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后动脉采血法在早产儿采血中的应用
2015-12-29陈百芳冯晓英
陈百芳,冯晓英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胫后动脉采血法在早产儿采血中的应用
陈百芳,冯晓英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早产儿胫后动脉位置表浅,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血肿发生率低,采血时间短。
胫后动脉;采血法;早产儿
为准确诊断新生儿疾病,临床常需要进行血液生化及动脉血气分析等各项检查。自2002年我院成立甘肃省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以来,常用于新生儿采血的动脉有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颞浅动脉等,其中桡动脉采血法一直作为我科新生儿采血的首选方法。2009年,我科护士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进修学习新生儿胫后动脉采血技术。此后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过实践、对比和研究发现,早产儿胫后动脉采血容易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较高,是桡动脉采血法之后又一较佳采血方法。现将几种采血方法做一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需采血行常规检验或血气分析的44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5例,女205例;胎龄28+1~36+6周;体重0.8~2.4 kg;选定动脉无损伤。440例早产儿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新生儿硬肿症及新生儿水肿。根据采血方法,随机分为4组(胫后动脉组、桡动脉组、肱动脉组、股动脉组),每组110例。4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疾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血工作由一位在NICU工作15年以上操作熟练的主管护师负责,采血工具全部采用5 ml注射器连接5.5号头皮针,以排除操作者技术水平对结果的影响。
1.2.1 胫后动脉采血法 患儿取仰卧位,尽量保持安静。由于早产儿的胫后动脉绝大多数清晰可见,故无需触摸搏动点定位,选择血管最清晰且平直处为采血点。定位时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足部,使其内踝与跟骨在同一水平面,从内踝中点到跟骨引一直线,靠近内踝1/3处为胫后动脉采血点,穿刺点则在采血点下方0.5~1.0 cm处[1]。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皮肤两遍,直径>5 cm。左手固定患儿足部的同时绷紧皮肤,右手持连接5 ml一次性注射器的头皮针,针尖斜面向上刺入皮肤,沿内踝切迹向后上方采血点进针,进针角度15°~20°。见鲜红色回血后右手持注射器抽取所需血量,拔针,以无菌干棉球按压止血。
1.2.2 桡动脉采血法 患儿取仰卧位,手心向上定位,从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中线(可见一浅沟)作一水平线,再以此水平线的中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即成“十”字,于“十”字的交叉点往远端(即掌根部)移0.5 cm,于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腕横纹与第二腕横纹之间为进针点,以左手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操作者左手掌托住患儿穿刺侧手背,拇指置于其掌心,将患儿手掌轻轻拉向手背约40°(患儿手掌背伸能使桡动脉固定而不易滑动),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翼以20°~30°角进针[2]。其余操作同胫后动脉采血法。
1.2.3 肱动脉采血法 患儿取仰卧位,一侧上肢伸平外展手掌向上,肱动脉位置与绷紧皮肤的方法有密切关系,穿刺前应先绷紧穿刺点周围皮肤,后触摸搏动,可用指甲稍用力做一压痕,确定穿刺点,一般在肘横纹内侧1/3处触摸肱动脉博动点,以肘横纹为横轴、肱动脉为纵轴的交叉点±0.5 cm处为采血点。常规消毒皮肤后,手持头皮针,以20°~40°[3]角快速刺破皮肤,斜行缓慢推进,见回血后停止进针(针头一般进入1/2~2/3,可根据患儿皮下脂肪厚薄决定)。其余操作同胫后动脉采血法。
1.2.4 股动脉采血法 患儿取仰卧位,操作者左手固定患儿下肢,使其下肢伸直略外展,在腹股沟区域触摸股动脉搏动点并标记。穿刺点选择动脉搏动点下0.5~1.0 cm处。常规消毒皮肤,右手持头皮针,以45°角进针,向动脉搏动点穿刺。其余操作同胫后动脉采血法。
1.3 评价方法
一次穿刺成功是指一针见血或进针过程中见回血即固定针头,并采集所需血量。连续穿刺两次及两次以上未见回血或所采血量不足为失败。血肿发生率为采血后出现血肿的例数与总采血人数的比率。采血时间是指从摆放体位开始到按压止血结束并还原体位的时间。
2 结果(见表1)
表1 4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平均采血时间比较[n(%)]
3 讨论
3.1 胫后动脉采血法安全,成功率较高
桡动脉采血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早产儿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胫后动脉绝大多数为肉眼可见,位置表浅,一次穿刺成功率仅次于桡动脉采血法且十分安全。股动脉搏动虽然明显,但位置较深、搏动弥散、定位困难,而且股动脉穿刺点靠近股静脉和股神经,若操作稍有不慎就会误抽静脉血或损伤股神经。肱动脉搏动明显,易于穿刺,但部位深,毗邻关系变异较多,易误穿到正中静脉等。表1显示,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相当,肱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前两组。
3.2 胫后动脉采血法操作方便,血肿发生率低
胫后动脉穿刺与桡动脉穿刺一样,只需露出患儿四肢,不需要特殊体位,也无需穿脱衣服,极为方便。胫后动脉与桡动脉采血法减少了皮下血肿的发生,肱动脉与股动脉穿刺中,若未见回血,往往会在穿刺部位改变方向或向深部反复试探,易造成皮下组织损伤、针尖穿破血管壁,导致血液渗漏而形成皮下血肿,增加患儿痛苦。胫后动脉采血时,穿刺针由皮下直接进入血管,减少了对皮下组织和血管的损伤,拔针后易于止血,对局部组损伤较小。表1显示,采用胫后动脉采血法皮下血肿发生率仅为2.7%,明显低于后两组。
3.3 胫后动脉采血法操作耗时较少
早产儿胫后动脉无须触摸搏动点定位,绝大多数为肉眼可见动脉,位置平坦,易于一次穿刺成功,且按压止血方便,管径细易止血,采血时间最短。桡动脉与肱动脉位置相对较深、不可见,且活动度相对较大,血管滑动时往往需调整针头方向才能完成穿刺,采血时间略长。股动脉采血体位要求高,穿刺肢体需伸直略外展,以充分暴露股动脉,操作者扪及动脉搏动后才能确定穿刺点及穿刺方向,而早产儿的动脉搏动具有弥散性,往往需反复感觉才能大致确定搏动最强点,故耗时最多。
4 小结
胫后动脉采血法操作简便、安全、进针浅、损伤小、采血时间短、局部血肿发生率低、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是桡动脉采血法之后又一较佳采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贾薇,郭丽芳,熊格荣.新生儿胫后动脉血气采血定位法[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4,9(9):48.
[2]方宝花.新生儿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42.
[3]苏鸿熙.重症加强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R473.72
B
1671-1246(2015)07-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