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中小农庄建设应用案例

2015-12-27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年24期
关键词:花园植物科学

文 李 实

空中小农庄建设应用案例

文 李 实

一、政策引导 精心规划

1.政策引导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提出,“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纲要》还提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学校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依托学校教育主阵地,通过改善和提高学校多方位的科技环境,有助于认真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

2.精心规划

(1)确立主题

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地处中关村核心地区,有着良好的科技教育传统,是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十佳校之一,北京金鹏科技团分团,学校在天文、航模、机器人、DI、创新大赛、船模、建模、单片机等科技项目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家长和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学校确立了“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观,遵循“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紧扣科学教育的三维目标,放手改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设计和规划,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科技环境,以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科技空间。

根据学校的地域特色、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确定科技校园的建设主题。学校于2011年5月开展了“我心目中的科技校园”评选活动,向学生征集了几十个创意和提案,全校学生为这些创意提案投票,其中六5班几名学生提出了建设“空中花园”的提案,获得了近四百张支持票。我校中关村校区由于历史原因,校园植被覆盖面积小,植物种类少,而且城市孩子对常见植物识别、生长变化等方面的认识匮乏,因此确定修建“空中花园”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场馆。

图1

(2)配置资源

主题确定后,就需要建设“空中花园”。但是这个花园建造的场地安排、设计、布局和美化等,与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否融合,楼顶建筑物的安全性等方面都需要认真规划。在家长志愿团队的帮助下,学生代表和老师参观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楼顶温室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多方调研后,学校于2011 年7、8月在教学主楼楼顶修建了占地近12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温室)。

首先将楼顶做好防水改造,使用PC工程阳光板做温室的外墙,配备了中控的遮阳系统、湿窗帘/风扇降温系统、滴灌系统等自动化设施,花园区域被分为植物种植活动区、植物生长区(叶菜区、果菜区、育苗区、特菜培养区)、动物饲养区(金鱼区、雀鸟区)、仓库区,植物生长区的植物以水培或基质培养为主,栽种在立式生长柱、板式生长柱和管槽内。在温室外还建造了近5平方米的鸽舍。

二、依托平台 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1.结合科学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

具有开放性、趣味性、活动性等特点的“空中花园”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为科学课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小学科学课本中《植物》《植物的生长变化》《新的生命》《动物的生命周期》《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单元。学生可以在课上或课下随时在花园中进行探究和实践,满足了学生看、听、摸、试、问的愿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种植、观察、饲养、交流的机会。

2.借助科技资源 开展科学研究

“空中花园”的建造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们不但能认识植物种类、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钻研新的栽培技术,感受科学技术对新农业的影响,同时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种植、管理、收获,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和他人种植实践,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不少学生还依托“空中花园”开展小课题研究,玩中学、做中学,其中《弱光条件下不同光质LED及荧光灯照明促进西红柿、紫叶生菜幼苗生长的差异研究》一文,还获得2013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三、完善平台 服务学生

2013年,学校又依据学生的倡议将“空中花园”更名为“空中小农庄”,并在2014年年底对设备进行了更新,添加了移动式苗床、床面水培架、A架槽式基质栽培架、管道培架、大型恒温生长箱,同时在平台外修建了30平方米的网室,扩建了鸽舍。

现在的小农庄已经成为全校学生的快乐园地,课余时间的放松室,雾霾天气时的大氧吧,科学课堂的实验室,美术写生室,语文习作室……成为学校教育环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的平台之一,形成学中所玩、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的教学新形式。

四、挖掘潜力 优化效果

1.充分挖掘应用潜能 提高使用效率

借鉴学校微社团的运作机制,成立农庄社团,培养学生骨干,以点带面,辐射全校学生,把绿色带进各班教室。

发挥家长志愿团的优势,在家长中招聘植物种植辅导员,为学生带来新型种植理念。

结合季节、社会热点或节日开展相应主题活动, 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交替为纵线, 以动物、植物在四季中的不同变化特点为横线, 确立科技教育主题,开展活动。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分别在低、中、高三个年级开展不同内容的科技活动。一、二年级学生们学习种子种植基本技能,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用拓印、制作树叶标本等趣味活动,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四年级学生学习扦插种植、日常管护等基本技能,观察记录植物的一生,五、六年级围绕“绿色改变生活”的主题, 引导学生开展与植物有关的调查、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充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 形成共享合作的科技活动平台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行校际间交流活动,扬长避短,辐射周边学校,通过学校科技活动的互补,既提高了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又促进了全市学生科技活动的深入。

作者信息

李实,本科,小教高级。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100190

猜你喜欢

花园植物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