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方程解难题
2015-12-28张萍
张萍
勾股定理是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方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另一重要工具,两者的有机结合,能轻松解决许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依旧利用前文中引用的教材例题,深入探讨如何将勾股定理和方程联手解题.
原题 (苏科版教材八上第86页例1)《九章算术》中有一道“折竹”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题意是:一根竹子原高1丈(1丈=10尺),中部有一处折断,竹梢触地面处离竹根3尺,试问折断处离地面多高?
【点评】勾股定理本身就是一个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数学等式,我们又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故如果用变量表示出直角三角形边长的话,就可利用勾股定理列出该变量的方程,从而解决相应问题.
应用一:《九章算术》中有一道“引葭赴岸”问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题意是:有一个池塘,宽10尺,一棵芦苇生长在它的中央,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该芦苇沿水池边垂直的方向拉向岸边,那么芦苇的顶部恰好碰到岸边.水深和芦苇长各多少尺?
【分析】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几何图形,如图2所示,根据题意,可知B′C=5尺,可设水深AC=x尺,表示出芦苇长AB′=(x+1)尺,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得到水深和芦苇长.
解:设水深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由勾股定理得x2+52=(x+1)2,解得x=12,所以水深12尺,芦苇长13尺.
【点评】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要的是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直角三角形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定理中的“形”,再转化为“数”.当已知直角三角形一边长度以及另外两边间的关系时,可根据两边间关系设出未知量,从而表示出两边,再由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应用二:如图3,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两直角边AC=6 cm,BC=8 cm,现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你能求出CD的长吗?
【分析】由折叠的性质知CD=DE,AC=AE.根据题意,在Rt△BDE中运用勾股定理列方程,从而求出DE.
解:设CD=x cm,由题意知DE=x cm,
BD=(8-x) cm,AE=AC=6 cm.
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
AB2=AC2+BC2=100 cm2,所以AB=10 cm,
于是BE=10-6=4 cm.
在Rt△BDE中,由勾股定理得:42+x2=(8-x)2,解得x=3.
所以CD的长为3 cm.
【点评】本题有两个难点,一是折叠前后的三角形之间对应边的转化,二是在Rt△BDE中用勾股定理时必须用方程思想,勾股定理联手方程在折叠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变式 如图4,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对角线AC折叠,点D落在D′处,求重叠部分△AFC的面积.
【分析】矩形翻折后易知AF=FC,利用直角三角形BFC,用勾股定理求出CF的长,也就是AF的长,继而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AFC的面积.
解:设AF=x,
根据题意,矩形沿对角线AC对折后有,
∠D′=∠B=90°,∠AFD′=∠CFB,BC=AD′,
∴△AD′F≌△CBF,
∴CF=AF=x,∴BF=8-x,
在Rt△BCF中有:BC2+BF2=FC2,
即42+(8-x)2=x2,
解得:x=5.
【点评】折叠问题是中考中常出现的问题,可锁定一个直角三角形,找出折叠前后相等的量,再设出未知量,表示出三边,勾股定理与方程再度完美联手.
应用三:如图5,△ABC中,AB=13,AC=15,BC=14,求△ABC的面积.
【分析】要求△ABC的面积,可过点A作BC边上的高,那么就有两个直角三角形△ABD和△ACD,AD是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公共边,可设BD长为x,分别在△ABD和△ACD中用勾股定理表示出AD的长,列出方程,求得BD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D的长,从而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解:作BC边上的高AD.
设BD=x,则CD=14-x.
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
AD2=AB2-BD2=132-x2.
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AD2=AC2-CD2=152-(14-x)2,
可得132-x2=152-(14-x)2,解得x=5,
则AD2=132-x2=144,所以AD=12
【点评】△ABC不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求三角形的面积就要先求出三角形的高,而高可以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中都有两个未知量,并且未知量不能用同一个未知数表示,所以必须两次应用勾股定理列出两个关系式,从而求得三角形的高和面积.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公共边建立方程.
方程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而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正是构建方程的基础,故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跟方程相组合.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这方面的技能、思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兰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