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的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关系研究
2015-12-30郑利辉副教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西安710119
■ 杨 丹 郑利辉 副教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西安 710119)
我国人口众多,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情况是关乎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认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也会增长,但是消费需求的增长要低于收入的增长,即收入分配差距会降低社会消费需求。而随着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社会消费需求降低程度也会更加明显。根据近几十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统计数据来看,城乡、农村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都在逐步扩大(戴钰,2014),已经严重威胁国内消费市场发展。因此,关于居民收人差距与消费需求关系的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价值。
从宏观经济视角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有两个要素:一是重“质”,即深刻剖析经济领域中的各种概念范畴或各种变量间逻辑关系;二是重“量”,即通过大量的实证统计资料检验上述逻辑关系的准确科学性(陈默,2011)。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并根据温特劳布有效需求理论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及消费需求现状
收入差距分为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两种,其中,绝对收入差距主要通过货币单位或其他实物指标进行表示,而相对收入差距则通过收入比重或相对份额来表示,相对收入差距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等,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居民收入差距指相对收入差距。消费需求是指在商品价格己知和预算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对以商品和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其指标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李睿,2010)。自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但是,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进行城镇化改革,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80年代末期我国基尼系数上升了接近50%。因此,从整体上看,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并未表现出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特征,城乡收入差距在波动中持续上升。而与此同时,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虽然在某些阶段出现缓和,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升有降,但总体呈下降状态。杜森贝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需求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消费需求与相对收入呈现规律性变化,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消费需求逐渐降低,这并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由此可知,宏观经济视角下,目前我国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及消费需求现状就是二者之间的不协调发展。
图1 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走势
表1 基尼系数与社会收入分配程度关系表
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评价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与社会收入分配程度关系如表1所示。因此,关于收入差距的研究,选取基尼系数为自变量。胡祖光(2004)提出的基尼系数计算简易公式为:G=P5-P1,其中,P1 和P5 分别代表收入五等分下最高与最低收入组收入所占比重。由此得到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最高与最低2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的20%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2.平均消费倾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是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关于消费需求的研究,选取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因变量。城镇与农村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计算方式分别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占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所需数据分别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3)。
(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1.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消费需求关系。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走势情况如图1 所示。图1 表明,1985 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达0.973,2012年则降至0.695,1985-2012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了25.38%,说明1985-2012 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而1985-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逐年上升,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仅为0.163,在2012年就升到了0.357,已经接近0.4的基尼系数警戒线。为进一步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本文根据温特劳布有效需求理论,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和平均消费倾向分别表示为UG和UAPC,并建立计量方程:UAPC=a+b*UG,通过Eviews软件分析得到回归结果:
从UG 系数来看,其值为-0.823,当城镇收入差距上升值为1 时,消费需求值降低0.823,而其值为负值又说明二者为负相关关系,并且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其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较大。从可决系数R2来看,R2为0.804,其值较大,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
2.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消费需求关系。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走势情况如图2 所示。图2 表明,1985-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处于波动状态,但总体上依然是在下降。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899,是1985-2012 年间的最高值,但在2012年则降至0.750;1990-2012 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了14.29%。而1985-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则在逐步扩大。1985年我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仅为0.226,而2012年则升至0.407,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情况较严峻。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本文根据温特劳布有效需求理论,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和平均消费倾向分别表示为RG和RAPC,并建立计量方程:RAPC=a+b*RG,再运用Eviews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得到回归结果:
图2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走势
图3 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城乡收入比走势图
从RG 系数来看,其值为-0.440,当农村收入差距扩大值为1 时,消费需求降低0.440,而其值为负值又说明二者为负相关关系,但是较之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其消费需求的影响,其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可决系数R2较小,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差,并进一步证明了农村收入差距并不是造成其消费需求波动的最主要原因,还可能存在其他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因素。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乡消费需求关系。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城乡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以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走势如图3所示。图3表明,1985年与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895和0.705,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总体上在不断下降。而1985-2012年间,我国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变化的波动较为明显,但总体上依然在上升。198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26,2012年我国的城乡收入比已经高达3.105,尽管在这期间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在某些阶段缓和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在波动中持续上升。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关系,本文根据温特劳布有效需求理论,用IG表示城乡收入比,用APC表示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建立计量方程如下:APC=a+b*IG,再运用Eviews 软件分析得回归结果:
从IG 系数来看,其值为-0.103,当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值为1 时,居民消费需求也相应的下降0.103,说明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也为负相关关系,但是,较之于农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其影响更小。可决系数R2较小,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差,也进一步证明了除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之外,还有其它因素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更大。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从宏观经济视角,以平均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为变量分析了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并得出结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及城乡的居民间收入差距均与消费需求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但是它们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其消费需求变化的影响,其次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通过提供更多的城镇居民就业机会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一方面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其再就业;另一方面要从产业调整角度优化就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第二,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农民作为低收入人群,提升其收入有利于缓解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丁蕾,2010)。为此,可以引导农民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农民购买生产资料,以缓解价格制约下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以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第三,通过城乡二元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这主要要求政府加大力度扫除城乡统筹发展障碍,支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让农民工可以享受同等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
1.戴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4)
2.陈默.基于泰尔指数的收入分配差距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李睿.基于扩大内需的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J].商业时代,2010(5)
4.胡祖光.基尼系数理论最佳值及其简易计算公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4(9)
5.丁蕾.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