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谈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2015-12-26陈宇帆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2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中学生

陈宇帆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改革的新时期,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是老师和学生面对的共同课题,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中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效果明显。

关键词: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创新思维;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33-02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思想活跃,信息接纳量大,求知欲强,可塑性较大,但还未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式,知识迁移能力形成速度快,阻滞因素少。所以,在这个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效果比较明显。作者自身参与了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对活动做法、注意事项和效果评价进行了全方位总结。

一、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做法

1.由各小组自荐好书、好课题等进行研究和展示。在课堂上,由各小组成员在讲台上操控着电脑、投影和音乐,提出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主导课程主要内容和过程,老师静静地坐在教室后排听学生自己讲述,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学生和老师角色的互换是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每个学生都是主角和参与者。

2.在班会课上各小组间开展辩论。每次辩论均激烈交锋。如某次以“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为题目,双方辩手旁征博引。正方代表从房价、近亲结婚等衍生而来的生活问题支持移山,反方从环境、变通等方面辩解应该搬家的观点,有的同学用计算数据给出“挖山的工程可能至今都完成不了”的结论,并引用鲁迅先生“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的名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原动力,学得充实,玩得开心。辩论是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能够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难点攻关。我校某个班上的5个男生都是数理化生学科的佼佼者,组成“五人学习小组”抱团讨论,经常聚在一起琢磨难题,经常参加学校的“悬赏征解”活动,号称“自然形成的理科引擎”,形成了好的学习氛围和共同的竞赛目标。分组可以根据主题大小、主题性质、活动目的不同有所差别,但总体目的是锻炼学生,强化学生知识的运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注意事项

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好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这个工具,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大家克服习惯性思维。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是习惯性思维,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就是在黑板上画一点,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回答:“小圆点。”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是线段的断面,或是线段的无限缩小,或者是一个物体的无限缩小等等。大家只认定一个答案,这就是习惯性思维的弊病。它禁锢了人的思维,束缚了人的想象,扼杀了人的创新意识。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能够极大激发学生潜能,形成发散性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养成。

2.积极加强变通思维训练。我们常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等,这些词语实际上都表达了一种思维方式,叫变通思维。变通思维是指不同分类、不同形式的思维转换运用,即从这个思维角度转换成另一个思维角度。比如说,废弃的饮料瓶,大部分人都把它当废品扔掉,而有人却把它制成精美的工艺品、各种花篮,非常漂亮,曾盛行一时。根雕艺术产生前,谁都把它的原材料当柴烧,舍此百无一用,偏偏又是变通思维使其为人们的生活又多增添了一些色彩和亮点。农村的麦秆当柴烧,早已成为历史,因为麦秆工艺品不仅为国人所喜爱,也已经打开了国际市场,每年为国家创造大量的外汇收入。足见变通思维何其重要,创新意识为我们增加了大量的财富。每一个例子无不证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何等的重要。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中,当我们用某一常规固定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就需要发挥团队优势,另辟蹊径,实施变通思维,以此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

3.营造平等和谐课堂氛围。只有当人的心情愉快、关系融洽,没有顾虑、绝对放松的时候,人的思维才会活跃、激荡,才会迸发出新的火花,才会有创新力。我们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基本上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课堂气氛大多沉闷、压抑。这种气氛封闭了学生的情感,锁住了学生的心扉。学生对教师或敬而远之,或望而生畏,不可能有创新欲望。所以,我们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积极鼓励我们发表不同的观点,学生要主动思考,不被气氛所禁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如果都激发出来,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创新的源泉。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以往“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方式,形成了师生互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优化小组合作形式。一是合理安排小组人数。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以5~7人为基本互助单位(互补、互助),根据班级人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的问题由组长布置分工、安排学习,小的问题同桌2人组交流,难的问题全组解决,组内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交流的参与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二是精心搭配小组成员。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就充分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三是适时进行组间调整。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不很平衡,甚至出现教大差异时,就要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平时观察,了解到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endprint

5.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传统单一“以考代评”评价方式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多元化评价方式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未来”,以此极大地拓展了评价方式在人才培养中的“指挥棒”的功能。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形成性评价观念更符合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挥与兴趣发展,更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更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决方式,同时也关注学生表达、合作和团队精神。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

三、实施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效果分析

通过实施和参与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取得了明显的变化:(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学生从“要你学”变成了“我要学”,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是主角和参与者,没有配角和旁观者,不允许学生逃避和推卸。(2)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这种新的课堂组织形式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传统固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厌恶,缺乏兴趣,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更强,学生性格更加开朗活泼,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是合作,关键是研究,目的是学习,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分工协作,强调合作精神。(4)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创新思维方式和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中学阶段是思维最活跃,具有一定可塑性的阶段,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5)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好,通过实施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极大拓展了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掌握,平时一些难记难背的知识点通过趣味性的小组合作也变得容易掌握,卷面分数也提高很多。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它的组织形式和实践效果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但这种组织形式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比如费时耗力,学习成本较高,不能完全满足大众化教育的需要,不能全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毛建扬.构建自主学习的地理教学模式[J].中等职业教育,2004,(6):25-26.

[2]伍官敏.课程改革必须培养学生全动、互动、主动的学习方式[J].北京教育研究,2004,(6):19-21.

[3]王中和.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安阳大学学报,2004,2(10):127-128.

[4]夏宏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84-85.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