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贫困人口集聚度的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
——以西安市为例

2015-12-27暴向平

关键词:西安市格局贫困人口

暴向平

(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2.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基于贫困人口集聚度的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
——以西安市为例

暴向平1,2

(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2.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分析对西安市反贫困策略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测度贫困人口集聚度,在ArcGIS9.3软件支持下,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对比较为鲜明,密集区和稀疏区的土地面积比为1∶1.94,而二者贫困人口比为2.53∶1。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度从东到西和从南到北两个维度上均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倒“U”型分布;“中心密周围疏”的贫困人口集疏格局十分突出;贫困人口集聚度基本沿圈层由内向外呈放射性减小趋势,沿两大发展轴线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

新城市贫困;贫困人口集聚度;贫困人口集疏;空间格局;西安市

贫困人口集聚度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贫困人口向该地域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特定区域集聚的程度。西安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受到经济体制、社会空间结构、资源环境和城市规划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对其研究可以发现区域贫困人口集疏的内在规律,为进一步揭示其形成机制奠定基础。国外社会学和地理学背景的学者一直比较关注新城市贫困阶层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1-3]。Mann认为新城市贫困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重构以及社会变迁所造成的以失业、在业低收入、无保障、单身家庭成员贫困、种族、移民等人口构成为主的新的城市贫困问题,表现为一个新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阶层的产生[4]。

国内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也逐渐关注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异特征。陈涌认为南京市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下放”回城的家庭,往往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5]。李潇等认为中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对城市贫困尤其是城市贫困区位化的影响已初露端倪[6]。高云虹认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我国大中城市基于社会经济阶层的居住模式开始逐渐形成,城市贫困区位化现象开始凸显出来[7]。刘海泳等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聚落分布[8]和姚华松等对广州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流动人口聚居具有一定的空间指向[9]。陈果等认为随着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逐步完成和住房商品化及私有化进程,中国城市的贫困空间也将呈现相对集中分布的趋势[10]。刘玉亭等以南京市为例研究表明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在邻里或社区层面上的集中[11]。何深静等对中国6个大城市研究发现,因老城衰败邻里的贫困集聚度最高,同时承受多重不利状况的下岗/失业人员的贫困集聚度也是最高[12]。苏勤等认为转型期我国新城市贫困人口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下岗、失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和企业离退休职工已经成为新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这与传统的城市“三无”贫困人口有着本质的区别[13]。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以小尺度的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街道)这一行政地域单元为基本研究单元,以西安市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9.3空间分析方法对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进行研究。

一、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街道这一级行政地域单元从微观视角切入进行研究,研究区域以西安市城6区的53个街道为基本研究单元。数据来源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源自研究组于2013年9~12月在西安市城6区根据各个街道人口数量按一定比例随机发放的调查问卷及访谈,对西安市居民的收支情况及其基本生活状况调查走访,共发放3210份问卷并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2921份,有效率达到91%。第二部分为地图数据:在ArcGIS9.3软件中采用xian_1980地理坐标投影,以1∶1万西安市交通地图为底图并结合西安市遥感影像将其配准,经过矢量化处理后,得到西安市53个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图。

2.研究方法

(1)恩格尔系数法和收入法

本文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和收入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西安市贫困线。具体方法如下:在调查问卷中筛选出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大于0.5的所有居民作为绝对贫困人口,考虑到西安市发展实际并咨询相关专家,文中将人均收入低于西安市人口平均收入1/3的人口视为相对贫困人口,因为这部分人口虽然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很容易再次陷入绝对贫困状态。本文确定这两部分群体为贫困人口,按照恩格尔系数法计算得到贫困线。

(2)贫困人口集聚度

利用贫困人口集聚度来衡量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的集聚程度。公式如下:其中,R是i街道的人口集聚度,Pi是i街道的贫困人口数量,Ai是i街道的土地面积,Pn是全市贫困人口总量,An是全市土地面积[14]。

本文根据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度的分布特征,结合各街道贫困人口数量,考虑到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咨询相关专家,将西安市53个街道划分为6种类型区,即贫困人口高度密集区(R≥1)、贫困人口中度密集区(0.5≤R<1)、贫困人口低度密集区(0.2≤R<0.5)、贫困人口相对稀疏区(0.1≤R<0.2)、贫困人口绝对稀疏区(0.05≤R<0.1)和贫困人口极端稀疏区(R≤0.05)。

二、基于贫困人口集聚度的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程度分级评价

利用综合方法计算得到2013年西安市贫困线,然后结合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比例法获取西安市各街道新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利用公式(1)计算各街道贫困人口集聚度,进一步处理后的研究结果如下(表1)。

表1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度分类统计表

为了更加清晰判断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程度,综合考虑西安市行政区划、城市空间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城市交通环线等因素,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内城(明城墙以内)、主城(明城墙以外至二环线)、近郊(二环线以外至绕城高速)和远郊(绕城高速以外)四个圈层,然后利用ArcGIS9.3软件进行可视化呈现(见图1)。

1.贫困人口密集区

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密集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市的34.06%,贫困人口占全市的比例高达71.66%,贫困人口密度最小值为649人/km2,最大值为14798人/km2,平均人口密度达到9599人/km2。其中贫困人口高度密集区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市的2.10%,但贫困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却高达13.40%,平均贫困人口密度达到6344人/km2。主要分布于三环线以内的内城和近郊区,包括新城区全部9个街道、雁塔区5个街道、碑林区7个街道、莲湖区全部9个街道、未央区6个街道、灞桥区2个街道。

图1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对比

2.贫困人口稀疏区

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稀疏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市的65.94%,贫困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却仅为28.34%,贫困人口密度最小值为91人/km2,最大值为540人/km2,平均人口密度达到288人/km2。其中贫困人口极端稀疏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市的18.26%,但贫困人口占全市的比例仅为4.02%,平均贫困人口密度仅为162人/km2。主要分布于绕城高速以外的北郊、东郊等远郊区,包括雁塔区2个街道、碑林区1个街道、灞桥区7个街道、未央区4个街道。

三、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

1.总体呈现倒“U”型分布

为了直观地揭示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集疏的整体规律,文中利用ArcGIS9.3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度进行了趋势分析(见图2)。图2中每根竖棒和采样点代表贫困人口集聚度及其空间位置。在表示东西向的x、y平面和表示南北向的y、z平面上将53个街道贫困人口集聚度作为散点进行投影。在x、y向和y、z向上所有投影点各形成一条最佳趋势模拟曲线。从中可知,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有明显分异。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度从东到西和从南到北两个维度上均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倒“U”型分布。

图2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趋势

2.“中心密周围疏”的贫困人口集疏格局十分突出

利用ArcGIS9.3软件分析西安市各区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度(见图3),可以发现,贫困人口集聚主要发生在位于城中心的碑林区、新城区和莲湖区,3个区贫困人口集聚度分别为0.96、0.63和0.61,明显高于西安市贫困人口平均集聚度0.46;而位于外围的雁塔区、未央区和灞桥区贫困人口集聚度分别为0.30、0.17和0.11,显著低于西安市平均水平。

图3 西安市各区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

3.贫困人口分布“圈层放射+轴线集聚”的趋势明显

利用ArcGIS9.3软件将6种贫困人口集聚类型区进行可视化(见图4)。通过图4可知,贫困人口集聚度从内城向远郊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基本沿圈层向外呈放射性分布,圈层中间部分区域有嵌套分布。另外可以发现贫困人口沿两大发展轴线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这两条贫困人口集聚带对其周边区域贫困人口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的“骨架”,从根本上奠定了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的基本框架。

图4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

四、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的形成原因

第一,经济体制和社会福利改革。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大量国有企业,如纺织、传统的轻工业和机械、军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被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多为“4050”后,人口素质相对低下,致使再就业非常困难,而且其他相关改革滞后,导致这部分人员生活困难。

第二,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改革开放以后,西安市由于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社会分配能力不足、制度不完善而导致收入差距不断增大,使一部分人由于市场化改革而被边缘化,财富积累落后而陷入贫困,尤其在衰退的旧城区表现更为明显。

第三,城市规划导向。西安市20世纪50年代规划和2008~2020年总体规划中将城市分为4大产业区划,近些年西安市大规模拆迁改造城中村、汉长安城遗址开发和西咸新区建设、纺织城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西安市政府由碑林区北迁至未央区,这些城市宏、微观层面改造规划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四,历史遗传因素。民国年间对“满城”整修后开辟为新市区,陇海铁路通车后建成了银行、厂房、仓库、铁路局等以及后来在北大街东侧和北关自强路建设居民区,奠定了明城墙内老城区商住混杂格局。西安市在建国后1950年代规划后形成东郊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区和西郊电工程区,在其周边地区兴建了大量住宅区,由此进一步形成工作-居住混杂区。但是由于企业改制导致大量下岗、失业职工在此聚集。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以小尺度的街道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基于贫困人口集聚度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对比比较鲜明。密集区和稀疏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市面积分别为34.06%和65.94%,后者是前者的1.94倍,而密集区贫困人口占全市的比例高达71.66%,稀疏区贫困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却仅为28.34%,前者是后者的2.53倍。总体看来,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呈现空间不均衡集聚状态。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度从东到西和从南到北两个维度上均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倒“U”型分布。“中心密周围疏”的贫困人口集疏格局十分突出;贫困人口集聚度从内城向远郊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基本沿圈层向外呈放射性分布,圈层中间部分区域有嵌套分布。另外可以发现贫困人口沿两大发展轴线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城市空间的可视化和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微观尺度的街道为基本研究单元分析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度,有效弥补了前人在西安市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这方面的缺失,可以为探讨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的原因及制定反贫困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利用综合方法确定贫困人口数量,探讨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基于贫困人口集聚度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展现了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的更多细节,对西安市反贫困政策制定和针对不同区域的反贫困模式选择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篇幅所限,未深刻挖掘贫困人口集疏格局的形成机制,这是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六、几点启示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受经济、社会、规划和历史等因素影响,导致贫困人口在一定区域产生集聚,我们在城市规划以及反贫困的实际工作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城市规划除了考虑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以外,应体现以人为本,更多考虑社会环境,对城市中各阶层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充分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存状况和现实需求,尤其是贫困阶层或低收入人群等城市弱势群体的需求。基于以上民情、民意分析,对城市社会空间尤其是贫困空间进行分类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专项规划时能够充分关注民生问题,从微观层面上制定针对性强的产业规划、公共基础设施规划、服务设施规划,并根据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地加强就业引导,制定出更有利于贫困群体加快发展和稳定脱贫的扶贫规划[15]。为防止贫困人口在一定区域集聚,在制定住房政策、保障房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下岗、失业、在职低收入、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低收入群体或贫困家庭。应打破居住隔离,体现公平性,进行商品房与保障房协调布局,实现城市居民混合居住格局,并有相关产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与之配套,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1]Yeates M H,Garner B J.The North American City[M].New York: Harper&Row,1980.

[2]Michael J White.American Neighborhoods and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87.

[3]Larry R Ford.An New Improved Model of Latin American City Structure[J].Geography Review,1996(3):437-440.

[4]Mann P.An Approach to Urban Sociology[M].London:Routledge,1998.

[5]陈涌.城市贫困区位化趋势及影响[J].城市问题,2000,(6): 15-17.

[6]李潇,王道勇.中美两国城市贫困区位化比较研究[J].人口学刊,2004,(1):53-57.

[7]高云虹.中国转型时期城市贫困区位化现象探析[J].当代财经,2010(8):81-87.[8]刘海泳,顾朝林.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J].地理科学,1999,19(6):497-503.

[9]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广州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1):40-46.

[10]陈果,顾朝林,吴缚龙.南京城市贫困空间调查与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5):542-549.

[11]刘玉亭,吴缚龙,何深静,等.转型期中国城市低收入邻里的类型、特征和产生机制:以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6,25(6): 1073-1082.

[12]何深静,刘玉亭,吴缚龙.南京市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集聚度、贫困特征及其决定因素[J].地理学报,2010,29(4):703-715.

[13]苏勤,林炳耀,刘玉亭.面临新城市贫困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5):17-21.

[14]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等.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171-1177.

[15]徐映梅,夏伦.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

[责任编辑:马建平]

F 290

:A

:1672-6219(2015)01-0054-04

2014-07-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期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的时空分异与效益评价研究”(41171142)。

暴向平,男,蒙古族,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西安市格局贫困人口
亲子创意美工展
西安市第四医院
格局
隐形贫困人口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123的几种说法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西安市热环境模拟研究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