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

2015-12-28■杭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学科人才

■杭 敏

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

■杭 敏

本研究聚焦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文章考察了北美、欧洲和亚洲12个国家120所院校的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情况,从培养层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学生构成与就业发展等角度,对学科建设现状作了梳理,并比较各国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科发展情况。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中“产学研结合”与“市场导向”的共性特征,以及“应用型”“素养型”和“战略型”三种特色模式,为我国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

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而文化产业的建设为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已成为全球性共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创意阶层的兴起。目前,美国文化创意阶层约占劳动力总量的30%,这一比例较20世纪初期增长了10%;而英国的创意人群总数也达到300多万,与金融业规模相当。创意阶层的兴起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作为创意人才富集、技术更新频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明显,建立有效的学科体系与制度对保障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本研究聚焦国外文化产业,希望通过调研与分析学科建设情况,了解各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定位,探讨其发展模式,总结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中的经验,为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概念辨析与研究设计

(一)学科体系内涵

本文研究国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情况,具体探讨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所谓学科体系(discipline system)是指对所属学科按其内在联系归类,以符合逻辑的排列形式表述出来的一个稳定的开放系统,它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由于文化和文化产业本身内容较为多元,文化产业的学科体系也涉及广泛的内容。①借鉴已有成果,本研究将文化产业学理解为一个交叉学科,主要与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相关联,同时以人文社会科学与相关技术科学等为依托(如图1)。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突出的是其交叉学科的特质,学科综合了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图1 文化产业学内涵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差别,“文化产业学”的理论建构也有所不同②。同时,针对文化产业在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应用,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全方位、多层次的③。为了适应这一产业发展特点,文化产业学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来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既有学历学位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既要培养从事管理运营的行业高端人才和从事行业研究的理论专门人才,也要培养实践性强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既要有宽厚的通识教育,又要精通文化产业核心专业知识。

(二)学科体系维度构建

本研究界定的文化产业学学科范畴主要包括经济学、艺术学和管理学的交叉领域,而学科体系的构建则基于三个维度。

1.人才培养层次。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涵盖了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到继续教育的多个培养层次。

2.专业定位方向。文化产业学所包括的领域较为宽泛,涵盖了从影视、艺术到设计的不同领域,因此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中也会根据专业定位方向予以不同的设计。

3.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内容设置是学科体系的主体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与培养方式等。

研究根据以上三个维度对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进行梳理,在人才培养层次方面调研包括学历培养、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项目与课程培训;在专业定位方面对具体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分类,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三)研究数据收集

研究选取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十二个国家作为对象收集数据,样本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瑞典、德国、荷兰、芬兰、丹麦、比利时、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研究人员调研了这些国家的 120多所院校与培训机构,按照文化产业相关教育的所属机构、专业/项目名称、教育层次、主要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学生来源情况、市场需求和毕业就业情况八个项目进行分类,梳理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与教育项目,分析了各自的内容设置、教育体系与学科特点。研究样本分布与调研项目详见表1。

表1 研究样本分布与调研项目

同时,研究人员也对来自美国、英国、瑞典和日本的文化产业学者进行了访谈,了解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对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模式进行归纳,分析未来发展趋势。

(四)研究推进路径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研究者设置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重点观察学科,在调研中边记录边分类,以总结学科布局特点;对各教育机构中的艺术学院、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进行重点考察。

在分析中,研究者重点观察的概念边界包括:Cultural Industry(文化产业),Entertainment Industry(娱乐产业),Innovation Industry(创新产业),Creative Industry(创意产业),Copyright Industry(版权产业)等;同时,对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给予追踪与关注,从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两方面来分析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的发展与特点。

二、各国文化产业学学科发展情况

(一)美国

1.基本情况

本研究调查了美国的 40所院校,其中,文化产业学专业设置主要分布在新闻传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业管理学院与人文教育学院。按照内容、管理与周边学科三个层面进行分类,文化产业学主要课程可分为艺术与媒介生产类课程、经济金融与数理基础类课程、营销管理与法律类课程,以及通识类课程。文化产业学项目提供本科、MBA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的教育。

2.主要特点

美国文化产业学专业院校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从开设相关课程的院校来看,一方面,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在开设专业课程时,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优势;另一方面,开设院校地理分布密集度高,与美国文化产业集群繁荣度呈现正相关性,即在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开设相关专业,进行专门性人才培养的学校和项目多,这也证明了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具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特征。

招生具有层次性。在学制设置上,依据培养目标的多元性,设有2至3年制的专科院校、4年制本科院校、研究生院和远程教育学校。其中,4年制本科院校的数量最多,是为文化产业输送人才的主要来源。但在本科教育阶段,对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划分并不精细,通常是培养文化大方向相关的通识人才,特别是具有一定经济、管理、创意基础的人才。在研究生阶段出现大量细分专业,面向文化产业学大类涵盖的多个方向,培养具有管理能力的产业专才。

教育培训实务导向明显。美国院校提供的文化产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大多集中在在职培训、本科教育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层面,课程设置实务导向明显,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整体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强,教学内容多为实务导向,而非研究导向。

3.学科建设经验

注重理论技术结合。美国是一个技术先进的国家,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内容制作,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先进的技术手段而得以实现。如美国电影产业和音乐产业等,都是先进娱乐工业的代表④。因此,在学科培养中,非常注重对学生技术实践水平以及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

重视实践环节。美国文化产业学学科培养方案中,学生除完成相关理论学习外,还要通过案例、项目和作品的形式在实践中完善所学。在实践过程中,部分资源由校方提供,作为培养的必修课程。

(二)英国

英国政府以高原创性和高创新性作为标准来定义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工业产品和商业服务的文化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软件开发、出版、电影、电视等十三个领域。本研究综合英国媒体对大学专业以及综合实力的排名,确定了11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1.基本情况

在研究观测的院校中,文化产业学下属专业分布不如美国广泛,主要集中在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与文化学院。从专业设置来看,相关院系可分为两类:在人文社科学院内的综合性创意产业学科,以及独立学院内的交叉学科。这两类院系设置区别在于其方向:前者的专业方向较为宏观,后者的专业方向较为微观。将文化产业学相关专业按照内容、管理及周边学科三个层面进行分类,其主要课程可分为:艺术、媒介生产类课程;营销、管理、法律类课程以及通识类课程。

2.主要特点

培养周期短,培养方式灵活。英国文化产业学主要以研究生以上教育为重,但也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博士学习和其他在职培训的机会。研究生学制多为一年,非脱产研究生的学制从半年到三年不等,较其他国家短得多。在本科教育阶段,对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划分并不精细,通常是培养文化大方向的通识人才,特别是具有一定经济与管理基础的人才。在研究生阶段出现大量细分专业,面向文化产业学大类涵盖的多个方向,培养具有管理能力的相关人才。

3.主要经验

学研结合,重视实践。在英国创意产业相关学科培养方案中,针对学科的交叉性,所聘教师多具有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完成一般性知识的学习外,还要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发的实践学习⑥。为此,学校发挥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机会;同时,产业园区、相关政府部门也予以支持,为产业与学界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三)欧洲其他国家

本研究所包含的其他欧洲国家包括瑞典、法国、德国、荷兰、芬兰、丹麦、比利时,共调研了其中的38所院校。

1.基本情况

在考察的院校中,文化产业学专业主要分布在三类院系:艺术美术学院、人文传媒学院与教育信息科学院。教育层次分为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面向全日制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面向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毕业生。与英美院校有所不同,这几个国家所调查的院系中职业教育较少,多以学术型项目为主导。同时,相当一部分学校开设的课程是英文授课,接受国际学生。

2.主要特点

注重文化素养的培养。与英美重实践相比,欧洲大陆典型的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延续了精英教育和高雅文化的传统,注重文化理论与素养的培养。以戏剧、音乐、舞蹈等学科设置为例,更侧重于艺术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式的创新等;而且这种创新多表现在内容创新上,工业化生产并非主要关注点。

文化批判传统明显。以文化研究、比较文化学等学科为例,欧洲大陆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关注文化产业、社会发展、文化生态等多维度概念。与英美“应用为主”的趋势不同,文化产业学学科发展更关注学理研究,更强调批判视角。欧洲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的一大特点是强调文化内涵。保护文化产品的公共性是文化产业研究的核心问题,出于这种公共利益的考虑,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应担负文化责任,文化产业的教育首先应该是文化的教育,这是从欧洲实践中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

(四)亚洲地区:以新加坡、日本、韩国为例

1.基本情况

研究调研了亚洲地区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的31所院校,发现这些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学科教育的过程中,重点非常突出。比如,新加坡在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中的重点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相契合。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新加坡将创意产业分为三类:艺术、设计和媒体,并以这三类作为构建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的框架,在教育培训中也体现这三个要点,同时将三者优势融合,培养全方位的创意产业人才。

新加坡根据创意才能发展的特点,将艺术培养融入到教育的各个阶段。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就设置了与艺术相关的基础课程,延续至大学教育后辅之以管理和经济类专门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认知。在动漫产业发达的日本,从中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到大学阶段全国设立漫画、插画、动画院系的学校超过20所;学校也结合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动漫、动画的设计和运作等提供培训与教育。

2.主要特点

将培养文化复合型人才作为重要战略。在亚洲一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培养文化复合型人才是重要的国家教育战略之一。比如,近年来,韩国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提倡复合性。韩国文化振兴院建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库”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组织“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确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对文化教育机构进行认证。同时,在大学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80余类,为产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三、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特点及主要模式

(一)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特点

1.产学研结合

以美英为代表,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具有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并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经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将课堂知识及时应用在产业实践中。同时,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也改变了师资结构。在这种模式下,学者承担理论教学,而业界专家担任导师,进行相关领域的专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此外,产学研结合使高校成为向文化产业提供优秀内容的基地。国外一些院校的文化产业学课程已经成为产业链上游内容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以市场为导向

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依托产业发展,满足文化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业形式相对乐观。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长,课程设置体系相对科学,学生建构了较好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素养。在课程设置上,按知识结构设计课程,平衡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以就业为目标,形成面向产业、贴近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理论课”与“技能课”并存。

(二)主要发展模式

在分析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培养目标、生源结构和就业去向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英、美、欧洲和亚洲地区的发展特征,并归纳为 “应用型”“素养型”与“战略型”三种模式。

1.应用型模式

美国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主要为具有高技术要求的文化产业输送储备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尽管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存,但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生源结构以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数字媒体制作、文化相关学科知识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为主,就业去向大多进入传媒集团进行内容生产或进入文化产业相关机构进行管理工作。只有极少数毕业生选择在研究机构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因此,可以将美国的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归纳为应用型模式。

这种应用型培养模式极大地适应了其文化产业依托资本和技术发展的特征。美国是全球文化产业的“巨无霸”,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43%左右。从历史文化资源上来看,美国并不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其强势地位主要是由雄厚的资本技术所推动。例如,好莱坞电影独霸全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支撑点是其在技术和资金方面无人能及。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使美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其对于从事各类文化产品内容生产以及管理的人才需求极大,带动了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

2.素养型模式

除英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在进行文化产业学学科设置时,培养目标中相对淡化纯应用技能,较少开设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以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为主,课程体系中注重文化积淀,学生毕业后多进入传统艺术领域或从事艺术创造与研究工作。此外,学科体系的建立相对独立于市场需求,产业特征不太明显而文化特征显著,以文化管理素养培养为主体目标。

这种体系安排具有极明显的欧陆风格,也与欧洲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欧洲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产业份额的34%左右,属于典型的资源驱动发展模式。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优势得天独厚。欧洲各国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与美国文化产业明显的技术依赖和商业运作相比,欧洲各国用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看待文化产业。相应的学科建设也呈现出素养型特征,与产业保持理性距离,以关注艺术创新与文化发展为核心。

3.战略型模式

以日本、韩国及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独树一帜,将亚洲传统中特有的文化底蕴融入其中,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并不仅仅局限在高等教育的环节,而是从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贯穿始终。因此,培养目标是进行文化通识教育,在培育民众文化素养的同时,为文化产业储备与输送人才。

亚洲地区在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上的共性也明显地体现在该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上。依托政策驱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孕育了战略型的文化产业学学科设置。各国把文化产业视为整体经济发展的潜在新引擎,并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学科设置上采用了战略型模式,在关注向现有文化产业输送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强调对于文化素养的通识培养。

图2 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模式

将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的模式和各国家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对比可发现,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方面,英国与美国一样,在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中,将培养目标锁定为培养具有创意内容生产能力和文化产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周期短,以职业教育和短期培养为主,具备应用型学科建设的模式特征;而另一方面,英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美国也存在差异,更接近其他欧陆国家的文化资源驱动型,因此造就了英国较为特殊的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本身以市场为主导,强调应用型,但同时并不具备美国显著的工业生产特性,而更多的是从文化积淀与传统中寻找突破。

(三)存在问题

尽管国外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较我国时间更长、体系更完整,但依然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学科归属尚不清晰

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交叉型学科,所涉及的范围在国外也无统一标准,即使在一国之内也存在多种分类方式。“文化产业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在此背景下,即使是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学科建设时也存在设置混乱的现象,开设文化产业学的院系众多,学生毕业后获得的学位也不尽相同。在现有专业中开设公共关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等不同课程。一方面,这样的课程设置与文化产业学跨学科的特征相吻合;另一方面,这样的设置也导致学生难以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整地掌握文化产业某次级行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师资结构仍不完整

由于文化产业相关学科起步较晚,大部分师资由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配置,教师理论能力强,但缺少文化产业实践经验,与产业发展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具有产业经验的教师往往是学校聘请的专业人士,虽然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产业视野,但授课往往缺乏系统性。

3.学生实践机会存在地区差异

文化产业学科教育对实践要求很高,而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托于丰富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产业环境。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集群化特征;即,文化产业在集群地带高度发达,文化产业集群地区能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也相对丰富。然而,集群与教育区域往往并不重合,因此导致很多开课院校的学生难以在相应地区获得实践机会。对此,一些院校的解决方案是设置一个完整的自由学期,鼓励学生自行到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开展实习。这种依托于学生个人的实践活动困难重重,一方面学生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没有良好的业界关系作为纽带,要想在半年的时间里获得良好的实践机会并学有所获并不现实。因此,在学科建设中要强调地区间合作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业界也应保持与院校的联系,跨地区为学生提供机会。

(四)学科建设目标与未来发展

尽管存在以上问题,但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基本上与文化产业发展保持着同步。随着产业的崛起,学科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有两大主要目标:一是扩大规模,为日益增长的文化产业输送更多人才;二是在现有学科设置框架下,进一步调整,更好地培养具有能力梯度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高速增长,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扩大学科整体的人才培养容量。从宏观角度看,要对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的院校进行整体布局,增加相关院校的数量,在文化产业集群地区密集布局,在其他地区选择性开设。

优化现有学科设置,完善整体结构,是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的另一个发展趋势。由于现阶段各国文化产业学学科属性尚不明确,因此在学科设置上存在混乱现象和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随着文化产业学学科属性的明晰,相关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也会逐渐得到完善。同时,目前不同院系开设文化产业学相关课程的混乱局面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未来,针对产业的人才需求,教育机构将进一步培养不同程度、面向不同领域的人才,从而实现梯度化发展,在培养类型方面,也会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等方式更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对国外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启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还较为滞后,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稀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应明晰学科归属,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培养体系,将教育与实践发展充分结合,同时强调文化产业管理中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创作、经营和管理人才。

注释:

① 参见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学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李书文:《论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东岳论丛》,2010年第2期。

② Towse,R.(Ed.).(2011).A Handbook of Cultural Economic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③ Little,A.W.,&Leach,F.E.(Eds.).(2013).Education,Cultures,and Economics:Dilemmas for Development(Vol.1152). Routledge.

④ Throsby,D.(2004).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A Cultural Industry.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34(3),188-204.

⑤ 熊澄宇:《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求是》,2012年第7期。

(作者杭敏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国涛】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ZD06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学科人才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超学科”来啦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