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
2015-12-28邱立军
邱立军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系,吉林 长春 130028;2.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
一、新农村建设中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机遇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发展农业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粮食生产尚未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截至到2013年末,全省8 000多万亩耕地,中低产田占2/3以上,有效灌溉面积仅为20%左右,旱田具备灌溉条件的不足15%,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低,抵御洪旱灾害能力差。现有灌区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1]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完成率仅为40%,中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许多灌区排泵站带病运行,效率低下。由此可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财政资金又是有限的,这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它将给农村金融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新机遇。不仅如此,在进行村镇建设,尤其是小城镇建设中,公路、电力、通讯、水利等设施建设需要耗费巨资,尽管有政府的财政、社会资金和农民三方面的投入,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提供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责无旁贷。[2]
(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为农村信用社发展提供新机遇
新农村建设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出资支持一些大型项目建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也支持种养大户发展,所有这些都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并由此会带来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效益的大幅度提高。这一方面会给信用社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为信用社提供了资金运用的方向。据统计,自2006年—2012年6年间,吉林省乡镇企业数量增加71 077个,总产值增加3 773亿元,利润增加251亿元,增加值增加946亿元。未来10年企业数量增加会更多。逐渐增多的乡镇企业经营少不了资金需求,加之不断增加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私营企业以及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这给农村信用社提供了信贷业务和支付结算业务快速发展的新机会。
(三)农民生活富裕为农村信用社提供发展新业务机遇
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生活富裕之后的农民不仅将带动农村消费总量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且其自身也会产生金融方面的现实需求,如农民盖楼、买楼、买车、旅游等,不仅会产生消费方面的信贷需求,而且会产生投资、理财方面的巨大需求。为农村消费提供信贷服务,为富裕农民提供投资理财新业务,可能成为信用社的未来一个重要业务发展方向。[3]
二、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取得的成效
(一)存贷款业务快速增长,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业务增长较快,截至2014年末,各项存款余额约为2 52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 662亿元,分别是改革前的2004年的各项存款余额323.1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9.47亿元的7.80倍和7.57倍(详见图1)。随着存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末,资产总额达到3 103亿元,为改革前的2002年的资产总额233.9亿元的13.27倍。伴随着资产负债规模扩大、存贷款大幅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率已由改革之初的43.3%降至2012年的14.46%,不良贷款率明显呈下降趋势(详见图2)。
图1 吉林省农信社2004—2014年存贷款
图2 吉林省农信社2002—2012年资产及不良贷款率
(二)逐渐卸下历史包袱,经营成果有效改善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曾一度艰难生存,2004年资不抵债额为102亿元,所有者权益-52.64亿元,历年亏损挂账63.8亿元,是全国八个先行试点改革的信用社中最困难的。2006年,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应省政府及省人民银行的要求又接收了39家资不抵债额高达25亿元的城市信用社,包袱更加沉重。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总计认购专项票据57.18亿元,兑付55.16亿元资金,加之获得保值贴补息1.56亿元,获得省财政厅拨付专项扶持资金3亿元,获得国家减免税20.9亿元,信用社的历史包袱逐渐减轻。到2009年末,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历年亏损挂账已降至23.5亿元,同时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至2014年盈利已达59.4亿元。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支农功能显著增强
经过几年的发展,吉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成果不断扩大,支农力度不断增强,自主研发的“农贷通”、“好贷通”、“汇捷利”三大系列特色产品,分别荣获全国农户金融产品和支付结算产品创新奖。推出“生意兴隆”和“微贷工场”两款微贷金融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推广的96888“直贷通”贷款服务业务、开通网上银行业务、吉卡支付宝快捷支付业务和短信金融业务也深受客户欢迎。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还大力推广“直补保”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在全省启动“四个一”标准化助农金融服务点模式,截至2012年12月末,在农村布放ATM机680台、POS机6 285台,发行吉卡397.81万张、福农卡8.29万张,通过福农卡、吉卡累计发放补贴资金5亿元。[4]
(四)积极开展改制工作,产权改革取得进展
自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通过增资扩股,通过发行、兑付专项票据,不仅卸掉了历史包袱,经营风险得到了有效化解,资本金也大幅增加。不仅如此,还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大胆尝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等组织形式,并且执行成熟一家改制一家。截至2014年末,已有17家信用社实施了股份制改革,1家信用社改制成农村合作银行,32家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严重不实,产权的明晰性依然不清
吉林省农信社积极增资扩股,2008年末股本金余额达67.75亿元,其中投资股34.3亿元,占比50.6%。然而,由于当时为了获得国家的支持而进行的增资扩股,许多股金是存款化的股金,或者是贷款化的股金,股本金的稳定性较差,资本严重不实。虽然近几年对存款化的股金以及贷款化的股金进行了清退,但是由于经营不善、继续亏损,部分信用社改革的成果被消耗殆尽,甚至资本出现了负数。到2011年末,吉林省四平、延边、松原和白山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所有者权益合计为-23.62亿元,致使吉林省农信社所有者权益合计为-7.61亿元(详见表1)。不仅资本不实,甚至出现负数,而且产权未能完全明晰。其主要表现为资格股所占比例太大,而投资股所占比例太小,名义上归社员所有,实际上根本不能对产权问题进行决策。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难以体现,产权关系模糊,仍然存在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的现象。
表1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2011年所有者权益地区统计表 单位:亿元
(二)管理体制仍存缺陷,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省联社成立十多年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大的问题是省联社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省联社既是行业管理者、行政管理者,又是法人机构,这使得县联社的法人地位淡化。由于省联社对县联社人事任免、业绩考核等在很大程度上起决定作用,致使县联社在经营管理上首先考虑的是对省联社负责。由于责、权、利不一致,省联社无需承担责任,而县联社代理成本很高;加之省联社由县联社参股,反而管理县联社,成了“经营者领导股东”。这种体制从省联社成立之初到目前始终存在着争议,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其隐患不可忽视。县联社本身是法人机构,完全可以按法人治理结构来自我管理和经营决策,但实际上县联社的“三会一层”及其制衡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县联社股权结构分散,个人股太多、法人股太少,股东缺乏参与公司治理、行使监督权的积极性,很多资格股股东不关心农信社的经营。由于法人治理缺失,管理上只能靠省联社行政管理和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导致管理弱化。
(三)风险管控能力差,贷款风险隐患较大
近年来,各县级行社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清收不良贷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有一部分不良贷款没有妥善处理;加之信用社风险管控能力弱,使得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不断出现,风险隐患增大。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自改革以来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方面的改革,但是风险管控能力还是处于弱势,重贷轻管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县级行社在贷款经营中过度扩大市场规模,配套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手段不匹配,导致个别产品资产质量严重恶化,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出现了新的风险。另外,部分干部员工风险意识淡薄,县联社风险管控能力弱,违规违纪问题时有发生,如有的贷款垒大户;有的贷款用途不真实,有的超偿债能力发放贷款;有的短贷长占,违规转贷,风险后移;有的地方不良贷款前清后增。截至2010年末,不良贷款率升至25.79%,虽然经过积极的贷款还原和清收,2014年末降到11.6%,但仍比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7.2%高出4.4个百分点。目前,全省仍有大量不良贷款需要化解。如果不能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就不能更好的发挥。
(四)员工素质相对较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员工素质参差不齐。首先,员工学历层次较低。据2008年统计,员工大专以上学历占50.7%,中专及以下学历占49.3%(详见图3)。中专以上全日制员工占比较少,且多数员工是非金融专业毕业的。虽然近几年招聘了一些大专以上的员工,但是由于进行劳动关系置换的有2600多人,因此,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不明显。其次,员工职称结构不合理,员工业务素质较差。具有高师和中师职称的员工只占9.5%,具有助师职称的员工仅占22.9%(详见图4)。再次,员工业务素质提高缓慢。近几年省联社对员工增加了业务培训,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员工业务素质大幅提高表现的不明显。最后,员工服务意识相对薄弱。虽然近几年吉林省农村信用社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的服务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在服务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图3 吉林省信用社员工学历结构
图4 吉林省农信社员工职称结构
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对策
(一)深化产权改革,明确产权关系
1.实施股份制改革,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建立
基层法人社应坚持股份制为主导的改革方向,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为目标,积极改造信用社股权设置,完善股本结构,构造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关系。一是对现有股金进行改造。清退资格股,规范投资股。二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对股本结构重新进行设计,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设定股本总额,增资扩股。三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方式,向域内外企业和同业金融机构招募投资合伙人。通过以上项三措施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资本真实、产权明晰,为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避免经营中的非市场化行为。[5]
2.健全“三会”制度,完善治理机构
根据组建后的农村商业银行章程的规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既相互分离又彼此制约。农村商业银行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大大减少各级政府以及联社的权利制约;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采用股权代理方式,由战略投资者和股权代理者代表股东参与日常经营管理,也能保证改制后的企业守法合规经营。
(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理顺管理体制
省联社的成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行政干预,是改革之初采取的一种临时管理体制,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必须进行改革。如何进行改革,理论界和金融产业界认为主要有全省统一法人、金融服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三种模式。各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详见表2)。这三种模式综合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相对较好。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应当采用这种模式。利用市场化手段,引入战略投资者,对省级联社实行企业化改革,把省级联社改造成省级金融控股公司。省级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对县级农村商业银行控股或入股形式发挥大股东作用以及平台管理和服务优势,督促县级机构完善法人治理,按照市场主体运营,提高经营效率。[6]
表2 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模式比较
(三)增强风险管控能力,防范贷款风险
增强风险管控力度、防范贷款风险是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长远要求。一是积极落实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工作。实行集中分类清收管理,按照处理完成的不良贷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绩效,调动专业清收团队的积极性。[7]二是积极培养懂农村经济的高水平的农贷人员,使得农贷的发放不仅为农村、农民提供资金,而且为农业生产、农村经营提供指导,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证贷款按期归还。三是探索、创新小额贷款担保方式,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直补保”贷款,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收益担保”贷款,保证贷款债权的安全。四是完善贷款业务流程,严格执行贷款的授权授信制度,防范贷款的操作风险。五是由省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根据不同情况,分类处置历史包袱,分别采用“一次性”补偿、收购、呆账核销等方式处理损失贷款。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关键是要以人为本。一是定期选拔和聘任优秀人才,不断充实管理层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二是定期招聘经济、金融、会计等专业的大专以上全日制毕业生,以解决相关业务发展的人才需要。尤其是要扩大招聘信贷管理、信贷营销方面的专门人才,以解决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信贷人员不足的问题。三是取消劳动关系置换这种内部职工子女就业的优惠政策。这种劳动关系置换虽然解决了员工老龄化的问题,但带来的后果却是造成员工队伍素质的下降。四是大力开展各种员工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强化服务意识。五是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员工提升学历层次,提升职称水平,进而提升自身素质。
[1]王守臣.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保障[N].吉林日报,2012-03-22.
[2]毕洪波,徐晓红,陈欣.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9).
[3]杨敏,王桂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3,(4).
[4]徐少义.吉林省农信社搭建农村致富“高速路”[EB/OL].http://www.zgcxjrb.com/n1519887/n1520224/2059540.html
[5][6]唐忠民.省级联社的改革模式与创新发展[N].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2013-10-09.
[7]张伟男.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