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2015-12-30

菏泽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生能力



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李睿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受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影响,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势在必行。本文从交际知识,交际技能和交际意识入手,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调查和测量。调查发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较强,但在英语和汉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地缺失;在中西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方面,其交际沟通存在明显障碍。对此,文章提出了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增加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下活动和有效利用网络平台等途径和方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自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Hall提出“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后,其理论和应用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方面,Lustig 和Koester[1]认为跨文化能力由语境、得体性与有效性以及知识、动机与行为3个方面组成。英国学者Byram[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4个子能力。我国学者文秋芳[3]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部分,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3个子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3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张卫东、杨莉[4]提出了跨文化能力体系分为3个维度: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文化意识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思想准备,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必要内容,交际实践是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外显。这与孔德亮、栾述文[5]提出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结构模式是意识、知识、实践能力构成的综合性结构框架理论相吻合。结合以上分类方法,本文将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办法从三个角度—交际知识,交际技能和交际意识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考核,测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法收集数据。调查对象为辽宁某高校2011级外语学院的120名英语专业学生,其中男生18人(占15%),女生102人(占85%),这些学生即将修完《西方文化》课程,但从未修过《跨文化交际》课程。为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从多个角度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基本信息,交际知识,交际技能和交际实践的测量。题量的选择以既能覆盖所要测量的指标又能被大部分学生所接受为标准,时间约30分钟。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并对其中的20位学生进行了访谈,深度了解学生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看法和体会。

二、结果与分析

(一)英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的认知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有48人已经通过了专业四级考试,仅占调查对象的42%。学生在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进行评价时,只有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流利”,大部分学生谨慎地选择了“比较流利”和“非常一般”,分别占37%和49%,少部分学生选择了“较差”和“非常差”。虽然学生对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持谨慎态度,但绝大部分学生均认为“学好跨文化的知识”和“外语学习的提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英语口语水平自我评价和跨文化知识与外语学习提高的关系

调查发现,73%的学生认为自己获取的有关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是“观看外国影视剧”;其次才是“教师课堂讲授”,占19%;“阅读外语报刊、书籍”占8%。而面对“最希望通过什么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54%的学生选择了“与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交流”这种方式,这在访谈中也得到了体现。杨同学说,“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多和各种文化的人交流。”比起“与外国人交流”和“通过多媒体渠道学习”,学生对“专门开设一门跨文化交际课程”和“老师在课堂中穿插讲授”表现冷淡(如表2所示)。可见,比起“理论”的讲解,学生更渴望通过“实践”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表2 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期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途径

(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水平较低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意识、知识和实践能力相辅相成:意识是前提,知识是基础,实践是关键[5]。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构框架的基础,知识又包含跨语言知识、跨文化知识和跨社会知识。本调查中,“交际知识”涵盖汉语和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共15题,每题1分,计15分。学生的平均得分为9.88分。学生在此部分的表现表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欠缺和局限。英语中经常需要使用一些较为委婉、礼貌的表达方式,但面对在四组词语中哪一组横线前的用词比后者更礼貌,更安全的题目时,只有24人(21%)选择了正确题目“farmer—peasant”。另一涉及英语语言题目是“想明白对方是否明白自己的话,哪种表达方式让人感觉不太礼貌?”正确率只有31%,说明学生在日常交流时,并不是确定自己的交流方式是否礼貌或得体。此外,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还应该深入学习和掌握汉语语言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避免“顾此失彼”。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答题表现一般。对于“什么是发明时间最早的四大发明”一题,只有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正确选项:指南针,可见学生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三)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亟待提高

跨文化交际技能要求交际者不仅能用外语交流,更重要的是能用外语得体地交流,并能基于对方的文化特点恰当地使用非语言手段和交际策略。“交际技能”共9个题目,每题1分,计9分。学生在此部分的表现令人失望,平均得分仅为3.84,说明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的匮乏。题目中涉及到“面子”、“隐私”、“高语境”等话题。其中一题目说的是:某高校外事办公室(以下简称为外办)组织外教出游,随行翻译为外语学院(以下简称为外院)教师,到达目的地后,由于当地临时出台“禁行令”,外院教师被告知第二天所有人员要搭公交车游玩,并且不能告诉外教实情。结果由于外教得不到合理解释拒绝出行,外院教师只好透露了实情,外教很生气,外办因为外院教师告知了实情也很生气。选项题:对于外办的描述,认为最确切的是:外办不希望外国人知道“禁行”的事是怕丢了中国人的“面子”。调查结果,40%的学生选择正确。中国的“面子”文化由来已久,“面子”现象是影响中国人交往行为的常见心理现象。本题目中,外办因为顾及中国人的“面子”,而企图向外教隐瞒实情,可事与愿违,隐瞒实情恰恰是外国人所不能容忍的,“禁行”可以,“撒谎”不可以。另一题目:你是一个在美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你和Sam,你的美国同学是普通朋友,一般来说,下列行为最不会使Sam感到不快的是:让Sam代转交信件,帮忙修改简历,主动诉说不幸和吃饭抢付账。学生选择“修改简历”的33%,“诉说不幸”的20%,“抢付账”的24%,而选择正确选项“代转交信”的占23%。“帮忙改简历”在中国学生看来是举手之劳,但这和“主动诉说不幸”一样,都属于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认为隐私是维护个人独立性和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表现,显示其强烈的自我意识[6]。所以题目中的“Sam”也许会因此感到不快,“抢付账”也涉及到尊重个人意识的问题,也不在选择之列,唯有“帮忙代转交信件”才是Sam乐意做的“举手之劳”。

(四)学生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交际意识是一种心理素质和情感素质的结合体,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思想准备[4]。英语专业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主动积极地进行跨文化学习和实践,才能扩展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跨文化意识。本调查采用Jeffey Kassing设计的“跨文化交际意愿量表”测量学生的交际意识。要求学生从如“我愿意与我很不同的人交谈”,“我愿意与外国人交谈”等六个陈述中选择自己进行跨文化的意愿程度,对每个程度进行赋分,分数值域在0-600之间。300分以下表明不愿意进行跨文化交际,350分以上表示有一点愿意进行跨文化交际,400分以上表示中度愿意,500分以上表示高度/非常愿意进行跨文化交际。通过调查,500分以上的学生44人,400-500分之间的学生44人,各占38%; 300-400分之间的学生23人,占20%; 300分以下的学生4人,占4%。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非常愿意或中度愿意进行跨文化交际,正如保同学在访谈中提到的,“我们并不是对跨文化缺乏兴趣,只是缺少了解的途径和方法。”孙同学更是清楚地表达了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目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有必要,因为交际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更好的达到交流的效果,不至于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还有学生在文化相对意识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吴同学说:“要尊重文化的差异,学会包容。”具有文化相对意识是正确树立跨文化意识和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首要条件[5],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只要我们的教育实践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效且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平台,相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在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跨文化知识和提高跨文化技能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传授和讲解跨文化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技能为目标来实施教学,并应适当增加汉语文化知识和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只有掌握了中西文化差异,才能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克服跨文化障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制约并不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的不了解,而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差异的不了解。[7]

(二)增加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交流的机会

鉴于来华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可以组织国内外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比如学习互助伙伴,联谊会等等,不失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好方式。保同学提到:我们希望学校能够组织一些中外学生联谊活动,增加我们与外国留学生的交流,促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塔同学甚至提到:让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共同上课,互相学习。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到国外短期游学,甚至是留学,多与当地人交流。通过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介出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下活动

首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举办关于跨文化交际的专题讲座或国际或国内研讨会,了解和讨论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学术前沿问题;其次,可以组织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去参与,在比赛中设置具体的情景,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方法;再次,常规性地开展“英语角”的活动,为那些想要提高口语水平、了解彼此文化的中外学生和教师提供平台和机会。最后,多阅读与跨文化相关的书籍、报刊和杂志等,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理论素养。

(四)有效利用网络平台

首先,观看外国影视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听说能力,还可以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对于自己喜爱的电影,可以反复多次观看,深入了解其背景及文化内涵。陈同学:经典的影视文学作品能够揭示真实历史和现代生活。其次,每天收听收看英语广播和新闻,提高学生理解、辨识文化差异的能力。再次,可以借助网络的平台,结交那些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的朋友,增强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最后,可以多观看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用英语所开展的网络视频公开课以及进行的演讲等,以此来扩充自己的跨文化知识面。

不同母语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而文化的多元性常常是彼此交流的障碍。[8]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影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和多元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势在必行。通过对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发现: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相对意识和现实关注意识;但是,学生的英语、汉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都存在不同程度地缺失;在中西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方面,学生的交际沟通存在明显的障碍。针对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增加与外国教师和留学生交流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下活动和有效利用网络平台等方法和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Lustig M&Koester 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5th 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2]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New York: Multilingual Matters,2008.

[3]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6-17.

[4]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2) :8-16.

[5]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2) :17-26.

[6]翟石磊、李灏.隐私与跨文化交际[J].大连大学学报,2007(5) :118-121.

[7]杨学云.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J].外国语文,2010(4) :127-130.

[8]杨琦.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菏泽学院学报,2010(5) :141-142.

(责任编辑:王佩)

Research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for English-major Students

LI R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Bohai University,Jinzhou Liaoning 121013,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world diversification,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improve English-major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he paper investigated and measured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ree aspects: communication knowledge,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awareness.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strong communication awareness,but they lack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knowledge.And their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s relatively low,reflect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bi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In light of the investigat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such methods as offe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providing students’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foreigners,organizing more activities and utilizing the internet to improve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Key words:English-major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作者简介:李睿(1975-),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课题编号: 2015lslktwx-04)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L13DYY027)

*收稿日期:2014-10-09

文章编号:1673-2103(2015) 01-0079-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