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本科专业分类培养与课程体系设计初探
2015-12-26弋顺超徐炎马锋旺贺武春
弋顺超+徐炎+马锋旺+贺武春
摘要:园艺本科专业试行分类培养模式,既是实施因材施教,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同时为如何培养园艺专业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我们对园艺专业分类培养遵循“以人为本,搭建平台,分类培养”的办学理念,以产学研结合为培养手段,形成“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按照分类培养需求分别开设研究型和应用型选修课程,实践训练环节也按照分类培养的需要完善了相应的师资条件、实践教学条件和制度条件支撑。
关键词:园艺专业;分类培养;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94-02
经查询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可知,全国已有98所高校开办了园艺专业。部分高校园艺开办时间较为久远,如中国农业大学(1905年)、南京农业大学(1921年)、华中农业大学(1940年)等[1],其他高校都是对原专业目录中的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等专业进行了整合,调整为现在的园艺专业,这些高校的园艺专业则是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兴办的。
由于专业合并之后学分的限制,学生基础课程学分较大,专业课程相对较少,较少的学时导致学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相比以前有所下降,因而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把专业办出特色,满足社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是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对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在借鉴其他兄弟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为例对我校分类培养的目的、做法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园艺专业分类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分类培养是相对统一教学大纲培养整齐划一人才的一种改革,整齐划一的传统培养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也能够满足社会和科技发展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实行分类培养从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人生涯规划以及毕业愿望出发,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人生规划以及个体特性差异等,在较为广泛的培养方案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完成个人培养方案的构建,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园艺专业分类培养突出了学生需求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
1.适应社会对同一专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校在满足更高层次科研领域人才需求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对劳动者专业技能的基本需求。而同一大学的同一专业往往采取了相同的课程设置和培养大纲,因此形成了培养学生类型单一的问题。而社会对于同一专业的人才需求往往是多元化的,用人单位也是结合所需专业知识需求考虑,因此要完成单位和高校的人才对接就显得尤为关键。同时也为高校提出了更为宽泛的人才培养类型。因此,高校能够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各项人才培养条件,尽可能多地制定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大多是以课程教学为主,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来完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从而完成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按照班级进行,班级是最小的授课单元,而这种按照班级统一授课的模式无疑培养了统一划一的人才,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很难被考虑到,目前实行分类培养模式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较为有效的途径。分类培养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按照学生个人特点、兴趣以及个人发展规划选择所需课程,学习不同教学内容。多元化发展需求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提供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从而提高了学习自觉性和目的性,真正做到了学有所需,学有所用[2],也满足了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教学培养模式,满足了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3.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教与学相帮的效果。第一,分类教学并不是脱离学科特点的随意教学,而是依照学科特点在一定范围的“微调”教学。学生的基础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完全一致,“全人”的总体培养目标不变,只是按照学生的个人兴趣、特点、个人规划分类型进行教学;第二,分类培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园艺学科既重视理论也重视实践应用,研究型选修课以理论知识为核心,注重实验室技能的掌握,实践型选修课以技术为核心,注重劳动技能的掌握。第三,分类培养延伸了学习跨度,研究型选修课开设强化本科课程的延伸,设立部分前瞻性的进展课程,打通与硕士生课程的衔接。第四,实行分类教学,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准备,并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了教学互动、教学互帮的良好互助效果[2]。
二、园艺专业分类培养模式体系组成
现阶段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不再是过去注重专业的精英教育模式,而是注重基础教育的通识教育,正是这种教育规律的变化,造成了专业学时压缩,本科毕业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弱化,也造成了本科生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园艺专业分类培养具体做法是在三年级把学生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实行园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学识水平、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以产学研为抓手,以实验室和试验站为依托,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1.培养目标。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分类培养指导思想,培养既掌握生物学、化学、遗传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栽培、育种、植物保护、采后处理和营销等方面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掌握现代园艺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熟悉园艺植物生产过程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一定专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研究型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具有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开发、推广、营销和管理等方面基本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endprint
2.分类培养模式。走研究型创新的学生课题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其科研训练结合毕业论文在科研实验室或者实验教学平台进行,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操作技能训练,熟悉实验室分析技术和方法,激发科研兴趣,培养科研道德。
走应用型创新的学生在校内老师和试验站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其课题来源于园艺产业中的问题,其毕业生产实习结合毕业论文由指导老师和试验站技术人员共同指导,重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了解园艺产业现状及相关栽培新技术,培养吃苦精神,学习应用相关理论结合实践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园艺专业分类培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最终要落脚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课程体系构建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园艺专业分类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是以园艺专业为基础构建形成的,它由通识类基础课、大类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组成,其中通识类基础课、大类基础课是完全相同的,这些课程保证了专业的必须。专业课和共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按照不同类型进行选修。创新型人才选修注重理论教学的课程,科研训练必须进入实验室完成创新性实验。毕业生产实习也主要结合实验站和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完成选题和立题。毕业论文必须为研究性的内容。同时为提高创新型人才动手能力,规定仪器操作课程为必修课程。应用型人才选修注重实践应用课程,暑期实习必须进行实际生产调研和实践生产操作;毕业生产实习也主要在实验站、试验场、企业进行生产技术训练和生产劳动;毕业论文和设计结合实际生产问题要求进基地、进企业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毕业论文必须以实际生产问题为主。
四、实施园艺专业分类培养的支撑条件
1.师资条件。要实现园艺专业实行分类培养,必须要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园艺学院是1999年由教学的单位和科研单位合并的学院,有教学型教师60多人,科研型教师30多人,推广型教师20多人。从园艺专业分类培养师资要求考虑,无论是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师资筹备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以及专业实践要求。
2.实践教学条件。实行园艺专业分类培养,稳定充分的实践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实验条件必不可少。我院有10几个校级试验站(基地)和60多家实习基地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学习需求,另外拥有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6000多平米。同时拥有10个科研团队能满足研究型学生实验需求。
3.制度条件。园艺专业实行分类培养,必须要有相应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保障。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我们认真学习毕业资格审查文件、学位授予文件,学院不断加大教师管理和学生指导,及时出台相应的学生分类标准、考核管理办法及核心课程分级教学规则等制度。总之,本科园艺专业实行分类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建立适合园艺专业分类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仍更需要园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韩美贵,金德智,赵吉坤,等.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分类培养与课程体系设计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11,(04):46-51.
[2]蒋晓玲.法学本科分类教学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203-205.
[3]刘德汞,李广洲.“分类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42-45.
[4]郭海明,等.基于市场需求和个性培养构建高师本科化学专业分类别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0,(2):22-24.
[5]蒋晓玲.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50-152.
[6]程敏.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回顾、现状与前瞻[J].理工高教研究,2006,(2):75-77.
[7]李俊龙,等: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9,(3):16-l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