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九四二》的新闻伦理和现代艺术价值
2015-12-29鞠荣丽
鞠荣丽
电影《一九四二》的新闻伦理和现代艺术价值
鞠荣丽
电影《一九四二》剧照
电影《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大型灾难剧情片。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张国立、陈道明、张涵予、李雪健等联合出演。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九四二年真实发生在河南的一次大旱灾。当时成千上万的灾民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在这部电影当中,通过两条线索展开整部故事情节:一个是以逃荒路上的灾民发生的悲惨故事为主线。另外一条就是以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作为主线,他们的腐败和对人民的蔑视更加深了这场灾难给国民带来的伤害。
一、电影《一九四二》剧情梗概
1942年,河南地区因为旱灾,发生了一场大逃荒,电影中张国立扮演的老东家范殿元也因为这大灾荒以及战争逼近加入了当时的逃荒“大军”,开始的时候,他还赶着马车,车上载着粮食以及他的一家人。但3个月后,除了他自己,什么都没了,粮食被抢了,家人都去世了。这个老东家就特别的纠结,他选择逃荒就是想让他的一家子人全都活下来。但是现在他的亲人全部都死了。于是,他就下定决心不准备再继续逃荒了。他开始逆着人们逃荒的方向往回走。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想着怎么活下去,而是想着可以死得离家近点。在回去的路上,他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正趴在他刚死去的亲人身上哭泣。他就劝这个小女孩别哭了,小女孩说自己并不是因为她娘死了才哭,而是因为她认识的人全部都死了。她现在一个人都不认识,这么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东家让小女孩叫自己一声“爷”,小女孩抬起头,叫了他一声“爷”。于是,这一老一少就牵着手朝山坡下走去,接下来就是人物的独白。故事到此也就结束了。[1]
二、行为抉择和新闻伦理
在这部影片中,有一个外国记者叫白修德,他是《时代周刊》的一名记者,在当时也正因为有了这名记者对当时灾区的报道,才为当时的历史留下了证据。那个时候,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正因为战事忙得不可开交,对河南的灾害一点都不关心,想对这件事情置之不理,但由于这位记者对河南灾区的报道以及在当时的《时代周刊》上刊登出来了,才迫使蒋介石下令去河南的灾区救灾。这时候正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们才终于被拯救了,但还是有300多万人民被活活饿死。在这场自然灾害中,只有很少的一些记者记录了当时的情境,在我们国家的史书上面几乎是一段空白,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因为当时被国民政府的忽视,到现在很少有人能够记住这些。这也和国民政府封锁新闻有关。就是在当时其他的地方也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些新闻记者的尽职尽责,才能让现在的我们能够知道在我们的历史上发生过这样一次惨绝人寰的灾难,以及让我们看到国民政府领导者丑恶的嘴脸。[2]
不管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救灾中,记者的职业义务和人道主义往往相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这些矛盾发生了很多的新闻伦理事件,比如那个著名的照片《饥饿中的小女孩》,当时这个照片的拍摄者在公布这张照片以后,就引来很多人的批判,人们都关心小女孩最后怎么样了。但是作者凯文·卡特也不知道,他作为一个记者。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他首先选择的是按下了快门,然后驱赶走了秃鹰,最后看着这个小女孩离开,最后,这张照片的作者在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两个月后开枪自杀了,大概是因为受到良心责备的原因,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样在电影《一九四二》中,导演站在一个记者的身份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他让他选择了新闻伦理。用照相机记录的镜头来表现记者的价值。这个美国记者深入到灾区就是为了能够采访这次事件。当他置身于这场灾难中的时候,不管他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他都一次次地举起手中的相机。在电影当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逃荒的路上,敌军飞机轰炸无数的灾民,在这个危机的时刻,他不顾个人的安危,一次次按下快门,记录下来了敌军的猖獗以及当时无数灾民的惨状。而他拒绝中国军人让他去避难的好意,他毫不后悔地选择了继续记录着历史性的时刻。
他是为了揭露事件的真相才来到这里的。因为当时国民政府说中国没有灾情的话他并没有相信,他从重庆来到河南的灾区,来追寻历史的真相。到了河南以后,一位神父劝他回去,他还是选择留下来。在被逃荒的灾民抢劫之后,他毅然放弃所带的粮食以及用来赶路的毛驴,选择了自己的相机。在影片当中,这位美国记者正是因为一个记者的良知也就是所谓的新闻伦理,才造就了他这次的新闻壮举,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更揭露了当时国民政府的黑暗。展现了作为一个记者的价值以及为新闻职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3]
三、新闻伦理和国家的利益
在电影当中,电影《一九四二》还通过记者白修德的一系列报道,反映了新闻事业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从而更加有力地反映了白修德作为一个记者所具有的高尚节操。在电影当中,当白修德对灾区进行采访之后,他回到重庆就立刻向驻华大使高斯反映,希望他能向中国的高层反映,然后让中国的政府对灾区的人民进行解救,但这位驻华大使不想管这件事,还警告他“这是中国的内政”,也就是说,中国和美国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反法西斯的盟友,但是对于他们国内的事情,我们不应该管,两个人鲜明的对比,正好显示了身为记者的人道主义以及这位美国政客的冷漠无情。在白修德的身上,体现了新闻、记者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在这位政客的身上则反映了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先的原则。
在驻华大使那里碰到钉子之后,白修德没有放弃,他又找到了于右任,通过于右任找到了宋庆龄,最后通过宋庆龄终于见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面对灾区人民的惨状。蒋介石本来就事先知道,但是却置之不理。最后白修德拿出自己拍摄的照片,证实在当时灾区流传的“狗吃人”的谣言。最终蒋介石开始下令就灾。在当时中国正因为战事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国民政府不想管理中国的灾区,甚至还封锁消息。在灾难面前,国民政府还是把所谓的“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丝毫不管当时灾区人民的死活。而白修德身为一个外国记者,不仅深入灾区报道,还为灾区的人民“请命”。充分彰显了他作为记者对新闻事业的伦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电影《一九四二》也很好地表现了这位外国记者所具有的精神。
四、电影的现代艺术价值
在电影当中,冯小刚导演通过电影艺术手段表达了对新闻职业伦理的认可和赞扬。在影片中充分突出了新闻报道在整个电影当中的价值。这对现在的新闻界也有很高的启示意义。一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新闻媒体的调查深度和广度也在逐年加深。但是新闻记者面对的事件冲突也越来越多,矛盾也是越来越突出。例如,在对其他国家进行报道的时候,首先就需要考虑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电影《一九四二》当中,虽然美国驻华大使并没有反对白修德对河南灾区事件的报道,但是反对他去为灾区的民众去和中国的政府周旋。并指出这个是中国自己的“家务事”,我们不应该插手人家的家事。但是记者白修德却还是坚持自己的人文主义道德,继续为灾区的人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后成功地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因此,现在的新闻媒体就应该学习白修德的记者精神,客观地报道新闻。
在另一方面,新闻报道和国家的利益常常发生冲突,这中间的问题如何解决一直困扰着现在的新闻记者。美国是一个干预别国事务最多的国家,他们国家的记者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真实的新闻报道和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该怎么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就有一位美国记者这样说过,他先是一名记者,其次才是一名美国的公民。这就可以很好地说明了真实的新闻报道要比国家的利益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给人们还原真实的事情发生的起因、过程、结果。但实际上作为全球强大的美国会让他们的记者这样的宽恕吗?回答是不行的,因为要是报道了真实的新闻给大众,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人民对美国有种不信任,让人民对政府有一定的否认,这样对美国这个相对专制的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他们得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此进行制止。例如在2003年的时候,也就是海湾战争这段时间,一位全国广播公司(简称NBC)驻巴格达的战地记者,由于他在接受当地伊拉克电视台的访问的时候说了一些美国在这战争上不好的话。随后他因此被美国广播公司给辞退了;还有一个也同样非常鲜明的例子就是在“9·11”恐怖事件以来,美国借此发表声明说,为了不断强化人们的爱国情怀,对记者有这样的要求如果在新闻报道中有体现出不为本国说好话或者为其他的国家谋福利的就会算作是不爱国的表现,这给美国的广大记者造成了很多困扰。[4]
总的来说,从电影《一九四二》我们可以看出白修德这位记者他做到了报道真实的新闻,另外还积极向重庆政府部门说明灾情,并督促他们能够做好救灾工作,他这种崇高的做法,无不体现出高尚的人道主义。随着国家抗战的胜利,他明确的指出蒋介石不是中国未来的掌门人,由于蒋介石的政权无能远不能比得上毛泽东同志,正是他这样真实的报道给美国在决策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到如今,对于中国政府来说,需要面临各种各样棘手的国际冲突和地区矛盾,在这样的情形下就要求我国的记者要懂得学会真实的报道,只有这样才能给国家还原一个真实的事件,国家才能根据次做出正确的应对方针。所以说电影《一九四二》最大的新闻伦理和艺术价值无非也就是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了。
[1]姜德锋.华语电影《1942》呈现的新闻伦理及其当代价值[J].新闻春秋,2014(1):61-64.
[2]魏诗娟,仝欣.从电影《1942》深层剖析人性的黑暗与光芒[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32):99-100.
[3]杨晓昱.人性的失落与回归——评电影《1942》[J].语文学刊,2014(17):74-75,135.
[4]马洁.观赏性 穿透性 史诗性——简论电影《1942》[J].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13(9):40-41.
鞠荣丽,女,山东荣成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讲师,主要从事音乐学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