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心理健康促进效果研究*

2015-12-27缪海燕胡亚兰黄建萍

交通医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肇祸重性危险度

徐 健,缪海燕,胡亚兰,黄建萍

(1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226006;2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心理健康促进效果研究*

徐 健1,缪海燕1,胡亚兰1,黄建萍2

(1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226006;2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的:探讨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南通市城区、郊区各1个社区为观察组,同时各选1匹配社区为对照组,采用ABAB研究范式进行研究。对干预社区患者除进行常规的治疗与随访外,进行为期1年的患者及患者家属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促进的系列干预措施,分别观察干预0.5年及1年后患者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显好率、社会活动参与率及肇事肇祸危险度等指标。结果:城区与郊区患者经0.5年及1年干预后,(1)管理率:观察组干预0.5年及1年时,与基线水平A、基线水平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1年时,与基线水平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规范管理率:观察组干预0.5年及1年时,与基线水平A、基线水平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1年时,与基线水平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显好率:观察组干预1年时,与基线水平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社会活动参与率:观察组及对照组干预0.5年及1年时,与基线水平A、基线水平B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肇事肇祸危险度:观察组干预0.5年及1年时,与基线水平A、基线水平B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1年时,与基线水平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患者管理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0.5年及1年时,城区和郊区观察组规范管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0.5年及1年时,城区和郊区观察组患者肇事肇祸危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促进教育,可有效的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规范管理率及显好率,降低患者肇事肇祸危险度,是减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社会活动参与率心理健康促进教育效果不明显,应进行长期的宣传与干预,减少患者的病耻感与社会歧视和偏见。

重性精神疾病;心理健康促进;管理率;显好率;社会活动参与率;肇事肇祸危险度

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病性症状的支配和影响下容易产生伤人、毁物、自杀、自伤、放火等肇事肇祸行为,因此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重视;近年来因精神疾病患者诱发的恶性案件不断发生,同时因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引起的治安案件亦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2]。而心理健康促进是指在健康促进的框架内,对心理疾病的发生过程进行干预,对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进行治疗并促进其康复,同时为心理健康创造支持性的环境,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3-4]。为此,对南通市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心理健康促进,观察患者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显好率、社会活动参与率及肇事肇祸率等指标,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3年10月30日前检出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随机选择南通市城区、郊区各1个社区为观察组,同时各选1匹配社区为对照组,城郊两区观察组及对照组的社区共人口数、重性精神疾病检出患者数、性别、年龄、病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区观察组社区人口数为71 494例,入组时纳入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的患者52例,对照组社区人口数为58 629例,入组时纳入重性精神病管理的患者50例,两组间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显好率、社会活动参与率、肇事肇祸危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年中无失访患者。郊区观察组社区人口数为30 646例,入组时纳入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的患者62例,对照组社区人口数为29 075例,入组时纳入重性精神病管理的患者60例,两组间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显好率、社会活动参与率、肇事肇祸危险度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1年中无失访患者。

1.2 方法 采用ABAB研究范式进行研究,即选择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指标为患者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显好率、社会活动参与率及肇事肇祸率。确定两组各观察指标的共同的基线水平A,然后对观察组进行试验干预0.5年,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测试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各观察指标的水平B,进行差异性检验;接下来,以取得的两组的各观察指标水平B为新的基线水平,对对照组进行相同的干预,干预0.5年后,测试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各观察指标的新的水平,进行差异性检验;数据可以说明试验干预是否有效。

1.2.1 对照组干预举措:(1)成立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组,为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构建组织保障,工作组成员包括家属、社区医生、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社会工作者等。(2)积极开展培训宣讲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和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水平,具体有下列内容:开设健康教育专栏;进行群体培训;开展小组教育;强化个体教育。观察组干预内容:①制定患者促进方案:对试验社区的每个重性精神病患者制定相应的健康促进的方案。②健康促进干预的实施:由精神专科医师及社区医生共同进行,在每月重性精神病管理的随访中进行干预,持续时间为1年。干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药物依从性干预、患者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指导。干预指导内容: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做饭、洗衣、购物等。学习技能训练,如了解、学习政治时事及精神卫生常识。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参与亲有及朋友交谈及外出活动。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学会情绪的认知调节。

1.2.2 研究效果观测指标:(1)患者管理率=登记在册的确诊患者数/辖区内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患病率×100%;(2)患者规范管理率=每年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的患者数/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患者数×100%;(3)显好率=最近一次随访时分类为病情稳定的患者数/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患者数×100%;(4)社会活动参与率=最近一次随访时参与社会活动患者数/每年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的患者数×100%;(5)患者肇事肇祸危险度=患者中危险度评估在3级以上人次数/辖区内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患病率× 100%(按照《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中“重性精神病患者六级危险度”进行肇事肇祸危险度评估)。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用EXCEL软件,两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两样本总体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城区社区基线A、基线B(0.5年)、1年时比较城区社区观察组、对照组组内及两组间基线A、基线B、1年时比较见表1。(1)管理率:观察组干预0.5年及1年时,与基线水平A、基线水平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1年时,与基线水平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规范管理率:观察组干预0.5年及1年时,与基线水平A、基线水平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1年时,与基线水平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显好率:观察组干预1年时,与基线水平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社会活动参与率:观察组及对照组干预0.5年及1年时,与基线水平A、基线水平B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肇事肇祸危险度:观察组干预0.5年及1年时,与基线水平A、基线水平B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1年时,与基线水平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城区观察组、对照组组内及两组间基线A、基线B、1年时观察指标比较

2.2 郊区社区基线A、基线B(0.5年)、1年时比较郊区社区观察组、对照组组内及两组间基线A、基线B、1年时比较见表2。(1)管理率:观察组干预0.5年及1年时,与基线水平A、基线水平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1年时,与基线水平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规范管理率:观察组干预0.5年及1年时,与基线水平A、基线水平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1年时,与基线水平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显好率:观察组干预1年时,与基线水平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社会活动参与率:观察组及对照组干预0.5年及1年时,与基线水平A、基线水平B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肇事肇祸危险度:观察组干预0.5年及1年时,与基线水平A、基线水平B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1年时,与基线水平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城区及郊区社区各项观察指标同期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患者管理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0.5年及1年时,城区和郊区观察组规范管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0.5年及1年时,城区和郊区观察组患者肇事肇祸危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郊区观察组、对照组组内及两组间基线A、基线B、1年时观察指标比较

3 讨 论

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组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该组疾病一般病程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治疗不及时常造成预后不良[5]。多数患者经过住院治疗后需回到社区,由社区和家属看管,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良好的社区康复环境将有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及减少疾病的复发[6]。然而,我国多数地区社区人群及患者家属缺乏精神卫生知识,且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偏见,造成患者不及时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延误了患者早期治疗[5]。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重性精神病的主要治疗方式,需长期服用,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常出现治疗的依从性差,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出现肇事肇祸行为。心理健康促进教育是通过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对精神症状的识别、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以及加强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帮助与管理、社会功能训练等综合措施有效的促进患者行为方式的改善,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从而减少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因此对家属及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对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社区重性精神病进行心理健康促进教育,观察患者治疗的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显好率、社会活动参与率、肇事肇祸危险度等指标,研究对象同时包含了主城区内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城区与郊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显示,组内前后对照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促进教育,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管理率、规范管理率,降低患者肇事肇祸危险度,是减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心理健康促进教育需经1年以上的干预,才能有效提高显好率。组间对照表明,心理健康促进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规范管理率,降低患者肇事肇祸危险度,其管理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可能与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治疗工作的全面开展有关。对于患者社会活动参与率,心理健康促进教育效果不明显,可能受疾病本身因素以及病耻感、社会歧视等因素有关,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社区人员对精神卫生知识,消除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偏见,减少患者的病耻感。

目前在我国重性精神病已纳入公共卫生防治体系。如何运用综合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复发和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是目前精神卫生防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十年来,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有了很显著的发展,这和政府有关精神卫生政策的出台密切相关[7]。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工作指标与目标之一是: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为了这个目标,我们面临更多的机遇,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我们相信,有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做好社区心理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必将大有可为。

[1]曾德志,樊学文,孙全新,等.易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

临床特征分析[J].重庆医学杂志,2013,42(34):4123-4125.

[2]马弘,刘津,何燕玲,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686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0):725-728.

[3]王桂丽,潘烨,蔡成华,等.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内重返社会程式训练及其疗效的1年随访[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6):494-497.

[4]郑宏,牛昕,高运庆,等.社会工作者介入重性精神疾病社区服务的初步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3,13(4):384-386.

[5]樊学文,曾德志,顾桂英,等.易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5-27.

[6]邓筱璇,郑晓聪,杨惠青,等.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个案管理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996-997,1134.

[7]马弘,刘津,于欣.中国近十年重要精神卫生政策的发展与解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40-843.

R749.059

B

2014-04-02

1006-2440(2015)03-0252-04

南通市社会发展科技项目(HS2012020)。

猜你喜欢

肇祸重性危险度
精神分裂症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胃间质瘤超声双重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社区综合管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相关因素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的预防与管理
胃间质瘤的MRI诊断及侵袭危险度分析
能谱CT定量参数与胃肠道间质瘤肿瘤危险度的关系
给予强制治疗的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调查分析
长沙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在江北区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