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角度和文本特色看《达芬奇密码》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
2015-12-29王佳佳
王佳佳
从叙事角度和文本特色看《达芬奇密码》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
王佳佳
自2006年美国电影《达芬奇密码》在北京拿下了73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以后,就成为了那一年度最具商业价值的外国电影,其成功之处在哪呢?我们从多方面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则需要从此电影的原版书籍在中国的粉丝读者来说。在我国的电影公映发展中,有很多电影都是同名小说改编,而票房大卖的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些忠实读者保证的。《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和以往的电影大片还不太相同,作为悬疑推理电影,不仅仅是依靠视觉效果来吸引观众,也不是通过视觉效果来吸引眼球,最主要的是这部影片所采用的策略是从叙事的层次来进行观众的吸引。下面我们针对《达芬奇密码》电影的叙事角度以及影视特色来进行分析。[1]
电影《达芬奇密码》剧照
一、电影《达芬奇密码》结构特点
从结构上来看,这部电影采用了因果式的线性结构来进行故事的叙述,其结构线条清晰,能够从直观的因果关系来理解其电影的主要脉络。在结构分明上,以直线的顺序进行组织叙事,为整体的故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动态。整个故事环环相扣,从事态的发展上看,其结构的层次也比较分明,故事在展现一波三折的艺术特效中,也能够有张有弛地进行解说,这样在铺垫对照的巧妙架设上,也能够保证故事的悬念以及在遮掩中的故事发展脉络。在设置圈套中,其技巧也比较巧妙,利用铺垫以及对照,从而更好地强化了故事的叙述张力,为后面的剧情操作,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感染力。[2]
在文本的叙述上,可以引用弗拉基米的理论来进行案例分析,《达芬奇密码》在故事的叙述中,将故事进行了成功的叙述,其成功点就在于普及的数量以及故事和小说之间的改变差距。在人物的性格设定以及主线故事的发展中,无疑都有着差别,而在观众眼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叙述类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那一份感官来进行分析感受。[3]
在进行叙事的理论中,《达芬奇密码》在感念上还有一些特点。其中在角色的身份设置以及怪异的任务中,通过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行为的判定,其中根据不同的角色特征确定故事的发展模式。在故事的发展中,罗伯特在故事的结尾展示了对坏人的看法以及对不同角色之间关系的拟定,其中就人物在同一情节段落中所演绎的相同角色,可以通过行动来进行判定,这样在分析故事结构方面,也能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中的结构特点。
二、《达芬奇密码》中的单元设定
在电影叙事的结构划分中,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单元设定来进行叙述的,我们针对电影的单元划分,通常可以将其分为准备、纠纷、转移、对抗、归来和接受六个单元。这对研究这部电影能够更好的完成认知任务。
(一)准备单元
在《达芬奇密码》电影中,准备单元则是根据馆长被杀以后,在陈列馆的地板上出现了悬念,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要求。在故事的发展中,根据贝特探长在邀请宗教符号学家罗波物来进行深夜现场调查中,根据犯罪现场的特定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希望能够找到索尼临死前要见到的人。而故事发展到这里,索菲给与了一个简单的提示,在兰登教授知道了馆长尸体旁边被人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以后,已经被误认为是这桩谋杀案的主谋,这就导致在故事发展中,出现了第一次小高潮。兰登教授在逃离以后,在背负杀人的恶名逃离以后,白化病人塞拉斯则一直未追寻隐修会所的守护秘密而进行寻求,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悬念。[4]
(二)纠纷单元
在故事的发展中,雅克的死深深地伤害了他的孙女索菲·奈芙,在剧情上是坏人伤害了一个家庭的幸福,而这一事件的发生正好在她拒绝接受祖父电话的时候,所以她的内心更加的愧疚。索菲·奈芙希望能够找到杀人凶手,但是这就需要她破解祖父留下的密码,但是由于当时事情的发生太过突然,所以他需要找教授帮助自己寻找答案。在这个慌乱的时刻,兰登的逃离让他更值得让人们怀疑,在故事中,警方对其进行了通缉。在这个地方我们需要有计划得到进行考虑下,此处的故事发展动向,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5]
(三)转移单元
索菲和兰登在罗浮宫博物馆终于找到了钥匙,然后去银行拿到了密码桶,这个时候的隐修会的拱顶石,已经浮现,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警方将银行包围了起来,行长在决定将其送出银行的时候,提出了要求,而兰登也答应了这个要求,最终将其装上车带走了。故事发展到这里,峰回路转,在证实了一个故事的发展动势的时候,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可观赏性。
(四)对抗单元
在人逃离到郊外以后,这个临时的帮手露出了本来的面目,他想杀死索菲和兰登并抢回密码桶。此时的兰登被绑受伤而维尔内被打倒,最终索菲和兰登保护了密码桶,这个时候整个故事的不幸是需要进行判决的。
(五)归来单元
当索菲和兰登在逃离的过程中,又一次逃离了追捕,将拱顶石拿到了宗教史家雷的住处以后,得知了圣杯的真实含义,然后在教堂的指引下,潜入了这个地方夺取了拱顶石。就在这个时候,法国警察追踪到这个城市并要抓捕这两个人。故事发展到这里,替林拥挤支付了塞拉斯人们达坐私人飞机飞往伦敦。而这个时候的克莱警官也在教授的住处找到了一些特殊的证据,并汇报给了探长。在伦敦的教堂,替林被他的仆人绑架了,而与此同时拱顶石也不见了,兰登误以为替林是被公会的人带走的,这个时候为了找圣杯而不得不救替林,终于索菲和兰登根据拱顶石的密码找到了线索将最终的目标锁定到了教堂里的牛顿墓。而法希这个时候为追捕凶手,也了解到了他被主教利用误解了兰登。[6]
(六)接收单元
当故事发展到这个时候,观众也基本上能够了解到整体的发展趋势。替林在那里等候着故事主人公的到来,在替林的威胁下,兰登根据密码打开了密码桶,并将纸条扔向了空中。就在替林拼尽全力去接这个密码纸条的时候,摔倒在地且正在心中暗自得意之时,警察赶到了,并顺利地抓捕了替林。在这个时候,由于二人揭露了隐修会所的秘密——索菲就是耶稣的后人,而在这个时候,在到达了传中的圣杯——圣母玛利亚墓前,索菲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7]
这个故事的发展以这样一种叙事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其中在研究当代电影理论的评价中,为其提供了很多的文化发展可能。这个电影利用声画形式将故事的艺术性进行了有规则的排布,其在连锁的叙事策略中,根据不同类型的电影叙事形式完成了经典的形式方法。这一表现的叙事策略的成功,其本质应作为电影发展的一条显性规则,是对神秘事物的好奇,使得惊险的体验最终得到了爱情。
三、《达芬奇密码》的叙事结构对美国电影的影响
在《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的成功运作中,根据社会背景以及文学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文学方面,后工业时代已经逐步逼近英美文化的主流。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这部影片对于传统的回归,读者中不乏青少年,但是要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吸引大众?这就需要颠覆过去的樊笼,才能够从另外一种逻辑上进行建造。
当故事发展到逻辑上的背离以后,根据电影的叙事手段分析,其结局虽然有些依赖于传统的美国电影形式,但是这个故事依托于《达芬奇密码》小说的叙事结构来表达,已经是很大的革新了。而这部电影,在延续了小说对后代文学的预测,叙事的手法也将故事从传奇的宗教信仰上进行了升华。在预示着一种新的审美到来之前,人们可以通过结构的了解来进一步对现代主义原则进行划分,这样在标准上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完整的逻辑观念,原则上,也为新生艺术提供了可能性。
在这部电影的讲述中,根据电影发展的动势来看,其结构严谨,在叙事方面更具亲和力,以一种扣人心弦的方式进行了小说的另一种表达,为人们的视野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表达形式。在审美上为创新的电影风尚提供了借鉴的模板,与此同时也为小说改编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想。在非线性叙事上,这部电影让人感受到亲和力的同时,也用一种压迫感让人步步紧逼,在空间的转换中,围绕着圣杯秘密进行了探讨,而这仿佛也成就了引领观众走向最终目的。
这部电影在手法的运用上,有着完整的结构,里面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当我们看西方文化的时候,其实可以观看西方的宗教,西方文化主要就是依附于宗教的信仰。西方的艺术也大多数在宗教中进行传播,圣母像、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无数的艺术都是和宗教挂钩的。而这部电影的中心也是围绕着宗教的圣杯为主体进行的表述。而剧情的升华,也就是索菲得知自己是耶稣后人的那一刻,人们才将故事进行了认证。所以这部电影对美国的电影事业,影响不可谓不大。
结语
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下,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主要的传播媒经的现在,《达芬奇密码》的成功,我们不得不去思索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根据电影中的语言话语分析,以及在叙事的模块分析,都能够在系统的构建意义上分析模块的话语研究,根据研究的不同价值观念来进行现实意义的构架分析,就其中电影故事主题研究来看,也为我们现在对电影的构思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赵婷婷.《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解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2]邵璐.信息熵与文学翻译中模糊话语的量度——从《达芬奇密码》的源文本与目标文本选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108-113.
[3]王俊耀.《达芬奇密码》中的叙事策略探究[D].宜昌:三峡大学,2012.
[4]刘宏鹏,周浙玲.“达芬奇密码”新解——新形势下企业舆论危机管理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0):128-130.
[5]上官琳晶.浅谈小说《达芬奇密码》的线性叙事艺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187-188.
[6]高思佳.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中的神圣女性形象[J].现代交际,2014(12):64-65.
[7]霍盛亚.《达芬奇密码》的逼真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王佳佳,女,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本文系2015年山西大同大学校级青年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Q3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