制度上的欠缺形成的“制度荒”是导致“民工荒”的根本原因。他们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权益等。[23]叶檀认为,民工荒就是制度荒。“民工荒”,荒在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荒在中国的经济制度没有发生变革,荒在财富分配机制不合理。[24]郑风田等指出,造成“民工荒”的核心原因与户籍制度关系很大。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下,“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墙。他们认为“二元结构”的痼疾确实应该通过“城镇化”破题。[25]张宏等认为,城市本位的“城市化”政策是“民工荒”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由于城市本位思想的影响,民工进城的居留权、子女的教育权等权益也都受到了严重歧视,直接造成了农民工被迫回到家乡。[26]

可以看出,对于制造业“用工荒”或“民工荒”问题的研究角度颇多,得出的结论、提出的对策可谓精彩纷呈,也给各方管理者提出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这些研究,虽然研究角度有比较专一的也有比较综合的,研究方法也较多,但是从因果互动关系链角度研究的很少。而忽视了事件中各元素间的反馈过程和因果互动,会造成人们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没有整体性认知、不能从动态上去把握等缺陷。制造业的招工难是由多方面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因此,不用主流的将事物分割开来进行分析和深究的“还原论”思维范式,改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把问题放到系统中去审视,以系统因果回路图来揭示“用工荒”现象中各实体、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将有利于上述缺陷的避免。

三、“用工荒”的系统结构分析

(一)系统思考的基本原理

系统,因其应用的极其广泛性,至今没有整齐划一的定义。从系统科学最新的发展来看,系统有三个基本特征:系统中存在着能相互区别的实体叫做元素,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或关系网络,这些关系对于产生出一个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的新的组织整体、新的系统分析层次是充分的。[27]71

系统思考是一种分析、综合系统内外反馈信息、非线性特性和时滞影响的整体动态思考方法,是一种用以处理复杂问题的图示化方法。[28]2-3系统思考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系统的行为由其结构决定,或称结构影响行为。结构是系统中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模式,包括系统的物理和机制构造(例如潜规则、价值观等)及其与系统主体的决策制定过程之间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29]36可见,系统思考完全不同于传统思维,是一项既见树又见林的技术。因此,应用系统思考来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在思考的深度、空间范围、时间范围三个维度上进行拓展和转换(见表1)。

表1 系统思考要求的思维转换[29]40

(二)“用工荒”的系统结构及分析

根据系统的特点来判断,“用工荒”现象无疑是自成系统的。“用工荒”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两个:实体和关系网络。其中的实体包括企业(用工需求方)、民工(用工供给方)、政府部门(管理监督方)以及劳动力市场或中介(用工供求信息对接提供方)四类,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如图1。

图1 “用工荒”系统实体关系图

1.企业。制造业企业的获利模式中重要的有两种: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企业的成本优势通常建立在节约的基础上,节约人工成本、节约原材料成本、节约设备成本、节约研发费用等等。企业的技术优势则往往依靠制造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自主技术创新来形成,并通过高品质的产品使企业获得差异化优势。企业投入人力资源、设备维护、技术改造的系统结构如图2。

图2 制造企业投入人力、设备、技改的因果回路图①因果回路图中符号的含义(下同) :“+”表示箭线两端的变量成正相关关系,即箭尾变量的增强(或减弱)导致箭头变量的增强(或减弱) ;“-”表示箭线两端的变量成负相关关系,即箭尾变量的增强(或减弱)导致箭头变量的减弱(或增强) ;“R”表示增强回路,即具有自我增强特点的回路;“B”表示调节回路,即可以导致系统向某一目标靠近的回路(图2中没有调节回路)。

图2中以利润为出发点,共有4个增强回路,其因果关系链如下:

R1:利润→培训投入→员工能力→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收入→利润。

R2-1:利润→技改投入→设备设施水平→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收入→利润。

R2-2:利润→技改投入→设备设施水平→生产效率→交货及时性→客户满意度→收入→利润。

R3:利润→工资待遇水平→员工人数→开工率→交货及时性→客户满意度→收入→利润。

有了利润,投入就有了基础或条件;随着投入的增加,这四个增强回路会使得利润不断增加;这样,企业就有可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然而,任何投入都是一把“双刃剑”。增加投入,成本就上升。上述投入使得企业在争创利润方面背负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因而想方设法缩减成本就自然成为企业管理者缓解压力的应对措施。处于产业低端的制造企业基本上走的是低成本路线,皆是缘于此。但是,这样取得的效果并不具有持续性因为减少投入会产生相应的副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削减成本的成效会被那些副作用抵消甚至超过。下面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分析,能更全面地了解其中的机理。

如果压低工资待遇水平(包括工资,工作时间,医保、养老、子女教育等各种附加的社会福利,下同),应聘的人数会因此减少,招工难度加大,缺工的可能性增加或缺工越来越严重,其后果是开工不足,生产订单无法按时完成和准时交付,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订单减少,从而加大经营压力,即图2中R3的增强效应会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减少技改投入,成本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图3中的调节回路B发挥作用,利润因此增加。但是,随着必要的技改投入减少,设备运行后缺乏保养,性能会逐步降低,发生故障影响生产的风险大增,停工损失难以避免,成本增加,它对利润的侵蚀不可小视,如图3中的调节回路B1所示,这是其一;其二,设备得不到充分的维护和改造,性能的下降会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降低,收入减少,经营压力就会加大,如图3中的R1和R2所示。

图3 减少技改投入的副作用

如果采取减少培训投入来缩减人力资源成本,其副作用的系统因果关系如图4。因为培训是企业给员工提供的获得与工作有关的技能、态度和知识的机会,是为提高当前和未来绩效的尝试;培训也应是员工福利的组成部分。所以,削减培训开支将有如下后果:一是员工的工作技能很可能会得不到提升;二是一些员工可能会因缺乏学习提高的机会影响职业发展而降低士气甚至离职。从图4中可以看出,一段时间之后,有三个增强回路R1、R2和R3会使企业利润快速地萎缩,这是某些管理者可能不清楚的系统结构。

图4 减少培训投入的副作用

那么,企业为什么在人手不够又遭遇招工难时不采用增加技改投入以提高生产效率来补救(即利用图2中R2-2的增强效应)呢?原因有二:一是这种投入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存在严重的时间滞延;二是这种投入往往成百上千万元、构成一笔巨大的成本,图3中B的调节效应比增加人力资源成本的大很多很多,且资金压力即时显现。因此,多数的企业急功近利、都会选择加大人力投入的措施来应对,从而出现“抢人”大战。

2.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一般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或者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而进城务工的。因此,他们是否进入企业成为民工,也是由多方多个影响因素综合决定的(见图5)。

企业缺工程度越严重,通常就会用涨工资和增加其它待遇来急招民工。但是,民工们不一定会“买账”,因为随着务工经验的增加、工作技能的提高他们的期望收入(广义的,包含工资、劳动时间、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可能更高,以应付生活所需和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此外,缺工的企业越多、范围越广,民工的务工机会就越多、可选择(地区选择、行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他们便不会急于找工,一些企业极有可能出现招工难现象。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三农”问题,从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了利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一系列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的实施使民工返乡就业的机会增加,一些费用会降低,解决家庭“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变得可能。这些都使得民工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相应提高,从而降低了他们外出务工的意愿和积极性。有效供给的减少,加剧了企业的“用工荒”。

图5 民工择业的系统结构

3.政府部门。政府对务农的农民很关切,出台了多方面的利农惠农政策、并加大执行力度,让务农的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地方政府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似乎就没有那么多的爱心,没有那么尽力和如人意。因为现实是,在制造业企业里,民工干的是最粗、最脏、最累的活,民工与城里人同工不同酬,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差的现象相当普遍。随着民工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在劳动报酬权、休息权、劳动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险等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开始“用脚投票”,没有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出现“用工荒”在所难免。地方政府在“用工荒”事件中的责任是管理职能不到位甚至缺位,这可以从前述的“用工荒”的三大类原因来做如下简要分析。

(1)“低工资”中的政府责任。出现“用工荒”的制造企业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处于产业链低端、靠低劳动力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提高工资待遇水平,企业的用工成本会较快上升,原有的竞争优势被削弱甚至损失殆尽,利润随之较快减少甚至亏本,这是“用工荒”企业不能承受之重。虽然为了吸引民工,有的企业在被迫逐年提高民工的工资,但是提高的幅度很有限,比不上民工生活成本的增长速度,对民工没有吸引力;民工是弱势群体,一些企业为了生存凭借自身作为用工方的强势地位拖欠民工工资,讨薪难是每年都在发生的事情。而政府主管部门对有关企业涨薪难、民工讨薪难的两大问题并没有多少有实效的作为,更缺乏有长效的作为。

(2)“结构性短缺”中的政府责任。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用工荒”是因为企业招工有年龄限制、性别限制和技能限制等结构导致的。企业喜欢青年民工(尤其是女工),不要中老年民工;企业需要掌握一定技能的民工,不要无技能的新手。青年民工、技能民工的供给数量是有限的,虽然中年民工、低技能民工队伍依然庞大,企业还是招工难。提高民工的技能和素质是应对之策,理论上其实现途径有三条:民工自身主动寻求学习提高、缺工企业培训不合要求的民工、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培训。现实是,前两条途径不太可能,因为,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工作、赚到钱先生存下来,因此,当某家企业不要他时,他会选择继续寻求新的机会而非提升自身素质来满足这家企业的要求;企业自己做培训也少有,这是客观上没能力、主观上不愿意所致——培训需要资金、人力资源,缺工的企业难以承担高额的培训成本;民工流动性很大,企业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而恰恰最有可行性、有效性的第三条途径,政府部门却没有尽责去做好。

(3)“制度/权益缺失”中的政府责任。虽然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耳熟能详,但现实生活中,因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农民工无法与城里市民一样平等地享有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工作、住房、教育、失业、养老、工伤、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福利待遇。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当前的民工荒/用工荒本质上就是权益荒。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不知道这些情况吗?不,不是。那么为什么不管呢?有学者指出,各地为促进经济发展,地方长官普遍热衷于招商引资。在这种激烈的市场和利益竞争中,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往往成了资方与地方政府博弈的牺牲品。不少地方政府为吸引资金在本地投资,有的甚至暗许资方可以不给工人尤其是农民工买保险、办社保,对其为前来务工人员准备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是没有尽到监管的责任。[30]这些情况虽然近几年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

地方政府为什么少作为甚至不作为?究其原因,应是“政绩”惹的祸,其系统结构(见图6)。

图6 政府部门疏于监管的系统结构

4.劳动力市场/中介。劳动力市场/中介是一座桥,它一头连着劳动力供给方,另一头连着劳动力需求方。供求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更新,有效对接,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有效配置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虽然科技进步带给了整个社会诸多的便利,数字化时代让招工方与求职者都有可能在线上和线下获得所需的信息,但现实是,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都是局部地区的,且所发布的信息相当的零散、不完整,比如,不少网站上都只有招聘的简单信息——单位名称、职位名称、工作地点、学历要求、工作经验要求等项目,且学历要求只标明高中/大专/本科字样、工作经验要求只标明不限/一年以上,没有更详细的说明,做得好一些的网站会有岗位描述,但仅此而已,没有更多信息可获得,如应聘人数信息等。目前,信息孤岛现象客观存在。

由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就业中介体系,还没有一个较完善的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布和提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与求的信息,没有专门的中介部门帮助农民工介绍可靠的工作,信息的不畅通和不对称(包括信息量、信息真假等),使得民工的务工渠道十分有限,主要通过亲朋和熟人介绍,不敢自找门路贸然进入企业工作,以防上当受骗,结果往往出现同一个村庄的民工“从众”现象非常明显:去同一个地方,从事同一行业的工作。信息网络平台的不健全、供求信息的不匹配,造成民工的盲目、无序流动,从而使得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导致了“用工荒”。

劳动力市场就业中介机构是以盈利为目标的,按理说在各地“用工荒”普遍存在的时候加强为缺工企业和民工服务是有利可图的、中介们会很努力的,但为什么他们实际上没有动力去做呢?因为获取详细、精准的招工信息和民工信息需要投入不少人力、时间和相关费用,虽然中介会对供求双方收取信息费,但民工们的经济实力很差,通常只愿意交较低的费用甚至不交,“入不敷出”使得中介也就没有积极性提供高质量的对接信息,更不会去追踪之前的民工就业情况;没有这种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民工们对交费后能找到工作心里就没底,加大了不交费的可能。这样的一个因果链运行的结果就是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民工的盲动和制造业的缺工。其实,政府在这一方面是可以有效作为的,当前的状况与政府部门对劳动力市场或中介的引导服务、支持措施、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不无关系。

5.“用工荒”的系统结构。将企业(用工需求方)、民工(用工供给方)、政府部门(管理监督方)以及劳动力市场或中介(用工供求信息对接提供方)四类实体的分析综合在一起,可得到制造业“用工荒”的系统结构,如图7所示。上级政府、市场需求两个变量并没有进入系统循环,它们只是“用工荒”的驱动要素——上级政府对当地政府有政绩要求,当地政府有政绩压力;市场需求对企业产量有很大影响,以销定产。所以,在因果回路图上这两个变量以悬摆的形式出现(见图7)。

图7 制造业“用工荒”的系统结构

在“用工荒”系统中,四类实体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当地政府的政绩主要由制造企业的利税来贡献,企业大幅度提高用工成本,利润急降,利税就骤减;因此,为缓解政绩压力,地方政府部门对企业的侵害民工权益的不规范用工的监管力度就会降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方政府有了利税,财政殷实,惠农政策力度就大,务农收入增加,民工返回家乡务农者众,务工的民工数量减少,加剧企业招工难。政府部门不重视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建立与完善,扶持、监管力度小,中介为企业和民工服务的积极性就差,有效对接信息不足,桥梁没有通达用工的供求双方,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有效配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图7可以从整体和动态上清楚地告诉人们:地方政府部门是系统最关键的实体;政府部门对农民增收的扶持、对企业在雇佣和使用农民工方面缺乏社会责任的纵容、以及对劳动力市场或中介发展不健全的监管缺位是三个重要影响因素,三者的综合作用是造成制造业“用工荒”的真正关键原因。

四、应对“用工荒”的杠杆解

应对系统问题,有三种解:症状解、杠杆解、根本解。简单地说,症状解的作用是可以缓解症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根本解的作用是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对包括时间在内的各种资源要求高。在系统中,有些组成部分会比其他部分更为重要,因此,只要在正确的地方发生一个小小的改变,就可以引起持续而重大的改善。这一特性常被称为“杠杆效应”。能够起到杠杆效应的对策被称为“杠杆解”。[29]284应对“用工荒”,怎样的对策是杠杆解呢?

(一)“抢人”是症状解,改革户籍制度、城镇化是根本解

引言中已提到,实业界应对缺工问题采取的对策是“抢人”。沿海企业和内地企业争抢民工,外地企业和本地企业争抢民工;企业抢到了民工,缺工现象会或多或少得到缓解,这是“用工荒”问题的症状解。因为民工的结构性有效供给(指企业要求的年龄、性别、技能型民工)总量不足,以及新生代民工中因多元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达不到收入期望而选择自愿失业者增多,“抢人”策略的实际效果并不好。而且,该策略还隐藏着企业经营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规划导致的行为短期化,缺乏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变革勇气导致的走老路等等。这些问题,将会对企业的成长形成根本性的制约,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文献回顾中已阐述,理论界的学者们提出了改革户籍制度、实施城镇化等对策。城乡户籍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同时包含两种不同身份、享受两种不同劳动报酬(同工不同酬)和社会福利待遇,[31]改革户籍制度,就是要消除这些差别;实施城镇化,可以让农民转变为市民、让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从而消除歧视、消除“权益荒”。因此,学者们提出的上述对策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解。但是,要彻底剥离附着在城乡户籍制度上的种种差别待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主要是受制于政府的财力,当地政府很难把对城市居民承担的各项义务和福利,扩大到所有进城农民工身上;城镇化后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要与城市的能够基本对接,否则,差距太大,新市民与农民的区别仅仅是形式上的。因此,这类对策不是一蹴而就的,加上时间滞延特性,它们不是当前制造业“用工荒”问题的杠杆解。

(二)政府部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是杠杆解

系统结构分析后已得出结论,地方政府部门是系统最关键的实体。这个关键实体发生较小的改变,会引起系统其他3个实体持续而重大的改变,即会产生杠杆效应。具体地说,如果地方政府部门转变管理理念,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改变对缺工企业、低技能民工、劳动力市场中介的管理方式,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以下几点,就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具有杠杆效应的对策。

1.对缺工企业进行分类、引导和扶持。出现“用工荒”的企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的,对人力的依赖度高,经济实力较弱,无法大幅度提高民工工资福利待遇,招工难。政府要对这类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分类管理,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 (1)引导企业建立战略规划,转变发展方式,摈弃短期行为。(2)引导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口碑,吸引各类人才。(3)同时,改进和完善金融制度,为企业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4)对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法用工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资金补贴或者奖励扶持,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让企业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5)对未规范用工的企业,监督其认真遵守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约束企业不能对民工肆意妄为,切实维护民工的工资、休息权、“五险”等基本权益不受侵犯。只有企业走上良性循环之道了,政府部门的运转才会真正顺畅和良性化。

2.对民工进行组织、教育和培训。前文已分析,提高民工的技能和素质是应对结构性短缺之策,但民工、企业都因主客观原因不会积极主动采取培训措施,实施起来也很有难度。因此,必须是政府部门来负起责任,给民工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和权利,配套措施包括: (1)研究制订一套完整的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认证体系,使实施时有章可循,增加可操作性。(2)选择一批有合格资质的培训机构,授权它们具体实施民工的就业指导教育、技能培训工作。(3)拨出财政专款,作出预算,对民工免费,给予培训机构一定的利润空间,调动其积极性。(4)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工作绩效的监督和检查,并及时对绩优和绩差者实行优胜劣汰。(5)继续惠农,让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高农民、民工的素质,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打下坚实基础,为农民的市民化创造条件。

3.对劳动力市场/中介信息网络平台进行监管、建立和支持。运营良好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的作用已不言而喻,而目前这个信息平台远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和促进: (1)对现有劳动力就业市场中介提供的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加强监管,让这个中介能够规范运行,让信息使用者信赖这个平台、充分利用这个平台。(2)设立专项基金、建立专门的中介部门来帮助农民工介绍可靠的工作,引导民工们合理、有序流动。(3)从政策、制度、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使之尽早实现全国联网。

综上所述,只有政府部门正确对待“政绩”压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服务职能,才能使“用工荒”系统四大实体的关系理顺,才能让民工和企业和谐共处、良性发展,才能在破解制造业“用工荒”问题上取得杠杆效果。

(三)企业转型升级、民工提高素质是努力方向

“用工荒”并不是民工供不应求造成的,而是民工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并存。作为“用工荒”系统的构成要素,企业和民工本身也有责任,也应有所作为。

企业应当做到的是: (1)有长远眼光和战略规划,生产运作在战略规划框架下进行,看到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趋势,摈弃短期行为。(2)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善待民工,规范用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3)重视技改和研发,逐步增加投入,不断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度。(4)建立学习型组织,朝着转型升级之路迈进,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民工应当做到的是: (1)认清发展形势,明确无技能、低技能是没有出路的。(2)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选准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技能项目作为发展方向。(3)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认真学习,扎实掌握。民工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得上企业的招工要求,才能有望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

[参考文献]

[1]毛日昇.出口、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就业[J].经济研究,2009 (11) : 105-117.

[2]胡德巧,孙中震.高度关注当前企业用工短缺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10 (6) : 28-29.

[3]王道勇.“浅层城市化”与民工荒[J].决策,2011 (4) : 66-67.

[4]朱夕子.春季“用工荒”再袭面料业[N].中国纺织报,2014-2-12 (007).

[5]陆学艺.“民工荒”是个伪问题[J].中国社会导刊,2005 (1) : 33.

[6]杜文.“民工荒”是伪命题![J].中外管理,2011 (3) : 17.

[7]万莹.用工荒是个伪命题[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 (5) :扉页.

[8]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 (4) : 4-13.

[9]苏剑,盛磊.刘易斯拐点、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 (3) : 4-8.

[10]张希君.“用工荒”对我国劳动驱动型增长模式的冲击及其转型对策[J].甘肃理论学刊,2011 (4) : 116-119.

[11]许经勇.揭示后金融危机“民工荒”现象的内在本质[J].农村金融研究,2011 (4) : 21-24.

[12]盛来运,孙梅君,侯锐,等.低工资是造成“民工荒”的根本原因——东部地区农民工短缺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调研世界,2005 (9) : 3-6.

[13]莫荣.民工短缺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5 (4) : 30-32.

[14]刘志忠,张超.我国“民工荒”的形成与解决——基于特定要素模型的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6 (10) : 81-84.

[15]胡月晓.是经济转型还是增长瓶颈?——从“民工荒”现象引出的思考[J].证券导刊,2010 (10) : 24-25.

[16]张丽宾.“民工荒”揭示出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J].中国劳动,2004 (11) : 4-7.

[17]章铮,谭琴.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效应——兼论“民工荒”[J].中国工业经济,2005 (7) : 5-11.

[18]侯东民.民工荒并不预示着劳动力短缺[J].金融博览,2010 (4) : 21.

[19]任媛,安树伟.劳动力迁移、城市化发展与民工荒[J].经济学动态,2011 (5) : 64-68.

[20]养继军,范从来.刘易斯拐点、比较优势蝶化与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选择[J].经济学家,2012 (2) : 22-29.

[21]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2005 (2) : 49-55.

[22]蒋永穆,雷佑新.“民工荒”中的劳动权益缺失及其保护[J].中州学刊,2005 (1) : 81-84.

[23]李长健,辛晨.基于“制度荒”和“权益荒”的“民工荒”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 (4) : 1-4.

[24]叶檀.民工荒就是制度荒[J].南方人物周刊,2010 (8) : 18.

[25]郑风田,许竹青.“民工荒”深层原因的思考[J].工会博览,2011 (2) : 44-47.

[26]张宏,李雪.“民工荒”再现的公共政策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6) : 109-112.

[27]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舍伍德.系统思考[M].邱昭良,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9]邱昭良.系统思考实践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0]蒋哲村.“民工荒”:难道是无解的难题?[J].就业与保障,2009 (12) : 16-17.

[31]许经勇,韦曙林.“民工荒”是低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城乡二元体制的“混血儿”[J].调研世界,2005 (1) : 30-33.

(责任编辑杨中启)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and a Leverage Solution to the Labor Shortage in Manufacturing

LING Hui-hua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Abstract:The increasingly severe labor shortage greatly constrains business development.The academia has put a lot of effort into this topic.Although researchers have used various methods to examine this problem from different angles,studies exploring the chain of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 of this shortage are scarce.This study examines labor shortage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systematic thinking.The shortage of labor consists of a complex system.Adopting the Casual Loop Diagram to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of the system and their relations,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labor shortage is attributable to three key factors: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farmers to increase income,its tolerance of irresponsible use of labor from rural areas by businesses,and the lack of monitoring of labor markets or labor agencies.Together,these three factors cause the shortage of labor in manufacturing.A symptomatic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companies fighting for labor from rural areas.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residence registration reform and urbanization.A leverag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that government agencies further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e management skills.

Key words:manufacturing; labor shortage; system structure; leverage solution

[作者简介]凌辉华(1964—),女,江西萍乡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4-05-22[修回日期]2014-12-05

[中图分类号]F 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9X (2015) 01-41-10

猜你喜欢

用工荒系统结构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中波广播发射系统结构及日常维护技术研究
考虑助力器动力学的舵系统结构非线性颤振特性分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基于PLC控制的局部通风机变频调速系统结构分析
炭素煅烧回转窑三次风系统结构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