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深刻内涵与实现途径

2015-12-26景小勇

艺术百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导向文艺

景小勇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坚持把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表现者、主要服务者、主要供养者、主要评判者和主要创作者,并以此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前进和发展方向。从内容来源上讲,党的宝贵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我国传统思想智慧是形成这一理念的主要思想来源;从历史脉络上讲.党的五代领导集体均围绕“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展开了丰富的理论表述和创新。从现实意义上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是现行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既体现了对文艺创作客观规律的高度尊重,也是对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现代传播手段的极大重视;同时也是扭转当前文艺创作不良风气的必要前提。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指示,需要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与服务人民、宏观指导与尊重市场、文艺创作与贴近现实、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服务群众与引领群众、创新提升与继承借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传播方式、“国家队”与“社会队”以及文艺家培育与公民美育等十个方面的“相合”。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内涵;溯源;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意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从文艺与国家、文艺与民族、文艺与社会、文艺与个人、文艺事业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等多个维度,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进行了新的理论阐述,实现了新时期党的文艺工作新的理论创造。针对当前文艺工作状况,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意见》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再次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作为文艺创作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提了出来,并进一步对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提出殷切希望,指出衡量一部作品的标准应当是是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能否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全面深入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深刻内涵,是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意见》精神的必要基础;也是真正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艺工作发展进步的根本前提。为此,本文将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深刻内涵、历史溯源、重要意义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把握和贯彻好这个主题做一些有益探索。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深刻内涵

(一)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对“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一问题的明确回答。这一回答既指明了人民是文艺创作的主要依靠力量和主要服务对象,也明确了人民在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同时还明确了这一中心地位在文艺发展方向方面的指示性作用。

1.何谓“人民”?

从词汇学一般意义上讲,人民通常指平民百姓或人类整体。如《诗·大雅·抑》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再如鲁迅在《朝花夕拾.无常》中写道:“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活无常)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然而,在政治学意义上,“人民”一词却在不同国家和每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总体而言,在西方传统政治中,“人民”常常被用来指代国家主权的构成主体,其近义词包括“国民”、“民族”、“国族”等。而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人民”一词多是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加以阐释,被认为是与统治阶级相对立的、谋求推翻压迫反对剥削而翻身解放的被统治阶级。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的政治性代名词,包含了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是我国无产阶级政权的权力主体与合法性根源。在现阶段,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劳动群众就是人民的全部构成。其中既包括从广大劳动群众中成长成熟起来的专职从事文艺创作的各类艺术家,也包括满足广大劳动群众不同文艺需求、提供各类文艺服务的市场主体,而其主体部分则是享受社会主义文艺服务、评判社会主义文艺水准的广大劳动群众。

2.何谓“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各环节的最主体部分,把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最主要对象,把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社会主义文艺水准的最主流价值评判标准。其特征主要体现为非特定阶层性、非少数人性和非少数意见性三个方面。所谓非特定阶层性,是指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不受社会某一特定阶层的制约或束缚,从范围上讲是超越特定阶层的。“人民”一词在政治学上是一个集合概念,不特指社会某一阶层或某一人群,无论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角度还是从社会主义文艺服务范围的角度,作为中心存在的人民都是超脱了以职业、民族、性别等为划分标准的特定社会阶层的最广泛意义上的劳动群众,其唯一限制性条件是是否拥护社会主义建设。所谓非少数人性,是指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不局限于整个社会中的某个人或少数某些人,而是涵盖了整个社会中的多数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超脱了特定社会阶层的最广大劳动群众为中心,从整个社会个体规模上讲,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代表了我国大部分人和大多数人的文化利益。所谓非少数意见性,是指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不将非主流价值作为主要评判标准,更不把有害价值作为评判标准,在文艺评判中主要依靠社会核心价值和主流价值。人民的文艺必然是主流的文艺,也必然是代表了社会主义文艺正确发展方向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将广大劳动群众所接受、所认可、所赞赏的文艺作为社会主义的主流文艺,发挥主流文艺在价值认同、文化传承、艺术欣赏和身心娱悦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3.何谓“创作导向”?

所谓“创作导向”,就是引领、主导文艺创作的前进和发展方向。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导向的确立是决定前进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积极的、正面的、向上的导向,还是消极的、负面的、倒退的导向,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前途命运,也是判断民族、社会和时代是否具有历史担当和责任感的主要标准。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创作的导向,就是要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符合广大劳动群众主流价值的社会主义文艺作为前进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以之催生、带动、吸引更多的自觉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迎合广大劳动群众主流价值的文艺作品,共同形成社会主义主流文艺成果,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文艺创作队伍。发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用,并不绝对排斥和摒弃非主流文艺创作。非主流文艺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必要丰富和补充,也是满足广大劳动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以主流督导非主流、以主流带动非主流、以主流修正非主流,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益补充,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良好局面。当然,也要清醒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非主流文艺创作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益成分,对于包含了封建糟粕和西方腐朽成分的文艺创作及其作品要予以坚决抵制和批判,不为其生长滋蔓提供任何可能的条件和环境。

4.何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基于以上探讨,所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指在引领和主导文艺创作前进和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坚持把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表现者、主要服务者、主要供养者、主要评判者和主要创作者。

第一,只有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表现者。

任何文艺作品只有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情感、经验和价值观念产生直接而深入的联系,才能够成为一部在情感上与人民形成共鸣、在经验上与人民达成互动、在价值理想上与人民形成统一的优秀作品;“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文艺表现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必然要求。

第二,只有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服务者。

无论是从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上看,也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上看,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真正主人,毫无争议地应当享有社会主义文艺的繁硕成果。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消费者,社会主义文艺也只能在满足人民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人民文艺由人民共享,人民是人民文艺的主要顾主。

第三,只有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供养者。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广泛的素材来源。文艺创作离不开充足的鲜活生动的文艺素材,否则文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充足素材来源的文艺也根本无法满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只有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为文艺创作提供最充足的、最鲜活生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与资源。人民文艺取材于人民,人民是人民文艺的素材宝库。

第四,只有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评判者。

社会主义文艺取材于人民,由人民创造,为人民共享,对社会主义文艺进行评判的权力只能由人民所享有,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也不配拥有这项权力。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从历史经验来看,那些流传千百年的优秀文艺作品无一不是在人民群众中脍炙人口的作品,而那些为人民群众所否定、所批判、所抛弃的文艺作品又无一不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人民文艺由人民评判,人民是人民文艺的最终评判者。

第五,只有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创作者。

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广大的文艺创作者是人民群众中从事文艺工作的部分,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者来自人民、由人民养育,这是文艺创作者与人民群众具有密不可分血肉联系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始终是人类各项文明成果的真正缔造者,由人民群众创作的文艺作品始终是人类各项文明成果中最光辉耀眼的部分。人民文艺由人民创造,人民是人民文艺的真正主人。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表现主体、服务对象、素材源泉、终极评判者和创作主体,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始终重视和尊重人民作为文艺表现主体、服务对象、素材源泉、终极评判者和创作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深刻内涵,可以从八个方面理解。

第一,从文艺创作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充分发挥文艺淳化社会风气、凝聚百姓人心、满足人民文艺需求、保障人民文艺权益的重要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真正的文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时代精神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不断创作出符合民族利益、满足时代需求的伟大文艺作品。

第二,从文艺创作的宗旨和出发点方面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文艺根本方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主张,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宗旨和出发点,是对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在历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不容抹杀,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不容否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文艺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第三,从文艺创作的目标和标准方面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不断创作出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的文艺作品,不断创作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作品。

慰藉人民情感、滋养民族精神、鼓舞中华斗志是优秀文艺作品的重要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是优秀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主义文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重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牢固坚守这一终极目标和重要标准。

第四,从文艺创作的内容和对象方面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的源泉作用。

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创作取用不竭的资源宝库和恒久可靠的前进动力,只有以人民为师,以人民的实践生活为师,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以及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作为文艺创作的表现主体,把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的深刻变迁融于创作之中,才能使文艺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创作出经得起人民和时间检验的优秀文艺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立言、为人民放歌。

第五,从文艺创作的表现和方式方面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的不二法门。

只有贴近实际,文艺创作才能反映社会本真;只有贴近生活,文艺创作才能拥有广阔天地;只有贴近群众,文艺创作才能感染人、鼓舞人、打动人心。任何文艺创作活动只有建立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才能掌握准确有效的创作方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体味生活底蕴、汲取创作营养、提升创作表现、丰富创作方式的重要条件。

第六,从文艺创作的渠道和手段方面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文艺创作通途和方法。

广大人民及其火热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人民生活的创作和作品只能是无病的呻吟、无根的浮萍,按图索骥、闭门造车的文艺工作者只能是无魂的驱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打通文艺创作关节点、创新文艺创作手段的重要途径。

第七,从文艺创作的鉴赏和接受方面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在尊重广大人民群众鉴赏能力和接受水准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和品位的优秀文艺作品。

只有那些深深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文艺工作者,只有那些主动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在市场经济滚滚洪流之中不迷失方向,才能克服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机械化生产,才能创作出有质量、有品位、有风格、有情感的人民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自觉将文艺创作与人民鉴赏能力和接受水准相结合的客观要求。

第八,从文艺创作的评价和反馈方面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自觉运用人民的观点来评价文艺作品和文艺工作,主动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意见作为改进文艺工作、提升文艺作品的主要参照。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终极评判者,只有那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可、所歌颂的文艺作品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光辉,而那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排斥、所否认、所鄙夷的文艺作品即便能够光彩一时,却终将在社会发展中湮没无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重视人民观点、人民评价、人民反馈,是文艺工作者及其作品久立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三)社会主义文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必须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始终接受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和指引。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更进一步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的联系”。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是我党无产阶级政党属性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我党长期在文艺工作战线形成的优秀经验。

从历史经验来看,人民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承认人民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前进和发展过程中的根本作用;从价值判断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社会主义文艺应当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倡导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以满足人民的文艺需求为创作动力,以保障人民的文艺权益为创作要求,文艺创作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从客观实践来看,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前进和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首要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在文艺创作中充分地依靠人民的创新力量,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历史溯源

任何思想观念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领域的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

(一)从内容来源上看,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获取的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以及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思想智慧是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观念的主要思想来源。

第一,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文化基因。

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思想角度考察,以人为本的思想源头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起点可以追溯至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民”,所指为除统治阶级之外的、以农民为主要构成和代表的被统治阶级,是供封建统治者压迫、剥削、奴役的从事特定职业的社会人群。在封建时代,农民是最主要的价值创造者,统治者政治权利的维护、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安全的保卫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农民的辛勤劳作,这是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和主要原因。以儒家亚圣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从构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定进而巩固封建统治的角度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儒家经典《尚书》所载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道家典籍《道德经》所记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以及荀子在《王制》篇中所讲的“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都是这种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而许多封建统治者也在汲取历史经验、正视民众力量的基础上,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常常以“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念自警。

这些朴素的以民为本理念的出发点虽然多是从巩固统治者政治权益,使民众安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出发,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而且“以民为本”中的“民”与“以人民为本”中的“民”也存在本质区别,但它确实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和以人民为本理念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与文化养分,成为党在批判性继承传统思想、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以人为本思想,特别是形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思想源泉,也是党制定和实施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领域倡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文艺方面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向来重视普遍意义上的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并将探求全人类彻底解放路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关键归结为人的作用。

从西方哲学思想谱系学角度上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所体现的人本思想受到西方人本主义传统影响,对作为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哲学根基的神本主义和君本主义进行深刻批判,肯定和重视人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所体现的人本思想并非只是对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刻板因袭,其对西方人本主义传统最大的批判性继承表现在其摆脱了后者把人作为自然和宇宙的根本或本质而可能导致的唯心主义危险倾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所体现的人本思想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发掘探寻:一是在哲学层面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论断中肯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物质的反作用;二是在社会实践层面强调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三是在唯物史观层面强调广大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真正主体和真正创造者,是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

从历史细节来看,广大人民群众既是世界各国辉煌历史的缔造者,也是世界各国璀璨文明成就的铸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时也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而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文艺具有明显的人民性,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体现的人本思想在文艺创作领域具体应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自觉地应用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领域的伟大创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体现的人本思想对马克思同时代及其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发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漫长历程中,以人为本作为党在文艺战线的一项重要方针得到了一贯的延续发展和不断的提炼丰富。

第三,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直接来源。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唯物史观的漫长历程中,不断根据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了成功的中国化改造和创新。与从哲学到哲学、从观点到观点、从书本到书本的简单思想复制不同,党在社会主义文艺领域所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思想,主要是在秉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思和总结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实践经验而得来的,其鲜明的特点是在重视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更为强调以人民为本。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最为主要也最为直接的来源,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围绕这一中心形成了许多深刻而生动、丰富而鲜活的创造性论述。

比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文艺大众化”这一议题展开了丰富详尽的论述,其核心观点是“文艺宣传要群众化、大众化,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文艺作品要有充实的内容,便要到实际生活中去吸取养料”,“要接近群众”,“文艺宣传要善于表现群众心理”等。最有代表性的论述体现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再如,20世纪50年代明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实际生活,“必须与劳动人民共呼吸”,“文艺要努力为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再如,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论述,并多次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活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可以说,党在文艺战线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所宣讲的精神理念、所倡导的行为活动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对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文艺方针和政策的高度提炼和重要创新。

(二)从历史脉络上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是贯穿党各个历史时期文艺领域各项方针政策的一条主线。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只有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才是文艺创作取用不尽的唯一源泉,并进而指出广大的艺术工作者必须在继承一切优秀文学艺术遗产的基础上,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充分挖掘和汲取来自人民大众的丰富原始素材,以人民为师,以社会生活为师。这是从客观的革命斗争实际对文艺反映和作用于社会生活、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灵活运用,明确树立了文艺为了人民、文艺服务人民的以人民为本的无产阶级文艺观,对之后党的文艺思想、文艺方针及各项具体文艺政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直接思想源头。

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成就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并要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去,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社会主义文艺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与其他部分最大的区别在于文艺需要通过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来实现自身价值。广大人民群众有共享文艺成果的需求,但是在更大程度上,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在引起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共鸣的前提下才能称之为优秀的文艺成果,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也只有在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前提下才能称之为人民艺术家。“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社会主义文艺属于人民,具有天生的人民性,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进入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所反映的内容应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指明社会主义文艺应当在坚持民族性、人民性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局面。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重要思想,以人民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就要求在文艺创作中不仅要牢固树立人民本位的思想观念,还要注意更加充分地发挥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创作只有实现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严峻的复杂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文化战略的层面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明确要求,并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重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致力于创作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强调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并进一步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既是对党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本思想的重申和继承,也是党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对文艺工作指导思想的创新和深化,是党领导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思路和指导理念,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政策一贯性。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社会主义文艺是实现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关乎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顺利延续,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涵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意义重大。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在文艺战线的根本体现。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艺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艺权益。“相信谁、依靠准、为了谁,是否能够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文艺创作和前进方向的终极评判标准。

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人民依照法律规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包括文化事业在内的国家事务进行管理,文艺创作自然也不例外。人民对文艺创作的管理权力,不仅仅表现在社会主义文艺要表现人民、沤歌人民、服务人民,还表现在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终极评判者。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可、所赞赏的文艺才会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长久的生命力,而那些脱离人民群众普遍情感、背离人民群众主流价值的文艺作品则注定会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消亡。

另一方面,文艺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艺作品体现着文艺创作者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关系之中。文艺创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文艺作品的具象呈现明晰地传达给广大受众,并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相应影响。人民群众既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念对文艺作品及其创作者作出客观评判,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修正、改变自身的价值判断水准和观念认可底线。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是对文艺创作者及其作品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的评审标尺,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深度净化和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与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般意义上讲,以文艺消费为代表的精神生活在追求层次上高于以衣食住行为代表的物质生活,普遍意义上的人只有在物质生活达到并可以维持一定水平之后才会进一步产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社会变迁为这一论断提供了极为生动有力的注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相应地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特别是文艺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创作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也就成为一种客观需求,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人民文艺。

另一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文艺作品作为社会主义体制的一种成果,理应由全体人民群众所共享,只有全体人民群众才是文艺作品的真正主人;而文艺作品作为文艺创作者的私人成果,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产品供给的重要补充和极大丰富,理应也只能在由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的过程中实现其真正价值。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作用下,公有制经济供给的文艺产品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性、一般性、主体性的文艺消费需求,而多种所有制经济则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供给多样化、个性化、接地气的文艺作品。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文艺领域对最基本的市场经济供求规律的把握和尊重。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讲,文艺作为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只有人民才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这就决定了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上的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当然,还要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文艺市场并不是所有文艺需求的无条件供体,对于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违背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的文艺需求和经济行为,必须予以坚决抵制和惩治,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正本清源。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对文艺创作规律的客观总结。

遵循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就要明确人民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反映人民心声,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本方向的必然要求。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出发点。“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社会主义文艺根本价值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原始起点。文艺作品只有在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反映主流价值,才能创作出充满生命力、富有感染力的优秀文艺作品。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的前提基础。

其次,服务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落脚点。“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根本追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创作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响应时代号召,满足人民群众渴盼,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服务人民群众的文艺需求,实现文艺作品自身价值,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个人价值所在。

再次,人民群众及其生活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主要表现内容。文艺要热爱人民。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向来“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只有积极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取材、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取材,才能创作出文质兼美的传世之文。最后,深入人民群众及其生活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主要方式手段。文艺创作既要“放飞想象的翅膀”,也“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以文艺观照现实、温润心灵、涵养精神。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现代传播手段发生转变的时代要求。

任何文艺作品想要产生深远的影响,都离不开广泛的社会传播,文艺作品社会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往往决定了文艺作品能否充分地实现自身价值。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借助和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不仅仅是文艺作品产生广泛社会效益和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满足自身文艺需求、参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普遍方式。通过以互联网科技为代表的日益便捷的现代传播手段,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需求益发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其满足自身文艺需求的愿望和诉求也表达得愈发充分。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现代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也推动着人民群众文艺需求由传统文艺形式向更为繁复、更为新颖的新型文艺形式转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对这一转变的清醒认识和充分把握。通过树立明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激发和促进更多新型文艺形式的创作和生产,推动和刺激传统文艺形式向新型文艺形式转变,既是对互联网科技的极大重视,也是充分借助互联网科技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艺作品在更为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另外,互联网技术本身并不具备明确的意识形态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在优秀文艺作品通过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传播和获取广泛影响的同时,价值模糊甚至有害的文艺作品也可能得到相当程度的传播和响应,并不断地对各类人群产生影响,在各种社会问题中推波助澜。

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利于牢固占领互联网传播高地,有效清除优秀文艺作品向社会大众正常传播的渠道障碍,压制不良文艺作品在互联网领域的肆意泛滥,消除其负面影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是互联网迅猛发展背景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正常文艺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与妄图通过现代传播方式任意蔓延的不良文艺作品和导向进行坚决斗争的客观需要。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扭转当前文艺创作不良风气的必要前提。

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大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艺生活、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艺需求。然而,与之相伴随的是文艺创作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当前的文艺创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脱离群众,孤芳自赏。受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良影响,个别文艺创作者将文艺创作简单地当作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观念的工具,往往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脱节,脱离了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二是不分是非,价值模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冲击,个别文艺创作者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特别是在网络信息等新技术条件的助推下,受到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影响,文化安全意识淡漠,价值观念模糊,一味迎合和追求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

三是跟风抄袭,千篇一律。个别文艺创作者受到不良价值观念影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职业道德,严重缺乏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导致文艺创作过程中粗暴剽窃和简单复制层出不穷。

四是唯利是图,庸俗不堪。市场经济洪流滚滚,泥沙俱下。个别文艺创作者将市场价值和变现能力作为文艺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甘心向市场俯首称臣。

以上四个方面是当前文艺创作中不良风气的主要表现,其他诸如文艺霸权、文艺创作行为不端等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而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反击以上不良风气、解决文艺创作现实问题的不二选择。思想认识是行为先导,作品内容和表现方式是文艺工作者创作观念和价值追求的体现,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从思想和认识上改进文风、转变作风,实现文艺创作的能力提升和境界提升。

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要在充分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和提升艺术创作水准的基础上,自觉抵制艺术创作不良风气,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过分追求纯粹艺术性而忽略了人民性的作品和行为进行批判和反击;要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丰沃土壤中汲取艺术养分,激发艺术创作灵感,创作出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宗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实现途径

正确的理念只有通过坚定的贯彻落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影响。清楚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努力克服文艺创作过程中的危险倾向,保障和实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根本原则不动摇、不松懈,需要在十个方面的“相合”上下功夫。

(一)在政治诉求上,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与服务人民相吻合。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领导者,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包括文艺事业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最终成功,才能真正在“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由谁评判、为谁共享”这一问题上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之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落脚点。实现党的领导与服务人民在文艺工作中的有机统一,就是要在文艺创作过程中主动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宗旨,广泛发挥和运用党关于社会主义文艺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价值判断,牢固树立和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理念,自觉接受、拥护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领导,避免在服务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因意识形态性缺失和政治修养不够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避免在文艺创作中走上盲目迎合低俗文艺需求、单纯追求感官娱乐的歪路邪路。

加强党的领导是从根本上实现文艺工作服务人民的有力保障,文艺工作服务人民是加强党的领导的价值指向和宗旨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艺需求,是党领导好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中国共产党能否成为一个优秀执政党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文艺创作单位,要正确处理与党委、政府的关系,在文艺生产管理中充分依靠和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明确把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理念体现到企事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中,努力推动党的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内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作为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要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必然要求,事关党的文艺方针能否真正贯彻,事关党的文艺政策能否充分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自觉接受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意识,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到整个文艺创作过程中,创作出更为丰富更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和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

(二)在创作体制上,努力实现宏观指导与尊重市场相应合。

在市场经济作为根本经济制度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离不开文艺市场的繁荣,更离不开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健全的法律规范。

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市场活力是促进文艺创作、丰富文艺产品、满足文艺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文艺繁荣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离开了市场对文艺产品供给和人民群众文艺需求的有力调节,仅仅依靠行政力量配置文艺产品,是远远无法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文艺需求的,这一点已在历史实践中得到证明。

市场是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为简便、最为有效的方式,文艺作品由创作完成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必须充分依靠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全和日趋繁荣的时代背景下,理应在丰富文艺产品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文艺需求的过程中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文艺产品服务人民群众的制度保障之一。

但是,也要理性地认识到,完全依靠市场对文艺产品进行自主调节必将导致竞争无序、价值扭曲、唯利是图、不良文艺作品泛滥等问题,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文艺作品沾满铜臭气。因此必须依靠有力的政治导向来为社会主义文艺确立前进方向和远大目标,必须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为社会主义文艺市场设定必要的底线和规则。

文艺与人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文艺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只有坚定地依从正确的政治导向,毫不动摇地秉持社会主义理念,才能保证文艺创作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不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法治手段既是推进依法治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制度性安排,也是保障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通过推进文艺立法进程,不断完善和健全礼会主义文艺事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在制度层面保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利用法治手段对社会主义文艺市场进行有效引导和必要规范,保护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行为,惩治破坏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行为,可以最大程度上净化社会主义文艺市场,保障其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只有实现宏观指导与尊重市场相应合,才能在保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社会主义属性前提下,充分实现文艺创作的极大繁荣、文艺产品的极大丰富和文艺需求的极大满足。

(三)在创作机制上,努力实现文艺创作与贴近现实相适合。

艺术源于生活,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艺创作脱离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就只能是文艺创作者的自说白话、自娱自乐,就只能是毫无艺术活力和生命力的枯树衰草。深深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是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的不二法门。越是能够自觉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越是能够乐人民群众之乐、忧人民群众之忧,越是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人民群众为师,也就越能够创作出鲜活生动而富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优秀作品,也就越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劳动价值。

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不仅仅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在现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体制下形成文艺工作良好创作机制的客观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倡导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以满足人民的文艺需求为创作动力,以保障人民的文艺权益为创作要求,文艺创作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文艺作品表现人民、歌颂人民。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就是抒发广大人民群众的质朴情感,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脱离了社会现实的文艺创作也就背离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倡导文艺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号召更多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暂别案头、走进地头,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的活动,是在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中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形成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机制的有效举措。而如何将文艺创作普遍而广泛地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是判断普通文艺工作者能否升格为文艺大家的关键标准之一。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文艺工作者,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文艺大家,就必须让自己的文艺创作与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现实社会生活牢牢相合。

(四)在创作内容上,努力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凝聚的传统文化精髓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取用不尽的素材宝库和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塑造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心共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成以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为深厚内容的中国精神。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过程中,通过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每一个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理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性是最大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必须要坚定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时代精神。

另一方面,要努力顺应时代潮流,明确我国当前现代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明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汲取更为广泛的人类文明成果这一现实状况,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现代文明优秀成果的充分融合,塑造我国开放包容的文化大国形象。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相融合,必须对中华文化进行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把握,继承好、传承好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精髓;必须自觉学习和汲取更为广泛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得到人类社会所普遍认可、普遍遵从的文化价值观念;必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现代文明优秀成果进行批判性继承,摒弃其中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国情、不符合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部分,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和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互通共融,实现二者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造就和形成新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只有清晰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内容层面的现实要求,才能为创作出具有民族性和人民性、具有鲜活文艺形象和长久文艺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奠定基础。也只有这个前提下,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所创作的优秀作品才能真正地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才能真正地体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坚守。

(五)在创作标准上,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合。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检验文艺创作价值的双重标准。只有经得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考验的文艺作品才是一部最为理想的作品。

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文艺创作机制的进一步灵活,文艺作品的价值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市场来实现,这既是文艺工作者自身生存发展和价值体现的客观需求,也是自觉发挥市场优化配置文艺产品、实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艺消费功能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作品作为众多市场产品中的一类,不论是在生产环节的文艺创作过程中,也不论是在消费环节的文艺产品购买过程中,还是在流通环节的文艺产品调配过程中,其商品属性和市场价值均不可轻易抹杀。

但是,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文艺作品的根本价值需要通过社会效益来充分体现,一部文艺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属性体现在其社会价值方面。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温润群众心灵、启迪人民心智的同时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只有那些充满正能量、富有感染力的优秀文艺作品才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民族和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文艺创作者作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应当时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出更多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自觉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此外,当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产生矛盾和冲突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只有深刻地辨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谁是第一位、准是第二位的问题,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合,才能自觉“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才能真正地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克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各种疑难杂症。

(六)在创作归宿上,努力实现服务群众与引领群众相贴合。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会愈加迫切和旺盛。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需求是文艺作品的重要功能之一。而“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任何文艺作品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其根本价值,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宗旨。只有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根本归宿,文艺工作者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才能真正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是“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其展现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作用不可低估。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往往能够敏锐感知时代发展脉搏、准确判断时代前进方向,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这一信号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从而在服务群众文艺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引领群众的作用。

如果说以文艺作品服务群众尚属被动满足群众文艺需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客观要求,那么以文艺作品引领群众则是主动为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鼓与呼,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积极作为。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不能仅仅致力于被动满足群众的文艺需求,而应当在以文艺作品引领群众的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实现于外又内化于心。

此外,在努力实现服务群众与引领群众相贴合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听取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批评意见,深刻地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才是文艺审美的真正鉴赏家和批判者。自觉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善意批评应用到文艺作品的修改和提升之中,才能使其日臻完美和优秀,使其发挥更大的服务和引领作用。

(七)在创作效能上,努力实现创新提升与继承借鉴相嵌合。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创造出新是激发文艺创作活力、提升文艺创作效能的重要方式,文艺作品的价值源于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行为。任何优秀文艺创作都应是创造出新的过程,任何优秀文艺作品都应是创造出新的成果。文艺工作者不可能只对现有文艺作品进行简单复制,将其原封不动地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毫无创新的抄袭和复制工作根本就不能称其为文艺创作。而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都应是善于创造创新的能手,优秀文艺作品都应是异常出新出彩的成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是提高文艺创作原创力、增强文艺作品吸引力和感染力、克服当前文艺创作所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

当然,创造出新不可能是空中楼阁,文艺作品的任何创作行为也不可能凭空完成。高水准、高质量的文艺创新既要善于继承现有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要善于借鉴其他的优秀文明成果。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石,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无法达到文艺创作极顶的。每一种文艺类别、每一种文艺形式必然可以在历史上探寻到其原始基因,每一次优秀的文艺创作行为、每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必然是基于这种原始基因的全新呈现结果。继承不是对原有文艺成果原封不动、毫无变更的因袭,而是根据时代需求和人民需要进行的批判性转化,是剥离了无益和有害成分之后的创新性吸纳。这种批判性转化和创新性吸纳同样是基于借鉴进行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

借鉴是创新的重要养分,没有借鉴的创新往往无法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人类文明创造了不同的文艺成果,即便是在同一人类义明中也会生发出不同的文艺门类。向不同的文艺门类、向不同人类文明的不同文艺成果汲取养分,是文艺创作不断出新出彩的重要源泉。善于继承和广泛借鉴是文艺创作创新提升的两大法宝,而“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努力实现创新提升与继承借鉴相结合,也就是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过和创造着的一切文明成果,就是以人民为师、以生活为师创造出具有充分活力和浓厚养分的文艺作品。

(八)在创作传播上,努力实现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传播方式相契合。

传播的方式与深度直接影响到文艺作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现。在传统传播技术时代,电视、广播、纸媒都是文艺作品极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即便是在当下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迅速普及和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这些传统传播方式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与之相比则具有先天的工具性优势,具体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方面,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不仅在受众规模方面日益超越传统传播方式,而且更能够充分深化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的参与程度。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一是便捷。在互联网技术的工具性支持下,足不出户便可完成文艺作品的传播,而对文艺作品内容的网络审核也通常远较电视、广播和纸媒等便利。

第二是低成本。传统传播方式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成本,而互联网技术大大缩减了传播环节,有利于更多低成本、草根性、群众性文艺作品的普遍传播。

第三是多样性和个性化。便捷和低成本决定了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文艺传播门槛更低、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也就吸引了更为多样化、更为个性化的文艺作品进入传播环节而为更广泛的人群所知,有利于文艺产品的极大丰富和文艺需求的极大满足。

第四是受众的自主性。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既是信息受众,又是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源头,自媒体势力的日益发展壮大使得传统传媒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享有更大的自主性。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重视并充分借助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实现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传播方式的有效契合,构筑畅通便捷高效的文艺产品传播渠道,是促使社会主义文艺服务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工具性举措,也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良好而必要的实现载体。

(九)在创作主体上,努力实现“国家队”与“社会队”相配合。

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国有文艺单位和市场文艺主体以及社会文艺主体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三者之间主次有别、互为补充,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参与主体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国有文艺单位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文化艺术需求、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权益的主力军,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国家文化形象的主体承担者,是引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时代潮流、体现社会主义文艺价值取向毫无争议的“国家队”,应充分发挥其在实现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大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市场文艺主体由各类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文化艺术经营性活动的市场组织和机构构成,是增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活力和生机的重要力量,在满足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艺需求、保障多元化和普遍化的文艺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文艺主体则由各类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性文艺活动的组织和机构构成,是对国有文艺单位和市场文艺主体的重要补充,在激发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自身文艺创作活力、增强文艺创作能力和提高文艺创作水平等方面不可或缺。随着社会力量不断发育,群众文艺不仅在创作形式上日益多样化,也在创作内容上焕发出旺盛活力,以网络文艺崛起为代表的新型群众文艺格局正在形成,在满足社会文艺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市场文艺主体和社会文艺主体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的“社会队”,与以国有文艺单位为主体的“国家队”共同担负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使命。要灵活运用行政、法律、财税及社会等政策性工具或手段,充分发挥“国家队”和“社会队”的不同作用,促进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主体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也为在全社会形成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理念的普遍共识提供土壤。

(十)在创作环境上,努力实现文艺家培育与公民美育相结合。

文艺的进步与发展既离不开文艺创作,也离不开群众的鉴定和评判。优秀文艺作品的产生既饱含了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造能力和水准,也需要拥有较高美学素养公民群体的倾心滋养和积极反馈。

文艺家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是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与文艺需求的最直接责任者,没有德才兼备的文艺家,就无法产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优秀文艺作品。

文艺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实现自身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也在相当程度上对广大人民群众文艺价值取向起着重要的启蒙、引导、修正作用,因而也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实际内涵。

人民群众是文艺家的母体,没有较高文艺素质的人民群众,就无法产生优秀的人民文艺家,更无法对文艺作品作出客观评判,因而也就无法激发和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优秀文艺家的创作热情与水平。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具备的美学素养,直接决定着该社会的文艺评判水准,也直接决定着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真正内涵。将打造文艺家的人才培育与提高全体公民艺术素养的美学教育相结合,是在文艺创作中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现实平衡点。

强调艺术家培育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催生和扶持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成长和强健,使之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自觉树立和维护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公民美育,就是要大力发展公民素质教育,特别是美学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公民对文化艺术的感知力、领悟力和判断力。要在为文艺工作者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充足发展机遇和充分社会肯定的同时,以增强公民美育的方式整体提升全社会的文艺接受和评判水准。实现文艺家培育与公民美育相结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改善文艺创作环境的重要举措。

五、结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领域践行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意见》精神的根本前提。要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溯源,充分领会其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并从政治诉求、创作体制、创作机制、创作内容、创作标准、创作归宿、创作效能、创作传播、创作主体和创作环境等十个方面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整体谋划、着力推进,努力将这一重要方针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当中。 (责任编辑:楚小庆)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导向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文艺作品赏析的重要性研究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犬只导向炮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树立“五个导向”严格党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