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进步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
——来自三峡库区腹心城市重庆市万州区的经验证据
2015-12-27程莉
程 莉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重庆400067)
产业技术进步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
——来自三峡库区腹心城市重庆市万州区的经验证据
程 莉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重庆400067)
以万州区为例,利用非参数Malmqusit-DEA方法对2000-2012年城乡产业技术进步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城乡产业技术进步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整体上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平均值从大到小呈“二、一、三”产业排列;三次产业技术进步与城乡居民收入呈现正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另外,与之伴随的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也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
产业技术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影响效应
一、引言
孔子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两千多年前的忧思,依旧有着现实的痛感。深处在“一江两山”之间的三峡诸地,囿于先天存在的客观条件以及后天种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产业空虚化问题突出,加之属于限制开发区,缺乏支撑作用较强的产业和新兴产业,整体上人均收入偏低,人民生活贫困。万州作为三峡库区腹心城市、中心城市,移民任务量最大,已成为当地政府收入分配改革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对象: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尤其是2011年三峡库区后续规划的启动使得移民与非移民群体的生活、生产状况不断改善;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基础条件差,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库区城乡居民的就业、收入和生活状况与全市及全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截止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仍然低于全国水平12.52个百分点,低于重庆市5.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73元,虽然高出重庆市(7383元)2.6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全国水平(7917元)4.5个百分点。在2012年3月19日国务院公布的最新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即“国家级贫困县”)中,万州区仍然位居其列。那么,要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贫困陷阱,摆脱贫困,攀向经济社会发展新高地,成为库区的一颗璀璨“明珠”,仍然需要通过促进经济社会深化发展去加以解决。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最持久的源泉在于知识生产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进步则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技术进步不但左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直接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就业甚至脱贫致富等重大问题相关联。随着万州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率爆炸”的报酬递增产业活动不断兴起,那么,万州区的产业技术进步状况如何?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对城乡居民收入会带来什么影响?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基于实证,从产业技术进步角度来解释城乡居民收入问题,该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万州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规模与水平来扩大内需,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其对于进一步深化国家三峡工程建设发展战略,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巩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二、文献回顾
产业技术进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这一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上,产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性特征使要素的收入分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一是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使劳动收入占比下降。Acemgolu发现,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欧洲国家劳动收入份额呈现“A”形变化,而A形的右侧下降趋势正是源于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结果[1]。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我国也同样如此;二是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内生偏向于技能劳动,使高技能型劳动需求增长且报酬增加[2]。产业技术进步除了通过影响劳动力收入分配影响居民收入外,还通过就业影响居民收入。李正友和毕先萍认为技术进步有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劳动投入增长,扩大经济规模,提高整体社会生产率和国民经济总产出,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的收入水平和需求量的增长带来了总体经济规模的扩大,进而就业水平的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增长[3]。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作为产业技术进步最为重要的体现,一方面通过开发新产品能够创造出新需求,在不受社会需求总量约束的情况下促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以工艺创新为主的产业技术进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则因生产率提高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社会需求总量共同作用而具有双重效应:当社会需求扩张引起的促进就业增长效应大于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带来的就业替代效应时,则有助于增加总就业量,提高居民总收入,反之则反是。
在产业技术进步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上,国内部分学者主要研究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王益松认为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者增收具有双重影响。要素节约型技术和需求有弹性产品的增产技术,对增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需求无弹性产品的增产技术和导致要素需求快速增长的技术,则可置生产者于受到来自产品和要素市场双重挤压的困境[4]。王韧通过对1952-2003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决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变动的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的提高能有效推动农民收入的增加[5]。然而,黄祖辉和钱峰燕则发现,技术进步虽然在农业生产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技术进步导致了农产品边际产出的增加,由此总供给增加使农产品市场价格下降,最终引起产品的边际收益下降,农业纯收入出现增长缓慢乃至下降的现象[6]。可见,农业技术进步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双重效应。另外,胡德龙就TFP对收入增长做了研究,分析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151%,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143%[7]。
从上述研究来看,近年来缺乏产业技术进步对居民收入,尤其是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大多只是研究了产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且是基于全国层面的考虑。因此,本文以万州区为例,利用非参数Malmqusit-DEA方法分析2000-2012年城乡产业技术进步的演进,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产业技术进步分别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相比已有文献,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使用细化的地区层面数据作为估算样本;二是在实证分析上,对万州区的产业技术进步进行了量化,并分别分析了产业技术进步对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影响。
三、模型、变量和数据说明
文献回顾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技术进步对居民收入的作用。那么,分析能否得到相应的经验支持?下文将三次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分别进行计量分析。
首先,在考虑相关控制变量的基础上,构建产业技术进步与居民收入的计量模型,如下所示:
lnict=β0+β1lntfpt+β1lnfirtt+β2lnsectt+
β3lntirtt+β4lnpgdpt+β5lnindt+β6lnurbt+εt。其中,ic代表居民收入,tfp为总的全要素生产率,firt、sect和tirt分别为第一、二、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表示产业技术进步。其计算借鉴Fare et al[8]的方法,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度出万州区三次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基于Malmquist-DEA方法测算的产业技术进步指代的是广义上的技术进步①,即全要素生产率,需要相关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具体而言,选取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数据,投入数据包括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其中,劳动投入选取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来表示②;资本投入采取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来表示。
关于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的获得,需要进行如下步骤:首先计算出总资本存量,然后根据三次产业各自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乘以每年的总资本存量,最后得到各次产业历年的资本存量,即Yit=Xit/Iit· Kt。其中,下标i和t分别代表产业(i=1,2,3)和年份,K为总资本存量,I是固定资本投资额,Y为产业资本存量。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在此采用永续存盘法估计总资本存量,公式为Kt=Kt-1(1-δ)+It。其中,下标t代表年份,K为资本存量,I是固定资本投资总额,δ是固定资本折旧率。要计算资本存量的时间序列,需要确定基期资本存量和固定资本折旧率。在此借鉴张军等[9]的方法,设K0=I0/10%,折旧率采取王小鲁[10]的做法,设δ=5%。
其次,构造的其余3个控制变量的数据选取如下:(1)经济发展水平(pgdp),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来表示。(2)工业化水平(ind),Zuleta[11]、罗长远和张军[12]的研究表明工业部门与农业和服务业部门相比较,资本密集度程度较高,在工业化过程中,当劳动收入占比最高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的时候,可能引起整个经济劳动收入占比的走低。为了控制工业化的影响,采取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来表示。(3)城镇化(urb),城镇化一方面通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节约大量土地,扩大农产品有效需求,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非正规就业,全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大大提高产业集聚度、基础设施利用率和土地集约使用效能的同时,驱动大规模消费增长,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房地产投资,促进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为了控制城镇化的影响,这里采用非农业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重表示。
本文采用万州区2000-2012年的数据为实证研究的样本,所用数据是通过2011年《万州统计年鉴》、《2000-2012年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获取并整理计算获得。
四、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1.万州区城乡产业部门2000-2012年TPF增长率测算
采用DEAP2.1软件对万州区各产业部门2000-2012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TPF生产率。由于所有指数与前一年相关,因此结果从第二年开始,共12年数据。
表1 万州区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2000-2012)
根据表1我们发现万州区在样本期间的TPF生产率均大于1,表明获得TPF生产率增长,从2000-2012年间,总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整体上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的1.100增长到2012年的1.165,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39。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二产业TPF生产率均大于1,平均值达到1.414,而第一、三产业TPF生产率在个别年份间小于1,平均值分别为1.240和1.076,这说明第二产业技术进步高于第一、三产业,第一产业技术进步又高于第三产业技术进步。
2.产业技术进步对城乡居民收入影响的计量分析
采用OLS法对模型进行逐步回归,M1-M3列为产业技术进步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的计量结果,N1-N3列为产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产业技术进步对城乡居民收入影响的回归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产业技术进步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还是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其影响效应都具有一致性。具体而言,总的技术进步与城乡居民收入呈现正相关,并且在10%水平上显著(见M3和N3);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总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城镇居民收入提高1.42%,农村居民收入提高1.59%。一方面说明了产业技术进步导致的资本深化就业替代效应可能小于社会需求扩张效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产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大于城镇居民。
分三次产业来看,三次产业技术进步与城乡居民收入也呈现正相关。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第一产业技术进步每提高1%,能提高城镇居民收入0.12%,小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0.21%。近年来,万州面对一块块“鸡窝地”、“巴掌田”,通过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改善了农户耕种地块小且分散的现状,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成左右③。然而,万州区产业化发展动力不足,农民素质低,龙头企业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仍然需要继续大力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没有控制城镇化影响的情况下,比如M2和N2,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低于农村居民,第二产业技术进步每提高1%,能提高城镇居民收入0.3%,提高农村居民收入0.47%,农村居民收入高于城镇可能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应的发挥。随着万州区建设第二大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劳务输出不断加强,劳动力价值不断提高,农民获得的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2010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1460元,同比增加251元,增长20.7%;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923元,同比增加104元,增长12.8%④。在控制了城镇化影响的情况下,则出现相反的情况,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高于农村居民,第二产业技术进步每提高1%,能提高城镇居民收入0.66%,提高农村居民收入0.58%,这主要是在于第二产业大多位于城镇地区,城镇居民凭借自身较高的人力资本含量,以及城镇地区享有的规模经济效应,更容易分享到其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第三产业技术进步对城镇居民收入而言,在控制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影响后,在5%水平上显著(见M3),第三产业技术进步每提高1%,城镇居民收入就提高0.7%;第三产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而言,在控制了所有控制变量的影响后,第三产业技术进步每提高1%,城镇居民收入就提高0.72%。可以看出,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高于城镇居民,说明加快产业发展,能够更好地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另外,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都呈正相关,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显著性的增加。从工业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来看,在方程M2和N2中可以看到,工业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影响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48%和3.61%,结果在1%水平下显著,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化的推进,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且更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呈正相关。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在经济发展、地域空间上都有所提高和扩大,第二、三产业不断转换和升级,经济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逐步增强,不仅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城镇地区就业以增加其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也会因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劳动力不断减少而提高了农业边际生产率,促进了农民增收。然而,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效应更显著,这与姚丽芬等[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也就是说,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值要大于农村居民。事实上,这是由我国长期的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所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却不能完全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同等的待遇。因此,城镇化在推动增加居民的收入上,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仍然显得相对乏力一些,但随着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力度的加大加深,城镇化将日渐成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发动机。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2000-2012年万州区的相关数据,检验了产业技术进步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表明,三次产业技术进步与城乡居民收入呈现正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另外,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也有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加万州区居民收入,需要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一是要以山区资源为依托,促进以市场为取向的农业产业结构变革,打破山区农业自我循环的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特色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剩余劳动力向主城区、小城镇、区外等多方向转移,扩大农户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民人力资本含量。
二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创新驱动和质量强区战略,重点围绕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提档升级万州工业产品。积极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三类经济”,以其相对较低的进入成本、灵活的就业制度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库区产业空虚问题和移民就业压力,促进库区移民安稳致富。
三是要强化高新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渗透与运用,以信息化促进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其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充分发挥商贸服务业的优势,加快推进商贸流通重大项目建设,扩大社会消费,促进全区商贸流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是继续推动能源建材、特色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全区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另外,在城镇化发展方面,结合乡镇企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载体和就业渠道,并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农民素质和发展能力实现就业增收,并且结合城乡二元结构现实,不断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注释:
①技术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产出增长中,被劳动和资本投入所解释的那部分经济增长则是狭义的技术进步,而不能被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投入解释的那一部分产出增长,即全要素生产率则是广义的技术进步,换言之,广义技术进步不仅包括狭义技术进步,而且还包括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提高与扩散,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规模经济效应,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制度创新等方面。
②由于万州统计局自2011年不再对就业人数三次产业占比进行统计,缺乏2011年和2012年万州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我们处理的办法是,对于2011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直接采用万州区农委发布的数据33.6万人,然后采用外插法,将2012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近似为31.5万人。另外,对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则根据如下公式来近似估计:Mit+1=Nit·Git+1+Nit,下标i和t分别代表产业(i=2,3)和年份,M就是所求年份就业人数,N为基期就业人数,在此,以2010年为基期,Git+1则表示2011年第二或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增长率,以此类推。
③参见万州网,万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全市水平,http://www.cq.xinhuanet.com/news/2011-02/18/content_22091545.htm,2011年2月18。
④参见《三峡都市报》,万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三成来自产业化,http://www.cq.xinhuanet.com/2013-06/03/c_116006729.htm,2013年6月3日。
[1]Daron A.Equilibrium Bias of Technology[J].Econometrics,2007 (75):1371-1409.
[2]Daron A.Technical Change,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40):7-72.
[3]李正友,毕先萍.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评论,2004(2):21-24.
[4]王益松.农业技术进步对生产者收入影响的理论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75-78.
[5]王韧.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决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变动:1952-2003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4):3-13.
[6]黄祖辉,钱峰燕.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11-17.
[7]胡德龙,TFP对收入增长及差距缩小的贡献研究[J].经济问题,2011(2):44-48.
[8]Fare R,Grosskoph S,Norris M,et al.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66-83.
[9]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世界经济,2004(10):35-44.
[10]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1]Zuleta H.Why Labor Income Shares Seem to be Constant?[J].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Economic Development,2007(4): 551-557.
[12]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65-79.
[13]姚丽芬,刘爱英,龙如银.基于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间均衡关系之验证[J].现代财经,2010(12):80-84.
[责任编辑:马建平]
F 127
:A
:1672-6219(2015)01-0058-05
2014-06-29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三峡库区独特地理单元‘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研究”(11&ZD161);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2014年度博士项目“三峡库区城镇化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程莉,女,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