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后勤思想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5-12-26万志强李斌张凯
万志强+李斌+张凯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地方及高校优势和特色,加快推进转型发展步伐。本文就高校思想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勤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服务好学校转型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改进和提高学校后勤思想教育工作实际效果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转型发展;高校后勤;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45-02
现阶段,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阶段,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国家提出加快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如何通过思想教育达到凝聚人心、巩固思想、强化管理,提升服务,推动学校教育事业转型发展,是摆在每一个后勤管理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当前,不少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顺势而发积极谋划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坚决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术、轻应用,重校内、轻校外”封闭、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校内与校外培养并重,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后勤思想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必带来高校后勤思想教育方式方法以及观念模式的相应调整,但传统的学校后勤思想教育工作经过30多年的“走小步,走稳步,不停步”[1],走过了一段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深度改革发展历程,存在学校转型发展的阵痛和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管理”轻“服务”。高校后勤思想教育工作具备服务与管理双重职能。管理是最基本的手段,而服务则是以满足学校特殊需要的行动体现。由于现阶段学校后勤服务员工大多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对思想政治缺乏一定的认知基础,使得后勤思想教育工作更侧重于管理,服务功能和育人效果难以显现。具体体现在以学校决策者的意志以及规章制度的约束性和刚性要求,在观念上以“堵”代替“疏”,在方式上以“他律”代替“自律”,进行简单或空洞的说教,乃至训斥,达不到思想教育的实质目的,而服务则不然,服务则是后勤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的最基础、最实在、最直接,以文化为引领,并通过以身立教、言传身教的后勤服务活动,循循善诱、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体现教育效果。
在高校后勤思想教育活动中,要始终坚持管理服务并重,实现规范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切实履行育人职能。既要规范管理,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维持和谐的校园秩序,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还要改革生产工艺,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后勤服务水平,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生活需要,保证学校后勤思想教育工作以及育人目标的实现。
2.重“效益”轻“公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相继在原由机构建制上成立后勤产业或服务后勤,逐步由“公益性”、“福利型”向“经营性”、“服务型”后勤转变,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独核算”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运行模式,改革原有经费完全由学校拨付的渠道,实行由学校后勤向师生提供市场化服务方式,通过后勤服务收费,实现经费自筹发展,加重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竞争以及经费自行筹付的压力,加剧了后勤服务实体对经济效益的依赖程度,高校后勤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国家教育属性原则上,后勤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与现实效益性必然存在着自然矛盾,既要体现其公益性或福利型属性,同时又要靠经济效益来维护自身生存基础及发展追求,否则公益性发展则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难以更好地体现。
3.重“内涵”轻“外延”。高校后勤思想教育的阵地很宽阔,触角较长,其涵盖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学校后勤服务占据师生员工2/3的生活空间和1/3的学习时间,是师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常常被形象地称之为“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能让师生从相对单一和封闭的课堂环境或一校生活圈中走向更为广泛的学校后勤服务活动场地,师生员工之间有了直接而广泛的接触,能发挥学校课堂传统教育的补充作用,真正起到“没有教室的课堂、不上讲台的教师”的育人作用。相比传统的学校思想教育,后勤思想教育更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和更宽阔的育人渠道。
作为学校的有益补充和教育功能的适当延伸重要思想阵地的学校后勤,不能仅仅局限于内部思想教育体系构建、制度建立和内部员工教育培训上,同时还要注重外延发展,既要注重后勤员工的组织队伍建设和思想教育培训上,更要最终实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材服务,使后勤思想教育的效力延伸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和环节上,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
二、后勤思想教育“三效”维度目标模式在后勤服务的实践探索
学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广泛的内容和多方面的任务,既有务虚的层级要求,又有务实的现实需要,既要在后勤思想教育中使师生员工具有良好的纪律服务态度意识以及正确的组织法制观念意识,又要通过厚重的校园文化、后勤企业文化引领、感染以及影响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这是一项塑造人的行为规范、精神面貌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因此,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后勤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切实改进和提高后勤思想教育工作,达到“实效、长效、奇效”相统一的维度目标。
1.后勤思想教育力求贴近实效。高校转型发展的现阶段,学校后勤思想教育工作要从后勤服务的现实情况出发,主动贴近后勤职工物质及精神的现实需求,不断提升后勤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达到后勤生存发展能力得到加强,员工晋升发展通道得以畅通,师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的目标效果。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在坚持后勤服务事实现状及员工事实条件的基础上,突出人本观念,体现人文关怀,为后勤服务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为员工意愿并长期留下来成为可能;做好岗位选聘工作,把他们安排在后勤服务发展最合适的岗位上,尊重他们的劳动权利,激发员工职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人事管理、薪酬分配、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实现人尽其才,发挥所能,充分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通过广泛征集职工意见和建议谋划后勤发展计划,使后勤服务工作和员工的期望方向相道而驰、并肩齐进,同时积极帮助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依据每一个员工的不同条件,为他们勾勒出触手可及的“工作愿景”和“生活愿景”,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训和市场开发,挖掘职工的潜力,发挥职工的特长,让职工发展前景最终成为现实,让师生享受到摸得着的发展的成果,使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后勤思想教育往往能达到自下而上的自觉行动效果,切实提高了后勤思想工作的实效。
2.后勤思想教育贵在长效发展。后位而先行,勤业而谋远,思想教育,更需持之以恒。后勤思想教育要结合转型发展要求,在短期计划基础上,科学谋划长期规划,使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员工生活学习和自身素质提高的全过程,既不能抓一阵松一阵,也不能抓住了眼前而放弃了未来。
首先,要始终坚持后勤党组织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健全思想教育工作机构,组织后勤职工广泛参与,以目标为串线,以活动为载体,贯穿于后勤服务的每一个层级、每一个服务环节,旗帜鲜明地开展党团群体活动,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其次,应建立持续改进和长期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方法机制,为后勤思想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因地因校制宜持续改进后勤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后勤职工的正确心理与行为,推动同的行为准则形成,为后勤思想教育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要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并长期坚持下去,高校后勤思想教育工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须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毅力,引导后勤职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
3.后勤思想教育敢于创新奇效。“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性较强。”[2]后勤员工自身条件多样性及思想意识的多变性决定了后勤思想教育的工作难度,缺乏思想教育工作艺术性是难以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并产生持久作用。思想教育工作要敞开心扉,容纳异见,革陈出新,方能创新奇效,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信息时代的今天,沟通渠道和交流方式非常广泛,实现思想的沟通互动,协助提升,在思想教育工作内容、方式方法上要敢于革陈出新,探索适应本学校以及本单位的新办法、新思路。要善于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手段来创新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抓住互联网、手机、微信、QQ、微博等现代化信息新载体,丰富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拉近与职工的沟通交流距离,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有效避免传统的单一的集中讲授以及简单说教乃至粗暴的批评教育,增强了科学理论的说服教育作用,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技能培训、文化知识学习结合起来,用新的知识武装职工,提高职工的业务知识素养。
高校后勤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只有坚持“注重实效、力求长效、创新奇效”维度原则,借力高校后勤思想教育堡垒作用,发挥思想文化引领,培育服务核心价值思想,不断地创新思想教育实践,才能为学校发展与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推力学校转型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单继友.四条理论主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内在逻辑[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1).
[2]陈军.试析如何加强高校后勤党员意识的培养[C].实践与探索——北京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