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引力模型的香港旅游服务贸易与实证分析

2015-12-30王中华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36期
关键词:香港旅游客源地客源

■ 王中华(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引言

香港经济属于典型的后工业化社会,服务业占当地生产总值的93%(2012)。其中,香港旅游业成为最为活跃的经济部门之一,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占香港总就业人数的6.9%(2012),并且延续着近几年缓慢上升的趋势。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报告,2005-2013 年间全球国际游客年均增长速度为3.8%。其中,发达国家年增速为3.0%,新兴市场国家为3.8%,而香港为10.84%,显著高于国际水平。在亚太市场,香港吸引的境外游客人次占比为10.3%(2013),仅次于我国内地的22.4%;香港旅游收入占比为10.8%,也次于我国内地的14.4%。但值得关注的是,香港旅游在亚太的市场份额尚不及我国内地的一半,其旅游收入仅比我国内地少3.6%,因此香港旅游业必有其他人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自实行赴港自由行政策以来,内地游客赴港旅游人次数大幅增长。到2013 年底,内地游客赴港旅游人次数4074万,占访港游客的75%,其中访港过夜游客人次数1708万,访港游客人次数的增长带动在港旅游消费的增加,2003-2013 年10 年间,访港过夜旅客消费总额从2977百万港币增加到1527279百万港币,增长近51.3倍,访港过夜旅客人均消费8937港币,增长了1.7 倍。但2014 年9 月以后,赴港旅游人次数下跌,过夜游客人均消费额减少,过夜旅客的人均消费跌近2.6%,只有约8700港元,零售业总销售额4933亿元,同比下跌0.2%。

文献述评

尽管国内报刊有关香港旅游业的报道不少,但真正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多,新的成果更是寥寥无几。这里仅简单介绍近十多年来的一些研究文献。有关香港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研究,王涛(2004)概述了香港旅游业2003 年之前的发展状况,指出香港旅游业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有力地支持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胡勇、王磊(2008)采用神经网络、移动平均、时间序列平滑模型和多元回归方法,以六个经济变量建立旅游定量预测模型进行分析,认为香港的市场优势在未来会减弱。相比之下,有关香港客源市场的研究成果略多一些。王洁洁、孙根年(2010)利用1990-2007 内地与香港双向客流量数据实证分析重大事件对游客去向的影响,发现香港回归和两地经济收入差异为重要的影响因子。杨英、林显强(2008)基于1998-2006 的统计数据分析认为,香港客源过分依赖内地市场,其本身势必存在较多弊端,为此香港应该利用现有优势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詹伟芳、罗寿枚(2007)利用到港游客统计数据分别研究主要客源市场占比及游客的消费模式,认为香港应继续优化内地客源市场。郭安禧、黄福才(2012)梳理和回顾了国外学者就我国内地游客赴港的旅游动机、旅游感知、消费行为、旅游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现有的研究成果成文时间较早,未能充分利用香港旅游新统计方法(始于2002 年)所带来的研究便利,其研究视角和数据应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Song H(2003)通过构建境外游客赴港旅游需求模型,得出赴港旅游成本、客源国收入水平、旅游目的地口碑、赴替代目的地旅游成本等是影响境外游客赴港旅游需求最重要的因素。Song H(2010)又运用纠偏自助法计算了澳大利亚等9个客源市场赴港旅游需求收入弹性、价格弹性、交叉弹性的置信区间,结果发现,赴港旅游需求、客源地的收入水平、旅游产品的价格之间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且客源地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赴港旅游需求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国内较早研究旅游引力模型的是张凌云(1992),他根据物理学上点电荷吸引公式构建了旅游引力模型,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为因变量,以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和距离为自变量,对日本的旅游业吸引力进行了分析。张鹏(2008)以湖北、广东和四川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人口总量与国内旅游人次无显著性相关,而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与国内旅游人次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旅游资源的异同性是国内游客在出游前考虑较多的因素,而距离和收入的重要性正逐渐减弱。

与已有研究成果不同,本文舍弃旅游市场的表面现象(如来港旅游人次、游客购物满意度、游客再度来港意愿等),而是紧紧抓握香港旅游市场发展的本质,将研究聚焦于访港过夜游客市场,并以计量方法揭示推动香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文化和地理因素。本文的创新之处也在于:将国际商品贸易研究中常用的引力模型用于研究香港旅游服务贸易,根据实际情况删除了模型中的一些变量并加入了新的变量,再基于港过夜游客消费支出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技术量化香港与主要客源市场的经济规模、财富水平、进口贸易、空间距离、语言因素和共同边界对香港旅游业的影响力,并简要讨论香港旅游业发展的自身优势。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文献述评;第三部分说明研究样本与变量选择原因;第四部分为计量模型说明与结果分析;第五部分结合香港的实际情况继续深入讨论计量结果及香港旅游业发展的自身优势;最后一部分为简要总结。

实证研究变量和样本的选择与说明

自2002年起,香港旅游发展局启用世界旅游组织建议的新标准系统编制和报告旅游支出数据,因此新的统计报表与过去年份的历史数据没有可比性,这就决定了本研究的时间跨度只能是2002-2013 年这十二年时间。香港旅游发展局只提供最早至1998年的重新调整后的数据,这或多或少给本研究的计量分析带来一些困难,但新的统计方法更利于行业分析。香港旅游统计口径将旅游开支(游客支出就是香港旅游贸易收入)列为以下几大部分:访港过夜游客支出、入境不过夜游客支出、邮轮旅客支出、军人支出、机组人员支出、过境旅客支出、国际客运服务支出,但真正有影响力的项目却为访港过夜游客支出、国际客运支出、不过夜游客支出,尤其是访港过夜游客消费。1998-2013年香港旅游收入构成变化趋势如表1所示。

本研究的模型变量包括访港过夜游客消费、两地国民经济规模、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差距、香港从客源地的进口贸易及空间距离,但相关数据的获取难度限制了本研究的样本选择范围。按旅游收入的贡献值计算,2013年香港十三大客源市场依次为:中国内地(73.3%)、美国(2.66%)、中国台湾地区(2.16%)、新加坡(1.91%)、澳大利亚(1.87%)、菲律宾(1.68%)、日本(1.62%)、英国(1.55%)、泰国(1.52%)、韩国(1.51%)、马来西亚(1.31%)、加拿大(0.9%)、印度(0.83%),合计占92.8%。按照访港过夜游客人次计,2013年香港十三大客源市场依次为:中国内地(66.60%)、美国(3.07%)、中国台湾地区(3.06%)、韩国(2.91%)、日本(2.37%)、菲律宾(2.28%)、新加坡(2.03%)、澳大利亚(1.86%)、马来西亚(1.82%)、泰国(1.67%)、英国(1.65%)、印度尼西亚(1.48%)、印度(1.11%),合计91.89%。两种统计指标反映的信息仅有细小差别。由于本文研究香港旅游服务贸易,以货币价值计算的贸易额更能反映香港与主要客源地的经济合作程度,也与其它自经济变量的计量单位相一致。

表1 香港旅游收入构成变化趋势(单位:%)

表2 面板数据计量结果列表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只提供十大出口市场的统计数据,而这是十大市场并不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所以本研究只能将这三个国家从样本中剔除,样本客源地仅剩下十个国家或地区,其市场占比为88.49%,所幸也不影响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本应将不访港过夜游客消费纳入研究中,但是相关统计数据还没有细化到国别或地区一级,仅有大区(如大洋洲、中东地区等)数据,本研究只能作罢。本文以十个客源市场访港过夜游客消费支出为自变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两地经济往来的经济基础。换言之,根据引力定律,两地之间的经济吸引力的大小与两国经济规模的乘积成正比。因此,两地的国民生产总值必须纳入变量之中。但是,所有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均以本国货币表示,因此需要兑换成统一的计价货币(通常为美元)。此外,两国货币的兑换率每日都在变化,选择年初、年中或年末汇率值均不合适。客源地的国内生产总值需按本币对美元的年内汇率的平均值折算成以美元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该数据取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

诚然,两地的经济规模决定了相互间经济吸引力的大小,但如果两地均处于孤岛式的封闭状态,两地经济互动水平较低,那么引力定律就失去作用。因此,本研究创新性地将香港与客源地市场的进口贸易(主要用于转口贸易)纳入变量之中,以近似代表两地间的经济引力。香港的外贸进口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两地的经济交往程度,即两地贸易额越大,两地的经贸关系越密切,意味着人员交流越频繁,到港访问的游客会增多。香港外贸出口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本地生产的商品与服务出口占比非常小(王应贵等,2014),因此香港与原产地的经贸关系应该更加紧密。香港进口数据能够近似代表两地的经济合作程度。该数据取自于香港政府统计处网站。

到港过夜游客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两地收入差别影响到他们去香港的意愿和消费模式。由于两地物价水平不同,每种货币的购买力不同,而这种差异不是名义汇率能够反映出来的,因此本研究选择按购买力平价(PPP)折算的国民人均收入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而两地人均收入差的绝对值则反映两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该数据同样取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

模型选择与计量结果

(一)模型选择与修正

国际旅游业属于是国际服务贸易,引力模型同样适用于相关实证研究。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个物体之间引力大小与其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最基本的贸易引力模型采用了物理学这一定律的思想,并假定双边贸易是两地国民生产总值的乘积(规模因素)与空间距离(均取自然对数)的函数,即双边贸易额与两地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其模型表达式为:

然而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许多应用研究将该模型扩大,并加入了更多的解释变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是经弗兰科和弗洛恩德修正后的模型(Frankel,1997;Freund,2000),其表达式如下:

上述表达式所考虑的变量因素更多,因此更具有实用价值。首先,模型增加了两地居民的人均收入的乘积项(PCiPCj),以代表两地的财富水平。其次,该模型还增加了两地居民收入差的绝对值项|PCi-PCj|,以代表两地居民收入差距。最后,该模型还增加入了三个虚拟变量(哑变量,Dummy variables):两地互为邻国(ADJ)、两地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安排协议(RTA)数量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OPEN)(Gilbert,John,Robert Scollay and Bijit Bora,2001)。

表3 香港主要客源市场过夜游客消费指数变化趋势(2005 年=100)

本研究借鉴了上述模型,但旅游服务贸易毕竟还不完全等同商品贸易,因此本研究调整了上述模型的部分变量。首先,两地的国际贸易(商品流动)是旅游服务贸易(人员流动)的前提条件,因此模型增加了一个解释变量:香港从客源地市场的进口贸易。其实,早在1998年,香港对我国内地的出口占比总出口额的59.63%,但内地赴港访问人数仅占总数的26.32%。即使到2002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60.44%、41.20%,到了2013 年末,出口占比基本不变,旅游市场份额却大幅度提高。可见,两地的贸易关系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其次,样本期间始于2002年,样本客源地早已实现了对外全面开放,而且同属于各种经济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因此模型中的虚拟变量RTA和OPEN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本研究剔除了这些虚拟变量。相反,本研究将语言和相邻地区纳入虚拟变量中,即讲汉语的国家或地区取值1,否则为0;与香港相邻的客源市场取1,否则为0。本研究所用的模型对模型(2)进行了修正,其最终表达式如下:

(二)计量结果与初步分析

本研究分三步做计量运算,先求全样本的计量结果,然后将全样本分成两个子样本(即2002-2007年为一个子样本,2008-2013 年为另一个子样本),再分阶段进行回归。由于样本数据有限,本研究所采用的面板数据分析手段受到限制,只能选择无截距、时间加权或横截面加权回归方法。就整个计量结果而言,模型的拟合度很高,所有变量的t统计量均通过1% 显著性检验而且残差时间序列不存在自回归现象(见表2)。

全样本的计量结果表明,香港从样本客源市场的进口贸易对过夜游客消费的影响系数最大为0.48,高于两地人均收入之乘积项(PC)对香港旅游业收入的影响系数0.36。其次,两地的收入差别的绝对值系数值为0.26。再次,在整个研究中,经济规模乘积项的赋值仅为负数,无法用经济学的范畴解释。最后,空间距离的系数竟然高达0.51,而且是正数,与国际商品贸易研究中模型系数值(基本在-0.65至-0.85 之间)的符号完全相反。这可能反映了访港过夜游客“近处无风景”的远游心理。与商品贸易不一样,旅游服务贸易受空间距离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现代航空技术方便了居民出行,减少了旅途劳顿的困扰,距离产生美的好奇心将一批批游客带到了香港。

出人意料的是,虚拟变量所得到的系数值较高。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广东省接壤,这一因素的影响力达到1.67,超过其他影响因子,表明我国内地访港过夜游客消费对香港旅游业发展的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此外,语言因素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全样本中,仅有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讲汉语,但语言文化对访港过夜游客消费的影响系数达到0.98。其实,语言属于文化范畴,其影响力表明访港过夜游客还是喜欢去与自己文化相近的地区。

两个子样本的计量结果对比很有意义。第一,经济规模乘积项的系数非常接近,与全样本的结果相差无几。第二,个人收入乘积项的系数由一期的0.27 提高至0.36,收入差距绝对值项系数由不显著上升至0.40。换言之,人均收入及差距对访港过夜游客的消费支出影响增大。第三,香港与这些旅游客源地之间的进口贸易影响系数由第一期的0.67下降至第二期的0.35,商品贸易的影响力不如以前,表明旅游服务贸易逐步摆脱了商品贸易的影响,自身因素的作用在增强。第四,与全样本的结果一样,空间距离不再是制约因素,而成为促进香港旅游服务贸易一个有利因素。第五,两个虚拟变量的系数一个减小,而另一个却增大。语言因素的作用在下降,其系数由第一期的1.41 降至第二期的1.12,而地域优势却越来越突出,其系数由第一期的0.97 上升至第二期的2.04。

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毫无疑问,中国内地是香港旅游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在样本客源市场中,香港仅与广东省接壤,而这一因素的影响系数最大。样本期间,中国内地到港游过夜客人次逐年攀升,如今正向五千万人次跨越。如表3 所示,中国内地访港过夜游客消费既不受2003 年“非典”的影响,也不受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困扰。相反,其他客源市场的过夜游客消费均受世界经济形势的不同程度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

中国内地的过夜游客的消费能力很强,超过了统计数据能够解释的范围。中国内地的赴港过夜旅客平均消费由2000 年的4868 港元(境外过夜游客均值为4612 港元)猛升至2013 年的8937 港元(境外均值为8123港元)。前面的计量结果证明,人均收入对香港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较大,而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人均收入不足1万美元(2013年),远低于其他客源地的均值,为何我国访港过夜游客的消费能力如此强大?这是因为我国访港过夜游客的收入水平肯定远超过内地人均收入水平,也有可能超过其他客源地市场访港过夜游客的平均收入水平。

香港乃东西方文化交汇与融合之地,来自东西方的访港过夜游客对此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模型以语言作为虚拟变量之一,其实这样做就未必精确,因为香港的官方语言虽为英文,但民间交流仍以汉语为主。准确地说,香港是双语地区。对于英语国家的访港过夜游客而言,语言不再是交流障碍,因此香港具有特别的吸引力。香港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地中有五个讲英文的国家: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菲律宾、英国。除这些国家外,香港的语言优势也吸引着英文为官方语言之一的马来西亚、加拿大、印度等地的游客。虽然日本和韩国的语言既不是英语,也不是汉语,但是他们同属于儒家文化区,其文化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访港过夜游客对香港文化氛围不会陌生。因此,模型的语言虚拟变量代表的不仅仅是语言,而且还包含这些细微的东西。

地理、文化和经济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哪个因素在起主要作用。按照过夜游客收入排名,香港旅游业的第十四至第十八客源市场分别为俄罗斯(0.65%)、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0.58%)、法国(0.52%)、德国(0.45%)。从地理位置看,香港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位于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澳洲,因此地理因素很明显。同时,香港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也包括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和加拿大(均为七国集团成员),因此经济因素更加突出些。然而,中美和南美、非洲和中东地区的过夜游客消费之和尚不及英国访港过夜游客的消费水平(2013年),其制约因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空间因素,还有文化因素。由于统计数据获取难度,本研究无法扩大样本数量。

样本客源地的访港过夜游客在香港的消费支出与两地的经济、文化和地理(属于外部环境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而香港所能提供的旅游生态环境则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因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发生作用,香港旅游业的自身因素自不待言。香港为访港过夜游客提供一个优良的消费环境。以2013年为例,除我国内地访港过夜游客外,过夜游客的消费模式分别为:购物(32.6%)、酒店账单(37.8%)、酒店外饮食(15.9%)、娱乐(5.3%)、观光(0.5%)、其他(7.8%);对我国内地访港过夜游客来说,其消费模式分别为:购物(71.6%)、酒店账单(11.7%)、酒店外饮食(9.4%)、娱乐(2.7%)、观光(0.3%)、其他(4.3%)。中外过夜游客消费模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购物和酒店账单占比上,但不管如何,前三项开支占了他们总消费的85%以上。

香港在商业、酒店业和餐饮业方面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在购物消费方面,香港是世界最大的贸易经济体之一,也是亚太地区的国际商业中心。香港对贸易不设任何限制,对进出口商品不征收关税,也不实行关税配额,或征收附加费、增值税及一般服务税,因此价格竞争力是其最大的优势,成就了香港购物天堂的美誉。近几年来,访港过夜游客最喜欢的消费项目依次为:珠宝首饰与手表、衣服和布料、皮革制品、化妆品及护肤品和香水、电器与摄影用品。这些产品中,本地的土特产少之又少,许多产品肯定不在香港本地生产加工,例如成衣、化妆品、电器等。香港物流发达,商品繁多,政府免征关税,本地税费又低,各种档次的商店林立,为游客打造了理想的购物环境。

在酒店经营方面,香港酒店设施齐备,各类酒店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不同经济能力的游客需求。按提供的房间数计算,甲级高价酒店、乙级高价酒店、中价酒店的可供房间数占总数的85%左右。其中,乙级高价酒店占近四成,中价酒店占近三成,甲级高价酒店占四分之一。旅客宾馆属于小规模经营,租金较低,但竞争优势不大。由于经营有方,客源充足,2013年香港甲级高价酒店、乙级高价酒店、中价酒店、旅客宾馆的日均租金分别为2385 港元、1201 港元、758 港元、522 港元,其入住率分别为85%、91%、92%、85%。此外,长期以来,香港享有亚洲美食之都的美名,其丰富的饮食文化满足了不同民族的餐饮需求,也为香港在竞争市场上增添了砝码。

结论

虽然来港旅游客人次已经突破了六千万,而过夜游客人次占比只有45.65%(2014年),过夜游客消费却一直是香港旅游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基于香港旅游业2002-2013年的统计数据,本文利用国际贸易中常用的引力模型研究香港旅游贸易额与香港与客源地的经济、文化和空间距离的关系。计量结果表明,两地是否接壤是香港与客源地的旅游服务贸易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次两地的语言文化背景是另一重要因子。在经济变量中,香港与客源地的进口贸易影响力较大,两地的人均收入乘积和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令人不解的是,两地国民生产总值的乘积项的系数居然为负数;香港旅游服务贸易与香港与客源地的距离呈正相关,完全区别于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系数值符号。在香港与中国内地经济关系不断加深过程中,香港旅游业收获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并平稳度过外部环境变化对旅游业的冲击。

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调查,62%游客(2013)来港的目的是度假,再次访问香港的游客比例高达73%,并且高达93%的游客表示愿意再次访问香港。这就是香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源头活水。访港过夜游客在香港的消费势头表明,他们愿意享受在香港购物的愉快体验,欣赏香港酒店业的服务水准,喜爱香港本地的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是个综合性工程,在外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断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显而易见,旅游服务业不是一次性交易,应该是重复性交易。只有游客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他们才愿意再度来消费。香港旅游服务业正是很好地抓住了访港过夜游客的心里特点,以高水准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吸引着来自全球客源市场的游客。

1.王涛.香港旅游业发展初探[J].亚太经济,2004(4)

2.胡勇,王磊.中国大陆赴港旅游预测模型[J].国际经贸探索,2008(8)

3.王洁洁,孙根年.20 年来大陆-香港关系及重大事件对两岸旅游互动的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2010(2)

4.王应贵,彭海涛.转口贸易、离岸金融与香港经济结构演变[J].国际经贸探索,2014(9)

5.杨英,林显强.香港旅游业的“内地化”弊端与国际化走向[J].南方经济,2008(10)

6.詹伟芳,罗寿枚.香港旅游的客源市场分析及其优化建议[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3)

7.郭安禧,黄福才.中国大陆民众赴香港旅游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7)

8.香港旅游发展局.香港旅游业统计,2002-2013 各期 (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http://partnernet.hktb.com

9.Gilbert,John,Robert Scollay and Bijit Bora.Assessing Regional Trade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n-pacific.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2001

10.Song H,along K K F,Chon K K S.Modelling and forecastingthe demand for Hong Kong tour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rzagement,2003,22 (4)

11.Song H,Kim J H,Yang S.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tourism demand elastic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37(2)

12.张凌云.旅游地引力模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地理研究,1992(6)

13.张鹏,郑垂勇,丘萍.基于引力模型的国内旅游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8(9)

猜你喜欢

香港旅游客源地客源
客源外移,农村站咋卖油
浅析延边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及对策
基于大数据的吉林省旅游国内客源地量化分析
我国邮轮游客满意度调查研究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周年礼遇精选
边缘地旅游客源地结构优化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旅华客源时空分布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