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机制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2015-12-30韩惠民杨上广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外部性生产性生产率

■ 韩惠民 杨上广 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上海 200237)

问题的提出

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性越来受到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尽管我国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十分巨大。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OECD主要成员国GDP的比重均超过了三分之一(孙晓华,2014),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主力(陈殷、李金勇,2004),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提高企业而且还是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生产性服务业占我国GDP总产值仅仅不到20%(王琢卓,2014)。作为“中部崛起”计划的安徽省,同样面临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问题,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学者们普遍认为安徽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如杨莲娜(2012)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安徽省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一直发展滞后制约了安徽省的制造业产业转移;卢斌(2013)的研究表明安徽省的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竞争力弱。所以对于安徽省来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迫切性,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当在充分认识其特征以及对经济、制造业作用机制的情况下制定相关政策。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和其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给予理论指导。

理论分析和假设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机制的理论,多沿用了传统的解释工业企业的集聚的“外部性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把集聚的外部性分为两个方面: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指的是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它通过价格成本降低企业的成本,技术外部性是基于技术外溢和扩散的关联(梁琦、钱雪峰,2006)。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特点,本文沿着外部性理论中的“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的思路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机制。笔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金融的外部性是指制造业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技术的外部性是指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升了其服务(产品)的质量和专业化程度,而获得这两种外部性的途径是通过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技术溢出效应。这种作用机制可以用图1来直观的表示。

(一)竞争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竞争效应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价格竞争和差异化竞争两种途径降低制造业部门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进而来促进其生产率的提升。

1.价格竞争。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表现为企业空间聚集,企业之间竞争程度随着聚集程度的提升而提升。企业的一个有效竞争策略是降低产品的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市场需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价格竞争策略具体案例如:金融机构提供更低价格的融资服务、物流运输企业提供更低廉的配送服务、商业租赁企业提供更低的租金等。制造业企业获取较低的交易成本能保留更多的资金用于制造环节以提高生产率,更重要的是交易成本的降低也促进了制造业的集聚。吉亚辉、段荣荣(2014)在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制造业集聚协同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指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有相互促进作用。赵伟、郑雯雯(2011)指出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是通过贸易成本来施加的,贸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制造业的集聚,而制造业集聚能促进其生产率提升已经得到了学界广泛的认可。综上,可以总结出如下的传导机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竞争效应产生→交易、贸易成本降低→制造业集聚→制造业生产率提升。

2.差异化竞争。企业竞争行为不仅仅有价格的竞争,还存在着产品差异化的竞争。这种差异化表现为两点:一是服务质量的提高,尤其在企业产品特征均质化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二是服务更加专业化以满足制造业的定向需求。高质量和专业化的服务提升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交易成本的降低和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不仅能直接促进制造业生产力的提升,同时在服务成本不断降低、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促使更多的企业剥离自身的非制造环节,把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部分外包,企业就能把资源集中于制造环节,能更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制造环节的生产率。综上根据对“竞争效应”的分析给出假设1: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中各个行业的集聚都促进了本省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

表1 制造业生产率变化的Moran`s I

表2 模型回归结果

(二)产业关联效应

在对于外部性探讨中,存在MAR(Marshall,1890;Arrow,1962;Romer,1986)外部性和Jacobs(1969)外部性两种理论。MAR外部性认为相同部门的企业集聚一起有利于规模递增,而Jacobs则认为多样化的企业集聚有利于规模递增。这两种理论都是早期针对制造业工业企业集聚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进行解释的,而从当前产业价值链分工趋势来看,企业更加专注于在价值链的某一环节寻找自身的分工定位,多样化的企业集聚有利于各个部门企业的前后关联,所以Jacobs外部性理论更能用于解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来的报酬递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产业前后关联效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产业的前后关联;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具有产业的前后关联效应。制造业企业对处于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前向和后向的需求,而不同部门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减少寻求服务业的成本。因为在寻求服务业产品过程中,人的运输成本非常高,多部门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于一个地区,减少自然人搜寻服务产品的公关、交通等成本。所以一个区域内的核心城市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就要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各部门,而不是片面的强调只发展某一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协调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因此给出假设2: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

(三)技术溢出效应

工业企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对其生产率提升的作用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可。相比较而言,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投入以人力资本为主要特征,其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能增强自身的生产率,为制造业提供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由于制造业集聚的技术溢出往往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为媒介进行传播,较低的交易成本、信息传播成本能加速制造业集聚技术的溢出效应,进而促进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这种机制如同把生产服务业比喻成催化剂,这种催化剂能加速制造业部门的技术溢出进而提高其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则提高了催化效率。在这个机制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一方面是因为其技术溢出效应能带来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直接投入到制造业部门,提高其生产率;另一方面是通过促进制造业集聚的技术溢出产生的。对于前一方面的理论假设同假设1的设置相同,对于后一方面的假设,可以通过验证制造业的集聚是否有助于其自身生产率的提高来说明,同时根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促进制造业集聚的论证,给出假设3:安徽省制造业的集聚提高了其自身的生产率。

(四)空间溢出效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空间溢出效应,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制造业带来了空间溢出效应,如宣烨(2012)的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边地区制造业效率。盛丰(2014)指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本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对周边区域制造业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于生产性服务业能提供要素传递的媒介,制造业的空间溢出往往以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产品为载体。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能为要素的传播提供更低的流通成本和更快速、通畅的传播方式。根据上述结论,给出假设4:安徽省制造业表现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

因变量的设置在前文中已经提到,采用安徽省各地级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用TFP表示。替代变量采用DEAMalmquist方法计算出的安徽省各地级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

自变量的设置如下:根据假设1,可以把自变量定义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集聚程度,分别用字母transportation、it、finance、estate、science、lease表示;根据假设2,要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以一个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整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指标作为变量,用producer表示;根据假设3,引入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为变量,用manufacturing表示。对于自变量替代变量的选择,本文采用各个地级市相关产业的区位熵来表示。

图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机制

对于控制变量的选择,文献中常用的有外资投入、技术因素、交通运输量、邮政收入等,但是考虑到交通运输量、邮政电信收入等同假设1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变量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本文的控制变量选择被学界广泛认可对制造业效率提升起到正向作用的外资因素和科研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分别用fdi、tept表示。其中外商因素的替代变量采用工业总产值中外商企业产值占比表示、技术投入变量用财政支出中技术投入占比表示。

(二)模型选择

由于理论分析中的假设4设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促进制造业的空间溢出,所以本文计划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LM)考虑到了空间溢出效应,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模型的基本表达式如下:

在确定是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前,一般先要使用莫兰指数(Moran`s I)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如果存在空间相关性则可以考虑使用空间计量模型。Moran`s I在-1到1之间,大于0表示区域之间存在正相关,小于0表示存在负相关,数值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区域之间的相关性也越大。运用GEODA软件,代入数据后得到如表1所示的Moran`s I结果。

由表1可知,只有2010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年份都至少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1的检验,说明安徽省各城市之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可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根据假设1、3、4设置模型Ⅰ:

根据假设2、3、4设置模型Ⅱ:

(三)模型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Matlab2010a以及jplv7空间计量软件包对SLM模型进行模拟,得到如表2所示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来看,无论模型Ⅰ还是模型Ⅱ,固定效应在可决系数R2、log-likelihood、LR-test的数值都好于随机效应,并且随机效应的Hausman检验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拒绝了随机效应的原假设,接受固定效应的备选假设。根据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和理论假设,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模型Ⅰ的结果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的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集聚系数为负值,上述这些产业的集聚并没有表现出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和0.05的检验,说明了金融业集聚、商业服务和租赁业集聚因减少融资成本、管理成本进而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显著。综上所述,假设1不成立,对于安徽省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只有金融业、商业服务和租赁业的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

第二,模型Ⅱ中整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显著,假设2成立。对比模型Ⅰ对假设1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并非所有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细分行业对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作用都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产业关联效应作用的存在,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促进作用比较明显,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表现出了Jacobs外部性。

第三,两个模型中制造业集聚对其生产率提升的作用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说明安徽省制造业集聚对于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明显,假设3成立。

第四,无论模型Ⅰ还是模型Ⅱ,空间外溢性都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且都为正值,假设4成立。这说明安徽省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正的空间外溢性,临近城市之间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正向协同作用。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的理论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竞争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产生的外部性降低交易成本和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制造业集聚并能促进其空间溢出,进而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在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对于安徽省,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明显,其他细分行业的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集聚水平提升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表明了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鉴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全面发展多样化生产性服务业。各地政府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升级的法宝,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过程中,应当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各个行业,不能仅发展其中部分行业。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充分利用产业间的关联效应,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充分释放空间外溢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制造业的空间外溢性,但地方保护主义等阻碍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不利于空间外溢性。各级政府破除行政阻隔,促进资源的自由流通,能充分释放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外溢性的促进作用。促进人才流动性。以市场规律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人员的流动,破除户籍制度等限制,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性,尤其是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在核心城市集聚,这样能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1.卢斌,曹娜娜.基于DSSM 的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11)

2.赵伟,郑雯雯.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与制造业集聚:机理与实证[J].经济学家,2011(2)

3.王硕,郭晓旭.垂直关联、产业互动与双重集聚效应研究[J].财经科学,2012(9)

4.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4)

5.盛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制与经验——来自230个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4(2)

6.梁琦,钱学锋.外部性与集聚: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7(2)

猜你喜欢

外部性生产性生产率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湘潭市农地正外部性价值量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