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夏大豆徐豆20的选育*
2015-12-26王宗标徐泽俊齐玉军王晓军孙东雷
王 幸,王宗标,徐泽俊,齐玉军,王晓军,孙东雷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131)
国审夏大豆徐豆20的选育*
王 幸,王宗标,徐泽俊,齐玉军,王晓军,孙东雷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131)
徐豆20大豆新品种高产稳产,较中黄13增产6.92%;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宜江苏和安徽的淮北地区、河南东南部、山东南部等地作夏大豆种植。
徐豆20;选育;栽培技术
黄淮海夏大豆区是我国大豆第二大主产区,近年来面积稳定在约270万公顷,占全国大豆面积的 35%左右[1-2]。总产多年来维持在500万吨,约占我国大豆总产的 30%左右[3]。因此,发展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大豆品种对增产至关重要,良种良法相结合更能发挥科技在提高大豆生产水平中的作用[4]。
徐豆20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黄淮夏大豆新品种。2015年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14012;同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为CNA013376E。
1 选育经过
1998年以徐豆9号为母本,徐豆10号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进行有性杂交,1999年种植F1代,2000—2003年分别在F2、F3、F4、F5四个世代进行系谱选择。2004年种植株系圃,进行测产。2005—2006年进入鉴定圃,2007—2009年进行品系比较试验和多点试验,表现产量高、稳产性好、抗病性好。2011—2012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2015年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徐豆20。
2 产量表现
2.1 国家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区域试验
2011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南片区域试验,四省12个试点试验结果汇总,平均产量2 833.25公斤/公顷,较对照中黄13增产5.27%。经过校正:对照品种中黄13产量水平位于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8位,有2/3的品种(系)产量超过对照品种,根据《农作物区域试验操作规程 大豆》(修订版)的相关规定,该区组对照采用11个参试品种(系)产量的平均数,较对照增产4.43%,增产达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系)第2位;2012年续试,平均产量3 355.88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中黄13增产8.36%,增产达极显著;经过校正,较对照增产 7.08%,达到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系)第 1位。2年平均产量3 094.57公斤/公顷,平均较对照增产6.92%,在参试两年的品种(系)中居第1位(见表1)。
表1 徐豆20国家区域试验产量表现
2.2 黄淮海南片夏大豆生产试验
2013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生产试验, 7个试验点中平均产量 2 988.15公斤/公顷,有6个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3.08%~13.00%,平均比对照品种中黄13增产5.87%,增产极显著,居生产试验第1位(见表2)。
表2 徐豆20国家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3 品种特征特性
3.1 植物学特征
徐豆20为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 62.3厘米,底荚高度14.1厘米;白花,灰毛,叶卵圆形;主茎节数13.2节,有效分枝2.3个,单株有效荚数39.9个,单株粒数77.9粒,单株粒重18.6克,百粒重 24.3克。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生育日数104天(见表3)。
表3 徐豆20国家区试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3.2 抗病性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对徐豆20进行接种鉴定,2011年对大豆花叶病毒(SMV)SC-3、SC-7株系的抗性均表现为中感;2012年对大豆花叶病毒(SMV)SC-3、SC-7株系的抗性均表现为中抗;抗性优于对照中黄13。据2年区试和生试各试点田间调查,徐豆20也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见表4)。
表4 徐豆20国家区试中对SMV抗性表现%
3.3 品质
2011、2012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徐豆20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2.43%和 43.55%,两年平均为 42.99%;脂肪含量分别为 20.42%和 19.33%,两年平均为19.88%;较对照中黄13分别高 0.91和0.67个百分点(见表5)。
表5 徐豆20国家区域试验中化学品质表现%
3.4 适应性
徐豆20大豆新品种生育期中、增产显著、籽粒商品性好、综合性状优良、抗逆性强,适宜江苏和安徽的淮北地区、河南东南部及山东南部等地作夏大豆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期及播种方式
徐豆20在6月上旬到7月上旬均可播种,最佳播期为6月上中旬,适时早播有利于产量的形成。条播、点播、撒播的播种方式均可。
4.2 合理密植
一般肥力田块密度为18.0万株/公顷;肥力水平较高的田块密度为15.0万株/公顷;肥力水平较差的田块密度为21.0万株/公顷。行距40厘米,株距13~15厘米;点播穴距 25~30厘米,每穴留苗2株。大豆出苗后及早定苗,保全苗、促壮苗,保证合理的群体密度。
4.3 科学管理
播种前每亩施复合肥(N:P:K=15:15:15)20公斤作基肥,花期根据苗情适当追施尿素5~8公斤/亩;高产栽培产量指标在 3 750公斤/公顷以上,每亩需施复合肥50公斤,土杂肥1~2立方米作基肥,花期追施尿素8公斤。遇干旱时要及时灌溉,特别是在大豆鼓粒期,即8月下旬至9月上旬,若干旱及时灌溉能显著增加百粒重、提高产量。大豆播种前或播种后要开好田间三沟,防止7、8月份的大雨或暴雨,汛期遇大雨要及时排涝。
4.4 防治病虫草害
大豆生长期间要及时防治叶蛾、蚜虫、造桥虫等食叶性害虫及危害籽粒的豆荚螟和食心虫等。黄淮地区的蛴螬等地下害虫对大豆产量危害较大,要注意防治。杂草的防治可喷施苗前或苗后除草剂,必要时人工除大草一次。
[1]李福山.大豆起源及其演化研究[J].大豆科学, 1994,13(1):61-66.
[2]刘忠堂.新形势下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问题的探讨[J].大豆科技,2012(1):9-11.
[3]李卫东,张孟臣.黄淮海夏大豆及品种参数[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4.
[4]王连铮,王岚,赵荣娟,等.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6,25(3):205-210.
S331
B
1674-3547(2015)06-0037-04
2015-09-02;
2015-09-25
王幸,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豆育种与栽培工作,E-mail:sxwangxing@126.com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CARS-004-CES22);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BE2013350);徐州市农业科技计划(XF13C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