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县域经济“三化”发展现状分析

2015-12-28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三化工业化吉林省

安 娜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7)

目前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发展已经从以量为核心逐步地转到以质为核心的进程中。这一转变与我国目前的国情有关,例如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国人均GDP已达七千美元,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在不断加大。基于此,吉林省作为粮食产量大省,农业是吉林省的重要产业之一,可以不断通过农业现代化释放劳动力,通过农业工业化提高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农业城镇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本文通过界定“三化”的定义及其互动关系,重点分析吉林省“三化”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一、“三化”的定义

(一)农业工业化

1776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工业化是各个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工业是一种利用机器动能代替手工业劳动的文明现象,而工业化是指一国利用工业动能发展经济所获得的GDP占国民经济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我国在建国后一直追求工业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农业反补工业,就是因为我国的城市工业化,才使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成为世界第二。

农业工业化是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利用工业动能发展的GDP占县域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比重在稳步上升。县域的农业工业化,不仅指务农的工业化,还包括农副产品的工业化、乡镇企业的工业化等等。目前,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工业化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

(二)农业城镇化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赛罗达首先提出了城镇化的概念,即农村人口逐渐演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我国拥有十三多亿人口,劳动力充足,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大力发展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目前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等经济问题,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是国家当务之急,为此,必须发展农业城镇化,进一步从土地上解放劳动生产力,而且农业城镇化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又可以进一步发展农业工业化。

(三)农业现代化

我国学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农业现代化”这一概念,认为农业现代化是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知识、采用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手段来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绩效。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一直采用包产到户的农业发展政策,即是希望能够耕者有其田。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向前发展,农业城镇化势在必行,这就给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绝不是指仅以大机械化生产的农业,而是指建设工农关系协调、农村社会和谐、农民素质提高的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现代化过程。

二、“三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界定“三化”的定义时,就不难发现这三者之间具有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具体如下:

第一,农业工业化能够带动农村向城镇转型,即农业城镇化,例如江苏华西村。一个城镇的存在必然要拥有一个主导产业作为支撑,例如长春市的主导产业就是汽车产业,那么一个农村若拥有一个主导的工业产业,则必将带动该村向镇进行转变。原因如下:首先,工业产业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吸引人口,而人口基数的扩大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自然城镇化。其次,工业化的良好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支撑,例如良好的物流设施、良好的公共服务等,这些也是吸引人口集聚的因素,并能够带动工业化周边的服务产业。

第二,工业化能够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工业化不仅仅是农业机械化作业,还包括了村办工厂等行为。农业工业化的发展能够为农业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加快农村的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农业城镇化和现代化对于农业工业化具有反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直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所以,目前我国棚户区改造工程等都有利于农业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建设。由于农民居住了楼房,这就导致了农村人口的集聚,加上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能够促进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人口,这都有利于农业向现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三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循环关系,这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三化”发展现状分析

2013年,吉林省39个县(市)加双阳区、江源区和九台区,面积占全省的90%,人口占全省的70%,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2013年,吉林省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 9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占吉林省经济总量61.4%;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3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县(市)达到14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 143亿元人民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41.9%,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县(市)达到20个。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呈现出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1]

吉林省县域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吉林省县域内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明显,自东向西形成明显的东部森林(山野菜)、东中部低山丘陵(林地资源)、中部平原(玉米种植)和西部草原湿地(牛羊等畜牧业)四个生态区,且这些生态区的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能够为发展特色的县域经济提供支撑。其次,吉林省县域内农业基础良好,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且县域内工业发展进程较快,并形成了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第三,吉林省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吉林省地处中、朝、俄三国接壤地带,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4年,吉林省县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吉林省经济总体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4年,吉林省经济在面临复杂环境和严峻形势的情况下,实现了总体平稳的经济发展态势。初步核算,2014年吉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 803.81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 524.56亿元人民币,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 287.26亿元人民币,增长6.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 991.99亿元人民币,增长6.9%。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0:52.8:36.2,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上年分别都提升0.1个百分点。[2]

2014年,吉林省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 570.19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3年同比增长4.6%。2014年全省粮食生产继续稳产高产,总产量达到706.56亿斤,居全国第4位,再次超过700亿斤的阶段水平,单位面积产量达到7 064.7公斤/公顷,单产继续位居全国第一。畜牧业生产也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全省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增速高于上年0.4个百分点。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实现稳步增长,为发展县域经济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2014年吉林省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 217.82元人民币和10 780.12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8.8%和10.2%,均高于当期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011年以来,吉林省已经连续四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双跑赢GDP。

(二)农业城镇化发展迅速

吉林省共有39个县(市、含双阳区和江源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96.3%,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0.4%,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2.3%,县域在全省经济及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截至2010年底,吉林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5 120.91亿元人民币,占吉林省经济总量的六成。随着吉林省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吉林省人民越来越形成集聚区,为吉林省发展农业工业化提供了助力。此外,吉林省人民勤劳质朴,很多农民在农闲时节会出门打工,如果吉林省农业城镇化和工业化结合相互紧密,那么既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也不用农民在农闲时外出务工,可以就地就业。[3]

(三)农业工业化发展具有政策导向优势

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早在建国前就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且吉林省高校资源丰富,能够提供后续的工业人才。随着我国农业税的取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这一政策倾斜,吉林省的工业优势完全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

目前吉林省已经拥有了一大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营业务的轻工企业,例如大成集团、皓月公司、德大公司、吉安生化等,它们能够形成以农业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吉林省现有以玉米、牛、猪、鸡、乳、粮、油、药、酒、绿色食品等十大支撑产业为主的企业23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4个,2014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总值超过3 000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达20%以上。这些以农产品为工业原料的企业,借着政策的东风大大促进了吉林省农业向工业化的发展。

(四)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根据已有数据,将农业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化肥施用量作为衡量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定量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吉林省2005年—2013年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

除了以上数据能够显示出吉林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之外,吉林省还在农业基础设施、生产手段、科学技术、产业化发展、资源环境与农民生活和农村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一,吉林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吉林省在“十一五”期间,投资537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24.3亿元人民币;为了提高农业抗旱排涝能力,开发“引嫩入白”等重大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以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安排1亿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与中央资金配套补贴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化产品,在产量达到县实行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在西部地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和“沃土工程”,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4]

第二,吉林省因地制宜,整合要素禀赋优势,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2012年末,吉林省的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91 039公顷,相比2011年增加44 277公顷,增长率达94.69%。吉林省依托丰富的要素禀赋优势,已形成了蔬菜类(占设施农业总种植面积的55.46%)、瓜果类(占设施农业总种植面积的29.38%)、花卉苗木类(占设施农业总种植面积的5.98%)、食用菌类(占设施农业总种植面积的7.88%)以及其他类(占设施农业总种植面积的1.30%)等五大类设施农业。但是从整体来看,吉林省设施农业的种植面积仅占吉林省总耕地面积的1.30%,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三,吉林省委省政府注重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的能动作用。吉林省拥有较为强势的教育资源,拥有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等农业研究机构,此外还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了“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并成功组建了以“吉农高新”公司为代表的产业群体,使研发的技术成果得以向现实生产力进行转化,例如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的“超级稻一号”就是吉林省东创中心的科研成果。吉林省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也颇为显著,例如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品种“杂交豆1号”、“农业智能化信息系统”、“新吉细毛羊”、“玉米化工醇高效产业化生产技术”等。

第四,吉林省农业的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吉林省利用大成集团、皓月公司、德大公司、吉安生化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粮食深加工、野生资源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推动了吉林省农业的现代化。

吉林省县域经济“三化”发展的基础和现状是良好的,这一方面借助于吉林省发展农业具有的要素禀赋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目前我国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反哺农业以及加速城镇化进程三方面的政策优势叠加而产生的优质效果。如果吉林省能抓住政策机遇,并结合吉林省现有的要素禀赋优势,继续前行,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将大有可为。

[1]吉林省县域网[EB/OL].http://www.jlxy.gov.cn/

[2]吉林省统计信息网[EB/OL].http://tjj.jl.gov.cn/sjfb/201502/t20150202_1930921.html

[3]张东爽.“三化”统筹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4]喻金田,娄钰华,李会涛.中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分析——基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考察简[J].企业经济,2014,(2):165-168.

猜你喜欢

三化工业化吉林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