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2015-12-29许华丽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文本教材

许华丽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中提道: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而现行的语文教材,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基本上是“文选型”的,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教师当教材去教,让学生当学材去学,他们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从作品成为教材,是编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编排的。而教学内容,却必须为我们的课堂服务,为我们的学生服务,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的课堂、所有的学生,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有限,对于教材我们不可能全盘复制。因此,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教材内容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没有经过深度加工,没有经过二度开发,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而加工、开发教材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教师只有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才能明白自己该教什么,才能向王教授所说的“好课”的最低标准靠拢。

一、不断叩问:把文本读“厚”

所谓叩问,就是指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地推想、质疑,以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从而建构丰富的文本意义。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叩问自己,叩问文本,如文章要表达的重要意思是什么?我想得到的重要信息又是什么?文中的全息元是什么?由此我还能推想到什么?文章下面会说什么了?为什么我读着这段话会觉得特别舒服呢……只有这样不断地叩问,才能把原本抽象的文字读得生动形象,把原本静静躺在书中的人物读得有血有肉。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钱的魔力》一文,读了文本,我们便会发现,课文对于托德的“笑”写得极为传神,简简单单的一个笑,作者整整写了一段话。就一个笑容,作者怎么可以写出这么多的文字呢?一个笑容,怎么可能引发他那么多的想象,又是螺旋纹、折纹,又是维苏威火山边上的熔岩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是笑得好看,还是作者另有所指?……在一遍一遍的叩问中,我们会发现,这里隐藏着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主题——作者想通过极度夸张的语言,想通过这“笑”来讽刺和揭示一个社会现象:金钱至上。

凭借这一阅读通道,通过反复研究,文本内的景致豁然开朗:这“笑”绝不是简单的笑,这笑除了给我们极其形象的感受外,还给我们极其深刻的思考,还给我们揭露了一种社会现象,使“金钱的魔力”这一主题得到了升华。由一个“笑容”读到一个“人”,再由一个“人”读到一种“社会现象”,由一种“社会现象”引发一种深层次的“思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读厚文本的视界。

二、 大胆取舍:把文本读“薄”

我们都说一篇课文“教什么”至关重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学生已懂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不教。那我们教什么呢?我们要教的,就是学生还不懂,但经过教师的引领,能够学懂的那部分。因此,教师要养成“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的研读文本的习惯。在与文本不断对话的过程中,揣摩、分析,筛掉那些“不教”的内容,选中“教”的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千年的航天梦终于在‘神5’飞天的那一刻得以实现”这一事实。读了文章后,我决定从三个问题入手,组织教学:(1)千年梦是什么梦?(2)梦是怎样圆的?(3)为什么在今朝圆?因为千年梦是什么梦,学生一看就懂,所以我决定以第二、三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可反复研读文本后,我发现“梦是怎样圆的”,学生还是能自己读懂的。更可喜的是我发现了作者拟题的精妙——状语后置,正常句式应是“千年梦在今朝圆”,而现在却变成了“千年梦圆在今朝”。这不明摆着强调“在今朝”吗?而梦为什么会在而且只能在“今朝圆”,学生确实不能自己读懂。毋庸置疑,“为什么在今朝圆”就成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因此我很果断地砍去了原先的预设,具体教学时,由于做到了有的放矢,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一刻,我总算真正明白,原来我们的教学,单看教参,单看课文前面的提示语,是绝对不够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文本,才能知道自己要教的是什么,才能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上出自己的特色。

三、反复推敲:把文本读“精”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说:“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阅读教学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因此,选中了“教”的内容后,教师还需反复推敲,从中提炼出学语习文的素材。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有这样一句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粗粗一读,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可是,回过头来再读,便发现,前面那两句话好像是多余的,可以直接说成“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反复品味,反复读,味道就大不一样了。原来,这里的“多余”包含着作者对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的感慨,更抒发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无比怀念。

正如歌德所言:“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是的,有很多言语的形式,它们就像顽皮的孩子,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只有我们不厌其烦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去反复地琢磨,反复地推敲,才能发现它们的精妙。像这种句子,像这样的言语表达,只有我们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才能关注到。像这样的语言,也只有我们教师的有意引领,学生才能有效习得。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322100)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