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作文教学必然性论证

2015-12-29何捷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5年12期
关键词:想象儿童作文

“想象作文”是当下儿童写作教学领域的热点之一。通常将“带有想象性质”的语篇写作定义为“想象作文”。写作学上依据内容属性划分为“非虚构性写作”和“虚构性写作”,想象作文显然属于虚构性写作。不少人认为:想象作文既然是“虚构”,就不存在教学必要性,因循其“无理之理” 的自由特质,秉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自由标尺,实行“三不”教学原则:不需教,不要教,教不好。对想象作文的误解,根源在于对文学创作中“虚构”的误识。所谓“虚构”,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凭空捏造,更不等于信口雌黄的胡说,它是一种“假定的真实”,一种“虚拟的真实”,因为想象的事物总具有虚构性,但其虚构性并不是单纯指那些“非现实”,更是指那种可以在“可能世界”中的得到实现的“超现实”。[1] 此外,“虚构”并非“虚伪”。想象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作者的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想象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想象作文中,想象既是手段,也是内容,作者通过想象虚构出某种可能的存在,勾画出内心中最真实的愿望和渴望的期待,表达了自己最真切、最诚挚的情感和思考。可见,想象作文具备教学的必要。

一、认识“想象”,确证教学因需求而存在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通过镜像实验发现,人类在婴儿期已经进入“想象境”,能通过本能的想象感知世界,即“想象是人的本能”。这似乎又为想象作文教学的缺失找到依据。但我们所指向的想象并非泛指人类本能的想象,而是专指写作教学领域内的想象。写作领域采用认知心理学上的表述:想象是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心理过程是“由某种语言符号或表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在大脑皮层相对区域形成一条兴奋曲线,这条兴奋曲线向视觉区伸展,唤醒了视感觉、知觉和表象,从而形成视觉形象;接着向语言区伸展,以激活相应的情绪情感,亦融入视觉形象”。[2]写作者的想象并非自然产生,也是需要唤醒记忆中储备的画面、情绪、情感、体验、印象,通过思维进行重新汇集、加工、整合,进而创作出新的形象。“唤醒”的过程,需要教师施与教学。想象对已有表象的“加工”与“改造”,是典型的智力活动,也需要教学提供保障与辅助,才能让想象在“新奇”与“合理”这两大审美要求上更符合要求。英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对想象的运行机制有较为形象的理解:想象不能脱离事实。它是阐明事实,使事实多彩的一种形式。想象是这样发生作用的:它引导出适用于种种存在的事实的普遍原理,然后对符合这些原理的各种选择的可能性进行理智思考。它使人们面对一个新世界时建构起一幅知识的图景,并通过展示令人满意的效果使人们保持探索的热情。[3]综上所述,想象作文教学至少在四个方面有其必然的存在需要:其一,指导调整,让儿童想象大胆又不失合理;其二,提供多元变化的思维分叉端口,让儿童想象充满发散思维的快感;其三,帮助构建新的图景,让儿童想象能力得到锻炼,想象目标得以达成;其四,呵护过程,通过想象让儿童感受趣味,更加自信,永葆求知探索的兴奋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部分,针对想象力培养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针对写作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4]两个目标指明了想象与作文联姻后的融合目标为:激活思维,大胆想象,通畅表达。融合目标具有兼顾多方、相互制约的潜在意念,也正是想象作文教学指导的着力点:在合理与大胆之间取得适度、周全的平衡。这是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难点。鲁迅惊叹于儿童超凡的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鱼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5]儿童想象具有直观性、随意性、创造性、奇妙性等多重特性,其中“易变性”是最具儿童特质的属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到高年级才逐步趋于稳定。因此,伴随儿童想象提供写作教学,就是让易变的想象变得相对稳定,这是儿童写作教学目标达成所决定的。如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所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的指导就是写作思维的指导,决定了写作的结果。

二、建构“象—想”,确定教学因思维而精彩

想象,想的是“象”,写作目标也就是将心中的“象”转化为笔端的“象”。我们需要明确何谓“象”,如何建构“象”?此类问题思考清楚的同时,也就抓住了想象作文“教什么”“怎么教”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主张想象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儿童建构合理、新奇、独具个性的“象”的过程,指导的着力点就是完成象的“想”,即“思维”。一句话,想象作文教学重心确定为“教思维”。

“象”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像一头象的样子。本义是“大象”,引申出“形象”“相象”“相似”“图案”等义。魏小娜博士在反思我国传统思维方式时,曾经对“象”进行考证:一般认为自《周易》始,中华民族就开始重“象”。《周易》《系辞》《序卦》《杂卦》主要用取象的方法来观象明理。《系辞·上传》提出“立象以尽意”,说明一切概念、逻辑、语言在“圣人之意”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直觉之“象”才是解脱“言不尽意”困境的唯一出路。因此,“象”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其含义远远大于语言。“象”可以看作是直觉思维的代表,重视“象”,就是重视直觉体悟,这是不经过逻辑分析而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6]基于魏小娜博士的观点,对“象”的认识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象”是图景,是“一幅画面”;其次,“象”是意念,是直觉认识的过程;其三,“象”是体悟,是带有个性色彩的故事。想象作文教学也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1. 针对“认知象”的建构,想象即是想象本身,教学注重思维过程的辅助

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带有快速直觉反应的特点,即“一看就懂”。但如果感觉“懂”就下笔,往往又写不出东西。因为“懂”只是模糊认识,要变为清晰认识后才有助于将思维转化为言语表达。具体说可以注重四个方面:其一,由模糊到清晰。认识到写作运思是从复杂、模糊、相对混乱的状态渐入佳境,教师要善于等待,要细心引导。当儿童思维处于幼稚、抽象,“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状态时,更需要我们放慢教学的步伐,以“慢慢走,欣赏啊”的心态陪伴儿童从模糊到清晰逐步过渡。其二,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叶圣陶在《文艺谈》中说:儿童的心里似乎无不凭着直觉的,他们视一切都含有生命,所以常常与椅子对话,与草木微笑。这就是文艺家的宇宙观。儿童若能将他们自己的直觉抒写出来,那一定是无上的美。因此,教学应遵循从具象到抽象的推进,教学中,可以结合年龄特点,多提供声、色、影、音俱佳的,可观、可感、可听、可闻、可触摸、可言说的素材,刺激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发展有所凭借,让写作思路更快贯通,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从局部的写作运思入手,构思写好每一句话,用心选词选字;思考段落层次,注意语段之间的关联,承接;结合不同文体、主题的需要,推敲对全文有影响的细节片段、重点片段的写作。让细节在全文中能发挥出更佳的表达效果。之后则是由零散逐渐趋于完整,转向整体的篇章构思。[7]

2.针对“图景象”的建构,想象即是图景的拼连,教学注重形象思维的激活

儿童大脑中的图像储备源于生活,极其丰富。教学指导的功能就在于激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鼓励全面开放感官,丰富观察体验。观察是主体通过感官获得直接经验的思维行动,观察体验是写作感知的最基本方法。观察体验是否丰富,秘诀在于感官的开放程度。睁开双眼,用眼睛摄取图像;双耳聆听,吸纳各种声音信息;呼吸吐纳,细嚼慢咽,体验精致细微的百般滋味;解放四肢,触摸不一样的世界;设身处地,投入身心,进入角色,全方位感悟生活。其二,拓展空间,直面社会。社会就是巨大无限的素材库、感知源。与其费力为其提供各种感知信息,不如引导儿童走向社会,自己寻找、发现、收集。可以组织调查、采访、参观、体验等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儿童关注社会,丰富感知。在实践过程中再次提醒和强调感官的开放,两者相辅相成。其三,读写并重,双管齐下。读写并重,双管齐下,写作获益更大。阅读时的各种形式,如浏览、咬文嚼字、核查资料、模仿语言、借鉴技巧等,都有助于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双轨并行,走得稳健快速。[8]

3.针对“故事象”的建构,想象即故事,教学注重完形思维的灵动

“完形思维”是对杂乱的信息资料按照一定的写作要求进行简洁化、系统化、完美化的整体加工处理,使之更加完整合理的思维过程。此类思维与立意、修改、个性风格建立等相关。马克思曾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有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蜂蜜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9]针对儿童想象的教学,可以充分认识“高明之处”,让其彰显个性化特质。在指导儿童构建“故事象”的过程中,要让故事情节完整,内容生动,语言表达吸引读者,我们可以注重以下指导:借助阅读与积累,不断输入语言,建立良好语言表达图式,让故事更动听;教给儿童实用的故事创编方法,帮助其完成如提升故事品质、统整素材结构、集中表现故事立意、展示个性化风格等完形思维所需的写作动力;组织智慧共享,营建写作“思维场”,在班级中形成“思维风暴”,让故事更具创意性。[10]

三、 “想”联通“象”,确保教学从课内衍生至课外

临阵磨枪,不亮也光。想象作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临阵磨枪”,势必造成仓促上阵,匆忙应对,草率收场的结局。要把日常的“想”与生活中的“象”关联起来,让想象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每日的观察体验中不断丰富感受,提升能力,形成自然的反应:睹物思情,见景生情,爱屋及乌,事事关联,思接千载,神游万里。

在想象教学的即时性上,“联想”方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陆机在《文赋》中曾写:“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11]联想,让想象瞬间完成遨游天地、行走宇宙的惊人壮举,儿童犹如坐上驰骋世间的马车,遨游万仞高空,享受前所未有的创意自由。当灵感枯竭“想不出”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其与自我“联系”:静思,反思,入神,在脑海中联系起万千世界;也可以与生活“联系”,拓展“诗外”功夫:走出课堂,开拓视野,参与体验,增加感受,让头脑里的表象不断丰富,让思维随着阅历增长变得圆满深刻。

参考文献:

[1] 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学艺术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45.

[2] 韩斌生.中国现代抒情诗鉴赏中的主体想象[J].名作欣赏,1988 年第 3 期.

[3] [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3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鲁迅.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

[6] 魏小娜. 语文科真实写作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7] [8] [10]何捷.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主张[J]. 小学创新作文教学, 2015(1/2合刊):35.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2.

[11] 张少康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5.

(福州教育研究院 350001)

猜你喜欢

想象儿童作文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