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英语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基于中国当代英语教育名家叙事的考查
2015-12-29常海潮
常海潮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中国学生英语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基于中国当代英语教育名家叙事的考查
常海潮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摘要:对中国当代21位英语教育名家的叙事考查表明,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大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来发展和提高英语能力,其理据是:(1)文学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语言和百科知识为英语学习提供语言语境;(2)文学作品以其题材的多样性引发学习者的阅读意愿,调动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从而激活英语学习的内部语境;(3)阅读相伴、写作相随的阅读方法能够弥补英语学习外部语境的缺失。英语文学作品阅读以知识因素为引领,以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为双翼,以培养英语语感、增强学习后劲为目的,是中国学生英语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英语能力,教育叙事,文学阅读,语境
1. 引言
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战略主题。《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把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也把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能力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仍然是一种应试教学:其目标仅在于使学生通过CET或TEM各级别的考试,其方法仅重视听、说、读、写、译等分项英语技能的训练,其后果要么是高分低能,要么是无分无能,学生的英语能力根本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曾有研究者(如董亚芬2005;黄源深2006)强烈呼吁我国的英语教学应以读写为主,以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使其能够持续发展,但上述建议至今并未引起英语教育界的足够重视。那么,在我国英语学习为外语学习的大背景下,学生英语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究竟是什么呢?
本文通过考查我国当代英语教育名家的英语学习经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其理论依据是:(1)英语教育名家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优秀代表,其英语能力令人高山仰止,是广大英语学习者追求的目标;(2)从其日后的成就来看,英语教育名家的英语能力具有发展后劲,因此能够持续发展;(3)英语教育名家英语能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有效、可行,值得英语学习者效仿。笔者相信,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我国高校当前外语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从叙事角度出发探究我国当代英语教育名家在学生时代提高和发展自己英语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具体的研究问题是:(1)研究对象在学生时代提高英语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什么?(2)研究对象提高和发展英语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何理据?(3)研究对象提高和发展英语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何现实意义?
2.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自《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李良佑等1988)、《识途篇——专家、学者、教授谈英语学习》(陈羽纶1998)和《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束定芳等2005)三部叙事文集中的叙事作者。这三部文集共收录了我国当代外语界、科技界、翻译界85位外语名家关于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的126篇回忆录,依据叙事内容和生年先后,我们从中选择了21位英语教育名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4位,男性17位,年龄最长者范存忠生于1903年,最少者黄源深生于1941年,他们的学生时代涵盖了中国20世纪一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约50年时间,各位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信息一览表
2.3 数据采集
两位研究人员分别通读21篇回忆录,确定数据采集原则:一是客观性。所选内容是研究对象对自己英语学习切身经历的客观叙述,不是任意的主观发挥;二是完整性。所选内容涵盖研究对象全部的英语学习经历,而不是某一时间段的回忆;三是系统性。所选内容是研究对象对自己学习英语的途径、方法、内容和成就的系统性叙述,而不是其中的某一环节。
2.4 数据分析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类属分析法(categorization)(陈向明2000:290)处理数据,其具体步骤包括:(1)寻找与“英语能力发展”相关的意义单位(meaning unit),并进行编码;(2)根据叙事语境,把具有相同属性的意义单位归入同一类属;(3)综合意义单位之间、意义单位与类属之间以及类属之间的关系,确认数据反映的主题和趋向。
3. 研究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1位研究对象在学生时代提高英语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但主要阅读时间段、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材料的题材和体裁各有其特点。
表2 主要阅读时间段和阅读方法
表2显示,从阅读时间段来看,其中的一位研究对象从小学就开始阅读英语文学作品;13位研究对象的阅读活动开始于中学时期,并延续至大学阶段;5位研究对象的文学阅读主要发生在大学阶段;2位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阅读是在自己的课余或业余时间进行的。可见,从中学到大学阶段是涉足文学作品阅读,提高和发展英语能力的最佳时间段。
从阅读方法来看,所有研究对象在阅读时都采用了泛读方法:第一,全部阅读材料的选择以能引起学习者兴趣为宗旨;第二,不查词典,不纠结语法,争取尽可能大的阅读量;第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辅以作文练习或背诵以增强语感。
从阅读材料内容来看(表3),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丰富。研究对象的阅读材料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神话、童话、传记,甚至是书信和演讲;题材也包罗万象,涵盖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宗教、法律等;二是英语小说地位显著。在21位研究对象中,有18位都把英语小说作为主要的阅读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英语小说阅读在提高英语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一些研究对象在回忆中主要提及了某一种体裁的阅读材料,但从他们宽广的知识面以及后来的成就来看,其阅读范围也必然旁及了其他体裁。
表3 阅读材料之内容
4. 理据与阐释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Ellis 1994)认为,外语学习既涉及语言因素(母语和外语),也涉及学习者因素(心理、生理、情感)和社会环境因素。根据王初明(2010;2011)的外语学习整体观,当语言因素、学习者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变量共同发生在外语学习者身上时,它们就一定会依托学习者而相互串联起来。这些因素通达联动、交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语境”——语言语境、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学习者英语能力的发展就是这个动态“语境”运行的过程。文学作品阅读为该动态语境的运行提供充足的条件。
4.1 英语语言与百科知识:语言语境
应用语言学领域当今最权威的语言能力理论(Bachman 1990;Bachman & Palmer 1996;2010)认为,语言能力不仅包括具体的语言知识,还包括学习者的百科知识。前者指关于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后者是英语学习者关于社会文化和现实世界的知识。语言本体知识由两个模块的能力合成:第一个模块是组织能力,分为语法能力(词汇、形态、语法、语音文字)和语篇能力(在语篇理解和生成过程中对修辞和连贯的把握能力);第二个模块是语用能力,分为言外能力(意念功能能力、操纵功能能力、启示功能能力和想象功能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对方言和语言变体的敏感度、对语域的敏感度、对语言自然性的敏感度、解释文化差异和修辞方式的能力)。
可见,语言能力具有层次性,即从最低层的语法能力到相对高层次的语篇能力,再到语用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相应地,英语能力的发展途径应该是从英语知识到语用能力的上升,从微观到宏观的扩展,而英语文学作品就是学习者吸收语言知识的沃土,为他们英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营养丰富的环境。正如研究对象之一赵世开(2005:40)先生所说:“背书对我来说太有用处了,它比背单个儿词要更有用。因为成句成篇地背,就能更好地掌握词义和语法,甚至修辞,今天所谓的text linguistics和pragmatics的研究内容全包含在全部课文里”。
英语文学作品除了能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把关于英语国家社会的百科知识融于其语篇之中,使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关于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等方面知识的熏陶。刘润清(2005:215)教授说:“原著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西方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人情事理、自强精神,以及如何开玩笑、如何带来幽默效果等。原著把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秦秀白(2005:269)教授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就英语学习而言,一部英文小说其实就是一个用英语建构的‘虚拟世界’。那里有人,有人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揭示,有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冲突和调和,走进一部英文小说,你实际上就‘生活’在一个‘英语世界’里了,……”。
4.2 阅读意愿与阅读策略:内部语境
大学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不仅具有爱张扬、易冲动等个性特点,也具有好奇、热情等情感特点,而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特别容易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英语学习者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入手,选择适合他们阅读口味的文学作品,就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意愿,有效地调动他们个性和情感方面的积极因素,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去认识和感受这一个个的“英语世界”。在所有21位研究对象中,有14位在回忆自己当年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时频繁地使用了“兴趣”、“趣味”、“吸引”等字眼(表4),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在学习者英语能力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4 研究对象对于情感因素的描述
阅读意愿仅仅是阅读过程的开始。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势必会频繁遇到具有相当难度的词汇、语法结构等语言知识以及各个领域的百科知识,长持以往,难点、不解甚至误解的日积月累,必然使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减退,阅读过程势必难以持久。那么研究对象如何保持起初的阅读意愿呢?从研究对象的阅读方法来看,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采用了多种阅读策略,以保证自己对于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是发挥认知策略的作用,“不求甚解”,仅以了解语篇的意义即作者的意图为目的;二是重视阅读“量”的积累,并辅以作文和背诵;三是充分利用相关的补偿策略,以上下文为语境,对词汇的意义进行猜测。诚如研究对象所说:
在阅读过程中,一页上可能遇到四五个,或多至六七个生词或一时不完全理解的词组,但往往因急于阅读下去,根据上下文猜猜就算数,除非是与了解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词,否则是不去麻烦词典的。(陆佩弦1998:2)
几十页读后,似懂非懂,于是弃词典,只看周越然注,能粗知其意,注文在书末,翻阅不变,舍注而读,亦渐渐懂得,及最后三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利特》、《奥赛罗》,不查书,也不读注,生词多,无法读懂之段,亦不滞留,读可懂之段,尚不失线索,佳句也能看出一二。(许国璋1988:190)
不受语法条条框框的约束,但适时地了解语法知识,能使语法知识“一两拨千金”,成为提高自己英语能力的“阿基米德之点”:“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后,在老师的点拨下我又读了几本语法书,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MotherTongue与ACompleteEnglishGrammar,这使我对阅读中的许多朦胧之处豁然开朗,感觉在学习上大有长进”(董亚芬2005:36)。
可见,在英语能力发展的内部语境中,英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阅读兴趣和阅读意愿的长久持续,必须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作为保障;阅读策略的有效运用,必须以阅读意愿为前提。两者互为始终,不断推动着学习者的英语能力持续发展。
4.3 阅读相伴与写作相随:外部语境
对于我国广大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比如英语国家外国移民的英语学习)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别。
一方面,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或二语学习的目的相同,都是使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根据语言能力相关理论(Chomsky 1965;1980),正常的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它体现为“语言机制”(a faculty of language),是内嵌于人类大脑中的一个认知结构。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个机制或原则(principle)被激活,并与参数(parameters)即具体语言环境相匹配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行为(performance)。可见,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内隐性特征,语言行为具有外铄性特征,内隐的语言能力通过外铄的语言行为得以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母语学习还是外语学习,其目的都是不断激活学习者大脑中的认知机制,提高他们运用大脑中的语言机制去理解和生成语言。
另一方面,外语能力发展的途径与母语能力或二语能力发展的途径却大不相同。母语学习和二语学习具有自然的语言环境,学习者从学口语入手,耳濡目染,然后再学习书面语,因此,语言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耳听和口说;对于外语学习而言,学习者根本就没有他们所必需的语言环境。那么在缺乏必要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学习者如何发展自己的英语能力呢?
王初明的语境补缺理论(2010)认为,要弥补语言环境的缺失,就要求在语言输入上必须有量的保证。通过长期、大量的书面语的输入刺激,阅读量有了足够的积累,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就能够以内隐的形式得到稳定发展,一旦在一定的场合有运用的必要,英语能力便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听、说、读、写)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只要英语的阅读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那么,听和说就能水到渠成。陶洁的回忆印证了这一观点,她说:
我学英语的时代,……没有听力课……,用现在的话说,我们学的是“聋子英语”或“哑巴英语”。……尽管我们没有专门的听说训练,但我记得,三四年级时,马寅初校长接待外宾,偶尔让学生参加,去的人也都能跟外宾交谈,并不都是“哑巴”或“聋子”。……70年代末,我有机会去美国学习,发现我的听说能力并不差。大概是有了读写的底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口语是可以逼出来的。(陶洁2005:175-178)
如果说在研究对象所处的那个时代有所谓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那么赵世开先生(2005:42)的解释则具有一语道破的作用,即“所谓‘开不了口’,那只是‘不开口’的问题,不属于语言能力问题”。正如另一位研究对象董亚芬先生所说的那样:
我是通过阅读经典作品的改写本入门的。这些简易读物虽然很浅显,但故事性强,语句地道、流畅,很容易激起你的阅读冲动。回想起来我在轻轻松松的状态中吸取语言营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能力。……在记忆中储存的大量名言名句经久不忘。我在中学阶段未专门上过听说课,但由于以上的训练,进入大学后面对绝大多数真正用英语讲授的课程我却不觉得有什么听课的困难。(董亚芬2005:36)
而与此相对,我国高校当下通过听、说、读、写、译分离式教学所产生的所谓“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是“名副其实”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教师过分关注学习者的听、说训练,忽视了长期、大量的阅读输入在英语能力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量的语言输入是研究对象英语能力发展的首要条件,但是,“外语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语言理解和产出结合的紧密程度;两者结合产生协同效应,结合得越紧密,协同效应越强,外语学习效果也就越佳”(王初明2012)。而读和写就是英语能力发展的理解和产出过程,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背诵,必须辅之以大量的写作输出:只有读的输入,没有写的输出,则由于缺乏验证阅读效果的手段,阅读理解必然流于肤浅;没有足够量的读的输入,写的输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为“学”,写为“用”;“学相伴,用相随”(王初明2010),即阅读相伴,写作相随,学习者学有所用,用从学出,这样才能培养学习者对英语的一种“直感”(刘润清2005:215),即英语语感。研究对象对于这种“直感”的表述(表5)说明,英语语感既是英语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英语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5. 结语
通过对我国当代21位英语教育名家的英语学习经历进行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是研究对象提高英语能力并使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推断,中国学生英语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大量阅读文学作品。
英语文学作品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知识,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百科知识,但是,文学作品阅读必须有量的保证,因为充足的语言输入量是语言感知的首要条件。其次,在阅读材料体裁和题材的选择上,必须符合学习者的年龄和兴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引发他们的阅读意愿,使英语学习变成轻松活泼的享受。第三,在阅读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因素的作用,以英语写作作为深化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手段,使学习者学有所用,用从学出,以弥补英语学习外部环境的不足。最后,要把英语语感的培养即英语能力的内化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概而言之,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学习英语,就是以知识因素为引领,以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为双翼,使语言语境、内部语境、外部语境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从而使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得到持续、稳步、系统的发展。
与此相对,如果仅仅关注学习者的听、说训练,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则是舍本逐末。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说英语能力的发展是一颗树的成长过程,那么读和写就是树根和树干,听和说就是树枝和树叶,没有读和写做基础,听和说就会失其所养,断不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Bachman, L. F. 1990.FundamentalConsiderationsinLanguageTest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chman, L. F. & A. S. Palmer. 1996.LanguageTestinginPracti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chman, L.F. & A. S. Palmer. 2010.LanguageAssessmentinPracti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omsky, N. 1965.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 Cambridge: MIT Press.
Chomsky, N. 1980.RulesandRepresentation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1994.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戴炜栋.2005.风雨沧桑四十年——英语教学往事谈[A].束定芳、张逸岗.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38-45.
董亚芬.2005.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A].束定芳、张逸岗.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9-38.
范存忠.1998.练好基本功扩大知识面[A].陈羽伦.识途篇——专家、学者、教授谈英语学习[C].北京:商务印书馆.246-49.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桂诗春.1988.应用语言学与我[A].李良佑、刘犁.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22-42.
胡名扬.2005.外语学习和教学往事谈[A].束定芳、张逸岗.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94-108.
黄源深.2005.多读多写——英语学习谈[A].束定芳、张逸岗.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29-37.
黄源深.2006.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英语教学谈之一[J].外语界(4):63-66.
刘炳善.2005.英语学习:回忆与感想[A].束定芳、张逸岗.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5-67.
刘润清.2005.漫长的学习道路[A].束定芳、张逸岗.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14-28.
陆谷孙.2005.勤则不匮[A].束定芳、张逸岗.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59-63.
陆佩弦.1998.回忆自己学习英语的经过[A].陈羽伦.识途篇——专家、学者、教授谈英语学习[C].北京:商务印书馆.1-7.
秦秀白.2005.不解之缘苦斗人生[A].束定芳、张逸岗.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64-72.
孙骊.2005.回忆我学习英语的过程[A].束定芳、张逸岗.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18-36.
陶洁.2005.学习英语的点滴回忆[A].束定芳、张逸岗.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74-84.
王初明.2010.外语是怎样学会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初明.2011.外语学习三大情结与语言习得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4):540-49.
王初明.2012.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外语界(5):2-7.
王佐良.1998.谈读书[A].陈羽伦.识途篇——专家、学者、教授谈英语学习[C].北京:商务印书馆.78-81.
许国璋.1988.回忆学生时代[A].李良佑、刘犁.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88-98.
杨宪益.1998.回顾我过去学习英语的经历[A].陈羽伦.识途篇——专家、学者、教授谈英语学习[C].北京:商务印书馆.18-21.
杨周翰.1988.饮水思源:我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学的经历[A].李良佑、刘犁.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08.
章振邦.2005.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A].束定芳、张逸岗.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8-18.
赵世开.2005.学习外语的漫长道路[A].束定芳、张逸岗.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9-49.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大学英语教学要求[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责任编辑吴诗玉)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5)08-0037-06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8921.2015.08.007
作者简介:常海潮,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外语教育。电子邮箱:changhaichao1969@163.com
*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教改项目(编号YB11-5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