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转型升级研究
2015-12-30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长春130012
■ 张 巍(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长春 130012)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海外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海外发展历程
第一,起步阶段(1978-1982 年),1976-1978年,我国政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同时开始建设一些自筹资金项目,为对外承包工程起到了引路作用。1959年,我国四家国营公司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揭开了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序幕。1979年,四家企业在埃及、中国香港地区签订合同30 多项,开启了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历史征程。198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港湾、中水电、石油等公司。1978-1982 年,我国批准29 家企业,业务市场拓展到45 个国家和地区,项目主要是房屋建筑和交通运输,以分包和承包施工为主。
第二,稳步发展阶段(1983-1989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对外工程承包业务进入稳步发展,我国承包商经营活动注重方式,采用薄利多营、保证质量、树立和维护信誉等方式,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经营方式上,积极承揽现汇支付项目又接受以实物支付工程款项的项目。1983-1989年,市场扩大,合作领域广泛,业务扩展到南亚、东南亚、非洲、美洲、西欧和南太平洋等,亚洲合同额占总合同额60%。我国承包工程市场开始承揽技术含量较高项目,对外工程承包经营不断壮大,业务不断增加,市场逐步扩大,促进了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发展。
第三,调整阶段(1990-2001 年),1990年,全球局势的影响,我国承包商及时调整市场布局,不断开拓东亚和东南亚市场,取得了突破性发展。1997 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承包商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如原苏联、东欧、拉美等;1990-2001年间,我国企业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0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企业整体实力增强。1998 年,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两个市场和资源,政府提供支持政策,设立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推动了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
第四,规模发展阶段(2002 年至今),美欧日经济体逐渐复苏,推动了全球经济持续向好,不断促进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2002-2010 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增速为20%-40%,新签合同额保持15%以上速度;2006 年,交通运输业新签合同额首次超过房屋建筑业;2003 年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承揽带资承包的国外工程,对外承包工程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并日趋完善;2008年9月1日,国务院的《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7号)施行,对外承包工程纳入法制轨道,标志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健康持续发展。
表1 为我国各时期国际工程的业务布局、业务领域的变化情况。
(二)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发展关键问题分析
第一,国际化程度不高。TOPIO国际顶级承包商中的多数国际化率在60%以上,对比我国的TOP10中,仅中信建设、国机集团、中石油工程的国际化率较高,中国水电建设、中国葛洲等国际化率不是很高,中国中铁、中国建筑等国际化率更低。因而,我国承包商的国际化程度不高,要向国际化一流承包商转型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第二,高端市场占有率极低,我国承包商市场占有率主要分为中东市场、亚洲市场、非洲市场、欧洲市场、美国市场、加拿大市场、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市场。首先,在非洲市场上,我国维持在40%;其次为欧洲承包商,我国维持在35%,主要以意大利和法国的承包商为主。亚洲市场是我国第二大市场,占有率为20%左右。2008年后,我国对外承包商在中东市场和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市场的占有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欧洲承包商和韩国承包商所占份额较高。欧洲、美国、加拿大市场对于我国承包商占有率极低,基于严格标准和完善的管理难以打入高端市场,主要由德国、法国、西班牙承包商占据,占有率为75%。总体来看,我国承包商在欧、美等高端市场占有率极低,工程项目利润率高,需要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寻找出路。
第三,主要依靠量的扩张,质的增长不高,我国目前发展主要是以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基础的,而非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近几年Top225承包商中,我国承包商稳步增长,规模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主要依靠整体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大的话语权。但是,我国承包商发展是脆弱的、粗放的、数量的;对比欧美军团,如美国国际承包商军团入选企业26家,为我国入选企业数量一半,但国际营业额之和与我国相差不多;比较欧洲国际承包商,入选企业数量比我国多8家,但是国际营业额之和是我国承包商国际营业额的四倍。因而,我国国际承包商经营规模多是靠企业“量”,而并非企业的“质”的增长。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转型升级的方向及路径选择
(一)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转型升级方向
根据上述分析,根据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发展现状、价值链构成等,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转型升级的方向应向技术密集型、效益型、内涵式增长为基本特征的集约型转变,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升企业效益。通过借鉴张尚尚(2014)、周兴建(2014)等文献,如图1 所示,构建转型升级路径;转型升级路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实现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精细化、集约化的转型升级,需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对路径进行结合和创新,如图2所示。
表1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业务布局及领域
图1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转型升级路径图
图2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转型升级路径关系图
1.技术开发升级模式与纵向一体化、横向多元化升级模式之间的关系。前者对后者起到支撑作用。核心技术开发直接关系到纵向一体化效率,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更合理地调配资源、监控项目发展,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提高效率。同时,技术开发是实现企业价值链关键,是多元化重要内容。因此,技术开发是实现纵向一体化的“硬”基础。
2.集约化管理与纵向一体化、横向多元化之间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多元化,但海外项目经营管理未达到预期的利润水平和目标,主要是集约化管理,因而集约化管理是实现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多元化升级的“软”基础。
3.技术开发升级模式与集约化管理升级模式之间的关系。人力、财力、物力是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关键,需要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技术开发对集约化管理具有支撑作用,如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改善物资采购、制度流程设立等,引起管理变革式发展。因此,技术开发和集约化管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双重基础。
4.纵向一体化升级模式与横向多元化升级模式之间的关系。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以何种方式实现转型需要从企业的主营业务出发,既要遵循转型升级通用模式,又要选择适合自身的转型升级方向。因而,应发挥业务单元的协同效应,提高效率。
(二)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转型升级的模式分析
对于设计类工程承包商,如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等,实力相对雄厚,设计优良,适合拓展纵向价值链,可更好地集规划、咨询、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等于一体,更好地解决问题。
对于综合类工程企业,可分为三类:一是一般建筑类承包商,如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竞争力较弱,进入壁垒低,技术含量较低,应适当扩展业务,在纵向价值链上以传统施工承包为依托,发展设计施工一体化,提供一体化服务;横向价值链上抓住机遇,寻求新增长点,向建筑产品服务商转变;二是交通运输建设类承包商,如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较强竞争力,推行EPC工程总承包、BOT/PPP等融资类项目是转型升级的方向;三是电力能源、水利建设类企业,如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科技含量较高、技术要求高,应以技术开发升级为主,向EPC工程总承包发展,占取利润制高点。四是工业、石化建设类企业,如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构建工程建设业务链,提升EPC工程总承包能力、PMC项目管理能力。
对于窗口型外经企业,如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等为代表,技术含量较低,应依托公司商务能力、市场资源、投融资能力,横向拓展企业价值链,发展投资经营业务,强化项目管理核心能力。
对于生产型企业,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未来应以设备、技术进出口为依托发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带动设备、技术进出口,发挥协同作用,实现企业横向多元化。
(三)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转型升级的保障措施
第一,组织保障。调整与完善组织结构,为转型升级创造合理平台。按地区、业务、职能设置组织结构。调整应针对经营区域、核心业务、新兴发展等,通过设立新部门向高端领域延伸企业价值链,在组织层面上构建业务发展的平台;积极成立综合型一体化项目子公司,尝试重组资源,培育工程一体化服务能力。第二,人才保障。国际工程复杂性需要国际人才多样性,懂技术、会管理,更要了解文化、法律、政策、自然条件等,培养复合型人才。此外,需要战略思维指导者、改革创新精神的领导者。纵向升级和横向模式下,投融资高端业务需要水平全面的商务型人才,因而高端人才培养是重要方面。第三,资金保障。我国承包商要积极探索新型的融资渠道和担保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上市公司融资等筹集资金,与银行合作增强承包商融资及资本运营能力,发挥投融资对企业纵向一体化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并反哺承包工程。与此同时,我国承包商可谋求海外融资,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第四,物资保障。合理、优化资源布局是承包企业转型升级重要保障,调整业务结构布局,合理优化内外部资源,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以资源、资产为纽带,重新组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以及外部的兼并重组。内部重组是要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布局,积极整合内部资源;外部兼并重组,积极尝试兼并设计院、咨询公司、金融机构等,拓展企业价值链,提升一站式综合服务能力。第五,风险保障。首先,实现政策连续性,基于转型升级需要制度延续和规范,建立投融资类工程项目的长效机制;其次,优化决策机制,避免盲目多元化,引入监督机制,定期反馈等方式优化决策机制,适度多元化;最后,完善投资风险管控机制,做好风险评估,严格完善投资项目的风险管控机制。
1.邱雪超.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外贸摩擦的影响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2.丁宁.零售商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的模式及其优势[J].中国流通经济,2009(10)
3.周兴建,黎继子,谢少安.集群式供应链中的物流价值链优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1(4)
4.周兴建,张庆年.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产业联盟[J].物流技术,2010(5)
5.周韬.基于空间价值链的城市空间演化与经济增长关系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