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2015-12-26李敏霞
李敏霞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活动,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纯视为一项完成教学任务的独立活动,更不能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对象视作一个“印模”的过程。其实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和内容是可以相互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跟社会学在内容上的融通性和对象中的一致性,就可以很好地与社会学融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47-02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了解国情、遵纪守法、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引领时代新风尚的一代新人。学校承担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然而,从小学到高中实行了12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到了大学很多老师仍感觉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很多学者们也纷纷在探讨或总结原因,为寻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而努力。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表现及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的失效性其中最重要的方面首先体现在教师对课程内容及教学对象的定位错误,从而忽视理论性知识的讲授。例如把大学本专科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同于中小学思想品德或政治课,把以前的内容、教学方法模式再搬过来重复一遍。首先,这种毫无意义的重复就是使学生心理产生抗拒的原因,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效果。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教育对象,从中学生到大学生在认识上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大学阶段的学生独立性、思考性、创造性、自主意识都在增强,不能一味把学生当作灌输对象。根据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阶段主要侧重于感性和渗透性教育,使学生知其然。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更多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来源于生活实践,耳濡目染,理论内容渗透于生活实践中;而大学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是自主意识成长阶段,不但要知道,更要理解为什么。所以大学更应侧重于理论性、系统性,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不但知其然更应该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达到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学生对所见所闻所学产生认同感,心悦诚服,方可达到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顾名思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来说侧重于理论教育。但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味地灌输深奥的理论,脱离实际生活。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就不应该是一种“印模”活动。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作一项只为教育而教育的独立的教育活动,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就不能千篇一律。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结合已有的经验知识,实现用理性思维,学会如何看待世界和社会。
现在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和思维,影响着人们的三观。既然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独立的、静止不动的教育活动,那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把它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才能切实解决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在发展并成熟的社会科学不只是供研究的一门学科了,它已经不断地、及时地渗入到社会的生活中,影响着人们行动的价值判断和目标选择,单凭经验和只为教育而教育的教学方式不足以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大学教师的责任更应该注重高扬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鼓励学生思考、创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有利于在将来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社会学融合起来。
其实,不同学科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和相互渗透的,如果能打通彼此之间的隔阂,找到他们的融通性和一致性,可能会有预想不到的效果。学科间的各个理论有相互紧密联系和渗透性,在这方面,哲学家夏佩尔早就指出:“一个域的各‘项一般不会孤立地产生问题,而是通过一个域中的其他各项相关联而产生问题的:在这些情况下,科学研究是由相互联系的‘项,而不是由相互孤立的‘事实引起的。”也就说,一个域的研究内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有密切联系。这里夏佩尔所指的“域”是指学科的主题是研究的内容和研究对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它从众多的学科中汲取知识,借鉴研究方法。
那么,这两个领域是否能融会贯通呢?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研究的一致性与兼容性
社会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可以融合贯通的,体现在研究主题上的一致性、内容上的兼容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在研究主题上具有一致性,“人”成为两者的共同研究主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人总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社会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这是由我们的教育对象不能脱离社会决定的,这与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是一致的。社会学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生活于社会中的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并揭示社会的运行与变迁。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不断地交互作用并相互构建的,个人在不断地产生社会关系的同时,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地产生着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需要经由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来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这就包括了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人格社会化等。这一社会化的过程其实是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规范、政治信念和态度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改造,把人的行为、思想价值观等培养与训练出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可以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合格成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社会要求进行的社会化(尤其是行为规范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的方式。人们通过不断地接受生活规则、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政治知识,提升政治理论思维以及践行政治行为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中的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必然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地完成社会化。而社会人是一个不断地社会化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人的社会化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研究与社会学对人的研究具有内在一致性。
2.社会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上具有兼容性。下面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门主干课程为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在教学内容上是如何实现融合贯通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谈到贫富差距问题、分配问题、改革开放、和谐社会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采用社会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各章节分别谈到价值观,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个人身心健康问题,社会问题(择业就业问题和环境问题),与家庭婚姻相关的道德与法律问题,社会公平法治和法律体系问题等。
例如谈到贫富差距问题、分配问题,可以运用社会学中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论帮助学生去分析。告诉学生由于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同,导致的社会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学上看,这种社会分层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但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分层应该提倡通过人们的自身努力而达到的社会地位,而不是那种建立在出身等先赋条件上的地位所获得的。要警惕那些不合理的、过分的不平等,因为那蕴含着社会冲突的危险。认识到这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建立一种机会平等制度,平衡过分不平等的制约和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分配结构,只有扩大中层社会的规模,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才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这样分析,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提供社会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重要性,鼓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凭借自身努力奋斗自由畅通地向上或向下流动而获得的社会地位,痛斥市场经济下道德失范现象和违规违法行为。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中关于失业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失业问题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也是发达国家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继而分析失业问题的成因有以下一系列关系影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生活与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和政策的调整,体制的改革等等。这样,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国情教育,充分客观认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了解并能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择业或创业,学会尽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人走进社会。
除了对就业、失业社会问题分析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择业和创业的分析外,还可以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探索家庭、婚姻的问题;运用社会学中有关的角色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行为理论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并会对所出现的冲突给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社会学的某些原理和方法如社会学的调查方法、统计方法等等,同样可以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可见,社会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应有的理论、视野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一定的意义。
把社会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转化,注重多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切实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明理.马克思人性论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
[2]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