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P治疗6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1
2015-12-25郑晓燚
郑晓燚
(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安徽 淮南 232000)
LEEP治疗6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1
郑晓燚
(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安徽 淮南232000)
摘要:目的研究LEEP方法治疗6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6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1例/组,对照组采用冷刀锥切,观察组采用LEEP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2.3±3.3)ml,对照组的出血量为(16.7±4.8)ml,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6.8±1.3)d,对照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9.3±2.2)d,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6.1%,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LEEP方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具有安全、有效特点,值得临床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LEEP疗法;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
LEEP即宫颈电热圈环形切除术,是最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微创手术[1]。LEEP在治疗妇科宫颈疾病中得到了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广泛认可,通常将技术运用在宫颈糜烂、宫颈癌前病变、宫颈湿疣等治疗中,目前LEEP已经成为了治疗妇科宫颈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2]。为了进一步的研究LEEP方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6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6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随机分组之后,对照组31例,年龄在19~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8±10.4)岁,有生育史20例,无生育史11例;观察组31例,年龄在18~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2±10.9)岁,有生育史19例,无生育史12例。则两组患者在年龄、生育史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所选取患者经病理诊断以及活检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2)患者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妊娠期产妇排除。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冷刀锥切治疗,治疗时冷刀锥切范围由宫颈9点位置到碘不着色区外0.5 cm,深入宫颈管1.5~2.0 cm左右。顺时针匀速切除病变组织0.5~0.7 cm。对照组采用冷刀锥切术治疗,于月经干净后的3~7 d开始进行手术,手术时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采取静脉麻醉,当静脉麻醉显效后,对阴道窥镜进行消毒后放置于阴道中暴露出宫颈,,然后在宫颈碘试验着色和不着色的界限处注入稀释肾上腺素水垫,再次对显示的病变范围涂含3%碘的碘液,然后再距离病变范围外的5 mm处,深入宫颈管1.5~2.0 cm左右用手术刀进行环形切口,由浅到深作圆锥形切除,锥宽25~30 mm创面电凝止血,利用碘伏砂条对创面和阴道进行填塞止血,碘伏的砂条在2 d后取出,如果砂条在取出中患者仍然存在着活动性出血,则需要再次进行填塞压迫止血,直到碘伏砂条取出患者无活动性出为止[3]。观察组采用LEEP方法治疗,患者于月经干净后3~7 d之后进行治疗,取患者膀胱截石位,阴道窥阴器充分暴露宫颈,干棉球擦拭净阴道,并使用0.5%的碘伏消毒。LEEP刀绕宫颈口顺时针切割,宽度超过不着色1 cm,深度为2 cm,术后创面使用电凝止血。观察组采用LEEP方法治疗,取患者膀胱截石位,采取静脉麻醉,当静脉麻醉显效后,对阴道窥镜进行常规消毒,置于阴道中充分暴露宫颈,然后将电切的功能设置在40~60 w之间,将电凝的功率设置在20~40 w之间,然后用干棉球擦拭净阴道,并使用0.5%的碘伏消毒,器械运作后,LEEP刀距碘不着色的范围5 mm外以三角形电极进行环切,然后以中心杆为圆心的三角形电极进行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一圈对病变组织进行环形切除,如果病症范围大的患者可以分多次进行,步骤和上述一样,切除的宽度在病灶外5 mm椎高延长到宫颈管20~25 mm,术后创面使用电凝或者球状电极止血[4]。
1.3术后随访
所有的患者经过手术后都需要定期回院复查高危型HPV和LCT,并严格的进行随访。手术后的第一年没三个月进行一次复查,手术后的第二年每六个月进行一次复查,此后每年复查一次,持续随访3年,每次复查都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果在复查过程中发现有异常,则利用阴道镜进一步进行检查,并取活检进行检查,于此同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对高危型的HPPV进行检测。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治疗观察指标主要针对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进行观察。康复情况主要针对患者的创面愈合和术后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或者[n(%)]表示,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2.3±3.3)ml、手术时间为(14.8±3.5)min,对照组的出血量为(16.7±4.8)ml、手术时间为(15.4±2.8)min,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 1 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统计
注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康复情况结果
观察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6.8±1.3)d,对照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9.3±2.2)d,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6.1%,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 2 康复情况统计表
注: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其主要与宫颈浸润相关,其发病年龄较高年龄段为25~36岁之间。目前临床治疗上主要由LEEP和冷刀锥切法进行治疗,冷刀锥切通过切除子宫外向内呈圆锥形的宫颈组织[5]。冷刀锥切方法其应用时间较早,常被用于临床宫颈疾病治疗,此方法主要是以圆锥形方式切除病变组织以及病变周围部分组织。宫颈电热圈环形切除术DEEP由电极尖端发出高频电波!与治疗部位的组织接触后,依靠组织本身的阻抗吸收高频电波以产生高热使病变组织坏死[6]。
常规手术方式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区域的切除范围选取非常重要,其主要取决于下面几个重要因素:(1)年龄因素。对于蘑菇形锥切,其主要适用于年龄患者或者阴道未进行确诊患者,而高尖锥状对于年龄较大或者阴道镜检不能够查看镜管内病灶患者;(2)阴道镜检宫颈移行带因素。对于锥低宽、锥高浅的锥切对于浅表宫颈病变患者适用,高尖锥切对于宫颈管内病变有作用,宽大高深的大锥切术针对联合病变去除。(3)术前卢戈氏碘或者冰醋酸实验,通常进行宫颈切除应保证病灶外宽度0.5~1.0cm,深度大约为2~3 cm,锥切的时候将鳞柱交界一并切除[7]。
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优势较为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LEEP的操作极为简便,手术耗费的时间短,创口小,出血量小,无需进行缝合,术后患者的恢复时间快,无需住院,治疗费用低,能够切实的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和住院压力,并且更有利于采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最重要的是采用LEEP对患者的组织热损失很小,切缘碳化度也很低,这对于病理学的诊断影响很小。当然,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也可能存在着持续、存留、复发的可能性,这可能和切缘的距离、切缘累及、患者病变程度、切缘深度、护理合理性和主治医生的技术有很大的关系,这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总结,在术后需要严格的进行随访,以尽最大努力完善LEEP的缺陷和不足,对于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并且没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面积较大、随访不便、伴有HPV高危型感染的情况建议患者切除子宫,并给予患者健康指导,晓之以利,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8]。
经过本院的分组研究,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2.3±3.3)mL,对照组的出血量为(16.7±4.8)ml;观察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6.8±1.3)d,对照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9.3±2.2)d,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6.1%,其差异显著。分组治疗数据统计提示:采用LEEP方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其效果显著、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尤其是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LEEP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采用LEEP治疗方案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方法,值得临床的应用和推广,但是为了进一步的保证治疗效果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查,需要术后对患者进行严格的随访。
参考文献:
[1]黄蓉. 宫颈液基超薄细胞技术联合LEEP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1:64-66.
[2]郑鲤榕. 治糜灵栓联合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3]陈玉梅,金黎,陈惠琴. 不同宫颈锥切方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临床疗效评价[J]. 当代医学,2012,19:102-104.
[4]刘小英. 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128例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2010,10:93-94.
[5]李新婷. 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研究[J]. 当代医学,2010,16:44-45.
[6]张洁. 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09,24:151-152.
[7]Tsutomu Nishida,Shusaku Tsutsui,Motohiko Kato,et al. Treatment strategy for gastric non-invasiv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diagnosed by endoscopic biopsy[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athophysiology,2011,06:93-99.
[8]Endoscopic features predictive of gastric cancer in superficial lesions with biopsy-proven 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9,04:489-495.
作者简介:郑晓燚(1971—),女,安徽来安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妇产科工作。
中图分类号:R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115(2015)04-0405-03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5.04.014
(收稿日期2015-1-14)
LEEP therapeutic effect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62 cases
ZHENGXiao-yi
(Huainan Eastern Hospital Group General Hospital,Huainan 232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 of LEEP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62 cases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Methods: sele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1 were among the 62 patients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randomize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31 cases/group, control group adopts cone of cold knife cut,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LEEP, compared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effect, and the patient's recovery. Results: the bleeding amoun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12.3 + 3.3) mL, control the bleeding as mL (16.7 + 4.8),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o observe the postoperative wound healing time was (6.8 + 1.3) d, the control of postoperative wound healing time for d (9.3 + 2.2), postoperative observa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3.2%, the control of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 probability is 16.1%,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LEEP treatment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s safe, effective,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LEEP treatment; cervical epithelium; neoplasia; curative effect